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49)
2023(8727)
2022(7318)
2021(6651)
2020(5050)
2019(11420)
2018(11178)
2017(20245)
2016(11220)
2015(12623)
2014(12656)
2013(12494)
2012(12067)
2011(11464)
2010(12004)
2009(11218)
2008(11124)
2007(10164)
2006(9467)
2005(8909)
作者
(35615)
(29767)
(29412)
(27961)
(18748)
(14342)
(13326)
(11555)
(11460)
(10764)
(10177)
(9914)
(9840)
(9609)
(9565)
(8957)
(8605)
(8532)
(8507)
(8504)
(7873)
(7549)
(7187)
(7003)
(6792)
(6621)
(6607)
(6603)
(6113)
(5891)
学科
(55407)
经济(55357)
管理(29541)
(27268)
(20749)
企业(20749)
中国(19065)
地方(18981)
(16948)
(15787)
方法(14724)
业经(13790)
环境(12483)
数学(11239)
数学方法(11136)
(11131)
农业(11023)
地方经济(10839)
教育(10499)
(10121)
金融(10116)
(9673)
理论(9669)
银行(9644)
(9580)
(9477)
(9108)
(9083)
(8464)
贸易(8451)
机构
学院(172967)
大学(172883)
研究(67546)
(67309)
经济(65760)
管理(56814)
中国(50058)
理学(46799)
理学院(46082)
管理学(45158)
管理学院(44839)
科学(43299)
(38685)
(35996)
研究所(32520)
(31911)
(31648)
(28965)
(28898)
中心(28795)
师范(28698)
北京(25432)
业大(24807)
农业(24426)
财经(24307)
(23981)
(23663)
师范大学(23091)
(21844)
(21745)
基金
项目(105435)
科学(81734)
研究(79441)
基金(72634)
(63689)
国家(63019)
科学基金(52054)
社会(49631)
社会科(46712)
社会科学(46701)
(43266)
基金项目(37533)
教育(36363)
(36296)
编号(32307)
自然(31321)
自然科(30409)
自然科学(30403)
自然科学基金(29830)
(29201)
资助(28506)
成果(28383)
重点(24816)
课题(24608)
发展(23609)
(23176)
(22095)
(21723)
(20310)
创新(20220)
期刊
(91336)
经济(91336)
研究(58208)
中国(42616)
学报(31573)
(31177)
教育(28361)
科学(27620)
(23821)
大学(22923)
管理(22916)
农业(21212)
学学(21085)
(17675)
金融(17675)
业经(15908)
技术(14285)
经济研究(13477)
财经(13474)
问题(11754)
(11712)
(10992)
图书(10549)
(9327)
资源(8911)
(8573)
(8565)
论坛(8565)
科技(8509)
商业(8294)
共检索到2864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水华  
"对象性关系"、"实践"、"劳动"及"物质变换关系"是马克思分别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概念,它们也是解读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具有深刻的生态哲学意蕴。循着马克思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发展线索,一方面,可以挖掘和梳理马克思哲学理论体系中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揭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资本论》中生态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全面把握,揭示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闪闪  郭春喜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是基于人与自然之间交互及对立关系的产生与消解的伟大创造。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内涵以及西方生态社会主义哲学思潮对现代生态问题的回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从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协同、人的全面发展等辩证关系出发,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从理论维度上看,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创新发展;从实践维度上看,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体系化发展,探索构建美好生活的现实路径;从时代价值维度看,是我国对全球生态问题和发展责任的积极关切和自觉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全球生态安全共治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为应对全球生态危机提供新方案,也为全球生态建设提供新智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闪闪  郭春喜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是基于人与自然之间交互及对立关系的产生与消解的伟大创造。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内涵以及西方生态社会主义哲学思潮对现代生态问题的回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从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协同、人的全面发展等辩证关系出发,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从理论维度上看,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创新发展;从实践维度上看,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体系化发展,探索构建美好生活的现实路径;从时代价值维度看,是我国对全球生态问题和发展责任的积极关切和自觉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全球生态安全共治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为应对全球生态危机提供新方案,也为全球生态建设提供新智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源充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理论成果,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当前生态的客观现实进行深入地研究并且对生态问题做出科学的回应,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这种理论成果,对于中国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同时为世界环境贡献中国智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通过深刻地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可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辨证地继承和科学地发展了马克思在《导言》一书中对待哲学的方式,从而形成:把优秀理论同生态现实有效结合的思想渊源——把培育"生态新人"作为践行思想的基础的思想实践——以思想引导人们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使命的三重逻辑内涵。深入地梳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蕴含的思想逻辑,有助于更好地践行其生态文明思想。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谭长峰  周向军  
"两山论"是建设美丽中国,保障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两山论"包括三个层面的科学内涵:强调了生态环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地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揭示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将"两山论"与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三重意蕴相对照,可以看出,"两山论"在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中,自觉遵循了自然物质变换的一般规律,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物质变换两极的统一,并以时代问题为导向,发展了马克思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理论。除此之外,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绿色消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统一调整管控,促进环保与发展协同共进,在践行"两山论"的同时也是对"物质变换裂缝"的弥合。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谭长峰  周向军  
"两山论"是建设美丽中国,保障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两山论"包括三个层面的科学内涵:强调了生态环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地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揭示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将"两山论"与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三重意蕴相对照,可以看出,"两山论"在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中,自觉遵循了自然物质变换的一般规律,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物质变换两极的统一,并以时代问题为导向,发展了马克思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理论。除此之外,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绿色消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统一调整管控,促进环保与发展协同共进,在践行"两山论"的同时也是对"物质变换裂缝"的弥合。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定鑫  
马克思哲学思想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祖"。马克思原创性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社会历史领域,可以被归结为这么两个哲学思想: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两个基本哲学思想受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中国当代主流哲学中"珠联璧合"地占据着突出地位,并获得了新进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桂华  陆汉栋  
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哲学思想,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总体情况进行了部署,形成了完善的教育哲学思想逻辑体系,必将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研究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哲学思想的理论逻辑体系就要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哲学思想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积极探索新时代习近平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逻辑与理论体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繁荣  郭丕斌  齐晓燕  
"推进绿色发展"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基于马克思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思想,分析了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关系,以及能源生产、消费过程和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正常物质变换的绿色发展为目标的能源生产革命必须改变传统能源格局、推动能源生产循环经济模式、推动能源生产技术革命、实现能源开采与生态修复同步进行;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正常物质变换的绿色发展为目标的能源消费革命要加强能源清洁低碳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形成能源清洁低碳利用的市场倒逼机制、加强绿色制度建设、倡导能源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文化。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彦玲  刘艺菲  
黑格尔的法哲学具有明显的思辨理性的特征,他没有脱离其逻辑学的研究进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批判了黑格尔法哲学思想,他认为黑格尔的法哲学无论是方法还是内容都脱离了现实世界及其本体论——实践,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思辨理性的法哲学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哲学本体论的转向,这种转向通过批判路径和批判内容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治忠  
"物质循环再利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得以确立的重要理论基础,体现在马克思对以劳动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的物质代谢过程的论述中,是其绿色发展观呈现出来的一种理论逻辑: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物质循环过程,因而物质的循环再利用具有内在必然性;循环再利用是人与自然物质代谢的平衡存在,体现其存在的合理性;循环经济体现了物质循环再利用的应然性,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定鑫  
马克思科技哲学思想的一个逻辑前提是马克思没有把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方式的资本笼统终结于"剥削",没有把资本作为在全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简单等同于"剥削形式",肯定了资本在历史上的"另一面":其一,由于这个生产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以追求剩余价值(特别是相对剩余价值)为核心动机,注定了它"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顶点",具有赋予生产以科学性、把工人必要劳动会缩减到最低限度的趋势;其二,由于"发现、创造和满足由社会本身产生的新的需要",这个生产方式对整个近现代社会科学知识系统的全面创建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科技哲学思想的这一侧面对于进一步使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董玉宽  
文章从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核心、基本要求与根本方法四个方面,解读科学发展观中蕴藏的生态哲学思想,并得出科学发展观与生态哲学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发展方式和基本价值取向等问题上具有高度一致性的结论。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霄鋆   钟汉川  
萨特曾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可超越的,其辩证法哲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这种哲学的“亲近”。为此,重新阐释萨特辩证法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将有利于澄清这种“亲近”关系。萨特辩证法可以通过物质、对象和超越性这三个概念来加以重构,并据此说明萨特关于超越性的含义、物质与超越性的关系以及物质与对象的实在关联方式这三个问题。但是,萨特和马克思哲学在辩证法的整体化方向、物质概念的基础、对物质超越性的理解以及物质与对象的关联方式上存在着重要区分。萨特对马克思哲学的“亲近”其实蕴藏着真正的界限。这种“偏离”或者“误读”主要根源于萨特“实践”概念的虚弱及其对辩证法范围的窄化。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草  李成勋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理论是推进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之源,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研究方法,是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针。人与自然物质之间变换的稳定性、连续性和整体性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义。目前,物质变换间的各主要要素存在着断裂的现象,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精神价值观缺失、非生态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蔓延、贫富差距的拉大等现状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重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完善政府职能、推行绿色产业政策、处理好经济发展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厘清问题,找对思路,对新时代继续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