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85)
2023(11066)
2022(9093)
2021(8283)
2020(6827)
2019(15971)
2018(15595)
2017(29117)
2016(16170)
2015(18227)
2014(18221)
2013(18084)
2012(17277)
2011(15545)
2010(15940)
2009(14637)
2008(14738)
2007(13499)
2006(11849)
2005(10142)
作者
(47897)
(40468)
(39917)
(38337)
(25225)
(19486)
(18465)
(15769)
(15103)
(14357)
(13643)
(13550)
(12745)
(12663)
(12610)
(12570)
(12505)
(11615)
(11577)
(11419)
(10124)
(9873)
(9666)
(9282)
(9256)
(9131)
(9031)
(8750)
(8303)
(8155)
学科
(68197)
经济(68117)
(40929)
管理(36595)
(32355)
方法(27749)
(27442)
企业(27442)
数学(24650)
数学方法(24423)
农业(21621)
中国(19348)
地方(18309)
业经(17593)
(16060)
(14550)
(13428)
(11402)
贸易(11395)
(10988)
(10600)
(10249)
银行(10222)
(10113)
金融(10110)
环境(10041)
(9728)
(9456)
理论(9397)
农业经济(8777)
机构
学院(230586)
大学(228188)
(92047)
经济(89764)
管理(83501)
研究(81147)
理学(71443)
理学院(70494)
管理学(69137)
管理学院(68689)
中国(60482)
科学(51445)
(49262)
(48287)
(41588)
(41440)
中心(39115)
(37885)
研究所(37839)
业大(37788)
农业(37451)
(34111)
师范(33784)
财经(32437)
北京(29955)
(29686)
(29235)
(28639)
经济学(28353)
(28269)
基金
项目(154580)
科学(120470)
研究(114649)
基金(109413)
(95863)
国家(94606)
科学基金(79753)
社会(71656)
社会科(67341)
社会科学(67316)
(64356)
基金项目(58963)
教育(52778)
(52287)
自然(50047)
自然科(48763)
自然科学(48748)
编号(48117)
自然科学基金(47837)
资助(42827)
成果(39585)
(35162)
重点(35077)
课题(33974)
(33586)
(31856)
创新(29688)
科研(29480)
国家社会(29171)
(28625)
期刊
(109084)
经济(109084)
研究(66250)
(50802)
中国(50749)
学报(39459)
科学(35781)
农业(33557)
(31686)
大学(29680)
教育(28051)
学学(27891)
管理(26850)
(21871)
金融(21871)
业经(21371)
技术(20295)
(16218)
经济研究(15624)
财经(15249)
问题(15082)
(13988)
(13123)
图书(11801)
资源(11589)
技术经济(10890)
农村(10744)
(10744)
科技(10607)
业大(10429)
共检索到3486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郭占锋   田晨曦  
“村落终结”一度被抽象为城镇化进程的代名词,是城市挤压村落空间引致的结果。然而,部分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却呈现主动求变、“自我终结”的反向演化态势,凭借自身优势和内生性发展动力重新掌握空间拓展的话语权。陕西省袁家村就是通过此种转型路径对传统地域空间进行规划,实现“自我终结与再造”的典型。对此,本文通过提炼融“空间开放-自主规划-组织理性-利益联结-内外联动”于一体的“自我终结与再造”框架,对典型案例展开分析,试图寻找其实现由终结到再造的机制。研究发现:空间开放是实现“自我终结与再造”的前提,此类村庄通过开放空间边界打造“内外联动”的共生发展格局;自主规划是实现“自我终结与再造”的建设力量,此类村庄掌握了产业发展与空间转型的自主权;组织理性是实现“自我终结与再造”的特色保障,村“两委”切实维护着发展与和谐共存的正义空间;利益联结是实现“自我终结与再造”的核心驱动力,多元主体在休戚相关中构建“共生共担共享”的命运共同体。上述发现为新时代探索就地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占锋  蒋晓雨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同富裕有着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逻辑。本文以陕西省袁家村为例,运用道义经济学理论,分析袁家村在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道义经济与共同富裕之间紧密的逻辑关联。研究发现,道义经济在其中表现为对弱势群体生存权的保障、旅游从业者之间的互惠平衡以及纳入内部劳动力市场的道义用工体系等三个方面,道义经济得以有效运转的实践机制在于制度设计、组织载体以及以伦理规范为核心的“利益、权力、情感”之间的持续互动与共同作用,推动着共同富裕的发生、发展。道义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手段,具有作为目标的双重属性,其承载着一定的社会资源,塑造了共同富裕的过程,这为共同富裕在微观实践层面提供了经验借鉴。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占锋  蒋晓雨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同富裕有着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逻辑。本文以陕西省袁家村为例,运用道义经济学理论,分析袁家村在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道义经济与共同富裕之间紧密的逻辑关联。研究发现,道义经济在其中表现为对弱势群体生存权的保障、旅游从业者之间的互惠平衡以及纳入内部劳动力市场的道义用工体系等三个方面,道义经济得以有效运转的实践机制在于制度设计、组织载体以及以伦理规范为核心的“利益、权力、情感”之间的持续互动与共同作用,推动着共同富裕的发生、发展。道义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手段,具有作为目标的双重属性,其承载着一定的社会资源,塑造了共同富裕的过程,这为共同富裕在微观实践层面提供了经验借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斌   郭冰玉   岳士俊  
以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为例,基于Google Earth高精度遥感图像,运用参与式乡村评估、ArcGIS空间分析、空间句法等方法分析乡村旅游发展中村庄用地功能及村庄空间格局的演变,探讨旅游干预对村庄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2—2022年袁家村空间格局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土地利用类型由村民生活生产主导转变为旅游发展所需,致使村庄空间结构由村民居住空间为中心的单核心放射状转向旅游空间为主的多核心密集型;(2)乡村旅游促使空间关系网络趋向复杂化,同时在土地功能细碎化过程中村庄交通空间的稳定性和空间结构主导性凸显;(3)袁家村空间格局演变受市场需求和政府调控等多方面因素推动,村民的积极响应和空间功能的理性更新是其中关键作用力。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傅钰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部分推上战略高度,陕西省袁家村作为全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其乡村旅游发展成效显著。通过实地调查,文章分析了陕西省袁家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促进袁家村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聪  王军  
一些传统村落依靠自身资源,在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呈现不同的特点。论文运用村落空间纵横向、行为与环境关系比较方法,对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聚落空间及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聚落空间进行比较研究。在分析两村发展历程及村落空间的基础上,归纳了两者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乡村旅游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根据两村各自特点,总结出“物化传承”类型传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精神传承”类型传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红  杨思洁  
长期以来,国家自上而下的社区规划变迁,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组织载体和制度保障,但农民的主体性和社区的自主性依然没有被充分激发起来。文献研究发现,对社区内涵和定位认识的不同理解会产生农村社区建设是基于共同体意识的凝聚、还是国家行政权力向基层社会延伸两种演进脉络。以关中袁家村为例,从为何营造、营造什么、怎样营造三个层面切入,尝试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改善民生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产、文、人、地、景"的乡村社区营造,国家规划变迁和社区自主实践相结合。指出乡村社区营造何以成功的启示是"三位一体"现代社区内涵的正确理解及其功能的准确定位,其引发的本土实践体现了国家主导和社会参与的互构效应。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静  李树民  
农家乐和当地居民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农家乐经营者同时具有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经营者的双重身份,其旅游影响感知对于乡村旅游开发及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以袁家村为案例地,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获取数据,利用因子分析等方法,研究乡村旅游地农家乐经营者的旅游影响感知。结果显示:1.通过因子分析可将旅游影响感知分为社会影响感知、经济影响感知和管理影响感知;2.经营者身份对经济影响感知具有显著差异,即本地居民餐饮经营状况略好于外来经营者,后者的住宿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前者;3.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对社会、经济、管理影响感知不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三个变量对社会影响感知的作用均不明显;4.经营时间长的经营者相对于经营时间短的经营者拥有更高的正面经济影响和管理影响感知,本地居民经营者相对于外来经营者经济影响感知和管理影响感知更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虹  王彩彩  
包容性发展强调经济持续、机会均等、公平参与、成果共享,以此为视角对乡村旅游脱贫致富机制进行探究,有助于实现人民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包容性乡村旅游扶贫愈发成为一种可持续的脱贫致富方式,本文以袁家村为例,全面把握乡村旅游脱贫致富的动态过程,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构建包容性乡村旅游脱贫致富机制。结果表明:(1)包容性发展由经济包容、制度包容、环境包容和文化包容四个维度构成。(2)在脱贫致富的不同阶段,包容性发展呈现动态的演变过程,由初期、成长期经济发展和机会参与的经济包容性,丰富为快速发展期、稳定增长期公平分配的经济包容性;由成长期制度管理、权利行使的制度包容性,丰富为快速发展期、稳定增长期权力约束的制度包容性;由快速发展期自然环境保护的环境包容性,丰富为稳定增长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维护的环境包容性;在稳定增长期表现为重视思想教育和知识学习的文化包容性。(3)乡村旅游脱贫致富形成了政府引导下的村民自治共享的包容性乡村旅游脱贫致富机制,具体包括领导执行机制、公平参与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和引导服务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卓  刘天军  郭占锋  霍学喜  
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的协同推进,以此为组织、动员和挖掘村庄发展资源提供制度保障。本文通过回顾袁家村从贫困村走向富裕村的变迁过程,揭示政府、市场与社会在促进乡村走向振兴过程中的角色与功能,并基于制度逻辑理论揭示其背后的行动逻辑。研究发现:(1)政府机制在村庄集体工业阶段发挥着主导作用,通过制度和政策发挥着支持与制衡的双重作用,市场机制在传统农业阶段和集体工业阶段发挥着有限的资源配置作用,而在乡村旅游阶段,市场逐渐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而社会机制存在于袁家村发展的各个阶段,持续发挥着催化与粘合作用,与另外两种机制协同并进,促进乡村走向全面振兴;(2)在袁家村走向振兴的过程中,由于不同阶段面临的发展困境、制度环境和发展情境不同,导致其采取的发展逻辑有所差异,政府逻辑、市场逻辑与社会逻辑分别在不同发展阶段发挥主导作用,但无论哪种逻辑发挥主导作用,都需要与其他两种发展逻辑实现动态匹配。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孟庆渡  
实现乡村振兴必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村社集体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基于陕西省和县方村的个案研究,结合新内源性发展理论,本文试图从新内源性发展视角呈现乡村产业发展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村社本位的乡村产业发展经历了“启动—探索—发展—集聚”的渐进式实践过程,具体表现为社会力量助推、能人型村干部示范、村社统筹和小农户组织化经营等实践样态。村社本位的乡村产业发展是外部环境撬动村社内生发展动力与村社内生发展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村社集体基于内外制度—社会环境的约束形成内在产业调整的驱动力。在乡村精英的带头示范下,村社集体通过制度嵌套、资源统筹和创新网络提升组织统合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主体创新能力。村社本位的新内源性发展实现了产业聚集和关系聚合双重经济与社会效益,最终引领村民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罗建章  马黎  马荟  周立  
构建良性互动的村企关系对于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权能、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乡村发展理念的迭代和工农城乡关系的历史性演进分别是村企关系变迁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构建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型村企关系亟待树立以村庄主体性为内核的“体用论”视角。对此,本文提出“村体企用”这一中层概念,即“以村为体、以企为用,以村兴企、以企富村”,刻画迈向共同富裕过程中的村企关系。基于陕西省袁家村的纵向案例分析发现,乡镇工业化阶段通过“村企合一”摆脱了普遍贫穷,新农村建设阶段以“村企统合”壮大了集体经济,乡村振兴阶段以“村体企用”促进了共同富裕。村体企用表明,迈向共同富裕需要以村庄主导促村企共生,以企外圆、村内方的升级版外圆内方理念提升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地位,顺畅要素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实现以村兴企、以企富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庆杰  
农村空心化所导致的农村产业凋敝、社会散落、文化失序的公共性消解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发展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空间分析路径能够为乡村社会秩序和公共性建构提供一种结构和关系路径。研究发现传统民间文化仪式能够在个体、家庭、宗族、宗族之间、村落之间、跨越省域的空间之间进行有效社会整合,进而建构空间社会网络的公共性。仪式的神圣空间和世俗空间、制度空间和民间空间中多元参与主体在博弈实践中探索行动边界与合作共识之可能性。因此民间信仰仪式的空间流动拓展、多元参与主体的博弈共识能够形成合力,促进乡村社会公共性的重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振  
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是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通过理论演化与袁家村案例分析,提出了农村集体经济混合经营的实现路径,得到如下研究结论:第一,以混合经营方式运营集体经济,能发挥集体经营、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的各自优势,产生资源协同效应,有助于“共建”和“扩建”农村集体经济的公共池塘资源,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第二,建立自主治理体系,能化解无序、恶性竞争开发公共池塘资源可能造成的“公地悲剧”等问题,实现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的相容发展,有力维系混合经营稳定发展。第三,即便在混合经营中集体经营也大有可为,村集体在生产服务供给、村社内部动员、规则制定与实施等公益性较强、外部性较高的领域作用效果明显。袁家村的经验显示,在产业化运营、品牌营销等市场化程度较高领域,适宜由企业等市场主体运营管理。主要政策启示是要大力支持农村集体经济混合经营,强化乡村治理,大力培育乡村精英,营造集体合作文化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振  
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是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通过理论演化与袁家村案例分析,提出了农村集体经济混合经营的实现路径,得到如下研究结论:第一,以混合经营方式运营集体经济,能发挥集体经营、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的各自优势,产生资源协同效应,有助于“共建”和“扩建”农村集体经济的公共池塘资源,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第二,建立自主治理体系,能化解无序、恶性竞争开发公共池塘资源可能造成的“公地悲剧”等问题,实现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的相容发展,有力维系混合经营稳定发展。第三,即便在混合经营中集体经营也大有可为,村集体在生产服务供给、村社内部动员、规则制定与实施等公益性较强、外部性较高的领域作用效果明显。袁家村的经验显示,在产业化运营、品牌营销等市场化程度较高领域,适宜由企业等市场主体运营管理。主要政策启示是要大力支持农村集体经济混合经营,强化乡村治理,大力培育乡村精英,营造集体合作文化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