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02)
- 2023(9496)
- 2022(7931)
- 2021(7681)
- 2020(6240)
- 2019(14459)
- 2018(14119)
- 2017(26849)
- 2016(14738)
- 2015(16930)
- 2014(16899)
- 2013(16834)
- 2012(16118)
- 2011(14829)
- 2010(15372)
- 2009(14492)
- 2008(14563)
- 2007(13266)
- 2006(12406)
- 2005(11431)
- 学科
- 济(63578)
- 经济(63494)
- 管理(41405)
- 业(35326)
- 企(26583)
- 企业(26583)
- 中国(26285)
- 方法(21814)
- 农(19526)
- 数学(19375)
- 数学方法(19081)
- 财(16255)
- 制(15084)
- 地方(15028)
- 贸(14637)
- 贸易(14624)
- 易(14298)
- 银(12520)
- 银行(12520)
- 业经(12511)
- 农业(12152)
- 行(12102)
- 策(11971)
- 融(10762)
- 金融(10762)
- 学(10759)
- 环境(10514)
- 发(9920)
- 及其(9620)
- 体(9258)
- 机构
- 大学(210690)
- 学院(209035)
- 济(96567)
- 经济(94395)
- 研究(80151)
- 管理(76323)
- 中国(65857)
- 理学(62708)
- 理学院(61940)
- 管理学(61061)
- 管理学院(60640)
- 财(47677)
- 京(47209)
- 科学(42818)
- 所(39543)
- 中心(37076)
- 财经(35612)
- 研究所(34734)
- 江(34281)
- 经(32402)
- 北京(31442)
- 经济学(30720)
- 范(30161)
- 师范(30013)
- 院(28925)
- 农(28762)
- 经济学院(27419)
- 州(27105)
- 财经大学(26025)
- 师范大学(24236)
- 基金
- 项目(124818)
- 科学(99660)
- 研究(98101)
- 基金(91276)
- 家(77538)
- 国家(76846)
- 科学基金(65886)
- 社会(64231)
- 社会科(60854)
- 社会科学(60844)
- 基金项目(46167)
- 教育(45406)
- 省(44913)
- 编号(39665)
- 划(39130)
- 自然(38821)
- 资助(38814)
- 自然科(37907)
- 自然科学(37899)
- 自然科学基金(37224)
- 成果(35308)
- 部(29753)
- 课题(29349)
- 重点(28274)
- 发(27973)
- 国家社会(27058)
- 中国(26372)
- 教育部(26141)
- 性(25718)
- 人文(24815)
共检索到3556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林申 寻宝花 常玮
从"圩"的字面释义入手,展开漫谈联想,发现当代城市建设中存在形象空间、约束空间、极化空间、单能空间与纯物质性空间泛滥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有待于侧重传统空间组合规律与空间层次模仿、城市山水格局保护与利用、朴素诗境氛围营造的象形空间方法兴起;有赖于自发空间形成机制与再造途径的研究、自发空间现代审美化与现代化自发空间形成的政策鼓励、注重空间私权和私有化公共空间的理念引领;依靠各种等级系统下城市功能与其承载空间的内部交织,也需要社会结构的合理扁平化与网络化;要求改变将行为固化到一处空间而无法让一处空间衍生无数行为的做法和关注隐性、非确定性而不仅是显性、确定性行为的方法 ;亟待满足多样化空间诉求的体验性空间、以人类"心中乐地"为目的的城市自我实现空间的出现以及虚拟空间现实化路径的探寻等。
关键词:
圩 象形解读 启示 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唐钧
文章回顾了近20年来中国从社区服务到社区建设的政策演变,着重探讨中国社会对城市人口的公共管理从“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变的结构性变化,以及城市人口和城市社区目前的现状,并就社区的本义,社区服务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社区民主与社区的职业化,讨论当前社区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
社区 社区人 社区建设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饶会林
关于城市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东北财经大学教授、中国投资学会城市建设研究会顾问饶会林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城市规模效益表明,在一定规模限度内,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效益越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翻开任何时期全国统计资料,...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苗芃
当代中国城市中小企业若干管理问题的探讨苗中小企业是我国城市经济的主体。这个仅在我国是这样,在一些发达国家也是这样。根据资料反应,在全日本的654万户企业中,中小企业548万户,占全部企业数的99.1%,中小企业就业人员4340万人,占全日本从业人员总...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汪光焘
中国的城镇化既有顺应世界潮流、肩负参与全球竞争的重任,又有促进国内经济增长、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任。为实现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的转化,必须实行城乡一体化共同发展,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
城镇化 人口转移 发展战略 思考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叶文振
本文从经济学的理论角度对当代中国婚姻问题进行成因分析。作者认为,日渐活跃的与婚姻脱离的性交换与该行为实施的总成本下降有关;我国婚姻生活低质化与婚姻边际效用递减和婚姻生活资源配置不合理有关;离婚率逐年上升与离婚成本约束解除和婚姻替代率提高有关;以及非志愿独身人口增加与婚姻梯度选择偏好有关。本文建议通过加强对个人婚姻行为的社会成本约束、鼓励已婚人口积极进行婚姻更新和适当调整未婚男女的婚姻选择偏好等途径,来解决当前在我国婚姻生活中出现的个人效用和社会成本之间的矛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剑玲
以低碳绿色城市建设为研究对象,围绕低碳绿色经济、城市建设以及低碳绿色城市的发展战略进行分析研究。在对城市建设目标分解的基础上,从系统论角度分析中国低碳绿色城市建设中的挑战与机遇,SWOT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基于"三生"共赢理论,分析低碳绿色城市发展战略与管理模式,分析中国城市建设的战略问题,依据PEST分析法,统筹经济、环境、社会、科技和节能减排,从理念、政策、体制、人才、技术、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探索以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建设、适合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低碳绿色城市建设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
低碳 绿色经济 城市建设 发展战略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申成 宫希魁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成效显著。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城市建设工作中的短期行为和浮躁之风相当严重,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认为,城市规模扩张必须以产业支撑为前提,不能搞空壳城市;城市公建主要应由政府出资,不能滥用市场化手段;针对过度拆迁现象,应采用分类方法作可行性分析;解决道路反复开挖问题是有办法的;针对道路拥堵情况,路权分配应采取"三优先"原则;居民区搬迁改造应多些人文关怀,不能一拆了之;城市建设不能见物不见人,忽视人文精神的提升;应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中的几个关系问题。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通福
文化创造是人在一给定的世界里实现价值理念的过程,因而讨论文化建设不能不兼顾生活世界与文化精神两个维度。哲学所塑造的文化精神深刻影响人类文化发展:两千多年前发生在中国、希腊、希伯来、印度等文化区的哲学突破确定了其后各大区的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向,近四百年前的现代哲学的出现又为其后代的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秩序的确立奠定了观念基础,在造成空前的现代文化成就的同时也蕴涵着内在的危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是近两百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由于近代以来的中国处在综合各轴心文明的突出地位,因此,通过对各大文化精神传统的认真清理,通过对当下生活世界的精心培育与合理安排,其所达致的成就应当能为人类走出现代精神的困境提...
关键词:
时代精神 生活世界 文化建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若建
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人口在数量及分布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通过对城市人口总量、城市规模等级体系和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分析,从时间和空间分析这些变迁,研究其原因,并探讨发展趋势。 一、城市人口总量的增长过程及增长构成 我国城市数从1949年的136座增加到1988年的432座,人口总量从1949年的2889万增加到1988年的11160万,城市人口平均每年增长41.3‰,远高于同一时期全国人口年均增长18.2‰的水平,城市化速度较快(见表1)。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昊
建筑,人之筑建,与各个时期折射时代伦理精神,其核心是开显人居住的本质。原始社会体现在遮风避雨,中国古代社会的精神呈现则是天人合一。而在当下呢,似乎大规模的雷同化的城市建筑又重回了原始时期生理功能的满足,其间个性化的后现代建筑的泛滥、又在很大程度上会将人引向相对主义甚至虚无主义。中国在经历了百年变革中西文化碰撞之后,传统价值体系遭到质疑,新的伦理精神尚未真正建立。在价值多元的今天,寻求异质同构,普爱也许是实现伦理精神重塑的一个重要方式。建筑,作为多数人终生之处所,人类视觉系统的庞大景观,也许应介入社会引领其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以普爱作为建筑批评的内核之一,亦可充分体现本民族特色且具有当下性和国...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海云
在我国,城市中的清真寺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清真寺作为国家法定的宗教活动场所,一方面,通过参与形塑群体性规则意识、参与规范和约束穆斯林的客观行为,实现了参与国家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另一方面,通过清真寺内的宗教仪式和身份认同机制,清真寺展现出了强大的聚合力,成为了凝聚社会团结的粘合剂;而作为社会组织,清真寺在"爱国爱教"传统的指引下,通过组织和开展各项社会活动,引导宗教与信教群众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了勾联个人与群体、地方与国家关系的重要纽带和桥梁。
关键词:
清真寺 社会 功能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陈芳
一、中国城市贫困、失业与能力剥夺(一)城市贫困化速度快、规模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城市贫困人口比例很低,主要是传统意义上的“三无人员”,贫困人口的数量相对稳定,贫困发生率低于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福利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