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04)
2023(5279)
2022(4224)
2021(4214)
2020(3385)
2019(7905)
2018(7608)
2017(14013)
2016(7428)
2015(8664)
2014(8245)
2013(8599)
2012(8089)
2011(7667)
2010(7547)
2009(7053)
2008(7064)
2007(5896)
2006(5329)
2005(4955)
作者
(21839)
(18399)
(18215)
(17527)
(11716)
(8889)
(8247)
(7276)
(7143)
(6484)
(6336)
(6111)
(6055)
(5922)
(5788)
(5650)
(5481)
(5303)
(5208)
(4990)
(4725)
(4439)
(4360)
(4161)
(4139)
(4097)
(3948)
(3726)
(3702)
(3696)
学科
(36205)
经济(36168)
管理(18707)
中国(16349)
(15546)
方法(15364)
数学(14218)
数学方法(14158)
(10374)
企业(10374)
(9225)
(9156)
贸易(9150)
(9059)
(7301)
环境(6658)
(6439)
资源(6422)
农业(6372)
(6353)
业经(6168)
(6124)
银行(6111)
(6039)
关系(5989)
(5969)
(5964)
(5952)
金融(5951)
人口(5530)
机构
大学(115994)
学院(111065)
(56959)
经济(56245)
研究(49080)
管理(39866)
中国(38766)
理学(34099)
理学院(33631)
管理学(33233)
管理学院(33010)
科学(28094)
(26769)
(25782)
研究所(23787)
(23100)
中心(20315)
经济学(19965)
财经(19069)
经济学院(18058)
北京(18025)
(17781)
(17523)
(17332)
科学院(16403)
(15585)
师范(15492)
财经大学(14471)
(13949)
业大(13898)
基金
项目(76031)
科学(60901)
基金(59018)
研究(54545)
(53174)
国家(52846)
科学基金(43895)
社会(37731)
社会科(35865)
社会科学(35858)
基金项目(30104)
自然(27020)
自然科(26282)
自然科学(26273)
自然科学基金(25858)
资助(24873)
(23988)
教育(23693)
(22620)
编号(19648)
中国(19459)
(18983)
国家社会(17868)
重点(17858)
(17170)
成果(16260)
教育部(16173)
(14821)
重大(14639)
人文(14503)
期刊
(58281)
经济(58281)
研究(36972)
中国(24794)
科学(18877)
学报(18234)
(15595)
(15269)
管理(14765)
大学(13146)
学学(12040)
农业(11012)
经济研究(10773)
财经(10065)
(9639)
金融(9639)
资源(9544)
(9178)
世界(8988)
(8918)
教育(8700)
国际(8430)
问题(8304)
(7588)
技术(7104)
业经(6476)
图书(6286)
人口(5496)
技术经济(5439)
统计(5422)
共检索到1725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胡鞍钢  才利民  
对于如何认识人力资源红利,本文提出了新的分析框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人口红利分析框架,引入人力资本红利和就业红利两个概念,综合考量人力资源红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依据分析框架,本文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分析,由于教育大发展,中国正在获得大规模的人力资源红利,在未来不仅可以有效地抵消人口红利不断减少的负面作用,而且还可以保持人力资本总量的持续增加,从而支撑整个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高增长,为未来20年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提供巨大的丰富的人力资源基础。本文认为,中国最有效的公共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这包括对教育、公共卫生及健康、就业及培训等,这些投资将会对中国带来长期的多重的红利。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何彦立  
人口红利概述人口红利译自"Demographic DiviDenD",最早由mason在其1997年发表的文章"population anD the asian economic miracle"中被提出。翌年,联合国人口基金在《世界人口现状》(unFpa1998)中正式使用该词,并逐渐成为经济学和人口学的术语。人口红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带来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的上升,并且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对经济发展非常有利的黄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刚  林曼  
2004年以来,我国劳动力稀缺性增强,人口红利下降趋势明显。本文认为这将放大企业人力资源会计核算需求,倒逼企业开始重视人力资源会计,改变企业会计信息供给倾向,推进人力资源会计应用制度环境改善,为我国人力资源会计深入应用创造机遇。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冯苏京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中国的一块巨大的奶酪,使中国企业成为世界制造基地,帮助它们走向世界。专家们称之为"人口红利"。在2004年珠三角地区"民工荒"以后,人们才开始认识到这块奶酪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2007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发出警告:中国将要进入劳动力短缺的时代。面对"人口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红利的存在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红利正在不断发生变化。通过对这种变化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钟水映  李魁  
人口红利出现并被有效利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地掌握人口红利的发展态势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人口红利在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省与省之间表现得不平衡,差异显著。中国抚养负担低的比较优势终将消失。2039年,中国将发生由人口红利向人口负债的重要转变。当前,最紧要的是,要及时认识到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趋势,加大教育和健康投资,通过提高人口质量来应对人口红利日益衰微的趋势。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姚裕群  
一、我国人力资源数量问题分析(一)我国人力资源数量过剩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与人力资源最多的国家,人力资源数量丰富是中国的最基本国情之一。中国又是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人力资源数量巨大,既是我们的优势,也因为与自然资源、社会资金之间呈现出严重的失衡状态,因而成为我们面临一系列社会、经济难题的根本原因之一。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颜色  郭凯明  杭静  
改革开放后中国劳动力供给和人口规模保持了40年左右增长,形成了人口红利,这对产业结构转型产生了什么影响?总结中国发展道路成功历程,既能为新阶段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事实基础,也能为其他国家发掘人力资源、推动结构转型提供中国经验。本文在多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了劳动力供给和人口规模变化趋势,以及投资结构和市场摩擦等中国经济特征,展示了劳动力和人口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机制。本文发现改革开放后中国劳动力供给增长对产业结构转型影响显著,平均降低了农业就业比重7.2个百分点,相当于降低20%左右的农业劳动转移成本。本文为中国应对人口转变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童玉芬  
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源泉,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力资源状况如何,以及人力资源是如何得到开发和利用的,直接决定了该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该文从人力资源的概念出发,对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进行了界定,并依据相应的现状资料和数据,论证了中国目前人力资源虽然总量巨大、但质量不高,因此人力资源的总体水平不高,得到中国目前依然是一个人口大国而非人力资源强国的结论;进而通过对中国未来人力资源走势的分析,认为中国未来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会出现劳动力数量的绝对短缺,人力资源数量不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整体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和结构等。最后,文章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我国人力资源的一些...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荣清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江凤娟  吴峰  
互联网的出现重构了新的学习时空观,为我国人力资源发展带来了双重红利。互联网先后给我国人力资源发展带来了三种新模式,分别是"互联网+学历"模式的国家远程教育计划、"互联网+能力"模式的企业数字化学习工程、"互联网+知识"模式的大学全球化慕课运动,它们快速地推动了我国人力资源发展。研究发现,解决社会对于远程教育高层次学历需求问题、解决广大中小企业对于数字化学习的需求与零供应的矛盾问题、解决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中的流失陷阱问题,互联网红利将得到巨大地深度释放。破解这些矛盾,需要制定"互联网+人力资源发展"的顶层设计;举办远程研究生教育,满足高层次的学历学习需求;实施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填补中小企业职工能力提升的学习空白;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搭建学习立交桥;推动我国终身学习立法,从制度层面保障我国人力资源发展。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戴琼瑶  刘家强  唐代盛  
人口数量优势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减弱,挖掘人力资本红利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探讨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效应及空间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对本地区经济增长作用高于人口数量,中国实现人口数量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的动力转换。进一步研究发现,健康资本对周边地区经济增长呈显著竞争效应,教育资本呈显著溢出效应,两类红利表现出空间异质性;伴随城市间间隔距离增加,健康资本竞争效应和教育资本溢出效应呈递增空间变动规律,不过两类人力资本空间效应边际增长随间隔距离增大而递减,满足"距离衰减"假设。因此提出,通过提高教育资本和健康资本实现经济增长从依靠劳动力数量向劳动力质量演进,并对教育资本和健康资本施行不同空间投资策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辉  韦吉飞  
人口红利揭示了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大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但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中国老龄化将越来越严重。由于老龄人口比例的增大,人口红利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消失,中国的人口红利也即将消失,随之而来的将是人口负债。因此,正视中国人口老龄化,积极应对老龄社会的问题,是一件迫在眉睫且十分重要的工作。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商光成  
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资源,是一切资源更为根本的资源,是构成先进生产力的首要要素;中国加入WTO后,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着机遇和严峻的挑战;面对着加入WTO后经济形势的新变化,我们要采取各种有力的符合实际的措施,加大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提升国际竞争力。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谢凌玲  江新会  邓丽芳  
当前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研究呈现出"由外而内"和"由内而外"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文章在梳理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演进脉络的基础上,从理论基础、中国本土情境的契合性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据此对学者们研究路径的选择提供建议,以期推动中国本土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研究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