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62)
- 2023(2658)
- 2022(1940)
- 2021(1829)
- 2020(1271)
- 2019(2854)
- 2018(2710)
- 2017(4850)
- 2016(2824)
- 2015(3316)
- 2014(3240)
- 2013(3029)
- 2012(2704)
- 2011(2520)
- 2010(2465)
- 2009(2090)
- 2008(1969)
- 2007(1747)
- 2006(1500)
- 2005(1426)
- 学科
- 济(8631)
- 经济(8620)
- 管理(5702)
- 业(5080)
- 企(4299)
- 企业(4299)
- 教学(3479)
- 中国(3252)
- 理论(3129)
- 业经(2928)
- 学(2584)
- 方法(2435)
- 和(2429)
- 教育(2339)
- 学法(2191)
- 教学法(2191)
- 产业(2077)
- 农(2059)
- 地方(2008)
- 数学(1948)
- 学理(1904)
- 学理论(1904)
- 财(1895)
- 数学方法(1866)
- 制(1772)
- 信息(1746)
- 总论(1658)
- 信息产业(1606)
- 研究(1574)
- 农业(1474)
- 机构
- 学院(36823)
- 大学(36515)
- 研究(13299)
- 济(12122)
- 经济(11825)
- 管理(11563)
- 理学(9670)
- 理学院(9530)
- 管理学(9296)
- 管理学院(9206)
- 中国(8956)
- 科学(8106)
- 京(7968)
- 范(7367)
- 师范(7332)
- 所(6586)
- 研究所(6010)
- 江(6000)
- 师范大学(5964)
- 财(5873)
- 教育(5871)
- 中心(5856)
- 技术(5710)
- 北京(5040)
- 职业(4995)
- 农(4986)
- 州(4881)
- 院(4694)
- 业大(4576)
- 财经(4565)
共检索到593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杜成宪 蒋丽萍
从春秋起中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的变革,诸侯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才之争,时代对教育提出新课题。作为政治改良人物,孔子主张实行利民的德政,将平民中的士人培养成有道德、知识和才能的国家治理者。既有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课程难以满足新的人才培养需要。孔子扬弃前代课程遗产,借鉴前人经验,整理古代典籍,编制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文献典籍用作教材,设为课程,讲学授徒,成效显著。之后这六种文献作为一套课程广泛传播开来,并被称为“六经”,逐渐替代“六艺”,实现由古典分科课程向古代文献课程的转型,这成为中国学校课程史上的重大事件,由此学校成为读书的场所。“六经”曾经滋养战国时期几乎所有学派。文献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完全确立地位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以五经为课程开办太学的时候。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杜成宪
"四书"的出现是中国传统学校课程发展到宋代的重大变革。理学家设计出"四书"是为了给学习"六经"课程配置"阶梯",同时又设计出"四书"课程内部的"阶梯"和"四书"的"阶梯"课程,由此形成《近思录》-"四书"-"六经"的新经学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的新意是使学习者能够与前代圣贤直接对话,循序渐进地把握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以体现宋代新的政治和思想形态的合理性、合法性,也是为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人才服务。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杨艳燕
潘寀鼎重订《六经图考》一书的刊刻年代,有著录为清康熙元年潘寀鼎礼耕堂刻本者,有著录为清康熙六十一年礼耕堂刻本者,笔者通过考察潘寀鼎生平,认为该书应刻于康熙六十一年。
关键词:
《六经图考》 刊刻年代 潘寀鼎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明全
"七艺"课程诞生于古希腊和罗马的社会需求和相对丰厚的文化积淀之中。"智者学派"提了"三艺",柏拉图提出了"四艺",二者珠联璧合,共同构筑了西方古典人文主义课程的基础。在罗马时期,"七艺"课程继续发展,但在中世纪,"七艺"课程则被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神学的烙印。"文艺复兴"之后,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起来,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分化逐步形成,传统的"七艺"也随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并最终消亡。
关键词:
“七艺” 博雅教育 古典课程 人文主义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傅荣贤
古典文献学是我国高校本科图书馆学专业必修课,但由于迄今尚无针对本专业的教材,因而只能将文史性质的相关教材直接"拿来"作为教学用书。而文史性质的教材直接施用于图书馆学专业,存在"与其他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不能为古代图书馆学史研究提供史料支撑"、"无力回应图书馆面临的现实古籍整理问题"、"没有达成与现代图书馆学的学理融合"等明显不足,值得认真反思。
关键词:
古典文献学 教材内容 图书馆学专业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傅荣贤
图书馆学“古典文献学”课程必须构建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教材,而不能满足于将文史专业的教材直接“拿来”作为教学用书。图书馆学专业的古典文献学教材的建构,应该在图书馆学专业课程总体系的高度下予以合理规划,避免与其它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必须为图书馆(学)史的研究提供史料支持和文献保障,从而兑现文献学作为“史料之学”的价值;必须充分融入古籍著录、书目编制和藏书组织方面的知识,从而为图书馆古籍工作实践提供学理依据和技术支持;必须达成古典文献学与现代图书馆学之间学科视界的有机融合,实现两者成果的交流与共享。
关键词:
古典文献学 教材内容 图书馆学专业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宋永利 赵丽萍 朱建慧
高职院校要全方位、全过程构建素质教育体系,可以结合工作实际,打造校企互动"现代六艺"素质教育体系。"现代六艺"素质教育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实施四个项目六项计划:思想道德建设项目,重点实施礼仪养成计划;文化融通建设项目,实施文化传承计划、艺术熏陶计划;科技学术创新项目,实施技能培养计划、身心健康计划;职业能力建设项目,实施专业提升计划。校企互动"现代六艺"素质教育体系的主要途径包括以人为本开发一个系统、贴近实际提供两个保障、发挥优势打造三个平台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马丹 邓满
“六艺”注重人的知识学习、技能锻炼和道德修养,其内在理念和逻辑与公民科学素质提升需求相匹配。“六艺”素质赋能的社区科普能够与自然科学知识在科普体系形成互补,从个人成长、家庭、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文化传承多维度形成良性效应。本文基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六艺素质赋能馆”科普基地实践,探索在“高校—社区”“科普基地—党支部”双主体双阵地共建的社区科普模式下,从科普内容、科普方式、科普师资、效果反馈四个维度进行科普资源建设,全面提升社区居民科学素养,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科普路径。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叶波
孔子删述“六经”以赓续斯文、成就个体,富有教材知识意蕴。“述而不作”是孔子删述“六经”的主要知识行为,表现为对知识的分类整理、功能筹划和践履体证。缘构境域性的知识观念赋予了“六经”作为个体缘发性进入具体生命境域,以构成性地获得“知”的功能定位。由此,“六经”作为教材,其基本知识结构以历史经验叙事为表层结构,以共同价值观念隐微其中,通过对以“艺”为核心的生存和思想方式的追求、共同价值观念的指引作用以及身体实践的活动筹划,成为了个体通达历史文化的居间存在。孔子删述“六经”的教材知识意蕴或可超越人文传统,获得普遍意义,成为教材编制的一条可能进路。
关键词:
六经 孔子 教材知识 知识观念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吴刚平 夏永庚
我国古代课程评价制度是以学业考试为主导而建立起来的课程评价系统,历经三代时期"小成"与"大成"的学业评价思想萌芽、两汉时期以"射策"和"对策"为考试形式的"岁课"制度建立、隋唐时期以"通经"和"科举"为核心的学业评价制度发展、宋明时期"誊录封弥"和"八股文"等公平客观评价措施等重要发展阶段,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学业考试文化。特别是通过考试促进学习、提高教育质量、选拔人才以及重视考试公平的传统,成为我国课程评价制度现代转型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需要在当代课程评价制度建设过程中予以充分的尊重和合理的扬弃。
关键词:
中国古代 学业考试 课程评价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崇德 庞学金
20引文位置(Citationlocation)受引论文在施引文献中出现的地方称为引文位置(CL)。文献计量学家可能会通过施引文献的说明性书面文字,例如:前言、研究方法、结果与讨论和结论等来划分引文的位置,或者通过直接把施引文献分成次序性部分,例如1...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王影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多
刘惠萍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神话学研究领域的优秀学者,她的著作《伏羲神话传说与信仰研究》等在学界有很大影响。刘惠萍的神话学方法体现为文献学与图像学的神话研究,注重对出土文献、文物,尤其是其中的图像的研究。刘惠萍的神话研究体现出她民俗学、民间文学学术训练的视角,注重实地调查与母题类型方法的运用。与此同时,她在敦煌学领域的建树也是其研究的一大特色。刘惠萍别具一格的神话研究,能启发读者对神话文献研究的方法进行反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