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07)
2023(2676)
2022(2222)
2021(2180)
2020(1871)
2019(4106)
2018(4079)
2017(7281)
2016(4321)
2015(4860)
2014(4868)
2013(4845)
2012(4818)
2011(4620)
2010(4942)
2009(4908)
2008(5211)
2007(4888)
2006(4534)
2005(4279)
作者
(14904)
(12664)
(12246)
(11849)
(8183)
(6013)
(5514)
(5008)
(4618)
(4615)
(4584)
(4394)
(4357)
(4192)
(4185)
(3827)
(3802)
(3759)
(3569)
(3559)
(3479)
(3222)
(3124)
(3054)
(2954)
(2947)
(2791)
(2614)
(2579)
(2569)
学科
(18353)
经济(18330)
(11144)
管理(10526)
(9618)
(8284)
企业(8284)
方法(6083)
理论(5934)
中国(5162)
教育(4841)
(4410)
业经(4029)
数学(3974)
(3932)
(3881)
数学方法(3843)
经济学(3734)
(3657)
(3492)
金融(3490)
(3286)
银行(3266)
(3164)
农业(2960)
(2777)
(2649)
地方(2632)
(2608)
贸易(2606)
机构
大学(80241)
学院(74795)
研究(29550)
(26008)
经济(25397)
管理(22184)
中国(20547)
科学(20177)
理学(18198)
(17822)
理学院(17820)
管理学(17272)
管理学院(17103)
(16562)
研究所(15201)
(14501)
师范(14370)
(14060)
(13956)
(12885)
师范大学(11946)
中心(11654)
北京(11355)
农业(11152)
财经(11043)
业大(10806)
(10129)
教育(9948)
(9861)
(9674)
基金
项目(43102)
科学(33056)
研究(30900)
基金(30780)
(27822)
国家(27575)
科学基金(21924)
社会(18775)
社会科(17511)
社会科学(17503)
(16016)
基金项目(15510)
教育(15159)
(14640)
自然(14030)
自然科(13680)
自然科学(13671)
自然科学基金(13438)
成果(12812)
资助(12613)
编号(12243)
重点(10501)
(9800)
课题(9396)
(8886)
(8294)
(8170)
教育部(8169)
大学(8103)
科研(8068)
期刊
(34077)
经济(34077)
研究(26004)
学报(17828)
中国(15237)
科学(14395)
教育(13499)
(13039)
大学(12733)
学学(11535)
(11452)
农业(8687)
管理(8233)
财经(7181)
图书(6741)
(6227)
(5918)
金融(5918)
(5584)
书馆(5237)
图书馆(5237)
技术(4997)
经济研究(4667)
问题(4661)
(4340)
业大(4283)
业经(3870)
(3833)
论坛(3833)
社会(3765)
共检索到1198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畅  
阳明学派"以慎独为宗旨者多矣"。而阳明后学对慎独的诠释,有一个从侧重"独知"到反对以"知"解独的转向。这一转向源于阳明"良知即是独知"说在中晚明时代引发的诠释困境。在宋明理学中,朱子与阳明都以"独知"解释慎独,但阳明学派的心学立场导致"独"被局限在心的领域,由此引发阳明后学对于终极本体的解释方向和工夫下手处的激烈论辩,构成难以调和的工夫论困局。晚明时期刘宗周创造性地提出新未发已发说(体用论),以"自好自恶"取代"独知",解决了这一理论困局。刘宗周的诠释转向具有独特的思想效应,其学说与明清思想转型有着内在的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张秀珍,曲雅丽,边俊英,周志茹,高颖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务人员医德规范》第四条规定:根据医疗工作特点,要求慎独修养。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慎独修养是一名护士必需具有的基本素质。 何为“慎独”?何为“慎独修养”?《词海》对“慎独”一词作了这样的解释:谓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哪怕只有自己一个人,自己也会按照一种应有的客观要求去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慎独修养,即慎独意识和能力的修养,指通过长期的有目的学习和磨练,使自己的意识和行为达到“慎独”要求。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范松仁  
文章针对大学生网络交际中所出现的怪异、虚谎、随意、粗俗等形形色色的语言现象,挖掘隐藏在网络语言背后自由自在、角色变换、务实功利、快乐为本、自我主宰的伦理意蕴,并从语言的权利、内容、表达、角色、自由、规则等方面提出了"慎独"伦理性要求。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张琦伟  刘健  
儒家"慎独"思想既是一种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又是一种自我追求的道德境界。研究提出借鉴"慎独"思想,帮助大学生构筑抵御各种极端道德思想的屏障,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于述胜  
《中庸》的"慎其独"说是儒家修养论的重要命题,也是学术史上争论不休的重要话题。针对古今诠释的主要分歧,本着以《庸》释《庸》、以经释经之原则,可以认为,"慎其独"是整个诚敬工夫(即戒惧工夫)的重要方面,它以隐微即见显为前提,以纯化人的意向情感为基本内涵,以"礼"为用功的现实依据。朱子以"存养—省察"为框架所进行的诠释,既歪曲了《中庸》本义,其本身也存在明显的理论缺陷,把儒家平易可行的修养理论导向神秘主义。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申绪璐  
"颜子没而圣学亡"的命题,王阳明提出之后旋即引起争议。王畿继承阳明的思想,继续发展论证该说。除该命题所蕴含的"心学道统论"独立、开放的意义之外,从良知与知识的角度,王阳明与王畿师徒二人以此命题反对后世流传的以子贡为代表的外向闻见之学,并进一步强调颜子先天之学的重要性。王畿的思想中,外在的知识不同于内在的良知,但知识本身又是良知发用的一部分。一方面,王畿担心外在闻见对于良知发见的遮蔽,另一方面王畿也认为在良知的主导下,可以实现转识成知的默识。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武洪  
关键词: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汤欣  
中国监管机构对独董履职持有较为严厉的监管态度,尤其对信息披露违规上市公司独董施以严格的行政法律责任,与发达市场独董的归责实践不尽相同独立董事是提升A股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机制,新修订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对于独立董事设置了专节的规定。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主要有"选聘和薪酬""独立性"及"法律责任"三个方面。从法律责任角度来看,为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应谨慎对待独立董事的法律责任。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宇  
美国学者亨克的《王阳明哲学》是英语世界最早的王阳明作品选集,长期以来影响巨大。但是亨克并未交代自己所翻译的中文底本为何书,直到1964年,倪德卫才考证出亨克翻译的是明末余姚人施邦曜辑评的《阳明先生集要》,但此书在清末民国初年版本很多。本文对比了《阳明先生集要》的各种版本,最后考证出亨克所翻译的是上海明明学社铅印的《学部校正阳明先生集要》;通过与中文底本的比较,可以发现亨克《王阳明哲学》的优点和不足。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蔡其勇  
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使人们对科学的本质的认识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科学知识是暂时性、主观性、建构性的,它会不断地被修正和推翻。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推动了科学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目标,科学教育应更加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科学学习过程要以探究为主要形式,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将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靖国平  
通过学派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21世纪需要更加关注教育学的学派建设。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主要靠“立论”,教育学的学派建设主要靠“实证”。真正的教育学学派是在实践中“做”出来的,而不是在书斋里“论”出来的。教育学的学派意识及其实践路向,凸显出教育学研究者以及整个教育学科的主体性,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自立、自为、成熟学科的重要标志。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勇军  
任何一种教育思想或思潮的产生与兴起必定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有着深厚的渊源,并且只有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实际相结合,才能够成为一种教育实践,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全人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的教育实践会有着怎样的影响和实际的意义?从分析西方全人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所依据的哲学基础着手,结合我国教育与社会的现状与改革方向,阐述了西方全人教育思想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艳梅  
"以和为贵"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体现了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和谐统一;"以人为本"是"贵和"思想的精髓与特色,"和而不同"是传统"以和为贵"处世观的深化,"动态平衡"是人类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成果。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贵和"思想,无论对中国人的人格塑造,还是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价值理念在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方面意义重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