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13)
2023(10033)
2022(7754)
2021(7237)
2020(5690)
2019(12604)
2018(12633)
2017(23631)
2016(13074)
2015(14691)
2014(14620)
2013(14235)
2012(13091)
2011(11928)
2010(12236)
2009(11379)
2008(11362)
2007(10653)
2006(9829)
2005(8961)
作者
(38255)
(32756)
(32052)
(30460)
(20179)
(15612)
(14441)
(12670)
(12463)
(11318)
(11157)
(10832)
(10334)
(10298)
(9968)
(9743)
(9588)
(9540)
(9262)
(9117)
(8333)
(8071)
(8020)
(7652)
(7473)
(7392)
(7320)
(7164)
(6678)
(6660)
学科
(58651)
经济(58579)
(49689)
(41821)
农业(33221)
管理(29982)
业经(21431)
(21229)
企业(21229)
中国(18243)
方法(17644)
地方(14793)
数学(14630)
数学方法(14378)
(13346)
(12836)
农业经济(12748)
发展(11558)
(11531)
(11410)
(11390)
(10140)
(9949)
(9758)
农村(9738)
(8858)
贸易(8846)
(8712)
收入(8700)
银行(8688)
机构
学院(188511)
大学(183878)
(76313)
经济(74620)
管理(68848)
研究(66796)
理学(59025)
理学院(58392)
管理学(57129)
管理学院(56796)
(55342)
中国(52986)
农业(41998)
科学(41923)
(39383)
业大(35887)
(34328)
(32915)
中心(32111)
(31058)
研究所(30907)
(26559)
师范(26269)
农业大学(25927)
财经(24823)
(24399)
北京(24051)
(24023)
(22927)
(22579)
基金
项目(123578)
科学(97055)
研究(92985)
基金(88299)
(77437)
国家(76621)
科学基金(64995)
社会(59679)
社会科(55917)
社会科学(55902)
(50349)
基金项目(46810)
教育(41152)
(40500)
编号(39687)
自然(39660)
自然科(38752)
自然科学(38744)
自然科学基金(38037)
资助(34115)
成果(32386)
(31837)
(28878)
重点(27607)
(26943)
课题(26790)
(25226)
国家社会(25021)
(23625)
创新(23550)
期刊
(98945)
经济(98945)
(62916)
研究(53955)
中国(47702)
农业(42506)
学报(33980)
科学(31060)
大学(27153)
学学(25735)
(23884)
管理(23575)
业经(23216)
教育(22485)
(20504)
金融(20504)
(19487)
技术(16794)
农业经济(15152)
农村(15022)
(15022)
问题(14489)
(13461)
经济研究(12282)
财经(11993)
世界(11609)
业大(10993)
(10458)
经济问题(10452)
社会(10172)
共检索到2988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冉   刘达培  
如何有效地把农民组织起来以克服个体农民的分散性,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所需面临的一个基础性问题。高度聚合和高度分散都不是农民组织化的最优形态,也可能会抑制个体和集体的主体性。要对农民组织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尤其要发现农民组织起来的现实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农民组织起来的限度。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乡村社会具有分散性和聚合力相统一的双重优势,它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农民“何以可能”提供了现实基础,也决定了农民组织化形态的优化方向,要在有限分散基础上对乡村社会进行有限整合。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重庆  张慧鹏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主流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具有浓厚的城市中心主义色彩,乡村不是作为独立的发展主体,而是作为现代化过程中需要被解决的问题,从属和依附于城市,乡村的人财物等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乡村的去主体性还表现在农民的去组织化,村社共同体逐渐解体,乡村社会丧失凝聚力和内生发展动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必须以农民的组织化重建乡村的主体性,以乡村为主体吸纳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培育乡村内生发展动力,重塑城乡关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丁萍   张艳青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转型、加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实现农业产业的宽度与深度拓展,以及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以此为目标指引,以农村集体经济模式创新促进农民组织化生产升级,将更能实现先进生产工具的及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生产运营的过程中还进一步催生产业融合、信息融合、平台融合等基础上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合作模式,这将带来农业组织化生产的同步转型升级。未来为强化农民组织化生产的效力,应以经济与人才为基础,持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以产权治理和组织治理为重点,完善农民组织化生产的规范性;以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建设为契机,完善农民组织化生产的开放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家斌  王娟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第一战略物资。农业高质量发展,科技人才是第一资源,新型职业农民是中坚力量。为此,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战略重要性,不断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途径,回归农民的职业属性,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稳定和壮大职业农民队伍,加强区别于传统农业从业人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首当其冲。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聂尚君  崔健  
立足新时代、面对新要求,农业保险更需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步伐,真正成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我国农业保险自2007年中央财政实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以来,保障范围不断加大,保障效果持续加强。具体来看,我国农业保险承保种类基本覆盖农、林、牧、渔等全部领域,承保的农作物品种已超过280种,玉米、水稻、小麦三大粮食作物承保覆盖率已经超过65%。2016至2020年这5年间,累计为全国农业产业提供了保额为12.2万亿元的风险保障,惠及农户8.02亿户次。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肖晓哲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探索以农民合作社为载体的农村产业融合,对于激发小农组织化潜能、提升农业产出效率、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支撑作用。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针对合作社带动产业融合的政策调整可以看出,农民合作社经历了初期起步、产业破壁、快速发展与带动农村三产融合等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合作社展现出了资源整合、乡村治理和农民增收的独特优势。然而,当前合作社还面临着规模较小、配套机制不完善、利益关系松散等问题,必须从壮大合作社规模、优化各项制度保障体系以及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等方面着手,构建农民合作社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机制。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冯兴元   李铖   燕翔  
农村信用合作社系统金融机构作为我国数量最多、覆盖范围最广的金融机构,长期深耕“三农”业务,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更需要提升其为农服务能力,尤其是为农户、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特色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满足这些需求主体多样化金融需求的能力。本文首先梳理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系统金融机构为农服务能力的概念和内涵,分析了其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总体上看,农村信用合作社系统金融机构为农服务能力受到稳健经营能力、可持续经营能力、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等内部因素以及同业竞争、宏观经济因素、政策因素、社会信用环境、金融基础设施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分析农村信用合作社系统金融机构为农服务能力总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笔者发现,尽管当前其为农服务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但仍存在治理结构不完善、为农服务企业文化流于表面、贷款不良率偏高、盈利能力和金融科技运用水平较低等内部问题,同时还面临同业竞争压力较大、政策和数字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外部问题,从而削弱其为农服务能力。因此,未来需要从完善外部政策和保障体系、完善内部治理机制两大方面提高农村信用合作社系统金融机构为农服务能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赵黎  
坚持以党建创新引领乡村振兴对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山东省淄博市因地制宜,探索以联村党建引领村庄抱团发展、共同发展的新路径,形成了强村带动型、村村互助型、村企联建型、城乡融合型等多样化的联建发展模式,在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推动产业发展转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等方面成效显著。实践效果表明,联村党建是推动基层组织体系创新和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的有益尝试。在新时期,为有效应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建议分类推进联村党建工作,进一步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金良  
开启金融服务三农新征程2020年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邬志辉   徐萌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人才要培养,根本在教育。全面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在政策意涵上,彰显了乡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振兴乡村统筹设计,乡村教育振兴层次类别与地域功能全面覆盖;在研究方法上,学术界意识到用西方理论套裁中国实践的危害,提出了“从中国实践出发”或“扎根中国实际”的社会科学方案,但理论原型依然是“西方”的,是“从西方看中国”而不是“从中国看中国”,应回归“把中国作为方法”;在实践路径上,实现了赓续优秀传统与弘扬现代价值、教育振兴乡村与乡村教育振兴、政府倾斜支持与多方援助帮扶的有机结合,充分展现了新型举国体制的力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强  曾恒源  殷婧钰  
随着"三农"工作重心实现转移,我国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新阶段。无论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农业农村发展动能转换,还是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挑战,都要求加快构建新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动力机制的重点在于建设有为政府、建立有效市场和培育有志农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域下,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互补互促,以及发挥有志农民的主体作用具有深层次的理论内涵。稳固的制度基石以及人民性的价值取向,是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与有志农民有机结合的重要保障。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动力机制需要多措并举,实现制度、政策、机制等多方面创新,不断推动有为政府建设,促进有效市场建立和加快有志农民培育。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祖辉  胡伟斌  
我国已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科学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改革举措,扎实、有力、高效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至关重要。本文结合近年来中央重要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尤其是有关乡村振兴发展与改革的文件精神与笔者的研究探索,从乡村振兴的发展引领、实践运行和改革深化三个层面,梳理和提炼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把握的十大重点,即坚定乡村振兴“三步方略”;坚持“两山”理念“三大思维”;确保农业农村“三个优先”;建立现代农业“三大体系”;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推进“三种类型”规模经营;建构“三层协调”服务体系;建立“三治合一”治理体系;深化供给侧“三个激活”改革;深化“三权分置”产权改革。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袁日新  叶思彤  
2021年我国颁布《乡村振兴促进法》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遵循,为促进“五个振兴”,带动广大农村和村民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必要的法治保障。但在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产业发展缺乏宏观计划、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完善、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不足、乡村生态化发展面临挑战等问题,需要通过完善涉农领域立法、健全乡村法律服务体系、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等路径多管齐下解决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充分保障法治在乡村振兴中能够发挥促进作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强  曾恒源  殷婧钰  
随着"三农"工作重心实现转移,我国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新阶段。无论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农业农村发展动能转换,还是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挑战,都要求加快构建新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动力机制的重点在于建设有为政府、建立有效市场和培育有志农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域下,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互补互促,以及发挥有志农民的主体作用具有深层次的理论内涵。稳固的制度基石以及人民性的价值取向,是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与有志农民有机结合的重要保障。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动力机制需要多措并举,实现制度、政策、机制等多方面创新,不断推动有为政府建设,促进有效市场建立和加快有志农民培育。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林万龙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工作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本文对何为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行了探讨,探讨了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四个方面的重点内容,即有效拓展乡村振兴政策视野、有效推进乡村建设、有效推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有效促进农民农村走向共同富裕。最后,本文就强化乡村振兴推进工作的制度保障和改革创新、持续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出了相关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