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05)
2023(2471)
2022(2103)
2021(2068)
2020(1766)
2019(3808)
2018(3731)
2017(6680)
2016(3801)
2015(4308)
2014(4480)
2013(4439)
2012(4265)
2011(3893)
2010(4173)
2009(4081)
2008(4216)
2007(3982)
2006(3557)
2005(3379)
作者
(11295)
(9269)
(9058)
(8793)
(6105)
(4597)
(4258)
(3775)
(3392)
(3336)
(3259)
(3149)
(3082)
(3034)
(2882)
(2789)
(2712)
(2673)
(2656)
(2618)
(2606)
(2315)
(2281)
(2202)
(2144)
(2065)
(2033)
(1952)
(1890)
(1879)
学科
(15311)
经济(15291)
(8553)
管理(8395)
(7521)
企业(7521)
(7339)
理论(6498)
教育(6023)
中国(5422)
方法(5078)
业经(4167)
(3981)
文化(3806)
地方(3462)
(3207)
经济学(3187)
(3165)
(3094)
经济理论(2711)
(2711)
金融(2708)
产业(2568)
研究(2486)
(2451)
银行(2444)
教学(2436)
市场(2397)
图书(2367)
(2353)
机构
大学(64701)
学院(60756)
研究(21201)
(20023)
经济(19462)
管理(17745)
中国(14536)
理学(14178)
(14002)
(13840)
理学院(13834)
师范(13772)
管理学(13411)
科学(13256)
管理学院(13250)
师范大学(11353)
(11281)
(10808)
(10328)
教育(9684)
研究所(9629)
北京(9181)
中心(9142)
财经(8732)
(8567)
(7751)
(7429)
(6950)
经济学(6890)
(6750)
基金
项目(32262)
研究(26601)
科学(24597)
基金(21607)
(18146)
国家(17878)
社会(16532)
社会科(15376)
社会科学(15371)
科学基金(14395)
教育(13425)
成果(12449)
(11953)
编号(11607)
(10884)
基金项目(10391)
课题(8725)
资助(8684)
重点(7657)
(7590)
项目编号(7543)
自然(7433)
(7248)
自然科(7240)
自然科学(7238)
(7156)
自然科学基金(7121)
规划(6887)
(6823)
(6662)
期刊
(28412)
经济(28412)
研究(23330)
教育(15729)
中国(14409)
学报(12023)
(10204)
科学(9229)
大学(9010)
学学(7795)
图书(7687)
管理(7338)
(6898)
书馆(6245)
图书馆(6245)
财经(6238)
(5482)
(4749)
金融(4749)
技术(4593)
农业(4358)
(4210)
问题(3892)
(3879)
论坛(3879)
经济研究(3780)
社会(3501)
业经(3348)
(3121)
(3040)
共检索到1025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勇  
童庆炳文化诗学话语的核心理念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种呼吁",其中"审美中心论"既是文化诗学之根,也是其所有诗学活动中的第一存在。"审美中心论"成型于20世纪80年代,是"美学热"的精神遗产,也是童庆炳本人累积而成的思想财富,把它移植至文化诗学,此为继承与发展"旧说"(审美诗学)。同时,在世纪之交以来的学术论争中,童庆炳又挺身而出,对话"文学终结论",批驳"日常生活审美化",反思"文艺学边界",此为与"新说"(文化研究)交战与斗争,其意图之一是要保卫"旧说",强化自己的"新说"(文化诗学)。然而,因童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桂芹  
竟陵派以“厚”作为诗学审美理想。文章讨论了“厚”的审美内涵,以及“厚”和“灵”、“学”之间的关系,并且认为“厚”是竟陵派用来医治公安末流和自己诗病的药方。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胡育  梁爱民  
悲剧通过矛盾冲突所展开的生命叙事,不仅昭示了生命的有限性和局限性,同时也凭借其对死亡和痛苦的修辞性叙述,激发了悲剧审美主体的生命意识,引导审美主体追求生命价值以及生命的超越。审美主体与悲剧的精神生命所进行的生命对话,建构了生命意义,确认了生命在场的价值。这种生命的主体间性,具有建构完整人格,致力于生命统整的意义。
[期刊] 求索  [作者] 颜翔林  
在美学意义上,时尚属于审美思潮所派生的趋同化审美实践,是由少部分人倡导、最终引发众人仿效的审美现象。在消费社会中,时尚成为引导消费活动的运作逻辑和心理势能,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神话景观和美学形式。时尚来源于主体的符号需要,是符号消费需要和象征消费需要的双重聚集。时尚的力量是永恒的力量和超越历史与空间的力量,因为它寄寓着人类的感性追求:消费欲望和美感以及自我被社会承认的符号力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辛继湘  
教学的审美品格表现出追求自由、超越功利、体现和谐、凸显个性、富于创造、充盈情感等特征,是教学的科学品格和伦理品格的升华。在教学中应通过呈现教学的生命之美,让教学过程灵动起来,建立审美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的审美品格得以彰显。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兴尚  马焱  
企业审美文化的研究打破了长期以来将审美排斥于物质生产领域之外 ,只研究艺术、宗教等精神生产领域审美问题的传统。在进入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 ,建构企业审美文化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创新力和文化力有重要作用。企业审美文化的内容包括 :(1)商品和服务中的形式审美、功能审美和文化审美 ;(2 )生产经营中的环境条件审美、工艺流程审美和组织文化审美。企业审美文化将审美学与现代的商品服务、生产经营直接结合起来 ,体现了物质生产领域审美文化的超越性、享受性、创造性和现在性的特征。企业审美文化的研究将对企业审美活动以及企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黄建忠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存在的主要矛盾。这一论断彻底否定了过往的"阶级矛盾论",也超越了源自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党的八大提出的"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理论判断。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这一新论断打破了"结构社会主义"和短缺经济形态的传统认识局限。它超越"站起来""富起来"的历史阶段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钟以俊  
学校形象由外在的物质景观和内在的精神景观组成 ,学校形象的审美创造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创造。学校形象的审美设计要遵循个性化原则、情意化原则、整体化原则、参与性原则。学校物质景观的审美设计要把握好两点 :校园建设与景观优美和谐 ;生态健全 ,融自然和人文为一体。从审美角度看 ,学校精神景观的塑造包括两方面 :一是对学校形象的认识和把握 ;二是通过审美——艺术化的传播手段 ,在公众心中留下美好印象。教学环境的审美化包括形式上的美感和气氛上的感染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玟兵  
习近平同志基于自身工作实践提出的一系列生态文明思想内在包含许多生态审美思想。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整体美、"绿水青山"的生态审美价值、"美丽中国"的生态审美理想、家园的生态审美情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美生态建构了人、自然、社会之间的一种新的审美关系。用生态审美的内生力量促使人们去努力拆解人在生产、生活中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为人类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新视野和新理念。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易晓明  
伴随着当代社会审美文化的变化,美育呈现出三个方面的新取向:第一,重建与生活的联系,表现为美育致力于实现人们日常经验向审美经验的转化;美育内容向当代大众审美文化拓展。第二,强调审美理解和批判能力的培养,即美育注重培养人们对各种视觉符号、影像的解读能力;帮助人们建立自身与符号、影像的互动关系,在理解和批判中实现自我成长。第三,凸显多元审美意识,即美育突破原有的西方古典美学立场,体现出多元的审美观;美育促进人们对我国民族审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并形成对其他审美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冉亚辉  易连云  
儿童中心论下的教育在追求教育民主的同时,降低了教育的严谨和效率。儿童中心论是西方个体本位论在教育上的体现,适应于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西方社会,它在实践中有着与此类社会相适应的道德法律体系的支撑。在中国实践儿童中心论,则可能导致个体本位论的教育与社会本位论的道德法律体系相冲突。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钟芸梅  陈海凌  
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有:社会高度商品化、生产与消费审美化。消费社会审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审美的感官快适化以及审美的大众化。尽管当下的中国社会正在步入消费社会,但是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社会"还有一定差距。因此,积极探索审美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实现中国经济在21世纪的腾飞是现实的需要。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素平  田海松  
文章从实践出发,阐述了审美教育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认为英语教学需要技巧和方法,英语教学应与审美教学相结合,才能从传统教学中走出来,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鹏  
道德教育有必要对大学生的道德发展进行审美的熏陶与指引,塑造充满活力的个性生命与和谐的审美人格,而道德审美教育是适应这一需要的辅助性道德教育模式之一。它主要从教育理念、教育课程、教学方式、教育空间以及教育评价等几个方面来建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