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50)
2023(10735)
2022(8711)
2021(7705)
2020(6430)
2019(14186)
2018(13894)
2017(26574)
2016(13719)
2015(14876)
2014(14195)
2013(14303)
2012(13510)
2011(12190)
2010(12615)
2009(11976)
2008(11541)
2007(10670)
2006(9783)
2005(8947)
作者
(40534)
(34174)
(33945)
(32203)
(21854)
(16155)
(15116)
(13013)
(12757)
(12048)
(11858)
(11267)
(11183)
(10982)
(10847)
(10550)
(10115)
(9858)
(9773)
(9296)
(8454)
(8360)
(8200)
(7970)
(7842)
(7688)
(7419)
(7326)
(6766)
(6742)
学科
(79748)
经济(79698)
管理(44961)
(44723)
(36993)
企业(36993)
方法(25604)
数学(22240)
数学方法(22088)
地方(19255)
中国(18932)
技术(16320)
(16012)
业经(15993)
(15745)
(14436)
地方经济(13576)
农业(12140)
技术管理(12126)
(11762)
(10742)
金融(10741)
(10016)
银行(9986)
产业(9878)
环境(9692)
(9650)
贸易(9641)
(9617)
(9414)
机构
大学(203394)
学院(202282)
(98565)
经济(96944)
管理(76299)
研究(75826)
理学(65120)
理学院(64414)
管理学(63445)
管理学院(63064)
中国(56445)
(43240)
科学(42858)
(42154)
(38248)
研究所(34376)
财经(33884)
中心(32586)
经济学(31876)
(31709)
(31613)
(30772)
经济学院(28293)
(27447)
业大(27265)
北京(26732)
财经大学(25082)
农业(24608)
(24445)
(24177)
基金
项目(130907)
科学(105062)
基金(96904)
研究(94358)
(85292)
国家(84623)
科学基金(73016)
社会(64220)
社会科(61122)
社会科学(61104)
(51165)
基金项目(50309)
自然(45862)
自然科(44902)
自然科学(44886)
自然科学基金(44172)
(42819)
教育(42412)
资助(38877)
编号(34377)
(33169)
重点(30113)
(30065)
创新(30063)
(28980)
成果(28057)
国家社会(27734)
课题(25509)
教育部(25295)
(24638)
期刊
(116626)
经济(116626)
研究(67676)
中国(43565)
管理(34474)
(33832)
学报(30626)
科学(29607)
(28750)
大学(23769)
学学(22646)
经济研究(20599)
(20496)
金融(20496)
农业(19199)
教育(18939)
技术(18594)
财经(18302)
(16125)
业经(15785)
问题(14420)
技术经济(13558)
(12157)
国际(11527)
科技(11009)
世界(10968)
(10804)
(10013)
统计(9950)
经济管理(9544)
共检索到3217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申萌  万海远  李凯杰  
本文将新古典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归置于不同发展阶段,建立了从"投资拉动"到"创新驱动"的复合增长模型。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本向新兴创新行业转移,产品创新也加深了市场垄断程度,由此带来了"转型冲击",而本文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转型后的经济增速会出现短期负面冲击,在长期则显示持续的反弹。本文采用国际投入产出数据发现,我国目前投资拉动的现象比较明显,经济整体上还未进入创新驱动阶段;基于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发现,创新引致了我国产出增长率的短期下滑,但长期则有利于持续提升,从而验证了理论模型。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杨书剑  
投资制创新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杨书剑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程思怡  陈姿  
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方针以来,福建在转变增长方式方面虽取得了不少成效,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都有显著提高,但总体上依然没有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相关制约和提高生产方式改进的因素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认真研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唐未兵  傅元海  王展祥  
技术进步是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的结果,并表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是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仅是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理论上,由于技术引进依赖、技术创新的机会成本和逆向溢出等因素的影响,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是不确定的;受技术差距、消化吸收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技术引进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较为复杂。本文利用我国1996—2011年28个省区数据,运用动态面板广义矩(GMM)进行估计发现: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负相关,外资技术溢出和模仿效应有利于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的提升。因此,在进一步的扩大对外开放中,要继续坚持通过利用外资引进...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周天勇  
转变增长方式、制度创新与提高经济效率中共中央党校周天勇国民经济从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关键在于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率。必须通过宏观和微观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来规范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刺激其劳动、智能、技能、技术和资本等要素的供给,调动其节约资源和谋...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宝安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虽然有所转变,但由于受传统经济增长观念和体制性机制性因素的影响,转变的总体效果不理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在延续,在某些领域经济增长方式不但没有实现转变,甚至还有恶化趋势。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邓小清,白晨曦  
浅议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邓小清国家经贸委技术与装备司白晨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一、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技术创新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产生,经过技术获取(研究、开发或引进技术)、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柏轩   严良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关键在于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以技术创新为内在机制的发展模式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探讨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意义、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以及通过企业技术创新 ,促进集约型经济增长的途径。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雷宇  赵晓丽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既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又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提高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水平,科技创新是重要因素。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实施科技创新为手段,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义平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一鸣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表现出两个最典型的特征:一是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低成本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二是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从各方面因素和条件判断,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根本上取决于体制创新,关犍在于增进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越川  罗毅  王素清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张越川罗毅王素清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实现我国未来十五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性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在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是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要实现经济增长方...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苏武俊  
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只有依靠技术创新 ,才能促进产业技术能力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增长正在由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 ,技术创新是核心因素。因此 ,必须建立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促进经济发展 ,完成增长方式的转变。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琪  张丹  张光明  田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