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69)
- 2023(11222)
- 2022(9220)
- 2021(8669)
- 2020(6837)
- 2019(15468)
- 2018(15553)
- 2017(27316)
- 2016(16216)
- 2015(18374)
- 2014(19094)
- 2013(17640)
- 2012(16101)
- 2011(14570)
- 2010(15031)
- 2009(13714)
- 2008(13603)
- 2007(12834)
- 2006(11243)
- 2005(10535)
- 学科
- 济(47596)
- 经济(47503)
- 管理(45704)
- 业(37930)
- 企(33340)
- 企业(33340)
- 教育(22850)
- 中国(21183)
- 财(17085)
- 方法(16651)
- 制(16544)
- 理论(15629)
- 农(15533)
- 业经(14294)
- 学(13348)
- 数学(12324)
- 体(12260)
- 数学方法(12076)
- 教学(10948)
- 银(10373)
- 银行(10353)
- 务(10164)
- 财务(10123)
- 财务管理(10083)
- 行(9891)
- 农业(9710)
- 地方(9653)
- 企业财务(9497)
- 融(9402)
- 金融(9395)
- 机构
- 大学(218721)
- 学院(217319)
- 研究(74888)
- 济(74150)
- 管理(72005)
- 经济(71923)
- 理学(60069)
- 理学院(59253)
- 管理学(57974)
- 管理学院(57512)
- 中国(52338)
- 京(48316)
- 科学(43593)
- 财(41504)
- 范(39404)
- 师范(39072)
- 江(37597)
- 所(37220)
- 教育(35678)
- 中心(33712)
- 研究所(32981)
- 师范大学(31369)
- 财经(31184)
- 北京(31169)
- 农(30997)
- 州(29702)
- 技术(29213)
- 业大(27927)
- 经(27870)
- 院(27462)
- 基金
- 项目(134919)
- 研究(110536)
- 科学(106363)
- 基金(91280)
- 家(77535)
- 国家(76635)
- 社会(66579)
- 科学基金(64746)
- 社会科(62524)
- 社会科学(62515)
- 教育(58898)
- 省(55940)
- 编号(49547)
- 划(47794)
- 基金项目(46375)
- 成果(45243)
- 课题(38500)
- 自然(37600)
- 自然科(36658)
- 自然科学(36649)
- 资助(36315)
- 自然科学基金(35972)
- 年(32737)
- 重点(31962)
- 部(30910)
- 制(30805)
- 项目编号(30325)
- 发(30091)
- 性(30009)
- 规划(28761)
- 期刊
- 济(92490)
- 经济(92490)
- 研究(76620)
- 教育(63776)
- 中国(59930)
- 财(35449)
- 学报(32385)
- 农(30149)
- 管理(28640)
- 科学(27786)
- 大学(26331)
- 技术(23231)
- 学学(22734)
- 农业(19802)
- 融(19432)
- 金融(19432)
- 职业(17645)
- 业经(16129)
- 财经(15944)
- 经(13825)
- 经济研究(13524)
- 图书(13263)
- 坛(12279)
- 论坛(12279)
- 技术教育(11530)
- 职业技术(11530)
- 职业技术教育(11530)
- 问题(11330)
- 版(11151)
- 发(10346)
共检索到3533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闫琳 董蓓菲
文化认同是全球化背景下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认同教育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深度探索”“广度探索”与“承诺”的三因素互动模型解释了个体文化认同的形成机制,发挥着文化认同教育“发动机”的作用,自上而下地为文化认同教育树起了“风向标”。“文化体验”对文化认同有着生动诠释与内在追求,是“文化探索”教育学本土化过程中的“加油站”,自下而上地为文化认同教育规划了“线路图”。以满足心理发生机制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重点,以“认同”与“认异”的协同发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育为抓手,由亲历与描述、思考与阐释、比较与分析、反思与重构组成的文化体验学习活动是对文化认同教育路径的一次尝试。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侯磊
以山东师范大学为例,分析了建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来华留学生文化体验培养模式的必要性,讨论了体验项目选择的原则,明确了教师与学生的任务,探讨了文化体验活动的操作流程,分析了活动的成效,旨在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提供理论和实际参考。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来启华
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构建和谐的精神家园。要重视文化建设对教育考试事业发展的影响。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文化的灵魂和基石,在文化建设中处于纲举目张的重要位置。考试安全是维护考试公平,促进教育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充分认识教育考试,尤其是选拔性考试的高利害性和高风险性。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广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以价值教育校本化为主线,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了历时七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培育了一支"知行合一"的研究团队,研发了面向教师的"五位一体"心灵成长课程和面向学生的"五学并举"文化习养课程,探索了学校实施的"四条渠道",营造了"三个协同"文化育人氛围,提出了新时代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政策建议。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岩
立足内蒙古本土文化,结合征信业在内蒙古地区发展形势及影响,对征信文化与草原文化濡化的现象进行研究,挖掘内蒙古地区征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职业规范等一系列重要精神成果,认为发展内蒙古地区征信文化应以制度建设促生文化落地、积极打造多部门协同宣传机制、宣传成果凝练宣传精品、有效改善地方信用环境。
关键词:
征信文化 草原文化 濡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黄华
21世纪营销观念不断创新,体验营销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模式,是为适应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伴随着体验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由于体验营销把消费者的体验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突出消费者在企业营销中的角色,深受企业和消费者的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
体验 体验经济 体验营销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唐雯秋 范向丽 姚丽思
近几年,随着老年教育不断发展,逐渐兴起了“教育+旅游”模式的老年游学,让老年人在旅游中接受教育。相较于欧美地区发展较完善的老年游学而言,我国老年游学起步晚,相关研究较不足。在查阅了欧美地区老年游学的发展历程和制度建设等相关研究,对山东老年游学营进行实地考察后,我们总结出了老年游学的现状和不足,并从方案设计、教学过程、旅游服务、旅游吸引物、相关政策等五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韩力争 闵馨文
在接受理论视域下,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原则,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教育内容,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度和认同度。文章在厘清接受理论基本内涵和价值意蕴的基础上,聚焦接受主体、接受媒介和接受客体三要素,认为可以通过课程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空间。
关键词:
接受理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认同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仲祥
数字复制时代的快感文化常见于以叙事类为主的电子文化产品,审美体验建基在快感之上。在艺术祛魅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共同作用下,消费社会的审美祛魅完成,快感文化获得审美地位。快感文化的审美基础是各类欲望的代替式满足,幻想是其中最重要的审美机制。快感文化的审美反映了当代消费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遮蔽着现实中的不合理,以实现社会操控,但受众的反抗仍有可能,反思式审美的独特之处正在于认知的超越与对解放的希望。
关键词:
数字复制 快感文化 审美 意识形态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凌成树
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要求加强学生企业文化素质教育。围绕企业精神、企业行为规范和企业文化运作模式等内容,通过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营造符合企业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加强教学环节中对企业文化素质的培养三条途径进行企业文化素质教育,帮助学生适应从"校园人"到"职场人"的转变。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邱雷鸣
创业文化教育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重要因素。从创业文化的视角,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研究如何将富有创业文化特质的"浙商文化"融入到创业教育,为提高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水平提供借鉴。
关键词:
浙商文化 高职 创业教育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汪锋
根据"工匠精神"中"道技合一"的核心要义,阐述了传承和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对当下我国实现"中国制造"强国之梦的特殊意义。针对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校企合作难以深度开展的现象,分析了其校企文化冲突的原因,指出"大国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二者的利益契合点,应当以此推进高职教育文化建设。从课程建设、师资培训、校园文化和质量评价等视角给出了基于"大国工匠"精神培育的高职教育文化建设路径。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伟 熊坚 岳洪
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发展进入新常态,漫溯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的教育进路在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接下来亟须在培育工匠精神、造就德技双馨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得到回应。分析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逻辑向度及现实困境,可以明确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路径:与专业内涵建设相结合,全面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全面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全面融入到学生活动中;与人文素养相结合,全面融入到社会实践中。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 高等职业教育 路径 融入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宋芳斌
"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基石。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马晓苗
当前对组织文化认同的研究都是立足于组织内部或组织自身,探讨使成员与组织保持一致性的问题,这一方面忽视了客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文化认同的作用意义,另一方面忽视了员工、组织的利益相关者与组织互动的事实,其思路在本质上是忽略了组织文化认同的双向互动性以及多层次性;同时,现有成果大多停留在概念探讨的阶段,缺乏从系统、动态视角出发对组织文化认同形成演化机理的深入把握。综合上述不足,本文基于组织文化三构面体系,从整合和扩展的角度对组织文化认同进行了重新界定,通过分析组织文化三构面及构面要素间不同范围层次的相互作用关系,阐释了组织文化认同的形成机理和演化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