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41)
2023(8688)
2022(7685)
2021(6898)
2020(6122)
2019(14028)
2018(13700)
2017(26790)
2016(14676)
2015(16834)
2014(16898)
2013(16751)
2012(16142)
2011(14808)
2010(15081)
2009(14164)
2008(13914)
2007(12904)
2006(11296)
2005(10292)
作者
(43344)
(36571)
(36379)
(35003)
(23159)
(17371)
(16744)
(14280)
(13610)
(13043)
(12561)
(12098)
(11630)
(11508)
(11449)
(11367)
(10917)
(10741)
(10573)
(10420)
(9025)
(9025)
(8845)
(8408)
(8324)
(8212)
(8024)
(7907)
(7368)
(7260)
学科
(83968)
经济(83892)
管理(42374)
(36109)
方法(32553)
数学(28966)
数学方法(28784)
(28756)
企业(28756)
地方(20386)
(18406)
中国(17547)
(17235)
(15581)
业经(14375)
地方经济(13299)
(12423)
农业(11636)
(11425)
贸易(11420)
(10975)
(10514)
环境(10413)
(10044)
金融(10041)
(9549)
银行(9529)
理论(9245)
(9224)
(9149)
机构
大学(222989)
学院(221263)
(103874)
经济(101933)
管理(83995)
研究(77876)
理学(72326)
理学院(71506)
管理学(70440)
管理学院(70000)
中国(57904)
(47027)
(45799)
科学(45437)
(39909)
财经(37088)
(36189)
研究所(35990)
中心(35395)
经济学(33762)
(33628)
(33539)
业大(30948)
经济学院(30267)
北京(28834)
农业(28434)
(28217)
师范(27969)
财经大学(27257)
(26884)
基金
项目(140843)
科学(111076)
基金(103508)
研究(102919)
(89283)
国家(88581)
科学基金(75578)
社会(67866)
社会科(64324)
社会科学(64304)
基金项目(54921)
(54057)
教育(47197)
自然(47085)
自然科(46010)
自然科学(45995)
(45237)
自然科学基金(45206)
资助(42668)
编号(40991)
成果(34231)
(32422)
重点(31656)
(31225)
(28401)
国家社会(28375)
教育部(28129)
课题(28079)
人文(27252)
大学(26931)
期刊
(119856)
经济(119856)
研究(68621)
中国(40886)
(37807)
学报(32910)
(32316)
科学(30564)
管理(29849)
大学(24838)
学学(23632)
农业(21399)
经济研究(20502)
财经(19789)
(19456)
金融(19456)
教育(18629)
技术(18585)
(17116)
业经(16672)
问题(15590)
技术经济(13190)
统计(12122)
(11939)
(11375)
世界(11205)
商业(10788)
(10555)
理论(10498)
经济问题(10027)
共检索到3332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马万里  李齐云  
从"援助之手"到"攫取之手"凸显了地方政府作为自我理性行为者行为差异问题,但该差异绝不仅仅源于地方政府及官员的激励机制,而是与地方政府所处的制度约束空间紧密关联。如果说激励机制是地方政府行为差异的内在诱因的话,那么,软化的制度约束则是地方政府行为差异的外因。本文认为,行政"以官治官"下的地方政府选择性政府职能和机会主义下的道德风险问题凸显了有效的官员治理制度机制缺失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委托代理视角下切实可行的公众和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问责制度机制的缺失凸显了对地方政府理性行为者和行为差异的强化作用;政企关系视角下有效廓清政府-市场边界制度机制的缺失和地方政府角色的多元化却进一步强化了地方政府理性行为者角色和行为差异。而进一步矫正和规范地方政府行为,不仅要对地方政府进行激励,还要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约束,加快制度机制匹配,构建地方政府行为约束的制度机制空间,打造一个更加合意和守规的地方政府,回归政府本分。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马万里  李齐云  
从"援助之手"到"攫取之手"凸显了地方政府作为自我理性行为者行为差异问题,但该差异绝不仅仅源于地方政府及官员的激励机制,而是与地方政府所处的制度约束空间紧密关联。如果说激励机制是地方政府行为差异的内在诱因的话,那么,软化的制度约束则是地方政府行为差异的外因。本文认为,行政"以官治官"下的地方政府选择性政府职能和机会主义下的道德风险问题凸显了有效的官员治理制度机制缺失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委托代理视角下切实可行的公众和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问责制度机制的缺失凸显了对地方政府理性行为者和行为差异的强化作用;政企关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刘冰峰  金群  
本文基于新税收集权理论,通过提出三个假设来验证援助之手、攫取之手与民生类公共品供给间的影响效应。通过构造分省的民生类公共品供给指数、转移支付与"两只手"面板数据与模型,实证分析发现:第一,援助之手对民生类公共品供给具有正向效应,但是其激励效应受到了攫取之手的显著抑制。第二,分地区考察中,"两只手"的治理模式对民生类公共品供给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差异,攫取之手对公共品供给的负面效应在税收净流入地区更大。第三,与援助之手类似,中央转移支付对公共品供给具有促进作用,但同样受到了攫取之手的抑制。最后,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完善优化"两只手"治理模式对民生类公共品供给的相关政策启示与建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林国庆  
在经济行政学文献中,政府一般是按层次划分的。当今世界任一国家,都是由多级政府组成的,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央与地方政治经济关系的演进,地方政府的职能表现为极为复杂的历史动态过程,其主要表现是:地方政府时而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时而仅仅是中央政府的行政派出机构。因此,要全面考察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动机就显得不是那么简单。 公共部门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组织,而是由多级政府和个别主体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正如布坎南所指出的那样:一方面,一切制度都包含公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方红生  张军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采取了攫取与援助两只手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与经济的持续增长。基于新税收集权假说和粘蝇纸假说,本文提出了四个有关"两只手"的假说来解释"中国税收持续超GDP增长"的现象。通过构造分省的中央政府真实攫取之手和援助之手的平衡面板数据,并利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和Acemoglu et al.(2003)给出的用于识别渠道相对重要性的方法,本文证实了所提的假说。具体而言,本文有三个重要发现:第一,尽管两只手有时会相互抑制,但是两只手治理模式对于中国税收持续超GDP增长现象的确具有正向推动作用,而且其解释力至少为52%。第二,尽管在提高税收净流出地区的税收占GDP比重方面,...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方红生  张军  
通过改进新近发展起来的新财政集权理论,本文提出了一个以财政集权和转移支付为双内核的旨在解释非预算内收入与预算内收入之比的理论框架,并设计了4个研究假说。通过构造1999~2009年间财政集权的省级平衡面板数据,并使用系统GMM方法,本文证实了所提的假说。基于这些实证结果,本文重新评估了财政集权的激励效应。结果表明,财政集权将激励净流出地区的地方政府伸出援助之手行为,而在净流入地区,虽然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对财政集权的这一效应有所抑制,但总体上还不足以改变其援助之手的性质。本文的这一发现支持了新财政集权理论而证伪了陈抗等至今仍被广泛接受的一个攫取之手之观点。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协天紫光  樊秀峰  张营营  
城市化建设中政府公共支出决策对绿色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为了进一步厘清政府公共支出选择在发挥城市化绿色增长方面扮演了何种角色,本文以"一带一路"地区为例,通过DDF-GML指数系统测算了沿线56个国家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实证分析了城市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异质化的公共支出政策在发挥城市化绿色增长方面的差异性作用。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地区的城市化建设阻碍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政府通过加强公共教育投资和医疗卫生投入,减少最终消费支出,将有效缓解城市化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不利影响。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在"一带一路"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加大教育和医疗投入主要通过积累知识资本与健康资本实现沿线国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最后,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甘林针  钟钰  普蓂喆  
确保粮食安全,不仅要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还要激发地方政府稳粮积极性。我国粮食生产取得重大成就,离不开地方政府和主政官员的贯彻落实。通过官员激励,确保中央与地方在粮食治理上目标一致,是政策落实的重要方面,但鲜有研究关注。以晋升锦标赛理论为基础,利用2003—2019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官员晋升模型,从官员激励角度分析提高地方政府稳粮积极性的路径,考察粮食生产绩效是否是官员晋升的要素之一。结果显示,粮食生产绩效利于主产区官员晋升,而对产销平衡区、主销区和全样本的官员晋升作用不显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也验证了这一结论。证实在粮食生产“主战场”的主产区,地方官员稳粮晋升通道已建立,晋升锦标赛是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机制。未来应优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体系,提高官员在保障粮食安全工作的激励精准度和针对性;强化地方粮食安全考核结果运用,提高粮食安全官员激励强度;增强地方党政官员的稳粮责任意识,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莉  皮嘉勇  宋光祥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但是大量研究表明我国地方政府存在生产性支出偏向。本文基于"撤县设区"准自然实验,利用全国层面的县级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来识别撤县设区政策对于生产性支出偏向的影响,发现撤县设区减少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占比,增加民生性支出占比,但同时也使得政府行政管理费用上升。我们认为,原因是撤县设区减少了基层地方政府的竞争从而弱化了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动机和能力。本文的研究从地方政府竞争的角度理解撤县设区政策如何影响财政支出偏向;同时,对如何改变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提供了来自行政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孔龙  李蕊  
本文以食品饮料行业70家公司为例,研究了不同规模下企业政治关联对其公司价值的影响。实证检验发现:在全样本下,政治关联将减损公司价值,但是影响并不显著;加入公司规模的调节变量后,发现大规模企业的政治关联和政治关联程度与公司价值呈显著正相关,而小规模企业的检验结果恰好相反。由此得出,政治关联并不会损害所有企业的公司价值,只是会减损小规模企业的公司价值,对大规模企业能起到显著提升公司价值的作用。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毕秀水  
政府行为作为现代经济过程变迁的内生要素,影响经济运行绩效,对强政府色彩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本文结合政治学与经济学原理,对政府行为展开成本-收益分析,并基于市场规制视角考察政府行为的合理性,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规范进行匡定,为深化经济改革提供有效的政治保障。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红  
当前,城市非理性扩张、房价不断攀升、土地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日益凸显,这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土地市场行为。文章重点分析了地方政府的土地征购、出让定价、实物地租转嫁以及协议出让等行为,指出中央——地方的财政竞争以及地区之间的平行竞争是其深层次的制度根源,而中国土地制度的产权缺陷决定地方政府对土地市场的"事实垄断"为其提供了现实基础。因此,规避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必须明确地方政府土地市场的监管职能,深化土地市场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文雁兵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经济学热议的话题之一,文章重新考察了以土地财政为代表的政府行为,将攫取之手理论拓展为"名义攫取之手",将资源诅咒理论拓展为"被资源诅咒"和"资源诅咒效应",并使用1994~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和广义系统矩估计(SYS-GMM)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政府行为受地区产业结构等异质性因素的显著影响,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落后的产业结构均会诱致政府更多地攫取,政府行为存在着"被资源诅咒";(2)以预算外收入度量的名义攫取之手不利于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存在"资源诅咒负效应",预算外收入需要进一步规范和监管,但以土地出让金度量的名义攫取之手则有利于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存在"资源诅咒正效应",土地财政在短期具有一定益处;(3)名义攫取之手和"资源诅咒效应"因地区间不同的产业结构表现出较大差异。文章表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充分重视各地异质性因素对地方政府行为及其绩效的影响,通过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加快构建现代治理体系,减轻和消除"诺斯悖论"带来的阶段性阵痛。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耿曙  庞保庆  钟灵娜  
本文基于政治经济周期理论,通过地方领导的基建投入,考察任期制度如何塑造官员的行为激励。作者利用全国省级、地市与江苏县级数据,逐一检测官员任期影响政府行为的多项假说。发现由于缺乏明确任期,职务随时可能调整,地方领导十分类似"试用期"任职。也因此,官员甫任新职,便不断加码拼搏。由于缺乏任期保障,上级得以充分激励下级,中央也能有效调动地方,官员政绩压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国经济增长因而不断拔高。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冯辉  沈肇章  
以政治激励和新财政集权理论为基础,并运用2000-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地方财政超收。在晋升激励之下,地方政府会策略性地影响预算编制所依据的GDP计划增长率和官员政绩考核所依据的核心指标(即GDP实际增长率),因而GDP超计划增长为财政超收奠定了经济基础。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集权程度加强,地方政府在财政压力下提高税收征管效率,财政超收与中央攫取之手正相关。地方政府在发展高税行业带来税收超预算增长的情况下会调整年初预算而追求超支,实证结果表明非农化程度与财政超收负相关。因此,在完善官员政绩考核制度的同时,需要加强人大的监督职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