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81)
2023(7501)
2022(5658)
2021(4701)
2020(3812)
2019(8315)
2018(8419)
2017(16383)
2016(8681)
2015(10076)
2014(10343)
2013(10052)
2012(9312)
2011(8733)
2010(9046)
2009(8454)
2008(8055)
2007(7315)
2006(6991)
2005(6755)
作者
(25512)
(21493)
(21451)
(20579)
(13851)
(9999)
(9843)
(8224)
(8106)
(7545)
(7493)
(7025)
(6989)
(6955)
(6634)
(6581)
(6428)
(6235)
(6089)
(5813)
(5679)
(5158)
(5148)
(4958)
(4953)
(4931)
(4621)
(4504)
(4389)
(4129)
学科
(63703)
经济(63658)
管理(21964)
(19055)
地方(17732)
方法(16102)
中国(15053)
(14315)
企业(14315)
数学(13649)
数学方法(13587)
业经(12504)
地方经济(12250)
(11822)
(10145)
(9244)
金融(9244)
(8826)
(8718)
贸易(8712)
(8399)
(8246)
农业(8147)
产业(7952)
(7893)
环境(7511)
(7354)
银行(7349)
(7152)
(7119)
机构
大学(135975)
学院(135183)
(71026)
经济(69850)
研究(53556)
管理(46433)
中国(40180)
理学(38813)
理学院(38360)
管理学(37803)
管理学院(37535)
(29656)
(28411)
科学(27939)
(26888)
研究所(24072)
经济学(24060)
财经(23266)
中心(22620)
经济学院(21281)
(21003)
(20624)
(18874)
北京(18481)
(18467)
(18177)
师范(18058)
财经大学(16939)
(16361)
科学院(15819)
基金
项目(80382)
科学(63413)
研究(61694)
基金(58354)
(49746)
国家(49371)
社会(42526)
科学基金(41810)
社会科(40393)
社会科学(40382)
(30155)
基金项目(29656)
教育(27181)
(24751)
编号(24067)
资助(23536)
自然(23035)
自然科(22495)
自然科学(22491)
自然科学基金(22083)
成果(20673)
(19769)
国家社会(18513)
重点(18336)
(17996)
课题(17449)
发展(17013)
(16776)
(16329)
经济(16183)
期刊
(90446)
经济(90446)
研究(48569)
中国(27058)
(21632)
管理(19692)
(18583)
学报(17173)
科学(16855)
经济研究(15745)
(15257)
金融(15257)
大学(13849)
学学(13001)
教育(12912)
财经(12827)
农业(12677)
问题(11995)
技术(11918)
国际(11843)
业经(11729)
(11320)
(10763)
世界(10367)
技术经济(8206)
现代(7488)
经济问题(7184)
统计(6950)
(6921)
商业(6684)
共检索到2246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彭文平  
日本在二战后对东南亚国家实施的经济援助除了商业上的动机外 ,还带有很强的战略性。日本在战后对东盟国家的经济援助分 3个阶段 :第 1阶段是从战后初期到上世纪的 6 0年代末 ,日本对东盟经济援助处于初始阶段 ,这一时期经济援助的经济意义占很大比重 ,但也含有一定的政治含义 ,且比较隐蔽 ;第 2阶段是从上世纪70年代的“福田主义”的出笼到贯穿整个 80年代的“综合安全保障”战略 ,这一阶段日本在外交上倾向独立 ,对东盟经济援助的政治化开始显现 ;第 3阶段是从冷战结束到现在 ,这个阶段日本对东盟经济援助的政治意图明显 ,直接服务于其政治大国战略。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尹国俊  田成立  
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受国际环境变化和自身经济发展迟缓的影响,日本对东盟的经济发展援助出现许多新情况,集中表现为援助形式的多样化和援助内容的深入化。这种变化必将对日本经济未来发展及构建东盟的新型国际经济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白如纯  
缅甸资源、能源蕴藏丰富,人力资源充足,且市场潜力巨大。日本与缅甸关系的存续既有历史渊源也有现实需要。即便在西方主要国家制裁缅甸军政府的敏感时期,日本也以民间援助等形式,使双方维持了相对稳定的经济与政治联系。随着缅甸向民主化转型,特别是昂山素季领导缅甸全国民主联盟(NLD,民盟)取得执政地位后,日本对缅甸经济援助和首脑外交更趋活络。日本对缅甸经济援助的确立、发展与调整,显示其对资源和市场的一贯追求,也反映了日本地区外交层面配合美国亚太战略,彰显在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存在感以及制衡中国的多重目的。日本现政权强化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白如纯  
缅甸资源、能源蕴藏丰富,人力资源充足,且市场潜力巨大。日本与缅甸关系的存续既有历史渊源也有现实需要。即便在西方主要国家制裁缅甸军政府的敏感时期,日本也以民间援助等形式,使双方维持了相对稳定的经济与政治联系。随着缅甸向民主化转型,特别是昂山素季领导缅甸全国民主联盟(NLD,民盟)取得执政地位后,日本对缅甸经济援助和首脑外交更趋活络。日本对缅甸经济援助的确立、发展与调整,显示其对资源和市场的一贯追求,也反映了日本地区外交层面配合美国亚太战略,彰显在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存在感以及制衡中国的多重目的。日本现政权强化对缅甸援助外交,对中国处理与缅甸关系带来挑战。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杨东升  刘岱  
利用交叠世代模型研究国外经济援助对于受援国资本积累和国民福利的影响发现,除非国外援助的规模随受援国的人口增长而同步增长(或增长得更快),否则不会改变受援国经济的长期均衡,也不会对受援国的国民福利产生持久的影响。因此,旨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改善其福利水平的对外援助,不宜采用单纯的财富转移方式,最好采取技术扶持和人力资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促进受援国的技术进步来改变受援国经济的长期均衡,从而达到推动受援国经济增长,改善其福利状况的目的。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徐建平  
论对外经济援助与互利合作相结合徐建平(山东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编者按)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我国对外经济援助方式必须适应新的形势。我们需要探索出一条对外经济援助与互利合作相结合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对外经济援助方式的改革为我们提供了在社会主义市场...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丁韶彬  
1980年美国政府开始对中国提供经济援助。近年来,美国对华援助规模不断扩大,援助项目渐趋多样化,但是相对于美国庞大的对外援助规模、中国庞大的贫困人口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对中国援助规模而言,美国对华援助仍处于较低水平,援助对象和范围也具有较大局限性。其根源在于,美国出于所谓自由、民主、法治等价值观方面的偏见而对华采取限制性援助政策,这种限制性政策决定了美国对华援助没有多少上升空间;另一方面,美国把经济援助作为影响中国的一个重要政策工具,因此,大体维持当前水平可能是一种基本趋势。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尤洪波  
对外援助是美菲关系的重要内容。美菲援助关系具有明显的稳定性。近年来,美国对菲经济援助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民主与治理、经济增长、教育、能源与环保以及卫生领域。其中,较强的互惠性和对等性是美菲援助交换关系具有稳定性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东升  
消费者是否具有遗赠动机,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和储蓄决策。在本文中,作者利用一个具有遗赠动机的交叠世代模型研究国外经济援助的有效性。作者发现,国外经济援助对于受援国资本积累的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是非线性的,具有典型的临界值效果。这一发现从一个不同的侧面支持了当代跨国经济增长研究中的"收敛俱乐部"观点和"临界值效果"观点,有助于解释关于国外经济援助有效性的经验研究中广泛存在的争议。利用跨国面板数据所做的临界值回归分析支持理论模型的主要结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熊青龙  
学术界对国际援助的经济效应长期存在争议。以往的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且往往仅从国际援助与受援国经济增长的关系来分析国际援助的经济效应问题。笔者尝试从微观层面,即援助与家庭福利关系出发,利用动态一般均衡分析范式,来探讨国际援助对援助国和受援国两方面的影响。研究发现,从福利角度看,国际援助是有效的;国际援助能够提高援助国和受援国的家庭福利,并能够影响其他经济变量,国际援助特别为促进受援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必要条件。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李洁  
21世纪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处于急剧变动和重组的过程中,本文认为,当今世界呈现出经济政治化与主权国家政治经济化双重趋势发展的矛盾状态,其结果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取决于矛盾双方的实力对比。加入WTO后的一年多时间,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已经并且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政策方针的制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治经济化和经济政治化的影响。催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中国经济自身的崛起与持续发展的愿望。认识到“两化”趋势的本质特征与外在表现后,我们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加以防御,保留回旋余地,力图避免出现恶果,促进局势向好的方向转化。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林晓光  
战后以来,国际援助与贸易和投资一起构成了国际经济关系的三大支柱,形成了制度化、经常性、大规模的国际体系。尽管作为资金援助和资源流动在形态上是一种经济性政策行为,却往往带有极为浓厚的政治、安全、外交、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战略意义.体现了援助国的战略意图和政策构想,受到国家之间的政治、外交、安全等关系演变的支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