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64)
- 2023(10884)
- 2022(8940)
- 2021(8094)
- 2020(6572)
- 2019(14770)
- 2018(14780)
- 2017(27713)
- 2016(15352)
- 2015(16845)
- 2014(17184)
- 2013(16377)
- 2012(14972)
- 2011(13465)
- 2010(13762)
- 2009(13039)
- 2008(12832)
- 2007(11433)
- 2006(10376)
- 2005(9648)
- 学科
- 济(64193)
- 经济(64100)
- 管理(44499)
- 业(35835)
- 企(29389)
- 企业(29389)
- 中国(21498)
- 方法(20608)
- 地方(18650)
- 制(18141)
- 数学(17864)
- 数学方法(17701)
- 财(17195)
- 农(16315)
- 体(14010)
- 业经(13972)
- 学(13203)
- 融(11377)
- 金融(11369)
- 银(11336)
- 银行(11314)
- 环境(10928)
- 行(10873)
- 体制(10666)
- 地方经济(10620)
- 农业(10398)
- 理论(10320)
- 税(9401)
- 税收(8987)
- 收(8929)
- 机构
- 大学(212323)
- 学院(212104)
- 济(87578)
- 经济(85436)
- 研究(78246)
- 管理(75544)
- 理学(63727)
- 理学院(62889)
- 管理学(61856)
- 管理学院(61431)
- 中国(59003)
- 科学(46377)
- 京(45983)
- 财(44964)
- 所(39211)
- 研究所(35163)
- 中心(34863)
- 江(34328)
- 财经(33834)
- 农(33521)
- 经(30555)
- 范(30109)
- 师范(29797)
- 院(29263)
- 业大(28775)
- 北京(28747)
- 经济学(27979)
- 州(26756)
- 农业(25879)
- 经济学院(25038)
- 基金
- 项目(141061)
- 科学(112123)
- 研究(105707)
- 基金(101697)
- 家(88926)
- 国家(88169)
- 科学基金(75445)
- 社会(69131)
- 社会科(65486)
- 社会科学(65478)
- 省(55346)
- 基金项目(53250)
- 教育(48897)
- 划(46838)
- 自然(45925)
- 自然科(44828)
- 自然科学(44814)
- 自然科学基金(43977)
- 编号(42478)
- 资助(39658)
- 成果(35948)
- 重点(32958)
- 发(31787)
- 课题(31432)
- 部(31337)
- 制(31165)
- 国家社会(29532)
- 创(29046)
- 创新(27417)
- 教育部(26917)
共检索到3352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冯树磊
当下国家层面正式着手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主动顺应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变化,助推城市更新的模式转型。在实践层面,城市更新正在发生着场域变革,涉及发展导向、主导角色、权力层级、资本类型和社会效益等方面,核心特征是由增长逻辑向“共治体制”的转化。城市扩张期,土地财政和增长联盟主导的空间生产导致城市粗放扩张,社会矛盾累积。这些弊病藉由有机更新及共治体制出现转机,后者在助力城市更新有效实现的同时,更促进了其与基层治理的有机衔接。在南京小西湖街区等更新实践中,即是以区属平台公司和街道为代表的基层治理主体会同专业规划角色,形成有机分工,相互赋权赋能,并通过“产权经纪人”、“双甲方模式”、类型学地图等路径,共同服务于原住居民的“城市权利”。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何雨
"让生活更美好"是国内外城市更新的共同旨趣。当前中国城市更新在动力上面临三重机制:城市发展方式转型机制;城区资源配置再平衡机制;以及国家级远景规划加速机制。在路径上应形成二元范畴下的五维框架:一是政府主责与市场主体相结合框架;二是结构合理与功能畅通相适配框架;三是现代文明与历史遗存相辉映框架;四是社区繁荣与产业兴旺相促进框架;五是"大改造"与"微更新"相衔续框架。
关键词:
城市更新 演进逻辑 动力机制 行动框架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汤敏骞
省域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是20世纪90年代高教体制改革遗留的产物,存在政出多门、职能重叠、统筹乏力等弊端,被诟病为高职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高职教育的根本属性要求管理体制贴近行业企业,进行地方化改革。省域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应进行重塑,坚持有“破”有“立”。重塑的策略是:在纵向政府层级安排上,实行“中央统一领导、省级政府为主、地市政府为辅”的原则,借鉴德国各联邦州文化教育部长联席会议做法,提升省级治理能力;在横向部门职能安排上,以资源依赖理论和整体性治理理论为指导,建构兼容单一部门模式和多部门模式共同优点的治理结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周天勇
文章分析了1978-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能结构,认为其高速增长的重要来源是,市场化配置改革提高要素生产率,以及土地有偿出让和城镇住宅商品化改革获得财富溢值。如何使定性的体制能够成为经济分析中的内生变量,是转轨经济学研究至今没有解决的难题。文章从渐进转轨和二元体制视角,寻找生产、不动产、分配和需求各领域中市场经济状态下的标准值,还有计划行政干预下的偏差值,二者相互比较求出差值,分类定义为流量通过大小的闸口连续变量和能不能通过的开关变量,并将其组合入生产函数及其供给-分配-需求联立运算模型之中。以此数理逻辑方法,进行体制改革内生推动经济增长的分析,解释了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动力来源。经仿真测算,中国无论是在供给领域,还是在需求方面,都蕴藏着规模可观的体制剩余和市场潜力。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体制改革,未来11年可以释放在二元体制中巨大的生产能力、财富潜能和市场需求潜力,使经济增长能够达到平均5.5%的速度。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周天勇
二元体制~①国家中,体制扭曲是一个经济运行普遍存在的状态。其不可纠正部分,形成各有关经济变量的体制扭曲值,其与市场经济国家和本国市场体制部分各经济变量的标准值比较,可以求出标准值和扭曲值之间的体制扭曲差值。这是建立体制改革与国民经济产出之间数量关系分析一个关键性的内生变量。用其可以计算二元体制经济中要素、消费和资产的扭曲性剩余,也可以用“应该有,但没有”的反事实逻辑计算造成的产出、消费和资产损失,还可以用“应该有,通过向标准值逼近的努力,可以有”的事实还原逻辑,仿真体制改革释放的产出、消费和资产潜能。文章认为,二元体制自然经济增长率与一元市场经济国家自然经济增长率有重大的区别。前者速度在工业化阶段呈现中速和低速状态,增长潜能被禁锢在体制扭曲之中,需要推进改革释放;后者增长潜能在于萧条时期的流动性不足,主要用经济扩张性政策刺激。经过仿真计算,如果中国未来体制改革得不到落实,自然经济增长速度在1.50%-2.50%之间。考虑中国二元体制和国土开发率较低,文章给出了适应于中国未来二元体制深化改革和重大发展战略实施的增长模型,并进行仿真预测,2035年前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可保持在5%-6%的水平上。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钢
目前中国思想界经常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经济体制对立起来进行分析,其重要原因是假定两种不同体制只有一种是正确的,另一种是错误的;而没有看到这两种体制其实都在更大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产业升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水平与改革开放后生产力水平有重大差异,基于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也自然需要不同的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行经济改革并不是纠正前三十年的偏差,而仅是纠正改革这个时间点上的偏差。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是符合国情的选择;而改革反映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要求。为了推进改革,对改革前经济体制进行理想化的反思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当市场经济已经深入人心之时,通过简单否定改革前经济体制来证明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正当性已经没有必要。从较长的历史尺度来看,新中国成立70年来所实施的是如何在既有国情下尽快赶超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本质都是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的辩证关系探索一条适应不断变革的时代、不断发展的国情、不断变化的世情的发展道路。中国能成功实现转型,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源于中国传统的"求实""重实"的传统。强调包容、融合,因而也就不太相信"教条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而是愿意根据实际修正与调整理论,这也是新中国经济体制70年变革的统一哲学基础。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聚军 张哲浩
随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扩张、市辖区向“管政府的政府”转型、属地责任强化,超特大城市街道办的权责配置已无法适应城市治理的现实需要。为缓解超特大城市街道办的权责失衡问题,各地纷纷展开以推动执法权下沉为主线的改革创新。通过对案例城市新修订的街道办组织条例的文本分析和田野调查,可以发现在治理重心下移时代,街道办的权责定位仍然存在“应然”与“实然”的差别:“应然”层面,街道办的权责配置趋于明确、执法权得以强化、履职保障机制逐步优化;“实然”层面,依然存在权力承接困难、经济发展负担沉重、向社区过度摊派工作等新旧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源于街道办编制不足、行政区划设置不合理“、区—街—社区”关系不清。未来优化超特大城市街道办体制的基本方向应是在保持派出机构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真正将街道办坐实为一级权责平衡的“准政府”。
关键词:
超特大城市 街道办 权责定位 权力下沉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孙梦龙 朱维蕊
随着数字技术对信息存储样态的转变,数字空间产生了与物理空间完全不同的时空场域。数据权属的研究需要借助社会学者布迪厄提出的场域分析方法视角,进而从抽象法律关系的角度重新审视数据独有的权属场域逻辑。研究发现:多维空间的数据无法实现支配控制的财产属性,需要以功能主义为研究方法重新审视数据财产法律关系;数据并不具有完全删除或是传统物权中处分权能的法律关系特性,但具有还原至某一特定时间状态多维时间的独有关系特征;数据权利的研究需要引入多维时空关系——科学理性与法律理性双向交织的场域分析方法,进而形成“状态型”研究向“关系型”研究的理论范式转换。状态型研究为数据财产研究提供了更加灵活动态的理论视角,使得研究方法与社会变革具有更强的系统兼容性。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斌 张楚廷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权力"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持续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学者们对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行政权力如何影响学术权力进行了大量研究。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前后,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热议更是将高校"去行政化"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即使能真正能祛除"行政化",仅依赖于学术权力,学术系统就一定能保证进入一种良好运作状态吗?换言之,学术权力的运作是否也存有某种隐秘的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对于经历长期高增长的中国经济而言,我们可能更能感受到高增长的利弊,因而对转变发展方式也就更加渴望,迫切希望经济呈现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从社会、经济和生态角度看,增长的可持续性包含三个层面:一层是经济学意义上均衡或平衡的概念,一层是基于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可持续性,还有一层是社会管理意义上的可持续性。这几个层面的有机统一,是可持续性的完整内涵。它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可以通过杠杆率、赤字率、就业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衡
高校治理变革探索中,纵向、横向权力关系重塑关注"减权""放权",暗含"由治理体系到治理效能"的"以变促治"逻辑。实验主义治理,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聚焦"治权"问题,具有报酬递增撬动效应,实现了逻辑转换——"以治促变"。"最多跑一次"改革治理探索,为"由治理效能到治理体系"的变革路径提供了佐证。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周兴河
一、技术进步在农业集约化增长中的作用 在讨论技术进步对农业集约化增长的巨大贡献时,强调以下几点是必要的: 1.农业技术进步指的是在农业科学研究、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的基础上系统地完善农业生产诸要素,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过程。农业技术进步中的技术是一个含义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既包括直接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单克强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广大群众实现“宜居”目标,那么就要坚持将商品住房作为住房供应的主渠道,因而必须着力于化解高房价与购买力不足的矛盾,住房体制改革的方向要立足于房价去泡沫,让广大劳动者随着经济增长提高住房购买力,与此同时对中低收入群体提供住房保障以“安居”。改革的逻辑要立足新居民、让劳动者受益以及资本自担风险,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要多渠道供给住房,实现各种收入阶层群体无缝隙全覆盖,坚持去泡沫化和控制改革风险的紧密结合,对商品住房要逐渐剥离资本属性实现去资本化,促进商品住房由资本定价向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广谦
我国古代金融向近代金融转变的时间比西方晚了数百年,而在转变过程中又呈现纷繁多变、矛盾曲折的复杂局面。期间,外国银行长期垄断我国金融,钱庄票号等传统金融业经历了曲折发展历程,民族资本银行在艰难中起步,在尚未得到充分发展之时即被垄断金融体系所代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金融体系便是在这种金融发展不充分且垄断性较高的基础上建立的。虽然这一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保持了相对一致性,但金融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伴随着经济体制的全面转型,金融改革成为必然。
关键词:
金融发展 历史变迁 传统体制 改革起点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林卫斌 李妙华 陈昌明
如果说上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破除了厂网不分的问题,那么,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以及由此而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改革和制度建设?本文第一部分在分析电力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和上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所遗留的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第二部分提炼出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所确立的体制性框架的基本要素,或者说为实现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目标所需要进行的系统性的制度建设。第三部分根据第二部分所提炼出的逻辑框架,对各地区电力体制改革的进展进行系统性的梳理。第四部分结合各地区电力体制改革实践,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输配电价 售电侧 电力市场 发用电计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