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91)
2023(11377)
2022(9257)
2021(8955)
2020(7306)
2019(16981)
2018(16907)
2017(32955)
2016(17287)
2015(19480)
2014(19236)
2013(18630)
2012(16569)
2011(14793)
2010(14690)
2009(13367)
2008(12535)
2007(10951)
2006(9356)
2005(7775)
作者
(46310)
(39270)
(38665)
(36760)
(24352)
(18728)
(17383)
(15447)
(14805)
(13629)
(13193)
(13077)
(11969)
(11919)
(11860)
(11565)
(11445)
(11432)
(11164)
(11047)
(9443)
(9411)
(9407)
(9185)
(8843)
(8791)
(8593)
(8290)
(7789)
(7695)
学科
(75457)
经济(75388)
(55820)
(50050)
管理(44391)
方法(35246)
(34842)
企业(34842)
农业(33348)
数学(32108)
数学方法(31490)
业经(21890)
中国(17626)
(15639)
地方(14192)
(13255)
农业经济(12466)
(11985)
贸易(11979)
(11959)
(11720)
技术(11489)
(11047)
(10874)
理论(10846)
(9771)
发展(9764)
(9758)
(9598)
农村(9577)
机构
学院(240092)
大学(233346)
(99669)
管理(99157)
经济(97815)
理学(87611)
理学院(86834)
管理学(85085)
管理学院(84649)
研究(71529)
中国(55920)
(54800)
(46336)
科学(42987)
农业(41503)
(41127)
业大(41058)
中心(36511)
(34394)
财经(33794)
(33372)
(31103)
研究所(30484)
(30111)
师范(29847)
经济学(29776)
经济管理(29092)
北京(27603)
(27113)
经济学院(27058)
基金
项目(171530)
科学(137268)
研究(128237)
基金(126129)
(108658)
国家(107674)
科学基金(94687)
社会(83132)
社会科(78518)
社会科学(78499)
(68434)
基金项目(66987)
自然(60559)
教育(59218)
自然科(59209)
自然科学(59197)
自然科学基金(58110)
(55899)
编号(53594)
资助(50688)
成果(40952)
(38472)
重点(37771)
(37467)
(36380)
课题(35137)
国家社会(34671)
创新(33864)
教育部(33255)
人文(33169)
期刊
(106886)
经济(106886)
研究(61179)
(59890)
中国(44004)
农业(41064)
学报(34058)
科学(33719)
管理(32180)
(30282)
大学(28444)
学学(27234)
业经(25728)
技术(23592)
教育(23284)
(21528)
金融(21528)
(18677)
财经(15580)
问题(15444)
农业经济(14673)
经济研究(14492)
农村(14382)
(14382)
(13705)
(13315)
统计(12589)
技术经济(12158)
世界(11871)
(11466)
共检索到3328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倩倩  
随着打工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农村婚姻市场形成和自由恋爱逐步兴起,由父母主导的传统"婚配"模式向子女自主选择的"婚恋"模式变迁。在开放的婚姻市场中,对婚姻资源的激烈竞争促使农民的婚姻责任发生了代际重塑,表现为子代在婚姻市场中负责恋爱找对象,父代承担婚姻消费支出。从"子代找得到"与"父代娶得起"两个维度分析农村婚姻缔结过程与光棍形成机制,可建构出农村的三种光棍类型。在紧张的婚姻形势下,为了应对婚姻压力,农民的家庭策略发生了重要变化:传统的小农家计模式难以应对婚姻的竞争性消费,倒逼农民主动进入务工市场;父代通过抬高婚姻支付来增加子代在婚姻市场中的竞争力;农民生育观念随着婚姻压力增大而改变。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黎  
在农村发生社会分化的背景下,阶层分化成为影响农民婚姻匹配的重要因素。基于晋江农村婚姻实践的调查研究表明,在阶层婚配视角下,不同阶层围绕作为优势婚配资源的上层适婚男女展开竞争,上层家庭的竞争优势使其对中下层家庭形成婚配挤压和婚配排斥,最终带来不同阶层内部婚配的模式。嫁妆作为婚姻财礼的一种形式,由男方家庭支付的彩礼和女方家庭给女儿的财产共同组成,因而成为阶层展开婚配竞争的工具。天价嫁妆是上层家庭婚配优势的集中体现。通过支付天价嫁妆,上层家庭完成婚配对象的阶层身份确认、赢得对于子代婚配选择的支配、实现姻亲之间的权力匹配,并最终实现上层内部的婚配联合与阶层地位再生产。由于不同阶层能够支付的嫁妆水平不同,农民婚配方式呈现出明显的阶层分化特点:上层家庭之间形成以“父母主导”、偏爱本地婚姻、“门当户对”为主要特点的婚姻圈;而底层家庭青年则被排斥在上层婚姻圈之外,他们倾向于通过自由恋爱来寻找婚配对象。阶层婚配视角的引入,带来嫁妆意涵的改变,嫁妆成为阶层婚配竞争的媒介。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黎  
在农村发生社会分化的背景下,阶层分化成为影响农民婚姻匹配的重要因素。基于晋江农村婚姻实践的调查研究表明,在阶层婚配视角下,不同阶层围绕作为优势婚配资源的上层适婚男女展开竞争,上层家庭的竞争优势使其对中下层家庭形成婚配挤压和婚配排斥,最终带来不同阶层内部婚配的模式。嫁妆作为婚姻财礼的一种形式,由男方家庭支付的彩礼和女方家庭给女儿的财产共同组成,因而成为阶层展开婚配竞争的工具。天价嫁妆是上层家庭婚配优势的集中体现。通过支付天价嫁妆,上层家庭完成婚配对象的阶层身份确认、赢得对于子代婚配选择的支配、实现姻亲之间的权力匹配,并最终实现上层内部的婚配联合与阶层地位再生产。由于不同阶层能够支付的嫁妆水平不同,农民婚配方式呈现出明显的阶层分化特点:上层家庭之间形成以“父母主导”、偏爱本地婚姻、“门当户对”为主要特点的婚姻圈;而底层家庭青年则被排斥在上层婚姻圈之外,他们倾向于通过自由恋爱来寻找婚配对象。阶层婚配视角的引入,带来嫁妆意涵的改变,嫁妆成为阶层婚配竞争的媒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韦艳  蔡文祯  
对婚姻匹配的考察有助于理解社会流动的多元维度和机制。文章利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 2006)数据,通过Probit模型和二分类内生性概率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女性的婚姻匹配变化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女性的向上社会流动渠道依然狭窄,婚姻在向上的社会流动中仅发挥有限功能;由于家庭可利用资源匮乏,"后致因素"较"先赋因素"对农村女性上迁婚姻的机会更具显著效应;以户口农转非衡量的社会流动对以上迁婚姻衡量的社会流动有积极作用,父亲或本人具有城市户口者在社会流动上具有相对优势,但这种相对优势有随着户口类型的社会经济意义的改变而逐步弱化的倾向;文章的研究还显示,上迁婚姻的社会流动含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同。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范成杰  杨燕飞  
以"媒人"在整个婚配过程中的工作流程,即搜集信息—传递信息—见证婚姻的过程为切入点,考察了豫北农村打工青年的婚配模式及其特征。研究发现,打工青年的婚配模式具有传统的"形式",即"无媒不婚"的特征,但这种婚配模式却拥有新的"内容",即它是在男性打工青年遭遇择偶困境的情况下,作为行动主体的农民家庭动员多方面资源做出的策略性反应的结果,其逻辑无关乎个人自主性增减的问题,而在于村庄社会结构变迁与家庭及其成员策略性应对之间的交互影响。由此回应了青年婚姻研究中的"浪漫革命"命题,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国人家庭性质的理解。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静  
通过对安徽省D县五个村落的田野调查发现,被初婚市场淘汰的农村光棍为了实现婚育诉求会采取买婚、骗婚、与在婚女性同居等具有灰色性质的非常态婚育行为,并由此导致村落不良亚文化的盛行、基层治理难度的增加、政府公信力的弱化、人口素质的降低以及引发新一轮越轨犯罪行为等负面社会影响。为消解农村光棍非常态婚育行为及其带来的不良影响,应建立政策支持与公共服务的优化、基层治理观念和治理方式的转变、社会刻板印象的革新等方面的联动机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佳鹏  
"代际合力"成为理解目前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婚配机会的一种中观路径。在鄂西农村的实地调研发现,打工潮兴起后,女性资源大量外流,全国婚姻市场逐步取代传统通婚圈,婚配标准由伦理转为市场导向,婚姻资源的商品化色彩浓厚,这与鄂西原子化地区松散型代际关系形成错位,进一步挤压本地男性的婚配机会;同时,自由恋爱取代媒介相亲而成为婚姻缔结的主导模式,追求情感体验式婚姻,对男性自身条件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换言之,对于地处婚姻市场洼地的中西部农业型地区而言,成功婚配需要家庭的物质积累与男性自身的综合素质,因而"代际合力"成为农村男性婚配机会的核心要素,合力的强弱程度构成了这一群体内部不同的婚配梯度。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丰龙  何深静  
文章利用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分析了当前中国不同地区居民婚姻匹配和婚姻迁移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目前中国的婚姻匹配和婚姻迁移主要发生在相同类型、相同地区和相同行政级别的户籍居民之间,说明户籍制度依然影响居民的婚姻选择范围和流动性。择偶梯度的婚姻匹配模式虽然比较常见,但主要表现为农村女性更容易"上嫁"到区位条件更好的地区。另外,婚姻匹配的空间模式主要受时代背景、个人能力和个人身体特征等因素影响。受教育水平和职务对提高男性在婚姻市场中的竞争力有积极作用,而受教育水平、职务、身高、外貌等因素能够增加女性"上嫁"的可能性。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雷晓燕  许文健  赵耀辉  
本文通过使用CHARLS 2011—2012全国基线数据,描述了过去几十年中国婚姻市场的匹配情况,并重点探究了婚姻市场上的不同匹配模式与人们生活满意度和精神健康的关系。研究发现这个关系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高攀的女性目前的生活满意度相对较高,抑郁程度相对较低;高攀的男性则在两者上与其他人都没有显著差异。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高攀给女性带来满足感和精神健康的现象与经济的发展很有关系,高攀女性在生活满意度和精神健康方面的优势只在农村地区和相对贫困的地区较为明显,在城市和富裕的地方则不显著。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仰和芝  张德乾  
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女性婚姻迁移者经济融合问卷"和对1011名农村女性婚姻迁移者进行测量,结果显示:是否有孩子、目前是否工作、现居住的房子类型、是否与公婆同住、公婆是否同意外娶、迁入地经济状况、婚前是否了解丈夫、是否考虑到迁移困难、面对困难是否积极、回娘家情况等因素对农村女性婚姻迁移者的经济融合的影响具有显著性(p<0.05)。由于影响农村女性婚姻迁移者经济融合的因素呈现多样性,因此,应从不同方面提升农村女性婚姻迁移者的经济融合。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孙洪铭  
北京市农村人口因婚姻向心迁移的问题,近几年比较突出,人数逐年增加。在农村人口迁移变动的诸因素中,婚姻迁移占很大比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郊区人口向心迁移流动的状况。这个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反映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另一方面,又对不同地区农村人口的总量、增长速度、分布状况、男女性别比、出生率等产生直接影响。为了加深对这个问题的了解,我们调查了北京郊区一些公社的婚姻迁移情况,就此谈几点粗浅看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景晓芬  李松柏  
在社会流动背景下,因婚姻的缔结而产生女性人口迁移现象越来越普遍,但婚姻迁移女性并非是一个同质性的群体,她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根据迁移目的和迁移过程,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传统型、回迁型和双迁型三种类型,三种类型的婚姻迁移女性在一般特征和社会适应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差异。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郭志刚  许琪  
文章使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独生子女的婚姻匹配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独生子女更可能与独生子女结婚,且非独生子女也更可能与非独生子女结婚。这表明,一方面独生子女身份本身可能构成了一种择偶标准,另一方面人们择偶时对城乡户籍、出生地、年龄和教育程度的多重选择也同样会导致独生子女更可能与独生子女结婚。然而,以往对生育政策调整的人口预测模拟多是基于"随机婚配"假定,因此关于婚配结果分布的估计存在两种误差:一是低估"双独"和"双非"夫妇的比例和规模;二是高估"单独"夫妇的比例和规模。因此,对"双独"和"单独"夫妇数量的估计应当充分考虑婚姻匹配过程的选择性,从而提高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谢娅婷  靳小怡  杜海峰  
中国的男性婚姻挤压问题,已成为目前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风险"之一,给包括不同婚姻状态下男女两性在内的社会各群体的安全感均带来不利影响,成为影响人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隐患。从个人微观层次分析婚姻挤压下农村各群体的安全感现状及婚姻挤压对不同年龄和地区的农村男性安全感的影响发现: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的安全感最低,婚姻状况对个人的安全感具有显著影响,婚姻挤压对男性安全感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代差异以及地区差异。提高中国农村各群体的安全感需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各群体的生存状况,统筹解决性别失衡引起的婚姻挤压问题,从国家政策与制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韦艳  张力  
大龄未婚男性的婚姻困境是在中国农村普婚制社会下长期存在的现象。文章利用全国性的专项调查、主流媒体报道和实地调查数据,从婚姻市场上的性别不平等视角来研究农村大龄男性的婚姻困境。宏观数据分析显示,用性别结构失衡来解释农村大龄男性的"婚姻剥夺"显得原发性因果关系不强和实证性不足,而简单地以贫困概括农村大龄男性婚姻困境的主因并没有充分考虑婚姻的本质和功能。基于性别不平等的理论视角和实证研究,认为婚姻市场上性别不平等对贫困男性婚姻困境的影响远比人口性别结构失衡的影响更为直接和重要,农村大龄男性的婚姻困境具有独立于个体内因的社会经济结构性的成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