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05)
2023(9335)
2022(8107)
2021(7566)
2020(6173)
2019(14061)
2018(13843)
2017(26547)
2016(13763)
2015(14901)
2014(14693)
2013(14243)
2012(13385)
2011(12059)
2010(12450)
2009(11546)
2008(11222)
2007(10565)
2006(9560)
2005(8495)
作者
(36037)
(29949)
(29823)
(28224)
(19369)
(14141)
(13604)
(11402)
(11316)
(10872)
(10085)
(9891)
(9592)
(9536)
(9140)
(9092)
(8924)
(8704)
(8626)
(8576)
(7466)
(7139)
(7082)
(6968)
(6778)
(6754)
(6668)
(6562)
(6089)
(5910)
学科
(51610)
经济(51459)
管理(50115)
(46768)
(43350)
企业(43350)
方法(22038)
技术(17543)
中国(16436)
(16259)
数学(15685)
(15672)
贸易(15664)
(15645)
数学方法(15475)
(15405)
业经(15271)
技术管理(13133)
理论(12730)
(12368)
(12211)
环境(12072)
(12038)
(11147)
(10984)
地方(10672)
(10157)
农业(9574)
(9287)
银行(9287)
机构
学院(192029)
大学(190178)
(82717)
经济(80975)
管理(80634)
理学(68998)
理学院(68346)
管理学(67564)
管理学院(67158)
研究(60333)
中国(47947)
(40397)
(38525)
科学(32723)
财经(30980)
(30774)
中心(29187)
(27959)
(27773)
(26037)
师范(25897)
经济学(24879)
研究所(24596)
(24161)
北京(23943)
财经大学(22622)
(22477)
经济学院(22321)
(21856)
商学(21810)
基金
项目(124799)
科学(102086)
研究(98898)
基金(91800)
(76796)
国家(76073)
科学基金(68034)
社会(67218)
社会科(62811)
社会科学(62796)
(49269)
基金项目(48154)
教育(45534)
编号(40757)
自然(40719)
(40337)
自然科(39850)
自然科学(39843)
自然科学基金(39215)
资助(35833)
成果(34562)
(31784)
(28561)
创新(28556)
课题(27732)
国家社会(27153)
重点(27078)
(26842)
项目编号(26078)
(25614)
期刊
(94162)
经济(94162)
研究(61304)
中国(41694)
管理(32955)
(31101)
教育(26706)
科学(23049)
(21456)
金融(21456)
学报(21018)
(21007)
大学(17738)
技术(17038)
学学(16096)
财经(15702)
业经(15595)
经济研究(14842)
农业(13917)
(13574)
(12562)
问题(12126)
图书(11853)
科技(11079)
技术经济(10512)
(10193)
论坛(10193)
国际(10084)
现代(9285)
理论(8959)
共检索到3003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余泳泽  夏龙龙  
作为一种具有明显正外部性的非正式制度,信用文化对城市创新发展的影响正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基于中国各地级市的专利被引用数据,从社会信用文化“软”约束的独特视角出发,重点检验了社会信用文化对创新知识溢出的影响机制。实证发现:社会失信环境阻碍了城市创新知识溢出,不论是个人失信指标还是企业失信指标都验证了这一结论,尤其是在发达的大型城市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社会失信环境下企业融资约束程度的提高显著抑制了城市创新知识溢出的水平,而把人力资本管理与人才信用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进一步缓解创新知识的外溢“壁垒”;与此同时,考察失信名单公开的“冲击”效应和信用城市试点的“示范”效应,应用DID和DDD的检验方法,证实了信用政策能有效缓解失信对城市创新知识外溢产生的阻碍作用。研究结论对于建立健全事前甄别和失信惩戒制度,完善社会信用基础性法律法规,发挥政府诚信示范作用,从而营造优良的创新知识溢出环境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省  袭讯  
在对知识溢出相关理论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海尔集团知识联盟、ofo共享单车研发联盟和华为产业园3个案例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溢出的虹吸效应、漏斗效应和极化效应。研究发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溢出的3个效应往往并存,对产学研而言既是机遇也是风险,核心企业对于知识溢出效应的激发极其重要。从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培育社会资本发展和改革政府科技管理职能3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启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宋丽娟  余泳泽  
在创新文化体系中,图书馆是开展前沿领域原始性创新的主力军,也是技术要素市场中的重要供给方。创新主体在图书馆文化交流中能够获得更多的隐性知识,从而在产业研发和技术外溢等活动中有更好的表现。利用城市公共图书馆和工业企业专利引用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城市公共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对于工业企业创新知识溢出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表现为提升了所在城市企业的专利引用数量。这种溢出效应在东部区域、大型城市以及大型企业中表现更为明显。城市公共图书馆建设所带来的创新知识溢出效应主要通过两个机制实现,一方面,公共图书馆的知识集聚功能促进了产学研合作,进而带来创新知识溢出;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建设能够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带来人力资本流入,从而实现创新知识溢出。此外,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城市公共图书馆的知识溢出效应。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金刚  沈坤荣  胡汉辉  
本文利用2002—2012年中国31个省域统计数据,基于地理距离视角实证研究了中国省际外显、内隐知识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地理边界。本文研究发现,中国省际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外显知识空间溢出效应大于内隐知识空间溢出效应。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外显、内隐知识空间溢出效应均呈现下降趋势,但外显知识空间溢出效应在1 000千米范围外快速下降,而内隐知识在1 100千米范围外已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空间溢出效应。与简单增加研发人员和资本相比,促进研发人员交流互动及优化资本结构更能促进地区知识增长。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伟  董玉鹏  
多种类型主体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发生知识溢出现象,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知识产权权益纠葛。公权力机构运用宏观政策治理措施保护协同创新知识产权权益,具有较强导向作用,但是容易产生过度引导,不适应知识演进、技术自身发展规律及市场要求。所以,协同创新组织知识产权管理与协调机制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实现产业创新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协同创新组织应建设与完善内部知识产权治理机制,实现知识产权系统化、集约化管理;同时,出于平衡"管制"僵化与"自治"无序后果考虑,政府可以通过强化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的方式,间接对协同创新组织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余泳泽   唐孝妍  
促进高校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已成为我国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举措。以高校设立技术转移机构为外生冲击,利用了中国工企数据库和专利引用数据,采用DID模型研究了高校基础研究对于创新知识溢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高校基础研究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创新知识溢出水平,表现为高校成立技术转移机构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的专利引用率和专利产出率;(2)高校成立技术转移机构能够促进产学研合作组织更加完整,使得创新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促进高校基础研究的创新知识溢出效应。因此,政策制定者应该更加注重对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转移转化能力培养,促进知识溢出,对于校企合作提供更多优惠政策,塑造良好的产学研环境,从而提升城市创新能力。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赖烽辉  李善民  
企业间通过股权网络产生联结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本文利用国有企业考核制度变迁作为其创新水平的外生冲击,探究共同股东网络对国有企业创新知识溢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共同股东网络能够发挥知识溢出“内部化”机制,从而促进国有企业知识溢出提升民营企业的创新产出。这一促进作用在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技术相似度和地理邻近度更高时更加显著。异质性分析表明,影响共同股东网络促进国有企业知识溢出效果的关键是民营企业自身知识吸收能力的强弱。对于不同出口导向程度的民营企业而言,共同股东网络均能较好地促进国有企业知识溢出提升其创新产出,但对出口导向程度高的民营企业促进作用更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以专利引用为特征的知识流动是共同股东网络促进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知识溢出的重要表现形式。最后,本研究还表明,共同股东网络促进国有企业知识溢出提高了民营企业的创新质量及其资本市场价值。本文丰富了共同股东网络与创新关系的研究,同时为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也对进一步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亚楠  虞重立  
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内网络结构与创新知识传播的关系问题,以无锡市数字电影产业集群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群内关键知识传播网络密度相对较低,但是成员间的信息交换更有指向性且信息质量较高;集群内的技术领先企业占据结构洞位置,不仅拥有对创新知识的控制能力,同时也对集群内其他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在官产学研网络中,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方面,对于创新中关键知识的传播不存在明显的集散和控制作用。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莉静  潘美兰  
合作创新是制造业企业整合资源、分担创新风险以及提升创新效率的一种有效形式,但其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核心知识泄露、核心竞争力丧失等风险。为探究制造业企业合作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共享策略,基于制造业企业合作创新中的开放策略、半开放策略、不开放策略,构建制造业企业合作创新知识共享策略选择博弈模型,运用MATLAB软件,通过数值模拟演示不同决策参数变化对策略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限理性下,制造业企业会选择半开放策略,决策受企业自身知识泄露风险系数、知识成本、知识隐藏系数、合作伙伴知识吸收能力、违约金的影响。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蔡迎春  罗永刚  穆卫国  
对目前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体系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综合应用Lib2.0思想,对现有的知识提取技术进行突破,构建图书馆创新知识服务模式与体系。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学科资源进行提取整合,最终达到为重点科研创新项目实现个性化、知识化、精品化、多元化服务,与科研进展同步提供知识服务的目的。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郁培丽  石俊国  窦姗姗  孙广生  
构建环境政策内生的三阶段博弈模型,分析存在技术溢出效应时,环境政策组合工具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排污税和研发补贴有利于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两者组合可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社会最优排污税税率低于排污对社会的边际破坏程度,并随着均衡产量的增加而提高。在技术溢出效应较高时,政府采取排污税和补贴的组合工具,而当技术溢出效应较低时,政府采取排污税和研发税的组合工具。当排污税税率外生给定时,竞争创新情况下的政府补贴要高于协同创新情况下的政府补贴。政府应结合行业技术溢出特征,采取相应的税收与补贴结合的政策工具,并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促进企业集群协同绿色技术创新。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方刚  王家辉  
为探究区块链技术对协同创新中知识共享的影响,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协同创新知识共享系统模型,分析区块链技术特性对协同创新知识共享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入Steemit区块链网络社区,基于现实数据构建知识共享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运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区块链技术有助于构建全新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通过营造去信任化的知识共享环境、提升协同创新伙伴异质性,推动协同创新知识共享进程,提升知识共享水平与质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忠诚  张朋柱  董兴林  崔振宇  
创新知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特网的迅速普及使得建立一个基于Web的区域创新知识市场成为可能。文章以区域内的医药行业为例,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功能分析,设计了智能谈判平台的总体结构,改进了创新知识的分层机制,并对智能谈判规则的制定和策略的选取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鲁若愚,陈力  
本文在阐述了合作创新的一般特点以及知识分享的内涵和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创新过程中知识分享与合作的动因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野中郁次郎提出的转换支持(CS)工具原理、行为反应触发(ART)系统原理,修正了问题研究分析系统(PRA)原理,然后利用这些原理构建了基于分享与合作的创新知识管理系统的概念模型,描述了知识在系统相关模块中的流动情况,阐述了该系统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最后,提出了几点系统实施的要点。
[期刊] 中央文献出版社  [作者] 曹兴  李瑞  
本文按照现代产品创新的要求设计了一个基于产品创新的知识集成过程模型。这个过程模型按时间顺序分为知识积累、知识选择和知识整合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积累应以新兴领域为导向,知识选择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知识整合则应以建构自主品牌为导向。同时,知识学习应该贯穿知识积累,知识选择和知识整合整个过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