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52)
- 2023(14138)
- 2022(12366)
- 2021(11862)
- 2020(9810)
- 2019(22944)
- 2018(22978)
- 2017(43361)
- 2016(24080)
- 2015(27181)
- 2014(27317)
- 2013(25983)
- 2012(23660)
- 2011(21116)
- 2010(20890)
- 2009(18464)
- 2008(17663)
- 2007(15143)
- 2006(13034)
- 2005(10833)
- 学科
- 济(87700)
- 经济(87601)
- 管理(64266)
- 业(60190)
- 企(50628)
- 企业(50628)
- 方法(45014)
- 数学(39564)
- 数学方法(38988)
- 中国(26574)
- 教育(22961)
- 农(22575)
- 财(22323)
- 学(21031)
- 业经(18823)
- 理论(18438)
- 地方(16796)
- 贸(15521)
- 贸易(15517)
- 技术(15272)
- 农业(15097)
- 易(15028)
- 务(14302)
- 和(14264)
- 财务(14233)
- 财务管理(14204)
- 制(13600)
- 环境(13517)
- 企业财务(13458)
- 划(11990)
- 机构
- 大学(330197)
- 学院(324602)
- 管理(128474)
- 济(121234)
- 经济(118485)
- 理学(113284)
- 理学院(111957)
- 管理学(109732)
- 管理学院(109124)
- 研究(105168)
- 中国(70852)
- 京(69826)
- 科学(65800)
- 财(53825)
- 范(51395)
- 师范(51002)
- 所(50905)
- 业大(47949)
- 中心(47234)
- 农(47116)
- 研究所(47035)
- 江(45475)
- 财经(44779)
- 北京(43981)
- 师范大学(41953)
- 经(40946)
- 教育(39796)
- 院(38629)
- 州(37076)
- 农业(36871)
- 基金
- 项目(231174)
- 科学(183484)
- 研究(173501)
- 基金(166303)
- 家(143693)
- 国家(142417)
- 科学基金(123050)
- 社会(107589)
- 社会科(101598)
- 社会科学(101571)
- 省(90766)
- 基金项目(88445)
- 教育(86415)
- 自然(80136)
- 自然科(78293)
- 自然科学(78274)
- 划(77972)
- 自然科学基金(76831)
- 编号(72523)
- 资助(68163)
- 成果(59393)
- 部(52601)
- 重点(52321)
- 课题(51278)
- 发(49082)
- 创(48402)
- 教育部(45963)
- 项目编号(44895)
- 创新(44835)
- 大学(44388)
- 期刊
- 济(122036)
- 经济(122036)
- 研究(97647)
- 教育(62856)
- 中国(60701)
- 学报(49835)
- 科学(45734)
- 管理(44556)
- 农(41117)
- 财(39994)
- 大学(39367)
- 学学(35746)
- 技术(32101)
- 农业(29228)
- 财经(21000)
- 业经(20357)
- 融(20117)
- 金融(20117)
- 经济研究(19444)
- 经(17879)
- 图书(16980)
- 问题(15793)
- 职业(15324)
- 科技(15184)
- 理论(14886)
- 业(14554)
- 版(14550)
- 技术经济(14485)
- 实践(13826)
- 践(13826)
共检索到4536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鲍俊逸 程晋宽
“事实的年代”与“想象的贫瘠”困住了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我们需要唤醒比较教育的关系性想象,从“基于事实的呈现”到“关心想象的发生”,推动比较教育研究的关系主义转向。通过西方当代社会理论对二元论的反思,结合中国关系理论的本土创新,构建基于“结构二重性”与“关系二重性”的关系主义方法论,超越“想象的共同体”达成世界的共识,从“异邦想象”转向“全球想象”。比较教育研究者需要从“异乡”的好奇者转变为“家乡”的眷恋者,继而成为新型世界格局中的“关系建构者”,不仅要以关系性想象共同欣赏“教育世界万花筒”的绚烂,还要基于全球共同利益,以新的教育社会契约共同重新构建世界教育的今天与明天。比较教育将通过“事实的人文再现”,让教育世界的“比较”流动,让世界教育的“故事”灵动,以关系性路径共同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奇。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太平 刘燕楠
教育研究是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描述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行为、改进教育实践是教育研究的三项基本功能。描述教育现象即回答教育"是什么"、解释教育行为即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以及"何以如此",改变教育实践则需要回答教育"应该怎么做"。"是"属于理论理性,"应该"与"做"属于实践理性。长期以来,教育研究在理论的层面仅回答"是"的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实践,不能满足实践者对"应该"与"做"的迫切需求。因此,教育研究需要从理论理性上升到实践理性,从对"是"的认识延伸至对"应该"与"做"的全面把握,实现与教育实践和谐、理性地统一起来,构建出真、善、美的理想的教育客体,从而提高教育研究质量,提升教育实践...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陈时见 谭丹
"空间转向"是20世纪后半叶知识和政治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事件之一。对空间问题的阐述在某种程度上也已经成为众多社会学科探索前卫理论的重要标志。但相比其他社会学科,比较教育对"空间转向"的回应还很迟缓。比较教育研究所秉持的仍然是一种传统的空间观念,即将空间简化为地理空间,将地理空间简化为静止的、固定的容器,将容器作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分析单位。这种空间观念下的研究范式是一种静态的研究范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下全球流动和全球关联的社会现实。实现比较教育研究的"空间转向",应让空间关系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核心议题,让空间绘图/绘制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让追求空间正义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目标。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马健生 时晨晨
从知识生产三要素理论看,当前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已经到达了转向的临界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阶段和国家发展新战略对比较教育知识的新需求使转向具备迫切性;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积累的丰富和实践应用的多元奠定了转向的可行性;研究队伍数量的壮大和质量的提升保障了转向的可能性。这三股转向动力正在推动未来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发生如下转向:研究目的与功能定位调整为"生产教育理论"和"服务国家战略";研究技术路线变革为开展真正的文献研究与实地研究;研究人员培养转变成兼重外语语种的多样化和研究方法的培训。这三大转向如果顺利实现,将会产生重大的时代意义:帮助我国比较教育研究摆脱"学科危机",重获新生;指导我国教育政策制定和教育改革实践的科学化发展;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可靠的知识咨询服务。
关键词:
中国比较教育 研究转向 知识生产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诺尔·高夫 韩少斐
这篇带有半自传性质的论文,探讨了想象式探究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及其它原则,特别是"思想实验"在自然科学和艺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对比实践。我会在文中与读者分享写作作为教育性探究的模式的实验过程,尤其是受德勒兹和迦塔里的根茎观念影响的叙事实验——我将这一过程命名为生成性游戏,以及阅读某些选定的小说对文本交互式阅读的促进。
关键词:
想象性教育探究 叙事实验 生成性游戏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孔令帅 王超
数字化转向为数字时代的比较教育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但它不是比较教育未来发展的全部。基于表现的教育问责制度在全球范围盛行、比较教育研究对科学化的追求以及数字技术的革新进步,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数字化转向提供了现实性和可能性。比较教育研究数字化转向的主要向度体现在:研究主体从比较教育知识的作者转向合作者;研究客体从“文献”转向“数据”;研究目的从追求教育知识的“因果必然性”转向注重“相关性”;研究方法从分析到综合。然而,比较教育研究的数字化转向同样存在限度:在本体论层面,易陷入唯数据主义;在价值论层面,易缺乏人文主义精神;在关系论层面,易推动国际教育形成数据殖民主义。
关键词:
比较教育 数字化转向 教育数据 数据主义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赵蒙成 徐承萍
我国比较教育长期以来遵循的研究范式具有显著的离身特征,造成盛行书斋内研究、旅行报道式研究,重宏大叙事与器物研究轻具体教育生活,倾向"拿来主义"等问题。具身认知理论对促进比较教育研究转向、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包括由宏大叙事回归真实教育生活、从器物研究转向重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身体意义、从文本研究转向深入教育生活现场的田野研究等。比较教育具身研究可以生产更具身体意蕴、更能凸显时空特征的真实生动的比较教育知识,能够帮助知识使用者选择和运用更加适切的知识来解决本土教育生活中的问题。比较教育研究者不断提升自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蔡宝来 杨思帆
当代比较教育研究已凸现出学科发展的新视域,并在诸多方面发生着明显的转向:研究的视野从宏观转向微观;研究的对象从主要关注英美等发达国家转向全球化、多中心;研究的领域从单一、区域研究转向多样、整体研究;研究的层次从描述移植转向深入研究、本土化;研究的方法从传统方法转向多元化。
关键词:
比较教育 研究转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韶刚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价值澄清学派提倡道德相对主义和多元价值的道德教育,到90年代以来品格教育提倡建立核心的道德价值观,反映了西方社会对道德教育规律的新认识。如何正确处理多元化与一元化的关系、正确认识个人价值与人类或社会核心价值的关系,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反思西方道德教育的这种转向有助于改进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克建
从结构主义教育研究到后结构主义教育研究的演变历程是精彩纷呈而又错综复杂的。对这一历程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对于丰富和深化我国的教育研究方法论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重点对结构主义教育研究和后结构主义教育研究的路向与谱系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并对结构主义教育研究与后结构主义教育研究在方法论上的共性与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
教育研究 方法论 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肖祥
道德想象作为一种“创造性地发掘情境”和“移情投射”的道德心理活动,在道德行为选择、道德思维形成、道德信念培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道德教育的实质性追求是实现对主体的德性教化,而传统道德认知模式的缺陷影响着德性教化的实效性,并阻滞德性教化的目标实现。改变积累式道德教化对道德知识的拘囿、伦理律法主义对规范或条文的执迷,需要在道德教育中激发创造想象的力量。发挥道德想象的积极能动作用是实现德性教化由“转知为智”、“转智为德”向“转德为美”跃升的重要途径。在道德教育中培育主体之德性,就是要使之拥有观照“人是目的”与“和谐秩序”的主动性,在德—善—美的再生循环中追求“美好”,从而实现德性教化“转德为美”的目标升华。道德想象启示德性教化的审美转向,经由美的定向——道德意义的形而上学建构,美的追寻——在道德想象中实现价值生成与创造,美的体验——在道德想象中开启价值体验的“心灵旅程”,臻入美境——在道德想象中敞开德性教化的道德关怀,从而指示着德性教化的审美实践。
关键词:
道德教育 道德想象 德性教化 转德为美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炜
时代变革导致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同样需要关注空间。教育空间因其教育性而具有独特性。教育空间是物质空间(自然地理和人造环境)和人的教育活动共同构成的特定空间,既包含作为互动场景的物质区域,也是教育活动与物质区域相互结合运作的结果。教育空间具有地理、社会、文化等属性,构成彰显教育空间物质性的地理形态、教育空间关系性的社会形态以及教育空间精神性的文化形态。教育研究的空间转向可以让我们看到教育被时间性长期遮蔽的空间性存在,需要拓展教育研究的新视域,挖掘社会空间理论的新资源,探寻教育研究方法和路径上历史性和空间性相统一的新的研究范式,从而创造一种新型的教育空间发展模式与文明样态,使之内含于教育空间理论本土化的研究之中。
关键词:
空间 教育空间 学校教育 教育研究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黄海刚
美国博士生教育评估已经有了近百年的历史,在经过了声望评估、客观指标研究和相关定量研究的方法论转向后,博士生教育评估也逐渐完成了从"辨别优劣"以获取资源的工具理性向"发现问题"以提高质量的价值理性的转变。
关键词:
博士生教育 质量评估 价值转向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张亚斌
本文通过对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教育思想的衍化过程考察和联系比较,进一步指出,远程教育的媒体教学思想来源于经典的传统学校教育教学思想理论,正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模仿"理论,为我们激活远程学习者的认知动机,诱发他们产生学习预感和期望,激励他们形成"学习者—媒体—资源"的学习情境结构,提供了指导;正是经典的行为主义教育理论到认知主义教育的理论升华,造成了远程教育媒体教学思想"认知革命"的发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