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79)
- 2023(8179)
- 2022(6959)
- 2021(6700)
- 2020(5507)
- 2019(12909)
- 2018(12607)
- 2017(23642)
- 2016(13036)
- 2015(14698)
- 2014(14802)
- 2013(14569)
- 2012(13713)
- 2011(12347)
- 2010(13040)
- 2009(12053)
- 2008(12134)
- 2007(11397)
- 2006(10609)
- 2005(9817)
- 学科
- 济(53987)
- 经济(53914)
- 农(46310)
- 业(40802)
- 农业(30832)
- 管理(27899)
- 企(19917)
- 企业(19917)
- 中国(17398)
- 业经(16352)
- 地方(15342)
- 方法(13703)
- 制(13009)
- 财(11622)
- 数学(11269)
- 数学方法(11025)
- 学(10597)
- 农业经济(10456)
- 发(10263)
- 劳(9684)
- 劳动(9667)
- 贸(9613)
- 贸易(9603)
- 土地(9567)
- 易(9316)
- 村(9305)
- 农村(9291)
- 体(9120)
- 策(8961)
- 银(8709)
- 机构
- 学院(182852)
- 大学(175705)
- 济(74161)
- 经济(72438)
- 研究(66127)
- 管理(64957)
- 理学(53967)
- 中国(53369)
- 理学院(53296)
- 管理学(52222)
- 管理学院(51888)
- 农(51238)
- 科学(40029)
- 农业(38787)
- 京(38657)
- 江(37158)
- 所(35018)
- 财(34540)
- 业大(32601)
- 中心(32068)
- 研究所(30974)
- 省(27174)
- 范(26839)
- 师范(26630)
- 州(25578)
- 财经(25462)
- 北京(23788)
- 农业大学(23584)
- 经(22763)
- 院(22504)
- 基金
- 项目(111170)
- 研究(87888)
- 科学(86241)
- 基金(76826)
- 家(66887)
- 国家(65771)
- 科学基金(54746)
- 社会(53990)
- 社会科(50358)
- 社会科学(50342)
- 省(47769)
- 基金项目(40409)
- 教育(39438)
- 编号(39190)
- 划(36894)
- 成果(32947)
- 自然(32814)
- 自然科(31899)
- 自然科学(31892)
- 自然科学基金(31274)
- 资助(30614)
- 农(29456)
- 课题(27681)
- 发(25986)
- 重点(25307)
- 部(24342)
- 性(23688)
- 年(22649)
- 创(22414)
- 制(21938)
- 期刊
- 济(102041)
- 经济(102041)
- 研究(57717)
- 农(56499)
- 中国(50701)
- 农业(38208)
- 学报(28608)
- 财(26635)
- 教育(26414)
- 科学(26391)
- 业经(22831)
- 大学(22479)
- 融(22128)
- 金融(22128)
- 管理(21909)
- 学学(20758)
- 业(18645)
- 技术(16678)
- 问题(14459)
- 农村(14415)
- 村(14415)
- 农业经济(14113)
- 财经(12127)
- 经济研究(12080)
- 世界(11910)
- 版(11822)
- 资源(11160)
- 经济问题(10835)
- 经(10443)
- 图书(9833)
共检索到3093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伯重
一般而言,无论在何社会中,妇女总是占人口总数的一半左右。妇女劳动的问题也因之而成为社会经济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然而,在以往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此问题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关于近代以前中国农村妇女劳动的问题,尽管许多著作都曾多少涉及到,但专门的研究成果还很少见。可以说迄今为止,这一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的阶段。 近代以前中国农村妇女的劳动,具有极大的时空差异性。有鉴于此,本文将时空范围限制在明清江南。具体而言,时间大体是从明代初期到清代中期(1850年太平天国运动波及江南以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伯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郑真真
目前我国城市已婚育龄夫妇使用的避孕方法主要是可逆性方法,较少采用绝育这种高效但不可逆的避孕手段。在可逆性避孕方法中,可以自己控制的避孕方法使用率比较高。以北京、天津、上海三大城市1992年的统计数字为例,三市的男女绝育率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宫内节育器(IUD)、口服避孕药、避孕套和其他方法的使用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下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宋瑛,冯西光
一、关于妇女统计的对象目前有三种提法:(1)妇女统计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各方面的统计数据反映妇女解放运动的进程,既反映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2)反映我国妇女的现状、特点和成长过程,反映妇女运动的发展状况,反映妇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和社会地位的提高情况等等。(3)妇女统计是以妇女或与妇女有关的社会现象为对象,通过指标化的数量值来达到人们把握妇女社会生活状况和妇女进步进程之目的的那一部分统计。三种提法各有特色。但为了更加全面、准确,笔者建议作一些调整和补充。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徐勤
老年妇女是老年人口中比例较大的群体,由于自身属性及生理特点,她们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处于与男子不同的地位,扮演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问题。对我国老年妇女的现状、发展趋势、面临的困难予以专门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老年人口的女性化及女性人口的超前老化 从世界范围看,人口的性别比总是围绕在100上下波动,但在老年组,性别比曲线向100平衡线以下跌落,到了80岁以上高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再华
妇女地位,通常可以划分为妇女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劳动地位、教育地位、健康地位,以及妇女在婚姻家庭中所处的地位等几个方面。妇女地位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妇女地位的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的人权状况。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冬生,谢韦克,王绍贤
自从1823年Blundell首创输卵管结扎术以来,女性绝育术以其安全、有效的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根据1988年全国2%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资料推算,到1988年年中,我国绝育夫妇的总数字已超过7000万。在各种避孕方法中,女性绝育术占38.24%,仅次于IUD(41.48%),成为我国育龄妇女最主要的节育措施之一。可以说,在今后一个时期内,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永安
伴随着取消农业税乃至直补农业、以及承包期长久稳定化政策,农村土地从"不值钱"到财产属性得到彰显。但有着"随夫居"传统的农村女土地权益问题反而更加突出。为此,必须构建具体到个人(包括妇女在内)的土地确权登记制度,形成农村妇女的自我组织,以及畅通农地市场化流转渠道,从而形成农村女土地权益保护机制。
关键词:
农村妇女 土地权益 确权 土地流转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雅彬
妇女在世界和在中国都是人口的一半,她们肩负着社会生产,社会文化生产和人的自身生产重任。因此,要研究社会和社会的现代化,就不能不研究妇女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妇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尺度。让我们看看中国妇女的现状与未来。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许庆 刘进
农村妇女往往承担着家庭照料和挣取收入(包括农业生产和非农就业)的双重角色,尤其是在当前中国农业劳动力趋向女性化发展的情况下,考察其劳动供给行为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利用2011和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讨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妇女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新农合"乡级、县级、县外医院住院报销比例和年度住院封顶线对农村妇女的劳动供给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这既有利于弥补男性农业劳动力外出所致的农业劳动不足,也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因此,文章认为,在今后的政策安排中,需要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投入,健全和完善"新农合"制度,提高农村妇女的健康福利及受益水平,从而达到农民增收和保障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安全的双重政策目标。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原
"男出女守"的家庭分工改变了中国留守妇女的劳动供给模式,留守妇女保留工资较低、劳动参与率较高以及工资性工作时间较长,表明其劳动供给更接近合作博弈模型所描述的女性劳动力供给行为。留守妇女的家庭分工和劳动供给模式有利于家庭短期经济状况的改善,但同时也使得女性的家庭事务、工资性工作和农业劳动负担加重,不利于家庭的长期利益和不同家庭成员的长期福利。留守妇女的多重角色冲突导致原有的家庭利益平衡机制和稳定状态受到冲击,并且由于目前中国农村仍然缺乏有效的市场化和社会化途径将家庭短期经济收入转化为长期利益,因而短期内无法有效缓解家庭冲突和矛盾。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刘岚 董晓媛 陈功 郑晓瑛
在过去三十年里,中国农村经历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变迁。劳动力转移、人口老龄化加重了农村已婚妇女的家庭照料负担。在本文中,我们利用2000、2004和2006年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数据研究了照料父母对农村已婚妇女劳动时间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照料老年父母对已婚妇女的农业劳动时间没有影响,而对于非农劳动而言,照料自己的父母不会影响妇女的非农劳动时间,但是照料公婆对妇女的非农劳动时间却有非常显著的负向影响。结果表明,在中国农村传统的父权意识仍然对家庭内部照料资源的分配起到重要的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萍
妇女走出家庭 ,进入社会就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普遍现象。由于已婚妇女在家庭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其就业决策不仅受各种客观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而且受家庭实际情况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已婚妇女劳动力供给行为的分析 ,揭示影响已婚妇女就业选择的各种因素 ,并提出解决已婚妇女如何兼顾家庭劳动和市场工作的对策 :阶段性就业、弹性工时制和家务劳动社会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杨宜勇
到下个世纪初,将有10亿以上的妇女进入经济活动人口群体,约占世界女性人口的1/3。在第三世界国家,尽管参加工作的妇女那时将达到7亿以上,但仍不到15岁至64岁女性人口的一半。而在工业化国家,相应的工作妇女的比例将接近60%。上述预测是国际劳工局以50年代以来的发展趋势将保持下去的判断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