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28)
- 2023(13904)
- 2022(11010)
- 2021(10141)
- 2020(7951)
- 2019(18187)
- 2018(17231)
- 2017(31945)
- 2016(16452)
- 2015(18357)
- 2014(18025)
- 2013(17204)
- 2012(15743)
- 2011(14079)
- 2010(13732)
- 2009(12422)
- 2008(11655)
- 2007(9727)
- 2006(8110)
- 2005(6536)
- 学科
- 济(70364)
- 经济(70299)
- 管理(48227)
- 业(46268)
- 企(34921)
- 企业(34921)
- 农(29753)
- 方法(29478)
- 数学(26326)
- 数学方法(25981)
- 业经(22203)
- 中国(20956)
- 财(20033)
- 农业(19864)
- 地方(14869)
- 制(13180)
- 产业(11534)
- 贸(10982)
- 贸易(10976)
- 易(10716)
- 信息(10419)
- 务(10293)
- 财务(10251)
- 发(10226)
- 财务管理(10224)
- 融(10192)
- 金融(10190)
- 环境(10171)
- 学(10127)
- 技术(10013)
- 机构
- 学院(220868)
- 大学(218920)
- 济(93030)
- 经济(91222)
- 管理(91123)
- 理学(79554)
- 理学院(78773)
- 管理学(77618)
- 管理学院(77141)
- 研究(69580)
- 中国(53358)
- 财(43742)
- 京(43505)
- 科学(38608)
- 中心(35508)
- 财经(34334)
- 农(33752)
- 经(31652)
- 江(31232)
- 所(30065)
- 业大(30058)
- 范(29497)
- 师范(29262)
- 经济学(29179)
- 研究所(27164)
- 经济学院(26422)
- 北京(26130)
- 院(26073)
- 财经大学(25743)
- 州(25027)
- 基金
- 项目(160168)
- 科学(129111)
- 研究(123627)
- 基金(118349)
- 家(101079)
- 国家(100156)
- 科学基金(88601)
- 社会(82702)
- 社会科(78239)
- 社会科学(78223)
- 基金项目(62715)
- 省(62201)
- 教育(56388)
- 自然(53473)
- 自然科(52260)
- 自然科学(52251)
- 划(51556)
- 自然科学基金(51286)
- 编号(50842)
- 资助(45009)
- 成果(40288)
- 部(36082)
- 重点(35720)
- 国家社会(35512)
- 发(35034)
- 创(34429)
- 课题(33764)
- 制(32746)
- 创新(32125)
- 教育部(32111)
共检索到3221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吴理财 李佳莹
百年来,乡村建设贯穿于中国现代化探索的整个进程。“文字”作为伴随着乡村建设运动下沉到乡村社会的一种重要资源和工具,为政府提升治理效率、贯彻国家意志以及保证乡村社会有效运转提供了可能。“数字”作为信息社会的新“文字”,在数字乡村建设中以数字技术、数字信息、数字权力等形式助力政府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通过对“文字下乡”和“数字下乡”的考察及比较发现,“文字”和“数字”作为不同时期的现代性符码进入乡村社会,促进了现代性价值在乡村社会的传布和发展,政府治理行为随之表现出治理技术理性化、治理面向服务化和治理内容精细化的转变。
关键词:
文字下乡 数字下乡 乡村建设 政府治理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战辉
城乡社会转型期农民流动性增强、村庄公共性萎缩、乡村精英权威弱化,加剧了乡村治理精英的社会性流失;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加速了传统乡村治理精英的制度性流失。转型期乡村治理面临精英缺位的实践困境。乡村治理数字化改革中,搭建多元化乡村精英参与村级治理的数字平台,促进了乡村精英主体整合、精英权威重塑,再造了复合型精英治理结构,重塑了乡村精英治理的规范化和公共性;与此同时,数字化改革中的乡村精英治理也面临精英主体性弱化、数字形式主义以及治理悬浮的困境。因此,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和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仅要发挥乡村精英人才的支撑作用和治理优势,而且要遵循数字技术与治理主体、基层组织和乡村社会的适配性,从而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的渐进性变革。
关键词:
数字乡村 乡村精英 精英再造 基层治理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战辉
城乡社会转型期农民流动性增强、村庄公共性萎缩、乡村精英权威弱化,加剧了乡村治理精英的社会性流失;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加速了传统乡村治理精英的制度性流失。转型期乡村治理面临精英缺位的实践困境。乡村治理数字化改革中,搭建多元化乡村精英参与村级治理的数字平台,促进了乡村精英主体整合、精英权威重塑,再造了复合型精英治理结构,重塑了乡村精英治理的规范化和公共性;与此同时,数字化改革中的乡村精英治理也面临精英主体性弱化、数字形式主义以及治理悬浮的困境。因此,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和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仅要发挥乡村精英人才的支撑作用和治理优势,而且要遵循数字技术与治理主体、基层组织和乡村社会的适配性,从而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的渐进性变革。
关键词:
数字乡村 乡村精英 精英再造 基层治理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青青
资本下乡成为普遍趋势,下乡资本不仅进入农业生产领域,也开始进入农村建设用地领域。在逐利动机下,资本下乡旨在"经营村庄"。资本采用公司化的方式对村庄外生项目资源、内生土地资源和村级组织本身进行资本化运作,使得村庄公共资源私人化、村级组织公司化。在此过程中,通过与乡村各级主体的互动,资本重构了乡村治理秩序:"权力—利益网络"的垄断秩序,由此导致村庄公共性的丧失。这一秩序产生的内在逻辑在于乡村组织的强制性政治权力与协调性治理权力的失衡,日益弱化的乡村治理权力使得独立运作的乡村政治权力与下乡资本形成利益共谋,建构乡村治理的"权力—利益网络"。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耿国阶 王亚群
在中国特有的制度安排下,城乡关系是影响和理解70年乡村治理演变逻辑的重要维度。70年来,城乡关系先后经历了城乡分离、城乡失衡、城乡融合发展三个历史性阶段,"以农补工"的工业化优先政策、有限市场化与城乡非均衡发展政策、城乡融合发展政策先后成为主导城乡关系基本格局的战略性安排。具体到乡村治理演变上:"以农补工"的工业化优先政策使乡村以人民公社为组织载体的集体化治理成为"城乡分治"的逻辑延伸,党、政、社、经高度合一的整体性控制和动员成为该阶段乡村治理的支配性逻辑;1978年后,因应有限市场化与城乡非均衡发展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政村治"体制逐渐建立,党政社经相对分离,但计生、粮款征收、维稳等刚性任务压力较大,压力型体制和乡村治理的行政化逻辑成为主导逻辑;2006年以来,伴随农业税取消、大规模"以工补农",以及城乡融合发展政策的逐渐成型,传统任务压力大幅减轻,压力型体制向"三治合一"体系的转变,行政化逻辑向公共服务逻辑的转变,成为乡村治理演变的必然趋势。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宇阳
推进乡村数字治理是提升乡村治理效率的重要路径。从嵌入性视角出发,在数字治理技术供给乡村社会的过程中,还需要合理的认知、行政、文化以及关系的嵌入。然而,由于数字鸿沟下农民数字认知不足、“数字锦标赛”下的“数字政绩”激励、“外生性”数字治理的地方排斥、“数字脱域”下“基层-农民”关系脱嵌等原因,当前我国乡村数字治理存在一定的认知嵌入不足、行政嵌入过度、文化嵌入缺位以及关系嵌入弱化等多重困境。应该有序推进数字治理、普及乡村数字教育,改善乡村数字治理考核体系,促进乡村本土治理文化内容融入数字治理,多途径增进乡村数字治理中的“基层-农民”关系,以此塑造良好的嵌入性环境,真正实现有效乡村数字治理。
关键词:
嵌入性 乡村治理 数字治理 数字乡村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波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空间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迁,形成“上楼集中”“平移集中”和“就地改造”等空间类型。农村空间变迁改变了外在物理空间形态,同时也意味着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等变革。农村空间变迁程度的不同,使得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内容等要素具有差异性,推动乡村治理机制重构。“上楼集中型”主要是重新弥合社会关系网络,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平移集中型”运用空间划分和分配的治理策略,提高空间治理效能;“就地改造型”通过村庄空间内部的改造升级,构建村庄治理新秩序。因此,空间治理不仅是外在物理空间形态的治理,还是空间内的治理关系和权力结构的重塑,以此推动农村空间变迁的有效治理。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空间变迁 空间治理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陈晓琳
数字技术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其深刻影响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数字乡村治理以“数字空间”为治理场域,实现了乡村治理从地域到空间的脱域化,并对乡村主体的生活实践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突出体现为重构乡村生活的话语体系、衍生乡村主体的身份形态和变革乡村主体的社会交往形式。在数字技术重构乡村社会关系和社会运转机制下,数字乡村治理的实践逻辑展现出新面向,为克服传统乡村治理困境提供了可能思路,一是通过主体性建构,实现治理主体增能,解决乡村治理主体性缺失困境;二是发挥数字化社群的作用,实现乡村共同体的再造,解决乡村共同体衰落的问题;三是合理应用数字技术,使数字技术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在技术理性发展中实现融合统一,解决数字乡村治理中乡村性缺失和技术依赖问题。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数字技术 数字空间 乡村治理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汪鑫 李渡
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场域。重构乡村治理体系,自治与法治相结合的路径选择是重点与难点。目前在村民自治与法治关系的研究上,"有限自治说""法律介入说"及"协调与互动关系说"都缺少反思性思维,存在一定的"负效应"影响。因此以反思法理论作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受规制的自治"在村民自治与法治结合路径中实现乡村治理的"三治合一"。据此,村民自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反思法路径需要完善村规民约的制定与实施、强化村民自治的程序规制、健全村民自治内部监督救济体系与优化乡村治理中德治的柔性治理。
关键词:
村民自治 法治 反思法 乡村治理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沈军 陈章 丁翠娟
强化大数据在乡村教育治理中的作用,探索基于大数据的治理机制和实现路径。通过透析乡村教育治理的现实困境,梳理了基于大数据的乡村治理机制现代化、整体治理机制形成、消解治理主体间权力支配冲突、强化数据为支撑的治理理念的价值,并通过透析基于大数据的乡村教育治理组件及其作用方式,形成了基于大数据的乡村教育治理结构模型。同时提出,要实现基于大数据的乡村教育治理机制,需借助教育信息化2.0行动,布局支持乡村教育治理的数据收集体系;强化"证据为本"的治理理念,实现基于数据的乡村教育组件多向度交互,探索以数据为基础的多元利益主体的分权机制,坚持以区域试点为基础的梯次发展策略,构建乡村信息技术应用生态,形成数据为支撑的乡村教育治理环境。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大数据 乡村教育 治理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孟冬冬
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乡村治理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如何弘扬与发挥乡贤文化在乡民教化、乡村服务和价值引领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机制成为需要面对的迫切问题。以新乡贤文化为视角,对乡贤文化及其属性进行解读,分析总结新时期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并从四个方面提出新乡贤视角下乡村治理的实施路径,以此促进乡风文明和助推乡村振兴。
关键词:
新乡贤文化 乡村治理 现实困境 实现路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万莎
自农业税费取消后,资源下乡成为国家形塑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国家通过资源下乡实现村庄有效治理的主旨在于能够动员村民参与基层公共事务、激活村庄自治活力。实证研究发现,资源下乡实现村民动员的关键在于,通过平衡规则输入与行政赋权充分发挥乡村自主性进行机制创新。乡村两级通过转化国家资源配置规则、协商民主融入村民自治组织、将政治领导与社会动员结合等方式实现精英吸纳和资源有效输入,激活了乡村自主性。资源下乡实现村民动员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将下乡资源转化为村庄公共事务重塑乡村社会的利益关联以激活村民自治,在此过程中对关键性节点进行弹性化督查以激活基层干部的主体性,明确动员的对象和内容,用村民组织化动员替代科层制内部的政治动员,真正实现将下乡资源转化为动员农民组织和参与的物质基础和事务抓手,为乡村振兴具体实践机制提供启示和参考。
关键词:
资源下乡 村民动员 乡村自主性 行政赋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万莎
自农业税费取消后,资源下乡成为国家形塑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国家通过资源下乡实现村庄有效治理的主旨在于能够动员村民参与基层公共事务、激活村庄自治活力。实证研究发现,资源下乡实现村民动员的关键在于,通过平衡规则输入与行政赋权充分发挥乡村自主性进行机制创新。乡村两级通过转化国家资源配置规则、协商民主融入村民自治组织、将政治领导与社会动员结合等方式实现精英吸纳和资源有效输入,激活了乡村自主性。资源下乡实现村民动员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将下乡资源转化为村庄公共事务重塑乡村社会的利益关联以激活村民自治,在此过程中对关键性节点进行弹性化督查以激活基层干部的主体性,明确动员的对象和内容,用村民组织化动员替代科层制内部的政治动员,真正实现将下乡资源转化为动员农民组织和参与的物质基础和事务抓手,为乡村振兴具体实践机制提供启示和参考。
关键词:
资源下乡 村民动员 乡村自主性 行政赋权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云新 阮皓雅
在工商资本大规模下乡背景下,回流人才及村庄内的部分精英农户抓住时机、响应机会并采取行动,在公司主义的包围中成为乡村场域中另一部分拥有相对话语权的群体,完成了乡村精英的重塑。乡村新精英的产生是政策驱动、资本推动、精英回流的共同结果。新精英通过和资本同盟积极响应经济机会,与基层政府结成"权力—利益"共同体谋求政治嵌入,凭借熟人网络带动和俘获普通农户以强化社会关联。乡村精英再造具有双重效应,对乡村治理产生深远影响。新精英的兴起激发了乡村内源发展动力,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但也由于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加剧了乡村阶层分化。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张良
近年来,在基层政府推动与资本逐利的双重驱动下,工商资本下乡大规模转入农地。通过对基层政府推动"资本下乡"的背后逻辑和"资本下乡"的运作机制进行分析,本文发现,基层政府、工商资本结成"权力—资本"利益共同体,共同应对土地流转中分散孤立的农户;村级组织成为下乡的工商资本管理分散农户的代理人;基层政府联合下乡的工商资本共同获取涉农项目利益和土地增值利润,其自主利益越来越独立于公众利益,"资本下乡"背景下乡村治理缺乏公共性:治理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违背农民公共利益,治理方式在民主参与方面有待完善,治理资源利用趋向内卷化,治理结果不利于农村发展,这些都导致基层政权的民意基础遭到削弱。为了建构乡村治理公共性,...
关键词:
“资本下乡” 乡村治理 运作机制 公共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