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35)
2023(3600)
2022(2986)
2021(3143)
2020(2393)
2019(5577)
2018(5823)
2017(8765)
2016(6309)
2015(7235)
2014(7601)
2013(6608)
2012(6390)
2011(5903)
2010(6285)
2009(5611)
2008(5816)
2007(5538)
2006(5047)
2005(4744)
作者
(16342)
(13600)
(13433)
(13004)
(8569)
(6651)
(6378)
(5387)
(5318)
(5129)
(4780)
(4429)
(4376)
(4375)
(4341)
(4330)
(4257)
(4145)
(3998)
(3949)
(3733)
(3464)
(3401)
(3278)
(3118)
(3111)
(3089)
(2942)
(2921)
(2881)
学科
教育(19105)
(12630)
经济(12611)
管理(11186)
中国(11102)
(8218)
理论(7964)
(7571)
(7168)
企业(7168)
教学(6879)
方法(5019)
(4230)
发展(3893)
(3796)
(3793)
(3770)
数学(3653)
研究(3617)
数学方法(3455)
(3449)
思想(3402)
政治(3300)
技术(3256)
学法(3240)
教学法(3240)
高等(3239)
改革(3228)
(3110)
思想政治(3042)
机构
大学(84739)
学院(78442)
研究(32756)
教育(28359)
(22659)
师范(22524)
(20860)
科学(20705)
管理(19579)
(18753)
师范大学(18710)
中国(18134)
经济(17876)
(17316)
理学(16107)
理学院(15715)
研究所(15654)
管理学(14977)
管理学院(14791)
(14713)
技术(14287)
北京(14282)
中心(13619)
职业(12809)
(12636)
(11670)
(11363)
教育学(10845)
业大(10762)
(10443)
基金
项目(45188)
研究(38835)
科学(35582)
基金(27891)
教育(27312)
(24247)
国家(23851)
社会(20149)
成果(19324)
(18980)
编号(18777)
科学基金(18689)
社会科(18587)
社会科学(18583)
(18541)
课题(16948)
(14757)
基金项目(13289)
重点(11897)
资助(11835)
规划(11802)
(11447)
项目编号(11351)
自然(11128)
(10910)
自然科(10867)
自然科学(10864)
自然科学基金(10651)
(10639)
(10436)
期刊
教育(48009)
研究(34727)
中国(29131)
(24588)
经济(24588)
学报(14925)
大学(12151)
(11851)
科学(11708)
职业(11335)
技术(11052)
学学(9554)
(8646)
农业(8141)
管理(7899)
技术教育(7381)
职业技术(7381)
职业技术教育(7381)
(5967)
论坛(5967)
图书(5616)
高等(5552)
(5281)
成人(5126)
成人教育(5126)
高等教育(4927)
(4606)
(4523)
(4510)
金融(4510)
共检索到1382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丁曰宏  
孟子思想博大精深,其教育思想、教育智慧浓缩在一些成语之中。孟子理想中的教育是一种心灵深处"无声的革命"。这场"革命"是施教者唤醒受教者并让受教者进行"心的焠炼"而自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施教者的正确引导也非常重要。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郭伟宏  
本文就以《孟子》人文思想为出发点,阐述了孟子人文教育的教育理念,从中挖掘出孟子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中的影响,以归结出《孟子》人文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希望为《孟子》中人文精神体现在教育上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楼军江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重要论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他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使"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绣琳  
作品的结构包含多种叙述单元,这些单元以复杂的形态组合,这也是作品最大的隐义所在,它超越了文本的浅层含义,潜藏着创作者对于世界、现实人生和文学艺术的深刻理解。《淮南子》的文本结构隐含《淮南子》的作者及汉初文人以下文学理念:"道"为一切生存的根源;天人合一是生命的最高形式,文学是对这种形式的呈现;整体性、圆通性是《淮南子》结构全书的思维之度;"道通为一"则是《淮南子》杂糅百家为一说的学术理念。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奕君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继春秋各诸侯之间吞并侵略的紊乱变局,仍处于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同时也是"百家争鸣,诸子挺秀"的时代。诸子百家各个学派,反映了不同阶级、阶层的利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彭益全  黄蓉  李献斌  倪丹梅  
95后大学生具有文化多元、自我意识凸显及逆商有待提高等特点。研究结合95后大学生基本特征及思政教育目标,通过对孟子人格思想的基本内容、核心理念进行剖析,阐述大学生人格养成与思政教育的关联,挖掘孟子人格思想在95后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运用及其价值,探讨其在思政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于超  
孟子和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表面上看,孟、荀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在天道观方面,孟子主张"天人合一"的人格天道,荀子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天道;关于人性的认识中,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在政治观上,孟子主张重王抑霸,荀子主张王霸兼用。但是,孟、荀的思想实质上同宗同源,从根本上是相近的。孟、荀以其整体论的方法论为指导建构教育思想体系,将其教育哲学思想与其哲学、政治思想紧密相连的同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浑然一体。孟、荀始终坚守仁义,重视教育,强调教育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既倡导教育以人为目的,又强调教育的社会目的:以人为工具促进社会发展。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魏士强  
约翰·S·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蕴含了丰富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其中高等教育公共管理的强化是认识论哲学与政治论哲学博弈的结果,纯粹的自治和绝对的政府控制都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最佳选择,高等教育管理的理想是建构利益相关者的治理结构等思想对认识和改善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路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吐尔逊娜依·赛买提  唐伟  
《福乐智慧》是十一世纪我国西域喀拉汗朝巴拉萨衮人著名哲学家、思想家、诗人优素甫用回鹘文写成的一部理性思考的哲理长诗。它的内涵极为丰富,尤其是蕴含了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如人通过教育才能掌握"知识和智慧",有了"知识和智慧"才能达到"道德品质高尚"的境界,而"道德品质高尚"的境界是每个人"应有的德性",通过掌握知识改变命运及改变社会等,是一部以"人的生活哲学"或"人的教育学说"为主题的作品,堪称维吾尔族教育史上百科全书式的经典道德教育著作。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于建福  
人格何以尊严,如何赢得人格尊严,如何保持人格尊严,历来是中国哲人关注和探究的重大问题。孟子承前启后,以其独特的视角,以其高明睿智和理论勇气,首倡"天爵"、"良贵"思想,确信人皆有善端,都有尚善成圣的可能性,提供了人格平等的人性论依据;主张"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提倡超越权势利禄的独立人格;认为"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鄙夷自贱人格;确信"敬人者人恒敬之",倡导维护和赢得人格尊严;主张持"君子之守",养"浩然之气",努力养成"大丈夫"人格尊严。孟子以其自身崇高人格和留下的人格尊严的精辟论述,惠泽于后世,并为当代人格尊严教化提供了宝贵资源和现实借鉴。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益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黄厚兴  谌争勇  
随着教育基础建设投入的增加,在政府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形下,高校和中学贷款保持了较快增长。据人民银行益阳市中心支行调查显示,至2007年4月末全市高校和中学贷款余额为66975万元,近三年年均递增率为23.60%。虽然高校和中学贷款的资产质量较好,但其刚性增长中蕴含的风险却不容忽视。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乔欣   张佳婉  
<正>管理的核心是管人,把人管好了,人就可以把事情做好。把人管好,必须了解人的性格特点、行为方式、思维观念、价值取向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也决定了中国式管理与西方管理的区别。研究中国式管理不能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重点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和而不同”“以人为本”“刚柔相济”和“无为而治”的管理智慧。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高正伟  
《孟子赵注》版本可考者实始于宋,其主要有三个系统:一是经注本系统,即《孟子》与赵岐注的合本,也可称单注本或章句本系统;二是与伪孙奭疏相结合的注疏本系统;三是晚起于清代焦循《孟子正义》的新注疏本系统。经注本系统宋元以刻本为主,包括蜀大字本、巾箱本、小字本、岳氏本、世彩堂本等;明清刻本、抄本皆有,包括吴抄校本、永怀堂本、毛抄校本、何氏兄弟抄校本、戴震抄校本、孔本、韩本等等。各版本之间有较为复杂的源流关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于述胜  李晓美  
对于孟子性善论之内涵,释之者众说纷纭。歧解迭出的根本原因,在于诠释者无视其方法论前提,只是根据孟子的某些个别言论推衍发挥。孟子“道性善”的方法论前提是谈论人性,就是在谈论人生的正常状态;人生有何种自然(人性),则必有实现其自然之当然(道德价值)。故人性与道德是内在于人生的,二者异名而同实,同归于人生之正常状态,亦即同归于人生之善。把人生之非正常状态也视为人性,实际上是以非人为人,违背了思维的基本逻辑。把人性区分为自然人性与道德人性,则割裂了自然与当然的一体性联系,使人性与道德成为相互外在甚至对立之物。认为“性”与“善”不能直接相连,是把人生之善这一内在而绝对之本身价值,误认为外在而相对之工具价值的结果。以“目的—手段”来说明人性与道德的关系,则是误用工具价值分析框架的产物。孟子“性善”论告诉我们,人性乃人生的正常状态,道德乃人生正常状态之实现,人性既是人生之事实,也是对人生进行价值判断的根本尺度,人性之善乃内在的善、绝对的善,是一切道德规范得以确立的基础。性善论是合理的人性论,是孟子对于人类思想的重要贡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