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39)
2023(8988)
2022(7276)
2021(6464)
2020(5085)
2019(11410)
2018(11656)
2017(20528)
2016(11817)
2015(13536)
2014(13890)
2013(12939)
2012(12395)
2011(11408)
2010(11750)
2009(10683)
2008(10506)
2007(9724)
2006(8855)
2005(8349)
作者
(35296)
(29188)
(29139)
(27571)
(18564)
(13939)
(13232)
(11423)
(11343)
(10752)
(10030)
(9835)
(9601)
(9349)
(9327)
(8838)
(8647)
(8639)
(8583)
(8444)
(7677)
(7422)
(7147)
(6918)
(6840)
(6613)
(6610)
(6425)
(6122)
(6069)
学科
(47138)
经济(47080)
管理(29152)
(24699)
中国(19330)
地方(18410)
(17734)
企业(17734)
(15326)
业经(12525)
(10880)
(10869)
农业(10478)
(10364)
银行(10341)
地方经济(10240)
(10233)
金融(10226)
方法(10190)
(10181)
(10143)
教育(9174)
(8911)
理论(8678)
(8466)
环境(8081)
数学(7943)
数学方法(7835)
(7718)
技术(7551)
机构
学院(162344)
大学(161346)
研究(63519)
(60233)
经济(58522)
管理(53538)
中国(48264)
理学(43448)
理学院(42829)
管理学(41893)
管理学院(41585)
科学(39588)
(37022)
(33455)
(31399)
研究所(30022)
(29513)
中心(28686)
(28680)
(26657)
师范(26348)
农业(24315)
业大(24280)
北京(24154)
(23415)
(23367)
(21796)
技术(21385)
财经(21225)
师范大学(20378)
基金
项目(101012)
研究(79032)
科学(77233)
基金(66227)
(57663)
国家(57064)
科学基金(47144)
社会(46466)
社会科(43733)
社会科学(43726)
(43144)
教育(37173)
(35513)
编号(34595)
基金项目(33987)
成果(30868)
(28309)
自然(27895)
自然科(27204)
自然科学(27194)
课题(26685)
自然科学基金(26648)
资助(26561)
重点(23379)
发展(22847)
(22440)
(22322)
(21152)
项目编号(20636)
(20587)
期刊
(81239)
经济(81239)
研究(54624)
中国(47966)
教育(33252)
(30871)
学报(27070)
科学(23316)
管理(22397)
(22332)
农业(21229)
大学(20526)
(18351)
金融(18351)
学学(18132)
技术(15986)
业经(15305)
图书(13823)
经济研究(12565)
(11112)
书馆(10277)
图书馆(10277)
财经(10240)
问题(9996)
(9460)
论坛(9460)
职业(9451)
(8952)
(8456)
科技(8290)
共检索到2798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毛光霞  
[目的/意义]高校智库是智库的重要类型,是高校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智库的发展程度是智库发展与高校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具有重要的指示性意义。[方法/过程]从高校智库的本质特性出发,高校智库受制于支配体系、话语体系、竞争体系,连接政府、学术、市场,是决策信息的提供者、学术知识的生产与贡献者、社会智识的启蒙者,承担着聚合功能。由此,高校智库实现了从“供智”的角色到“共治”的共同体的转型。正是基于此,高校智库内在关系要从共治的共同体这一体系特性出发,探寻高校与智库的关系、市场与智库的关系、政府与智库的关系。[结果/结论]从高校智库发展的聚合功能出发,重新认识高校智库的“共治”共同体特性,需要重新界定高校智库的内涵,反对“擦边球”与“贴牌”,提高知识生产的精准性,减少与事实和问题的脱离,建构中国特色的旋转门机制,维持有效的流动。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管健   刘小睿  
族际共情是个体与其他民族成员感同身受的群际情感,能够为促进各民族融洽共处夯实情感基础,但群体归属会导致族际偏差,弱化对其他民族的共情。根据群际情绪理论和群际接触的三重社会分类模型,可以培育积极的族际接触情境,进而通过优化社会分类以达到提升族际共情的目的。构建族际共情提升路径的整合模型,可为工作实践的开展提供抓手并形成系统性的参考框架。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谈松华  
所谓科研共同体就是通过课题研究把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同学校校长,教师乃至地方教育行改人员组织在一起,这种组织不是短期内为一个很具体的项目而合作,而是有长期的目标分工从不同角度进行实验探索,最终形戏的不止是课题研究报告,而有可能是一种新的见解和观点,乃至孕育出新的学派。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王珩  王丽君  刘鸿武  
中非智库合作进入新时代。为全面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加快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非智库论坛第八届会议就"中非智库媒体交流合作与中非话语权建设"议题进行深入探讨。构建命运共同体对中非智库媒体提出新要求,讲好中非故事、捍卫话语权是中非智库媒体的新使命。中非应强化智库建设,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中非智库合作网络;拓展中非智库合作领域,聚焦治国理政、职业教育、出版传播、法律服务等;加强智库媒体融合,创新叙事方式和路径,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为共筑中非命运共同体提供智慧支持。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晓蕾  王英豪  
依托教育集团或校际联盟构建校际间教研共同体已成为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基于837名教师的调研数据,对当前校际教研共同体中教师的合作体验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教师跨校合作呈现出集体合作行动先行的局面;不同学校类型、学段及教龄的教师跨校合作体验存在差异;近三分之一的教师跨校合作体验处于"合而不作"状态,但超过两成教师的合作体验呈现出"合作共赢"的态势。分析认为,重视专业合作的内在动力机制生成、构建支持型合作共生关系、区分不同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应是未来提升校际教研共同体中教师专业合作效果的可能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宁吉喆  
中国倡导的国际产能合作,是指围绕生产能力新建、转移和提升开展的产业与投资合作,主张把中国技术先进、性价比高、品质优良、绿色环保的产能和装备,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需求相契合,与发达国家的建设与改造相契合,旨在为各国企业合作创造新机遇,为区域经济发展开辟新空间,为世界经济复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洪宇  付睿  
美国教育政策研究联盟(CPRE)作为大学教育智库共同体,由美国顶尖大学联合成立,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作为教育智库,其研究也具有鲜明特色,本文从创立与发展、组织与人员结构、研究内容、出版与传播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CPRE作为世界大学教育智库共同体的典范,注重组织协同合作,研究队伍多元化,注重问题导向和基于证据的研究,注重研究对象本土化,研究时间的延续性,成果传播的广泛性与针对性,值得我们借鉴。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李莉  揭筱纹  
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不同相关利益者视角下的质量安全治理作用分析。《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了我国质量安全责任体系,提出要健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质量安全体系。构建了新常态下质量工作的新格局,即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质量安全共治。一、政府的作用分析1.改革质量监管体制,建立权威的质量安全管理机构。质量安全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于杨  张贵新  
大学"共治"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指导美国大学内部权力分配的重要理念与实践原则,但近年来大学"共治"对不断产生的新问题的回应不力而受到各方的质疑与责难。对此,美国联邦政府、各州政府和大学采取了促进政府与大学融合、通过立法确定大学的多重使命、建立大学与州政府的伙伴关系、重视大学的市场性行为、组建大学生组织以扩大大学"共治"的参与面等应对措施。因此,美国大学"共治"呈现出以下趋势:政府管制逐渐弱化,形式更加多样,外部影响因素不断增加,教职参与性不断降低,参与人员各司其职等。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山  黄洪凯  
从场域理论视角出发,对河南省西平县基层信访治理实践进行分析,发现在基层信访治理过程中存在三种功能性治域,即行政管理治域、社会服务治域和行为文化治域,这三种功能性治域作为彼此协调互动的生命有机体,共同构建了基层信访治理共同体的实践场域。作为一个多种机制共振和多种资源整合的过程,基层信访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场域叙事促进了基层信访治理从崇尚功能性治域到拥抱复合性治域的起点重置。然而在复合性治域中,基层信访治理共同体构建仍然存在主体行政化、准则虚置化、工具悬浮化、客体错位和空间异质化等困境,亟须通过制度建设、监督规训、认知重塑等方式对基层信访治理共同体构建进行优化。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尼珊瑜  
高校持续、稳定、健康、统一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发展,高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师整体知识认知水平、加强教师间的教学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教师的归属感。为此,可从减少对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行政干预,明确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强化其终身学习意识,注重合作的自发自然性、全面性和深入性,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活动等几个方面入手,改善高校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境况,以期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赵军  夏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背景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争取更多的优质社会资源参与到办学活动中来,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淑莲  
我国城乡教师共同体建设在理论上形成了许多研究热点,实践中也探索出了许多模式,为整体搭建政策提供了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乡师资的均衡,但距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深度发展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为此,需要从区域视角进行分类发展。为此,应在价值、路径、技术三个层面,在"融入城市化、就地城镇化、农村现代化"三个路径选择中,分地域类、实体类、虚拟类、学科类、管理类、混合类建构分类发展的制度框架;在明晰城乡教师共同体发展愿景的前提下,各利益相关主体可以通过制度供给主体、制度形式要件、制度环境、制度执行创新,进行点面结合、多元策略、模式移植与建构等多种方式的分阶段实施的推进实践。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志超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此后,该理念获得广泛关注和世界组织的认可。该理念描绘的是一个坚持和珍惜和平的世界,人类抱着坚定的决心,建设一个努力合作共赢、争取共同繁荣的世界,从而为世界人民指明了一条未来发展的正确道路,这是中国为世界做出的重要贡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褚宏启  
教育治理是多元主体共同管理教育公共事务的过程,它呈现出一种新型的民主形态。教育治理的直接目标是善治,即"好治理";最终目标是"好教育",即建立高效、公平、自由、有序的教育新格局。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是推进教育治理的关键,其核心是通过分权和集权两种方式调整优化共治主体的权责关系,解决教育管理中社会参与不够、学校办学自主权不够、政府宏观管理能力不足、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等突出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