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28)
- 2023(8485)
- 2022(6835)
- 2021(6056)
- 2020(5248)
- 2019(11415)
- 2018(11384)
- 2017(22108)
- 2016(11836)
- 2015(13086)
- 2014(13073)
- 2013(12984)
- 2012(11688)
- 2011(10236)
- 2010(10566)
- 2009(10488)
- 2008(10755)
- 2007(9976)
- 2006(8972)
- 2005(8588)
- 学科
- 业(73649)
- 企(69443)
- 企业(69443)
- 管理(59688)
- 济(53610)
- 经济(53499)
- 业经(24747)
- 财(24706)
- 方法(21019)
- 农(20949)
- 务(19167)
- 财务(19151)
- 财务管理(19132)
- 企业财务(18138)
- 制(17332)
- 农业(15441)
- 技术(15091)
- 数学(13581)
- 数学方法(13502)
- 体(13468)
- 划(12738)
- 策(12567)
- 体制(12104)
- 中国(11795)
- 和(11414)
- 企业经济(11048)
- 理论(10962)
- 经营(10680)
- 技术管理(10356)
- 银(8446)
- 机构
- 学院(178973)
- 大学(173467)
- 济(79228)
- 经济(77837)
- 管理(75725)
- 理学(64494)
- 理学院(63977)
- 管理学(63424)
- 管理学院(63079)
- 研究(52464)
- 中国(44370)
- 财(41970)
- 京(35327)
- 财经(32177)
- 经(29009)
- 江(28992)
- 农(28387)
- 科学(27528)
- 所(25181)
- 中心(24124)
- 经济学(23495)
- 财经大学(23418)
- 业大(23376)
- 商学(22702)
- 商学院(22507)
- 州(22077)
- 农业(22021)
- 北京(21880)
- 研究所(21811)
- 经济学院(21142)
- 基金
- 项目(109465)
- 科学(89110)
- 研究(84676)
- 基金(81625)
- 家(68192)
- 国家(67506)
- 科学基金(61065)
- 社会(56794)
- 社会科(53863)
- 社会科学(53852)
- 省(43701)
- 基金项目(43184)
- 自然(37747)
- 教育(37648)
- 自然科(36899)
- 自然科学(36890)
- 自然科学基金(36329)
- 划(34419)
- 编号(33534)
- 资助(32067)
- 业(29788)
- 制(28407)
- 成果(26895)
- 创(26868)
- 部(24945)
- 创新(24048)
- 重点(23784)
- 国家社会(23526)
- 发(23262)
- 课题(22677)
共检索到2779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时椿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投入了巨额资金,广泛采取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及合资、合作和战略联盟等措施,制造规模逐渐扩大,制造能力迅速增强,但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迄今依然十分薄弱,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本文研究提出,体制创新、结构优化是提升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制造业 自主创新 体制创新 结构优化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陈万灵 卢万青
随着成本提高和产能过剩,未来我国制造业发展不应再主要靠K和L,而应主要靠A,也就是说未来我国需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国,这是中央政府审时度势提出的制造业发展战略目标。制造业强国系统由外在环境和内部要素组成,外在环境(基础设施)包括营商环境、人才培养、政府和经济组织服务、研发系统的研发效率等,内部要素包括技术能力和组织能力。中国与德、美、日等制造业强国在外在环境(基础设施)的发展方面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存在差距的原因
关键词:
制造业强国 政府转型 外在环境 内部要素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姚余栋
这一次受邀跟大家汇报关于金融将来定位的问题。"十三五"规划和十八届五中全会说要做"中国制造2025",我本人有幸也是"中国制造2025"专家咨询会的委员,我觉得制造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现在主要的优势就是中国制造,但是我想说,要把"中国制造2025"搞好,同时也要开始努力做中国的金融2025,就是说中国不能只是一个制造业
[期刊] 物流技术(装备版)
[作者]
牛秀明
IDC的一份名为《商业策略:云计算与制造业》的报告显示,云计算的出现对制造企业IT部门的绩效起到了直接的、积极的影响,带动了其整体供应链运营的改进。在这份报告中,IDC重点介绍了云计算是如何对谨慎投资于云系统的企业绩效产生积极影响的。云计算被定义为一种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茜
中国制造业在规模上超越美国的同时,又受到国际经济低迷、核心技术缺失、发达经济体"再工业化"的冲击。本文以"微笑曲线"理论为切入点,从制造业产品类别与产品架构的角度,选取1991-2011年的相关贸易数据,对中国与制造业传统强国在制造环节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究中国是否应改变"世界制造车间"的道路,向"微笑曲线"两端攀爬。接着,本文又引入日本"倒微笑曲线",进一步探讨制造环节是否具有利润空间。研究表明,中国的制造能力依然有限,特别是"一体化"产品的装配制造能力还很弱,发展好制造环节仍能获得较高的市场回报。因此,有必要继续把"世界制造车间"的道路走下去。
关键词:
微笑曲线 制造业 模块型 一体化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马延伟 胡姝
教育部牵头制定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支撑文件,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加强多层次制造业人才培养,助力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调查显示,全球制造业竞争力的首要驱动要素是人才。我国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关键在于拥有一支高素质、多层次的制造业人才队伍支撑。《指南》明确要求以深化产教融合为改革方向,以提升人才素质为目标,着力打造三支制造业人才队伍。同时,要不断优化制造业人才发展环境,提升制造业对人才的吸引力。
关键词:
制造业 人才队伍 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冯德连
制造业大企业国际化是我国制造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措施。基于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国际化网络、企业国际化过程、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等国际经济学理论,构建我国制造业大企业国际化的大国综合优势理论。这一理论有三个理论维度,即大国优势、后发与先发优势、竞争优势。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曙光
中美贸易摩擦的实质和核心在于科技和高端制造业领域的大国博弈。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工业大国和制造业大国,中国在全世界工业制造版图中占据越来越突出的位置。正确判断中国在高端制造业中的位置对于战略制定极为重要,中国高端制造业已经由对西方的紧密追随(跟跑)、并行竞争(并跑),开始迈向超越领先(领跑)的阶段。中国在技术进步层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在关键的"卡脖子技术"领域要加强自主研发力度,同时要系统推进整个国家的科技体制创新、金融创新、经济运行机制创新和国家治理机制创新。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 高度制造业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金华
在全球制造业进行产业转移和产业布局的大背景下,中国进行了制造业发展战略调整。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中国竞争性工业绩效指数和制造业人均指标处于第一方阵;在制造业世界份额指标和制造业中高科技活动份额指标方面,中国对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影响最大,影响力系数居世界之首;在制造业占国家总量份额指标和制造业出口指数方面,中国有一定优势。“十四五”时期,中国应继续推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增强工业化强度;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竞争性工业绩效;推行优质制造和智能制造,稳步提高制造业竞争力。
关键词:
制造强国 制造业绩效 国际竞争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敏洁 徐常萍 唐磊
文章以中国2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采用路径分析和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自助法,实证分析了制造业集聚对劳动力流动的多重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区域制造业集聚程度越高,空气污染越严重,工资和房价也越高,前者抑制劳动力流动,后两者促进劳动力流动,综合作用下,当前制造业集聚机制仍以向心力为主;智能制造提高了集聚下的环境效率、生产效率和企业空间盈利边界,强化了核心区域对劳动力流入的吸引,验证了“数字鸿沟”效应;改善欠发达地区空气污染和设施便利性问题成为发挥分散力,引导集聚走向分散的内在核心。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智能制造 区域福利 数字鸿沟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王水福
最近地球各种极端气候灾难不断,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迫在眉睫,建设好地球村,是企业家的责任和担当。有关机构预测,到2060年风电、光电和核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将达到90%,这将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键词:
制造业 清洁能源发电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郭朝先 王宏霞
当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不少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一些产品产量甚至比世界其他国家生产的总和还要多。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人均规模甚至不及制造业强国美日德的1/3,我国制造业发展还存在技术落后、产能过剩、资源利用效率低、劳动力工资快速上涨、利润持续走低、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等诸多问题。未来30年,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从大到强"。"中国制造2025"是促进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转变的一次尝试和努力,是第一个专门规划。"中国制造2025"也是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产物,就其文本内容而言,可以概括为"11223410"规...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江 陶磊
该文首先采用IMS指数、RCA指数、TC指数、Michaely竞争优势指数对比分析2008-2015年中国与装备制造业强国间的竞争力,研究发现: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呈上升趋势,尤其是金属制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优势,但中国装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较弱,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对装备制造业价值链地位测度研究发现:中国装备制造业价值链地位持续上升,且增幅较大,通用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处于价值链较高的位置,其余行业均处于中低端领域。由于技术创新不足、核心技术靠国外引进、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以及发达国家阻碍,造成中国装备制造业始终面临"高端封锁"与"低端锁定"的发展模式。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优势及其在价值链上的地位是一项亟待解决的战略决策。最后,该文对此提出相应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江 陶磊
该文首先采用IMS指数、RCA指数、TC指数、Michaely竞争优势指数对比分析2008-2015年中国与装备制造业强国间的竞争力,研究发现: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呈上升趋势,尤其是金属制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优势,但中国装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较弱,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对装备制造业价值链地位测度研究发现:中国装备制造业价值链地位持续上升,且增幅较大,通用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处于价值链较高的位置,其余行业均处于中低端领域。由于技术创新不足、核心技术靠国外引进、知识产权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