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37)
2023(5109)
2022(4550)
2021(4335)
2020(3787)
2019(8492)
2018(8857)
2017(17508)
2016(9952)
2015(11748)
2014(12275)
2013(11961)
2012(11423)
2011(10348)
2010(10619)
2009(10137)
2008(10045)
2007(9212)
2006(8243)
2005(7564)
作者
(29649)
(24454)
(24133)
(23160)
(15180)
(11403)
(11344)
(9686)
(9187)
(8933)
(8149)
(8057)
(7873)
(7800)
(7586)
(7374)
(7235)
(7166)
(7164)
(6844)
(6517)
(6045)
(6042)
(5613)
(5600)
(5599)
(5474)
(5366)
(5042)
(4992)
学科
(37198)
经济(37148)
管理(25791)
(22673)
(18669)
企业(18669)
方法(16871)
中国(14309)
数学(13906)
数学方法(13762)
(11248)
(10534)
(9890)
理论(8865)
(8557)
(8553)
银行(8535)
(8534)
(8272)
业经(7960)
教育(7944)
(7783)
贸易(7779)
(7548)
(7153)
金融(7146)
地方(6826)
(6746)
农业(6074)
体制(5902)
机构
学院(147677)
大学(147389)
(55731)
经济(54248)
管理(50627)
研究(50348)
理学(42567)
理学院(41992)
管理学(41172)
管理学院(40889)
中国(38424)
(32282)
(30171)
科学(29960)
(26463)
研究所(23647)
(23301)
财经(23216)
(23213)
(22439)
师范(22218)
中心(21832)
北京(21060)
(20817)
业大(19788)
(18838)
农业(18473)
(17756)
师范大学(17665)
技术(17542)
基金
项目(86472)
研究(67050)
科学(65947)
基金(58791)
(50576)
国家(50070)
科学基金(40915)
社会(39892)
社会科(37487)
社会科学(37480)
(34476)
教育(33107)
基金项目(30681)
编号(29785)
(29326)
成果(26716)
自然(24686)
资助(24594)
自然科(24042)
自然科学(24033)
自然科学基金(23582)
课题(21918)
(19662)
重点(19631)
(18698)
(18250)
项目编号(18037)
(17425)
(17370)
教育部(16778)
期刊
(67791)
经济(67791)
研究(48358)
中国(32629)
教育(26452)
学报(23197)
(22180)
(21463)
科学(20281)
管理(20219)
大学(17640)
学学(16258)
(15261)
金融(15261)
农业(14290)
技术(13595)
财经(11958)
业经(11952)
经济研究(11092)
(10344)
问题(9793)
(8629)
图书(8112)
商业(8005)
职业(7813)
理论(7580)
(7542)
论坛(7542)
国际(7206)
(6897)
共检索到2326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彭虹斌  
课程与文化是一种关系性存在,是一种双向建构的关系。当前,我国课程文化存在的问题在于课程远离生活文化、课程缺乏建构性、课程与文化对流不够。我国当代课程与文化的定位应把握住当代课程内容与文化的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和历史使命,主要策略是从过去的远离生活文化走向开放与整合实现课程与文化的开放,强调文化与课程的创新,走向文化与课程的整合,完善法定性文化与文化的建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姜德刚  郝德永  
随着知识经济及教育改革的发展 ,提升教育的自主性品质及课程的自为性文化使命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根本性出路。本文在批判地分析传统课程的文化使命与逻辑的基础上 ,具体探讨了当代课程的文化建构使命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赵颖  郝德永  
在传统的课程理论探究与课程发展实践中 ,关于课程与文化关系的问题 ,始终遵循着这样的命题与逻辑 :课程作为文化承传的工具。这样的命题与逻辑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造成了课程的文化自主性与建构性缺失的弊端及后果 ,使课程只是作为社会法理化文化的一种工具存在。多年来 ,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主体性、个性、主动性、自我建构性和创造性的漠视与抹杀就是这种工具化的课程理念与实践使然。因而 ,转变教育观念、模式、机制与方法 ,必须以转变课程的文化观念、角色与品质为前提和基础。为此 ,本文以课程作为文化、课程作为教育学化了的文化、课程文化的教育学性品质为切入点和主题 ,探讨当代课程的文化底蕴与品质 ,以便使...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廖哲勋  
当代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不是"谁包含谁"的关系,两学科具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均需拥有各自的子学科群。因此,应深入研究和准确理解两学科的横向联系,透视两学科在各个横向联结处所展示的一致性和差异性,避免两者之间不必要的重复,以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不断增进两学科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增田  彭寿清  
蓝本课程内容观强调作者或编写者的意图或原义;坚持作者或作品中心论,认为作品与读者之间是一种赐予和接受的关系;关注知识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强调教师按部就班地传授,注重学生的背诵、记忆和机械训练。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蓝本观导致师生生存交往的丢失;教学变成了"规训",逐渐失去生活的意义;课程知识与人的精神自由走向对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和新教育理念的逐步确立,蓝本观必将让位于新课程内容观——文本。把课程内容定位于文本,不仅是新课程本质观的内在要求,而且文本也以其独特性对传统教学的蓝本观提出全方位的挑战。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勇  
以文化研究的理论视野来考察现代课程,意味着回归各类群体或个人的教育生活经验,使现代课程成为一种"可被质疑"的文化现象,并由此揭示现代课程的力量,即这种现代性的教育力量在诞生与流通的过程中与各种生活经验可能形成的紧张关系,进而为教育及文化生活的民主追求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廖哲勋  
"课程即对话和转变的过程"的思想渊源是实用主义的经验论,这种说法是对当代课程所作的错误定性和错误定位。美国中小学选定的是以预设为基础动态生成的课程,这种课程既不同于传统教育工作者强加给学生的那种固定的"包裹",也不是多尔所说的"跑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重视精神文化的学习为前提,引导学生主动连接经验世界和精神文化世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是当代课程的根本属性。同时,还应该明确,课程与教学虽有密切联系,但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定位。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郝德永  
课程改革是一项整体的、复杂的、系统的基础教育建设工程。显然,当代课程并不缺乏改革,但并不是每一次课程改革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相反,在当代众多的课程改革运动中,几乎没有成功的案例,值得借鉴的经验也不多,相反更多的是失败的教训。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改革方法与路径问题的深刻思考。反思与纠正突变式的、外推型的、革命化的改革方法与路径,是当代课程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姜俊和  郝世文  
本文通过对当代主要课程流派的介绍性的分析,力图把握当代课程理论总体的特征,探索当代课程理论对原有课程理论的超越与创新之处,同时这种创新也奠定了课程理论未来发展的趋势,最后以当代课程改革实践的取向为着眼点,进一步说明当代课程论的深刻影响。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杨爱程  
课程没计在西方课程论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设计与课程编制或课程开发同义,这里不再探讨。狭义的课程设计指的是课程编制的技术性层次。也就是在课程目标和内容范围基本确定后,考虑以什么样的形式把课程内容组织起来,其中包括课程形式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编排顺序、进度、平衡、教材的式样、类型、规格、各科内容的联系、配合和照应等。本文主要探讨课程的平衡、课程的范围和顺序、课程组合(教材编制)三方面发展的新趋势。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江峰  
知识观分歧的日益尖锐化,客观上要求今天对课程改革的任何一种判断必须给出其知识论根据。本文以“王钟之争”为切入点,在梳理传统派和改革派知识观分歧的基础上,详析了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基本主张及其认识论根据,指出知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问题背后的核心问题是真理问题;进而从剖析互动的知识观之由来及其与传统知识观的分歧入手,将分歧的关键定位于知识的独立自在性问题方面;最后以渡普尔的“世界3”为根据,给出消解分歧的一种建议。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明全  
20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批判课程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征的知识谱系。在其“家谱”中,“解放理论”、“再生产理论”和“抵制理论”构成了批判课程理论的三个主要支系,其中“再生产理论”支系又分化出三种模式:“经济再生产模式”、“文化再生产模式”和“霸权再生产模式”。批判课程理论体现了“社会批判”的精神气质,把揭秘“隐性课程”、弘扬社会正义、消除各种歧视作为时代课题,为当代课程研究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徽  
当代的课程研究已从提高效率的技术旨趣转向一种更广泛理解课程的智慧旨趣,各种各样的话语、理论在课程领域竞相绽放,这既为课程研究的历史回顾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使其成为必要。概念的变化和更迭,给我们提供了审视当代课程研究历史演变路向的极好视角。相对于对经典文本解读的"观念史"所具有的前后承接性、连续性,概念史则更突出了思想演进中的断裂性和历史性。概念史的研究有两条线索,其一,概念内涵的变化,其二,概念名称的变换。概念史的方法是构筑概念网络,而非简单地进行"种加属差"。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岳刚德  
现代课程概念的重建经历了将近二百年的历程。以赫尔巴特、杜威和布鲁纳为代表,其关于课程概念之内涵或意义的阐释和发展,经历了从知识、经验到结构的历史演进,凸显了现代课程概念之重建的理路、轨迹和脉络,以及由此引发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从"教中学"到"做中学",再到"发现中学"。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肖磊  
马克思货币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虚拟的货币形式(主权信用货币理论雏形),借贷货币资本与现实资本积累的关系,虚拟资本的运行及其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等。这些思想对于分析我国经济"脱实向虚"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根源在于实体经济的内在矛盾,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在本质上属于"生产过剩"的表现形式。可从总体顶层设计、过剩经济调节机制、利润增长机制、泡沫消化机制、货币流通机制、政府监管机制等六个方面构建推动我国经济"脱虚向实"的具体机制,从而为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