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20)
- 2023(13862)
- 2022(11612)
- 2021(10422)
- 2020(9032)
- 2019(20942)
- 2018(20623)
- 2017(39214)
- 2016(21363)
- 2015(24141)
- 2014(24228)
- 2013(24260)
- 2012(22060)
- 2011(19917)
- 2010(20545)
- 2009(19595)
- 2008(19899)
- 2007(18383)
- 2006(16118)
- 2005(14419)
- 学科
- 济(102952)
- 经济(102835)
- 业(98530)
- 企(86585)
- 企业(86585)
- 管理(78902)
- 方法(49157)
- 农(41156)
- 数学(40407)
- 数学方法(39963)
- 财(35778)
- 业经(33874)
- 农业(28530)
- 务(26843)
- 财务(26806)
- 财务管理(26771)
- 企业财务(25540)
- 中国(23574)
- 制(21296)
- 技术(18442)
- 地方(18075)
- 策(17737)
- 和(16600)
- 划(16520)
- 理论(16347)
- 体(15569)
- 贸(15494)
- 贸易(15486)
- 易(15001)
- 学(14639)
- 机构
- 学院(322832)
- 大学(315377)
- 济(136392)
- 经济(133740)
- 管理(131388)
- 理学(113412)
- 理学院(112332)
- 管理学(110568)
- 管理学院(109959)
- 研究(98642)
- 中国(78994)
- 财(64629)
- 京(64562)
- 农(59422)
- 科学(58577)
- 财经(51205)
- 江(49762)
- 所(49685)
- 业大(47819)
- 中心(46680)
- 经(46419)
- 农业(45810)
- 研究所(44474)
- 经济学(41126)
- 北京(40030)
- 州(39065)
- 范(37693)
- 财经大学(37536)
- 师范(37363)
- 经济学院(37355)
- 基金
- 项目(206631)
- 科学(164869)
- 基金(151922)
- 研究(151735)
- 家(130214)
- 国家(128982)
- 科学基金(113206)
- 社会(99209)
- 社会科(93911)
- 社会科学(93883)
- 省(83105)
- 基金项目(80604)
- 自然(72616)
- 自然科(71017)
- 自然科学(71000)
- 自然科学基金(69806)
- 教育(69217)
- 划(67489)
- 资助(61990)
- 编号(61610)
- 成果(48840)
- 部(46272)
- 重点(45805)
- 创(45313)
- 发(44582)
- 业(43041)
- 创新(41614)
- 课题(41501)
- 国家社会(40596)
- 教育部(39949)
- 期刊
- 济(157912)
- 经济(157912)
- 研究(89626)
- 农(60490)
- 中国(59221)
- 财(55496)
- 管理(50509)
- 学报(45545)
- 科学(44481)
- 农业(40397)
- 大学(35583)
- 学学(34113)
- 业经(30652)
- 融(30464)
- 金融(30464)
- 技术(29307)
- 财经(25982)
- 教育(25470)
- 经济研究(23592)
- 经(22302)
- 业(22007)
- 问题(20953)
- 技术经济(19354)
- 统计(17577)
- 财会(17269)
- 策(16519)
- 版(16489)
- 商业(15892)
- 现代(15666)
- 世界(15211)
共检索到4757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郑风田 程郁 阮荣平
本文以永联村和永钢集团为例,探讨了乡镇企业产权改革过程中的村企关系以及后乡镇企业时代"公司型村庄"的效率。分析结果表明,乡镇企业的产权改革会导致村企关系中企业、政府与乡村社区之间权力发生相对变化,但并不必然导致企业与村庄的相互独立,一种可能的村企关系发展路径是由"村庄型公司"转变为"公司型村庄"。永联村的案例表明,这种后乡镇企业时代的"公司型村庄"模式对企业和村庄而言均有较高的效率,可以实现企业与乡村社区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据此,本文进一步指出,乡镇企业产权改革不应"一刀切"地"私有化"到底,而应充分考虑企业与乡村社区的合作逻辑,在进行产权改革的同时,应通过确立新的制度化方式弥补"硬性"市场合约...
关键词:
乡镇企业 产权改革 村企关系 社会性合约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磊
选择广州城中村、城边村和远郊村的典型案例,分析和比较各类型村庄治理模式的差异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受城镇化影响比较大的城中村、城边村,集体收入增加,行政村、经济社两级集体组织对于村民个体的影响力也上升,村民对于公共事务的关注程度也增强,所以形成了多元治理、经济精英治理的模式,而在远郊村则依然保持由传统政治精英主导的治理模式;在城中村和城边村,村社之间对于村庄公共事务责任边界也形成惯例,行政村集体组织负责基本公共服务,而社则负责提供更高水平服务和村民分红,形成事实上的分权关系;对城镇化过程中,村庄共同体逐渐弱化的理论进行了修正,研究发现广州的村庄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经济集体收益增加、共同的开发利益诉求,村庄共同体的凝聚力不仅没有弱化,反而有所增强。
关键词:
乡村治理 村庄治理模式 城镇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龙健民
村庄公司化再造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现代文化向农村渗透。资本下乡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政治逻辑。应创新“政府+村集体+农户”的共富架构,形成政府、村集体、农户“三位一体”权力制衡机制有序引导村庄再造。
关键词:
资本下乡 村庄 再造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雒珊
在资源下乡的背景下,“经营村庄”成为普遍现象,逐利的工商资本进村成为“经营村庄”的主导者。资本在政府引导下进行“村企绑定”,介入乡村的权力体系,扮演“经营者”和“治理者”双重角色。在此基础上,资本进村从生产经营转向平台化的经营。首先,通过迎合政策打造亮点,搭建项目资源平台,完成村庄的基础打造;其次,集中流转土地资源进行投资平台的运作,吸引外来资本进行非农化开发,实现村庄的增值;最后,资本以“经营共同体”的中介对接角色,在多个利益主体关系平台的运转中处于主导地位,保证村庄的维护和升级。乡村资源被资本统筹调配成为其经营获利的工具,对乡村治理产生不可控的后果。这启示我们,需要加强制度规范资本下乡,防止资源下乡过程中资本下乡经营的利益蚕食行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胡必亮
本文在对温州一个村庄的标会情况进行了比较详尽调查的基础上 ,将村庄共同体理论和信任理论与该村的非正式金融发展现实相结合 ,初步地建立了“村庄信任”这样一个全新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框架。借助这一分析框架 ,文章认为 :(1 )标会将自由竞标过程与程序、竞争性利率决定、自愿性合作、大众参与、信任等因素实现了有机结合 ,是一种很有效率、活力与竞争力的非正式金融制度安排。 (2 )因为村庄共同体与区域性文化等因素对标会行为的嵌入 (embeddedness) ,小规模、社区性标会在现实运作过程中的风险很小。 (3 )政府在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管的同时 ,应该允许各种非正式金融的存在与发展。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静
村庄兼并的效应分析何静始于山东半岛的农村村庄兼并现象,近年来,已经扩展到中国的广大农村。村庄兼并冲破了地域限制,甚至重组了行政区划,科学合理地配置了各种资源,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创举,是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之一。农村村庄的贫富兼并同城市企业的强...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强彬 李佳桧
乡村的协商民主实践是新时期保障村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深刻体现,村民的协商获得感是影响村委会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文章利用"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调查"数据,采用STATA两层线性模型,分析村庄异质性、村民协商获得感对村委会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及其解释比重,试图为认知村委会工作评价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研究结果表明,村民的协商机会获得感与协商结果获得感同村委会工作满意度的差异显著相关,村庄层面的经济分层、文化水平、媒介接触和村庄公共事务会议参与显著影响村委会工作满意度,阶层交互模型显示村庄间村委会工作满意度的差异来自村民个体与村庄特性的交互作用,村庄媒介接触正向调节村民协商机会获得感对村委会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村庄经济分层、村庄文化水平则分别负向和正向调节村民协商结果获得感对村委会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丁
本文使用2003年中国科学院"农村贫困与发展"项目社会经济调查数据,对1998—2003年被调查村庄吸收外来发展性投资的情况进行了概要描述,并对农村社区是否成功引进发展投资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21世纪初期,农村发展性投资主要来自政府部门及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投资具有扶贫性质;基础投资环境(人口条件、土地条件、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对吸引外来投资的作用有限,甚至为负;村庄社会政治资源是影响发展型投资获得的重要因素,村庄是否出过县级及以上政府官员、是否有农民专业组织、基层治理环境等对农村是否获得发展投资作用巨大。总结而言,相对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着更大的影响。在政府主导资本下乡的阶段,这一运作逻辑有利于落后地区获得发展资金,但可能由于对投资环境的考量不足、行政权力与人情关系的渗透使得农村发展投资效率低下,这也制约了农村发展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扩大了地区内部不同村庄间的分化。这些关键因素和机制在民间资本逐渐成为下乡资本主体的今天仍然会产生重大影响,值得进一步跟进和研究。
关键词:
发展性投资 资本下乡 营商环境 社会资本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丁
本文使用2003年中国科学院"农村贫困与发展"项目社会经济调查数据,对1998—2003年被调查村庄吸收外来发展性投资的情况进行了概要描述,并对农村社区是否成功引进发展投资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21世纪初期,农村发展性投资主要来自政府部门及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投资具有扶贫性质;基础投资环境(人口条件、土地条件、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对吸引外来投资的作用有限,甚至为负;村庄社会政治资源是影响发展型投资获得的重要因素,村庄是否出过县级及以上政府官员、是否有农民专业组织、基层治理环境等对农村是否获得发展投资作用巨大。总结而言,相对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着更大的影响。在政府主导资本下乡的阶段,这一运作逻辑有利于落后地区获得发展资金,但可能由于对投资环境的考量不足、行政权力与人情关系的渗透使得农村发展投资效率低下,这也制约了农村发展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扩大了地区内部不同村庄间的分化。这些关键因素和机制在民间资本逐渐成为下乡资本主体的今天仍然会产生重大影响,值得进一步跟进和研究。
关键词:
发展性投资 资本下乡 营商环境 社会资本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覃顺梅 陈远红 李媚 蔡卓豪 刘正威 李陈晨 覃冬荣
笔者通过对广西南宁与桂林7个乡镇13个村庄的土地流转情况进行的调研发现:广西现阶段的农村土地流转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土地流转市场发育不完善、管理机制不健全、当地农民观念滞后是调研区域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应从积极培育土地流转市场、规范土地流转市场的管理机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等方面推动广西农村土地流转向健康方向发展。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覃顺梅 陈远红 李媚 蔡卓豪 刘正威
土地的有效流转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对农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广西地区进行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研有利于探寻土地集约化经营及促农增收的良方。通过对广西7个乡镇13个村庄的样本调查及相关人员的访谈,结果表明:广西现阶段的农村土地流转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土地流转市场发育不完善、管理机制不健全、当地农民观念滞后是调研区域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应从积极培育土地流转市场、规范土地流转市场的管理机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等方面推动广西农村土地流转向健康方向发展。
关键词:
农村 土地流转 服务体系 广西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郭婷
中国的村委会选举实施30年来,竞选激烈程度普遍提高,特别是有大量集体经济资源的村庄,甚至出现了大规模贿选的现象。为探究贿选的发生机制,本文以Y村城中村改造征地纠纷下的村委会选举为案例,从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和行为经济学前景理论的角度,对Y村政治域、共用资源域和社会交换域中村民、竞选者和基层政府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不同主体利益博弈是选举纠纷的本质,村民、竞选者和基层政府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违法贿选,接受贿选,默认贿选)成为这三方利益博弈的均衡。即便放松理性经济人的假设,由于村民相信贿选者和基层政府在未来会合谋侵犯集体利益,他们还是会做出接受贿选的短视选择。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鹏
村庄政治具有独立的研究价值。经由伦理政治、阶级政治到土地政治的演化,村庄政治逐渐达致成熟形态,成为国家制度建构的产物。以集体为制度框架,村庄政治为地方性与国家性的互动融合提供了基础。经由动员机制、平衡机制和分类机制构造的政治过程促进了村庄政治性的生产和内生性秩序的达成。然而,以"农民权利"为导向的国家政治调控弱化了村庄政治的制度基础,压缩了村庄政治的实践空间,导致村庄政治的依附和蜕变,政治系统渐趋失衡,这是近年来乡村治理陷入困境的根源。国家政治应该从战略原则的高度和制度整体的层次调控村庄政治,修复并实现村庄政治与国家政治的良性循环,维持政治系统的均衡。
关键词:
村庄政治 乡村治理 国家政治 集体制度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春梅 梅欢欢
以公共空间拓展和公共精神培育为内核的村庄公共性建设是乡土价值重塑的关键。村庄公共性由改革开放前的理想化向改革开放后的理性回归过程中,出现了公共空间传统退现代进以及公共精神阶段性缺失的困境,亟待在协同治村、合力并进中实现真正的蜕变。强化村庄公共性对培育时代新农民的耦合和递进效应,有利于攻克农民靠农业农村无望的难关;强化其对和谐村庄建设的协调和联动效应,有利于攻克农民善分不善合的难关,助力共建共治、共享共担、共赢共富理念下的乡村振兴伟业。
关键词:
村庄公共性 时代新农民 村庄和谐 新时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