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71)
- 2023(7621)
- 2022(6412)
- 2021(5740)
- 2020(4567)
- 2019(10462)
- 2018(10134)
- 2017(18663)
- 2016(9898)
- 2015(10680)
- 2014(10598)
- 2013(10706)
- 2012(10231)
- 2011(9642)
- 2010(10096)
- 2009(9326)
- 2008(9180)
- 2007(8333)
- 2006(7980)
- 2005(7585)
- 学科
- 济(50294)
- 经济(50255)
- 管理(23551)
- 业(21711)
- 地方(19120)
- 中国(17116)
- 农(14973)
- 企(14932)
- 企业(14932)
- 业经(12459)
- 环境(11982)
- 方法(11943)
- 农业(10653)
- 发(10535)
- 学(10534)
- 地方经济(10500)
- 融(9178)
- 金融(9178)
- 数学(8636)
- 银(8618)
- 银行(8605)
- 行(8527)
- 数学方法(8506)
- 贸(7940)
- 贸易(7928)
- 理论(7755)
- 发展(7686)
- 展(7659)
- 易(7537)
- 和(7536)
- 机构
- 学院(144263)
- 大学(140525)
- 研究(58440)
- 济(57864)
- 经济(56525)
- 管理(49634)
- 中国(44351)
- 理学(40683)
- 理学院(40051)
- 管理学(39258)
- 管理学院(38965)
- 科学(36350)
- 京(32802)
- 所(30389)
- 研究所(27297)
- 财(26589)
- 中心(25537)
- 农(25182)
- 范(24531)
- 江(24381)
- 师范(24312)
- 北京(22014)
- 院(21382)
- 州(20141)
- 财经(19726)
- 师范大学(19663)
- 业大(19470)
- 农业(18988)
- 省(18877)
- 科学院(18092)
- 基金
- 项目(89525)
- 科学(70316)
- 研究(67891)
- 基金(62061)
- 家(54303)
- 国家(53783)
- 科学基金(45149)
- 社会(43021)
- 社会科(40754)
- 社会科学(40745)
- 省(37152)
- 基金项目(32832)
- 划(30600)
- 教育(29561)
- 编号(27197)
- 自然(27082)
- 发(27055)
- 自然科(26282)
- 自然科学(26276)
- 自然科学基金(25749)
- 资助(25197)
- 成果(22277)
- 发展(22054)
- 展(21652)
- 重点(20998)
- 课题(20770)
- 创(18256)
- 部(18144)
- 国家社会(17510)
- 创新(17014)
共检索到2435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孙吉信 郭飒飒 王丽娜
生态旅游兴起与发展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人与自然协调一致正是生态旅游开展的理论基础。生态旅游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和谐。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人与自然关系做了精辟的论述和总结,其中的生态智慧对于当今生态旅游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而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蕴含在儒家和道家的生态伦理观中。这些生态伦理思想与现代生态伦理理念一脉相承。所以,通过分析儒道两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论述,可以探寻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向——以生态伦理为指引,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旅游 天人合一 儒家 道家 生态伦理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胡坚强 任光凌 梅艳 朱育晓 董源
在全球环境生态危机不断威胁人类生存的今天 ,人们在重新审视历史时发现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的认识含有丰富的辩证哲理。与西方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林业管理理念不同 ,中国古代的林业经营管理思想 ,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生之道”。随着现代化建设与社会的进步 ,我国面临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粮食、能源等诸多问题 ,愈来愈倚赖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维系人类生存的途径 ,对古代这一宝贵思想进行回顾与分析 ,可为当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借鉴。
关键词:
天人合一 林业可持续发展 生生之道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扬 樊国盛 沈丹
本文在分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对中国古代园林的影响和阐述"生态园林"理念的内涵的基础上,揭示了古今这两种园林思想在人与自然相和谐方面的不谋而合的统一性和一致性,探讨了生态园林文化对自然与人类共存的促进作用和前景。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德铭
论述了中国入世对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机遇和挑战 ,讨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及影响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认为可持续发展思想应包含 :当代人要重视发展和持续性 ,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 ,满足一个地区、国家的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国家的需求 ,并努力补救上代人所留下的资源、环境创伤。我们应认识七种要素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知识和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 ,必须协同处理。自然资源是发展的基础。中国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已有 2 0多年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很多进展 ,目前需对严重环境问题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讨论了中国入...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飞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动力、方式、调控四个方面 ,分析“天人合一”观巨大的道德指导价值 ,并从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出发 ,对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进行新的思考和定位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天人合一 道德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锐
中国与西方都有讲天人合一的传统,以天人合一为中国特有的思想恐难成立。余英时从轴心时代的文明突破来讲中国独特的内向的天人合一,其实也有很多问题。因此,如果要研究中国的天人合一之说,应该更深入细致地分析。对此,张岱年曾指出天人合一有两种意义:一是天人相通,二是天人相类。结合近来出土的简帛材料和有关传世文献,可以发现张岱年的说法还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天人相通和天人相类共有的思想基础是天人感应。儒学大讲天人感应的灾异学说,将宇宙论和人事相结合,其发展的一个方向是子思《中庸》的圣人"赞天地之化育",另一个方向则是将人世伦理说为天之规则。这两种说法都有更早的思想来源,且都有修养方法。诸子百家说天人合一,有不同的"合",或合于圣人君子,或把人伦合于天常,或合于天道而非人道,或合于天而非人,乃至非圣人。而即使讲天人之分的荀子,也在讲天人合一于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耀引 任新宇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环境的关注,反映在传统器具设计中则是一种整体意识、一种友好的环境观念。这种意识和观念在传统灯具中表现为对能源的充分利用、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以及对环境问题的考虑,表现为对产品、人、环境整体关系的全面思考。从宏观上对设计要素进行全方位考量,作为一种系统的设计思维对现代设计仍有极强的启迪意义,具体发展为更系统的绿色设计方法和流程。在现代灯具设计中则表现为设计者对灯具整个生命周期的关注,以及对产品生命循环系统的整体统筹设计。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建荣
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我们研究"天人合一"的乡村生态文化提供了指导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基本文化思想,在人与自然共生中运用,形成了许多宝贵而精辟的思想精华。梳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贯彻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行的讲话精神,"天人合一"思想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建构新时代乡村生态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生态文化奠定了思想传统,为绿色发展的乡村生态文化丰富了方法论基础,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借鉴。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乡村生态文化 乡村振兴战略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张丽荣
在人类与自然漫长的交互中形成与发展的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人与自然的整体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观,"仁爱""至诚""尽性"的道德观。学习借鉴这一思想,在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今天,有利于我们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思想,树立起正确的生态自然观、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从而自觉地担负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神圣生态职责。这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与启示。
关键词:
儒家 天人合一 自然 生态文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大岸 王庆春 马俊飞 高云莉
中国的民族建筑历来主张尊重自然,体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这也是现代“生态住宅”的基本取向。本文从研究和探讨民族建筑设计的基本思路入手,剖析了民族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解读了民族建筑中的生态情节,旨在传承民族文明,弘扬建筑文化。
关键词:
民族建筑 生态观 “天人合一”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张丽荣
在人类与自然漫长的交互中形成与发展的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人与自然的整体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观,"仁爱""至诚""尽性"的道德观。学习借鉴这一思想,在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今天,有利于我们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思想,树立起正确的生态自然观、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从而自觉地担负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神圣生态职责。这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与启示。
关键词:
儒家 天人合一 自然 生态文明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斯人 戴斌
在人与自然交互循环圈的可持续发展中 ,生态旅游消费不仅是可持续旅游消费“三维结构”的一维 ,而且也是有效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行为方式之一 ,大力倡导生态旅游消费文明观念、深入开展生态旅游消费理论的系统研究对于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体系、推动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战略意义。本报告首先把生态旅游消费的研究角度定位于它与可持续旅游战略的同一性并对生态旅游消费与传统大众旅游消费加以比较 ,然后概析生态旅游消费的形式、结构以及“成本———收益” ,最后分别讨论生态旅游消费对旅游者和旅游厂商以及对政府产业战略的影响。
关键词:
生态旅游 消费行为 可持续发展 发展理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吕永龙
分析了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认为生态旅游是旅游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条途径。阐述了生态旅游发展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的一般政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的一般原则、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潜力与限制条件、生态旅游产业的结构与空间适宜性分布。
关键词:
生态旅游,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雪玲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天人关系的基本认识,主张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一思想对于生态保护与天人关系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全球化时代,探寻“天人合一”向“天人和谐”可持续发展观的现代性转化的途径,将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自然,正确把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培养人类的道德责任意识及科学实践精神,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帮助。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天人和谐 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唐代兴
近年,日渐趋热的"天人合一"研究大都将其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想象性研究虽基于"拯救人类"和解决环境危机之美好期待,却与其本意相违。张载所提出的"天人合一"中,"人"专指圣人、大人;"天"意谓天德、天道。其"天人合一"思想土壤是"天人性一",并蕴含"天人相类"和"天人相通",其生存论诉求是"天人相生",这就是人理、人道向天德、天道"合生"为"圣"。张载倡"天人合一",是为改变自积其弱的儒学状况、重建义理之学和儒家道统而"求其大体":他从"天人性一"出发,探求建构天人相类、天人相通、天人相生之大义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