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95)
2023(3495)
2022(2881)
2021(2794)
2020(2150)
2019(4715)
2018(4485)
2017(8009)
2016(4373)
2015(4829)
2014(4771)
2013(4567)
2012(4540)
2011(4221)
2010(4489)
2009(4586)
2008(4629)
2007(4219)
2006(3911)
2005(3752)
作者
(13491)
(11356)
(11082)
(10752)
(7202)
(5444)
(5059)
(4372)
(4216)
(4033)
(3979)
(3860)
(3804)
(3774)
(3526)
(3501)
(3278)
(3226)
(3215)
(3001)
(2894)
(2731)
(2649)
(2645)
(2586)
(2519)
(2455)
(2369)
(2200)
(2153)
学科
(19659)
经济(19640)
管理(17844)
(11760)
(10504)
企业(10504)
环境(8940)
(6904)
方法(6811)
(5968)
中国(5743)
(5035)
数学(4879)
数学方法(4807)
(4792)
理论(4725)
教育(4669)
业经(4281)
(4151)
规划(4095)
(3975)
环境规划(3967)
资源(3777)
(3696)
金融(3694)
(3427)
银行(3427)
(3394)
(3330)
地方(3318)
机构
大学(75278)
学院(72423)
(28516)
经济(27879)
研究(25606)
管理(24355)
理学(20236)
理学院(19965)
管理学(19575)
中国(19504)
管理学院(19419)
(16341)
科学(15218)
(14963)
(12945)
(12645)
师范(12589)
财经(11769)
研究所(11532)
(11247)
中心(11185)
北京(10611)
(10599)
师范大学(10357)
经济学(9340)
(9199)
(9079)
(8974)
财经大学(8603)
业大(8580)
基金
项目(43995)
科学(35029)
研究(33940)
基金(32448)
(28027)
国家(27743)
科学基金(23588)
社会(23032)
社会科(21694)
社会科学(21685)
基金项目(16194)
(15813)
教育(15797)
(13942)
自然(13784)
自然科(13316)
自然科学(13311)
编号(13248)
自然科学基金(13076)
资助(12899)
成果(12359)
(10213)
重点(10170)
国家社会(10035)
课题(9686)
(9265)
教育部(9025)
(8854)
(8749)
人文(8572)
期刊
(35464)
经济(35464)
研究(25533)
中国(14674)
学报(12852)
(12798)
教育(11416)
科学(11106)
大学(10049)
管理(9325)
学学(9139)
(8341)
财经(7464)
(6515)
金融(6515)
(6463)
图书(5429)
农业(5334)
经济研究(5291)
问题(5124)
技术(5017)
业经(4587)
(4551)
书馆(4345)
图书馆(4345)
(4069)
资源(3916)
社会(3730)
(3467)
论坛(3467)
共检索到1156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明明  
传统环境法义务观存在三方面不足:义务的规定具有极强的政策性和宣示性;强调事先预防和事后治理的模式,缺乏事中控制;义务的架构缺失一种对自然的回馈机制。环境回馈义务是指人类对环境负有的回报和补偿责任,具体表现为涵养水源、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等积极地对环境进行投入的行为。环境回馈义务是一种积极义务,它要求必须对环境为一种积极的投入。环境回馈义务是一种生态法域的义务,它旨在构筑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维护生态系统整体的善,丰富和发展了环境保护义务的内容,体现了人类对自然内在价值的尊重。环境回馈义务的有效履行有利于实践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类对自然回馈是保持生态平衡的要求。实现人类对自然索取与回馈的平衡...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董昊悦  苏睿先  
从教育公平理念出发,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教育资源所供给的对象应该从中介性的概念:"专业"以内学生,转向为全体在校学生提供公平教育资源选择权利。以"课程逻辑"为起点,为了保证专业课程群的发展,相关高校在运行机制上,应当建立以选课制为核心的教学运行形式和"教育券"的教育财政制度。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李奇伟  
参与的渗入映照着现代教育的人本向度。法学主体性教育革新的现实展开、环境法实践特质的能动回应和增益教学管理有效性的实践需求确立了参与式教学管理的内在逻辑与积极意义。相应的制度建构应着眼于决策、运行、评价三个基本环节,透过适宜的激励与保障机制促进制度的良性运行。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福寿  陆勇  
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是在"民族道路"和"苏联模式"的选择与碰撞中发展的。东欧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嬗变,可以分为被动移植苏联模式、反思修正苏联模式、两难选择发展模式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变化都与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存在这样那样的关系。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修正,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逐步进入了两难选择的困境:企图消除苏联模式弊端的改革,最后都出现了自身难以克服的新的弊端,而正是这些新旧弊端共同导致了东欧各国社会主义的最终失败。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丰土根  杜颖  
以理论纬度、实践纬度、全球纬度的"三维模式",从深入研究财富积聚和财富回馈在价值取向方面的差异性出发,全面探析当前我国财富主体的社会认同困境与深层生成机理,及时提出作为财富主体的社会责任与时代担当,有力证成回馈社会是财富积聚的价值归宿与终极意义的全新时代命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郭丽娜  郝勇  菅慧超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养老金的扩充成为现实的需要。而国内外现有筹资渠道所存在的问题,更使养老金的征缴显现瓶颈。如何从源头上增加养老金,拓展新的养老金筹资渠道,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本文试从"消费"的角度考虑,从公共服务中的公共交通领域着手,以国民公共交通消费的回馈方式,开辟新的筹资渠道,为拓宽养老金的来源形式另辟蹊径。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李岩  杜跃平  余生龙  
本文在介绍360度回馈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企业导入该系统需要的条件和注意事项,及如何建立一个专门小组进行实施。最后设计了一个360度回馈与企业计算机内部网相结合的信息系统,并解释了模块之间的关系和运作流程。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翔晟  李小青  邓海英  周永军  韩志刚  
通过系统设计和分析,建立了汽车变速器能量回收试验系统的数学模型,运用MATLAB/Simulink软件构建了该试验系统的仿真模型,并采用阶跃信号对其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仿真分析探讨了系统主要参数容积弹性模量、阻尼和转动惯量对试验系统性能的影响,得出了系统的变化特性曲线及相应的结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德全  张家琼  
教学逻辑是教学系统中主客体关系的动态转换逻辑。基于主客体关系的逻辑转换,教学系统生成知识逻辑、教学逻辑、学习逻辑、认知逻辑。教学活动通过这四个逻辑组块之间的逻辑转化,促成教学双方的共振、共享和共赢,以实现教学有效化和有序化。有效和有序的逻辑转化生成复杂多样的教学网络类型,基于教学逻辑组块与网络类型的相互作用则形成教学网络组织系统。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张沁琳  
作为环境管理和生态管理的工具和方法,环境审计、生态审计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而产生发展。本文将中西方环境审计与生态审计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分析了从环境审计到生态审计演进的逻辑,阐释了环境审计与生态审计的渊源与边界,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佟伟  
产权是理解很多经济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是个界定颇为混乱的概念。通过把产权分解为权力和权利,重新审视定义产权的各种思路,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自然凸现出来,这在有关企业的研究中尤为明显。因此,明确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是进行企业控制权研究的起点。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夏建国  赵军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完成,职业教育发展、关注和研究的重心应转向中观和微观层面参与体系建构的相关行动者。"中本贯通"作为体系建构的一种模式,其相关行动者即本科院校和职业学校之间在类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层面都客观存在着冲突。文章在明晰冲突的基础上,提出中本贯通实践中应建立本科院校转型与职业学校质量提升互动机制,发挥主体优势与延续技术技能传统,注重教育的整体性与技术素养生成的阶段性,遵循认知规律与学习实践的情境导向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博成  朱忆天  
空间生产是新马克思主义城镇化的理论轴心,以空间生产审视新中国70年来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有助于全面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中国城镇化先后经历了工业塑城和资本塑城两个风格迥异的发展时期,前一阶段的空间强调使用价值的生产限制了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后一阶段的空间生产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发展问题。校正空间生产回归社会主义本质是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吁求,也正是在过往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中国提出了以空间共享为核心价值旨归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并以此为指导不断推进新时代城镇化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乙竹  朱忆天  
城乡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命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先后经过了以乡支城、以城带乡和城乡融合三个主要历史发展阶段,总体呈现出从单向流动到双向循环的发展趋势。以马克思城乡发展设想和中国共产党城乡思想为基础,深刻理解新时代城乡关系发展的嬗变逻辑,进而以人民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为践履双向循环城乡发展的思路,无疑对新时代建构城乡融合关系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利军  胡树华  
以区域创新系统的"四三结构"模型为理论基础,根据模型简化假设,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分析方法,构建出区域创新系统的产出投入回馈模型,进而分析人才、资本和技术三大创新投入要素的回馈回路,总结影响区域创新系统运行的关键因素,从而为区域创新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