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81)
2023(4255)
2022(3554)
2021(3557)
2020(2773)
2019(6583)
2018(6546)
2017(10482)
2016(6768)
2015(7725)
2014(7776)
2013(6747)
2012(6261)
2011(5748)
2010(6110)
2009(5288)
2008(5103)
2007(4641)
2006(4230)
2005(3854)
作者
(16001)
(13334)
(13331)
(12528)
(8491)
(6429)
(6237)
(5263)
(5146)
(4867)
(4575)
(4364)
(4241)
(4234)
(4171)
(4134)
(4092)
(3908)
(3872)
(3709)
(3586)
(3382)
(3233)
(3154)
(3113)
(3008)
(2979)
(2931)
(2736)
(2736)
学科
(18776)
经济(18748)
教育(18642)
中国(12440)
(12318)
管理(12050)
(10453)
企业(10453)
方法(8150)
理论(7254)
数学(6932)
数学方法(6839)
(6319)
教学(5605)
(5247)
(5075)
发展(4585)
(4514)
(4463)
技术(4210)
业经(3767)
关系(3552)
研究(3541)
(3491)
贸易(3490)
(3393)
地方(3388)
(3375)
农业(3338)
改革(3210)
机构
大学(89877)
学院(83351)
研究(34046)
教育(27511)
(26980)
经济(26190)
管理(25529)
(23229)
师范(23163)
理学(22201)
理学院(21755)
管理学(21190)
管理学院(21007)
(20754)
师范大学(19589)
科学(19158)
中国(17997)
(16578)
研究所(15220)
北京(14179)
中心(13625)
(13513)
(12789)
(12211)
技术(12156)
职业(11821)
教育学(10632)
(10505)
财经(10273)
研究院(9831)
基金
项目(53235)
研究(46184)
科学(44192)
基金(36261)
(31694)
国家(30837)
教育(30141)
社会(27705)
社会科(25863)
社会科学(25856)
科学基金(25378)
(21034)
编号(20730)
(20407)
成果(20003)
基金项目(18286)
课题(17877)
(15262)
自然(14588)
自然科(14281)
自然科学(14276)
资助(14099)
(14084)
自然科学基金(14037)
规划(13800)
重点(13559)
教育部(13005)
(12591)
项目编号(12367)
(12289)
期刊
教育(45884)
研究(36333)
(29485)
经济(29485)
中国(27053)
学报(11239)
科学(10853)
职业(10788)
技术(10209)
大学(9878)
管理(9348)
(9134)
(8469)
学学(7486)
技术教育(7113)
职业技术(7113)
职业技术教育(7113)
(6333)
论坛(6333)
农业(6036)
(5490)
高等(5196)
财经(5127)
成人(4721)
成人教育(4721)
高等教育(4637)
(4505)
经济研究(4495)
(4192)
金融(4192)
共检索到1363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近代中国陷入了民族危亡之中,为了“救亡图存”,教育救国运动兴起,但没有成功。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教育在这一历史跃进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教育立国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科教兴国强调教育为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服务,教育强国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支撑。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国勤  
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讨论主要是从哲学话语和政治话语两个话语体系中展开的。哲学话语揭示了国家与社会关系更深层的伦理根源或阶级根源,其中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根本性改造,将其在伦理形式上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拉回到了唯物论的基础上;政治话语阐明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权力结构与社会秩序的因果关联。但是现在很多学者并不清楚这两种话语体系的区别与联系,一方面将这两种话语体系错综交织一起而不自知,另一方面把国家与社会关系仅仅化约为政治话语模式。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完整把握,需要将政治话语与哲学话语结合起来。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朱旭东   郭绒   严梓洛  
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强国”国家重大战略寄托着党和国家对于通过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殷切期望和深沉期待。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模型建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国家安全稳定、兴旺发达、文明昌盛、人才济济和具有强大国际权威的高水平大国,依赖于安全能力、核心技术创新力、文化软实力、人才竞争力与全球领导力五个核心国家能力的支撑。国家逻辑视角下教育强国价值实质就是以教强国,即通过教育凝聚支持国家发展的五个核心能力,实现以教安邦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以教兴国促进国家兴旺发达、以教育才满足国家人才需要、以教化人建设国家精神文明、以教立世塑造国家国际权威,最终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由此构成以教强国模型。以教强国是教育的个体性价值、社会性价值和教育性价值统一于国家发展、回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其所内嵌的“教育-国家能力-国家水平”的价值链揭示了教育发展与国家发展的深刻关系,展现了“教育为国”的使命担当。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海平  
对重要政策文本中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话语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在承担机构和配套制度方面发生了变化。在承担机构方面,从强调学校与工作单位主导到强调学校、工作单位、社区并重。在配套制度方面,从强调岗位与职业培训制度建设到强调岗位与培训制度、社区教育制度、学习成果衔接制度协同建设。对我国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分析发现,与涂尔干理论相契合,政策话语演变背后遵循从分工、失范到整合的社会发展逻辑。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瞿振元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2007年,全国高等学校本专科当年招生57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在学总规模超过了2700万人,其中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了1800万人,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了俄罗斯、印度和美国居世界第一位,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所取得的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也是谋划未来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历史起点。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吴康宁  
教育强国是世界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教育综合实力"不只是"教育的硬实力",还有"教育的软实力"。教育的软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品质",即教育的自由、平等、担当、激活、区分的程度。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润洲  
教育定义多元根源于其自身的逻辑框架,表现为认知主体的差异、教育自身的复杂以及教育定义的特性等。作为自觉的教育者,直面教育定义多元这一事实,应明确各教育定义的意涵,洞察教育之为教育的根本,廓清自己心目中的教育。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査火云  郑航  
爱国主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国家认同教育。基于文本所进行的话语分析表明,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两种认同模式,即:以中华民族为核心的民族国家认同模式和以公民为主体的公民国家认同模式。两种认同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的重心各异,在价值观上分别表现为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的并存、公重于私与公私互补的并存,由此构成了当代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中的内在紧张与冲突。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两种认同教育共存之必要。化解两种认同模式之间的紧张与冲突,需要以公民国家认同教育为重心,通过构建公共文化来重塑爱国主义教育话语。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瑞君   尹星星   张美丽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构成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人口背景,决定教育资源供需关系的时空结构。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历年各省统计年鉴的研究发现,未来我国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专任教师需求量整体呈下降态势,中等教育专任教师需求量先升后降,高等教育专任教师总需求量持续上升;省域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供需特征存在差异,可以分为五种类型。为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应改革和优化教师编制配置标准,助力人口高质量发展;增强学龄人口趋势分析研判,做好教师需求中长期规划;依据学位供需结构变化,构建前后学段衔接的区域教师资源结构体系;强化分类施策,探索不同类型人口增长区域师资结构的优化路径;提高统筹层次,提高各级各类师资配置和使用效率。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谢和平  
党的十七大为我们描绘了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也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认真回顾总结近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宝贵经验,深入思考大学在建设教育强国中的责任与使命,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炜  周洪宇  
现代化视域下,教育强国的内涵本质在于通过强大的国家教育能力,全面确保教育中人的现代性增长。从其内涵特征来看,教育强国是指教育综合实力、教育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和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教育治理能力、教育国际竞争力和教育影响力强大且显著的国家。在决策导向分析框架下,从构建的教育强国建设指数的测算结果来看,中国得分为74.56,在世界主要的60个国家中居第24位,处于准教育强国的前列。基于中国教育强国建设指数的“低投入、高产出”类和“后发外生”型国家的综合判断,中国推进教育强国硬实力建设应借鉴同类型教育强国经验,充分利用好后发优势,聚焦教育过程性指标监控和教育产出性指标提升;在软实力建设上应坚持“绿色协调”、“不唯速度”原则,坚定走中国式教育强国新道路;在推进策略上应着重激发国家高等教育能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马晓强  
我们正处在强国建设伟大时代。立足伟大时代,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首要问题就是,在历史总结、比较分析和前瞻预测中,全面深刻认识未来12年教育强国建设的地位、方位、重点和路径。一、教育强国:是基础,也是引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民族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等素质提升为目标,将每一个人的自信、自强、自立,凝聚为一个民族思想、文化、制度和道路的自信,奠定民族复兴伟业。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马晓强   崔吉芳   万歆   马筱琼   刘大伟   何春   车明佳   王重  
建成教育强国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宏伟目标与必然方向。基于对教育强国内涵的理解,构建教育强国评价指标体系,系统考察中国及全球教育强国指数变化趋势。测算发现,2012—2022年,各国教育强国指数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其中排名前十五位国家整体表现更优且名次相对稳定,这些国家均属于极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除俄罗斯外均为高收入国家;2012—2022年,中国教育强国指数排名由第四十九位上升到第二十三位,是全球进步最快的国家,中国教育强国建设在教育质量水平与服务能力方面取得巨大进步,但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与完成、高等教育普及、高技能岗位就业人员占比、研究人员相对规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方面还有明显短板。借鉴世界主要教育强国成功经验,结合当前发展进程,中国教育强国建设,要推进更高水平的教育普及,切实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以高等教育引领国家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保障,不断提高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向和  
当今中国社会,最关民生的话题用"五有"来概括真的很形象实在,即"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举国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史根林   何小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