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56)
- 2023(8956)
- 2022(7423)
- 2021(7092)
- 2020(5610)
- 2019(12229)
- 2018(12320)
- 2017(20800)
- 2016(12382)
- 2015(13681)
- 2014(13606)
- 2013(12184)
- 2012(10877)
- 2011(10200)
- 2010(10509)
- 2009(9561)
- 2008(8845)
- 2007(7988)
- 2006(7106)
- 2005(6462)
- 学科
- 济(37957)
- 经济(37915)
- 管理(26020)
- 教育(21095)
- 业(19269)
- 中国(17133)
- 学(15375)
- 企(15163)
- 企业(15163)
- 地方(12024)
- 理论(11706)
- 农(11075)
- 方法(10751)
- 教学(8950)
- 数学(8639)
- 数学方法(8463)
- 财(8189)
- 制(8181)
- 业经(8140)
- 地方经济(7531)
- 发(7445)
- 农业(7117)
- 体(6895)
- 和(6598)
- 环境(6458)
- 融(6391)
- 金融(6383)
- 银(6177)
- 银行(6157)
- 发展(6125)
- 机构
- 大学(158560)
- 学院(156754)
- 研究(59621)
- 济(50943)
- 经济(49420)
- 管理(48691)
- 理学(41086)
- 理学院(40408)
- 管理学(39354)
- 管理学院(39027)
- 中国(38183)
- 科学(37666)
- 京(35578)
- 范(33109)
- 师范(32832)
- 教育(31897)
- 所(30194)
- 研究所(27670)
- 师范大学(26743)
- 江(26125)
- 中心(25776)
- 农(25017)
- 财(24172)
- 技术(23581)
- 北京(22923)
- 院(21975)
- 业大(21605)
- 州(20651)
- 职业(20424)
- 农业(19714)
- 基金
- 项目(103490)
- 研究(83465)
- 科学(81724)
- 基金(68894)
- 家(60037)
- 国家(59410)
- 科学基金(49268)
- 社会(49096)
- 社会科(45988)
- 社会科学(45983)
- 教育(45855)
- 省(43876)
- 划(38527)
- 编号(37826)
- 基金项目(34925)
- 成果(33583)
- 课题(29991)
- 自然(29366)
- 自然科(28639)
- 自然科学(28628)
- 自然科学基金(28033)
- 资助(26801)
- 年(25798)
- 重点(25469)
- 发(24677)
- 部(22966)
- 项目编号(22558)
- 规划(22448)
- 创(21742)
- 性(21337)
共检索到2477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夏剑
现代哲学的“身体转向”所确立的“身体主体”概念及其主体哲学思路,颠覆了奠基于笛卡尔意识哲学的“意识主体”概念及其主体哲学思路。由此,深受后者影响的现代主体教育理论必然需要基于新的主体哲学视域进行重新审视。基于“意识主体”概念的现代主体教育虽然对于解决特殊历史阶段我国教育“目中无人”的困境发挥了极大的理论效力,然而,由于它主要从作为“意识主体”的人出发来建构主体教育的基本思路,人的身体主体性是被忽视的。由此导致无论是在主体教育的理论还是实践中,身体相关因素的教育意义无法得到关注和发挥,身体相关的教育实践一直处在边缘化地位,人的完整性被割裂。因此,基于身体哲学视域,从身体主体理论出发,更新主体教育中的“主体”和“人”的概念,确立人是“身体主体”;基于身体主体重新发现和确立身体的教育意义;将主体教育的目的指向“完整的人”的培养,以取代“独立的人”的发展,或许是当前解决主体教育理论发展困境的可能出路。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晶
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以培养专门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教育类型,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专门性人才,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无以替代的巨大的作用。我国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并在2005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以此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理性审视现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虽取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贺善侃
文化自觉的根基在于哲学主体性。民众的文化自觉,就是民众对某种哲学精神的自觉,即哲学主体性的高扬。为文化自觉提供理论支撑,是哲学本性所使然。从社会历史看,文化自觉和哲学主体性的提升都以人类主体性的不断高扬为前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升文化自觉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全民的主体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文化自觉 哲学主体性 文化创造力
[期刊] 求索
[作者]
王清涛
以马克思为界,哲学实现了主体革命。从古希腊到后现代的全部西方哲学都以人为研究对象,但马克思之前的人是抽象精神,或是康德的理性,或是犹太教—基督教传统中的上帝,无论是哲学还是宗教,都以抽象的观念规训世界,规训人。马克思之前的人是一般的人,抽象的人,是人的神性。与此相反,在马克思实现向唯物史观转换之后,"现实的人"成为马克思的研究对象,或者说,马克思唯物史观正是奠基于"现实的人"基础之上。主体的转换带来了马克思真理观的转变,此后,真理不再是抽象的观念,而是"现实的人"之生存。马克思之后,全部哲学的研究不再主要研究人的神性,而是在胡塞尔的现象学的悬搁——直面事实启发下,从现实的人的生存中发掘人,海德格尔的"此在的生存论分析"成为这一转换的标志性命题。
关键词:
认识论断裂 西方哲学的断裂 主体革命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林
主体教育实验是表征时代精神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研究词汇。本文以科学哲学的眼光,初步廓清了教育学中主体概念的演进历史。从科学的方法论上为主体教育的实践性研究的合法性张目,将主体教育实验作为教育科学研究史案例来分析。通过分析可知,主体教育植根于中国教育学者对主体性实践哲学的追寻中。在提出、建构主体性发展等概念上,在培育出颇具规模的研究共同体系的意义上,主体教育实验是中国主体教育的奠基性研究案例。由于经验性研究方法的加持,实践形态的主体教育模型初露端倪。学生的对象性活动是主体教育模型的重要理论特征,以此特征为标识,主体教育模型能够区别于传统的间接知识传播模型。
关键词:
主体教育 教育研究 科学哲学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位涛
每个人都是差异化的独立个体,教育的展开究其本质就是要基于每个人的自然天赋而引导他自身走向整全的发展。好的教育始于健康的身体,身体作为教育的起点也就具有了本体性的意义。良好健全的身心状态使得个体能够拥有发达的对于外部事物的感知觉能力,这也是个体敞开自我身心,向着更广范围的探究事物,习得理智知识以及获致社会性的基础性条件。同时,个体成长的终极的目的还在于以发达的身体为基础走向灵魂的美善,以此获致幸福。柏拉图提出的个体成人路径也正是基于从身体到灵魂的整全发展的教育序列,而且哲学教育在从身体的健全到灵魂的美善之间
关键词:
个体成人 身体 灵魂 哲学教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黄崴
主体性教育理论缘起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呼唤、反思传统教育和回归历史潮流的需要。其发展经历了 2 0世纪 80年代初期和中期对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讨论 ,80年代末到 90年代初演化为对教育者、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讨论 ,在 90年代中期以后由理论进入到实践 ,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主体性教育理论是一种时代的哲学 ,是本体的、价值的和实践的 ,促进着中国教育思想和实践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关键词:
主体性教育理论 反思 哲学思考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田晓伟 刘晨露 娄海欣
跨主体性主张以互为主体去替换他者,呼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理想主体关系,其概念和理论的起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新的哲学解释和实践指引。数字媒介时代的主体性危机与主体间性鸿沟,凸显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跨主体性意义。依循跨主体性理论发现,教育中存在形成跨主体性思维与行为的关键性条件。以教育创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借助现有知识、情感、语言、技术聚点的支持,增强跨主体交往的逻辑承载力、共同体价值信念的内在驱动力、民族交流中的文化聚合力以及突破地缘限制的关系创生力。在优化重构聚点载体的过程中,凝聚理性共识、激发情感共鸣、凸显语言功效、发挥技术赋能,有效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深度融合和共同发展。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姜含笑 马莉
2003年诺奖得主J. M.库切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饱受迫害与摧残的女性身体形象,借以审视南非殖民统治、父权体制对女性身体的压迫与规训。面对权力机制加诸女性身体的种种规训,库切小说中的女性以身体为僭越工具,通过沉默的身体、疯癫的身体、拒绝凝视的身体和张扬欲望的身体等身体反抗策略,冲破种族、性别的藩篱,开启寻求自我主体的建构之旅。
关键词:
库切 身体政治 女性主体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席酉民
近些年来社会上“风”多,东一阵,西一阵,赶潮流,凑热闹。服装流行什么,很多人就买什么;出现了一个太阳脾锅巴,紧接着就是“锅巴大战”;学术研究上也是一样,一个新学科的引入,紧接着就有一大批人不顾自己的背景和特点蜂拥而至,等等。这种“刮风”现象不胜枚举。为什么会在各种领域中出现这种“刮风”现象,直接的原因是人们缺乏标新立异的意识,而这种意识背后更深层的根源是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受到了文化上的压抑。过份地横向攀比和忽视自我意识的存在,必然过多地考虑周围的影响和
关键词:
学术研究 份地 创造精神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长纯 宁虹 丁邦平
中外哲学是比较教育方法论建设的理论资源。在进行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的时候 ,应该展开跨文化的哲学对话。中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对主体意识的重视、对知行关系的论述 ,特别是对“行”的重视 ,为中国比较教育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作为现代解释学支派的接受理论可以给包括比较教育在内的教育研究及其方法论带来充满活力和前途的思考空间。研究主体和接受主体的“知行合一”应成为 2 1世纪比较教育方法论的重要内容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邵路才 才晓茹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不能适应新形势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教学困境,教学效果不理想。主体间性理论改变了主客二分的传统教育模式,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借鉴主体间性理论成果,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对提高高职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主体间性 思政课 教学改革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颜炳乾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v)最早由20世纪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在《笛卡尔的沉思》中提出,后经哈贝马斯、海德格尔、赫勒等学者的发展与完善,目前已经成为现代哲学的主要形态。"主体间性"理论的提出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图景,对创新德育思维,拓展德育模式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德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晓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其实质是“让人回到教学”的教学哲学的变革。人回到教学的根本就是让“身体”回到教学。本文在追索教学中身体从放逐到回归的历程的基础上,探求把学生的身体与自然、社会、他人和自我的相互作用作为教学的起点、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身体认知和逻辑认知的协调发展的意蕴,旨在通过身体的教学,把教室与自然、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师生作为“陌生人”直面事物本身,进行教学探险之旅的实践,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
身体 知觉现象学 教学哲学 教学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文祥
身体的历史始终无法从思维意识的发展史中被遗弃,某种程度上,意识的发展史是通过身体而获得显现的,与此同时,没有一个单独存在的身体,身体必须在面对其他身体时才能产生我与他人的伦理关系与秩序。身体不断的抗争与反暴力运动反映了在身体的内在中存在着伦理性,即我无法遗忘的对自我与他人的责任与关怀。而将身体中性化或者物理化的做法,最终只是将身体悬置以作为中介要素,并将其填入到某种思想阵地,而这种思想阵地的战乱极有可能成为其投射在世界战场上的一种翻版与复刻之源。身体成为了一种在历史中不断发展与演化的存在者。
关键词:
身体 主体际性 现象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