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27)
2023(3586)
2022(2959)
2021(2995)
2020(2187)
2019(5107)
2018(5215)
2017(6495)
2016(4768)
2015(5417)
2014(5538)
2013(4604)
2012(4203)
2011(4008)
2010(4289)
2009(3419)
2008(3289)
2007(3124)
2006(2879)
2005(2732)
作者
(10598)
(8612)
(8530)
(8466)
(5557)
(4170)
(4110)
(3549)
(3299)
(3216)
(3069)
(2968)
(2853)
(2821)
(2767)
(2762)
(2658)
(2624)
(2615)
(2542)
(2483)
(2214)
(2137)
(2059)
(2043)
(2028)
(1931)
(1897)
(1865)
(1817)
学科
教育(18807)
中国(9912)
(6643)
经济(6635)
理论(6364)
管理(6180)
教学(5920)
(5506)
(4682)
(3740)
企业(3740)
(3633)
发展(3490)
思想(3439)
(3368)
(3367)
政治(3326)
研究(3210)
改革(3166)
思想政治(3118)
政治教育(3118)
治教(3118)
德育(3086)
高等(3077)
教育改革(2800)
学校(2703)
学法(2700)
教学法(2700)
技术(2592)
计算(2496)
机构
大学(59329)
学院(53866)
教育(26532)
研究(23486)
(19246)
师范(19183)
师范大学(16136)
(14850)
科学(13191)
管理(12213)
(11531)
职业(11459)
(11250)
技术(10873)
中国(10682)
经济(10627)
北京(10622)
研究所(10489)
教育学(10303)
理学(10069)
(9959)
理学院(9779)
管理学(9407)
管理学院(9240)
中心(8955)
(8854)
职业技术(7804)
(7655)
教育学院(7567)
研究院(7326)
基金
项目(31835)
研究(31559)
科学(25910)
教育(23505)
基金(18587)
社会(16492)
成果(16413)
编号(15925)
(15581)
国家(15256)
社会科(15182)
社会科学(15180)
课题(14790)
(14058)
(13373)
(13194)
科学基金(11792)
规划(10438)
项目编号(9700)
(9588)
重点(9108)
(9071)
研究成果(8952)
(8623)
年度(8540)
基金项目(8422)
(8249)
(8210)
(8198)
阶段(8183)
期刊
教育(45320)
研究(27609)
中国(22474)
(12719)
经济(12719)
职业(10884)
技术(8848)
学报(7500)
大学(7206)
技术教育(7132)
职业技术(7132)
职业技术教育(7132)
科学(6299)
高等(5225)
(5206)
(4986)
论坛(4986)
学学(4858)
成人(4822)
成人教育(4822)
管理(4699)
高等教育(4670)
(4383)
(4316)
图书(4113)
发展(3775)
(3775)
职教(3666)
比较(3422)
书馆(3196)
共检索到963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谌衡  
人在与机器共存空间逼仄下的反动与觉醒,是"人机之辨"被提出的契机。从其本质和思想延续来看,"人机之辨"应当往前接到"人禽之辨"上。"人禽之辨"与"人机之辨"各自有各自的时代意义,二者共通之处在于人的价值困境中显露人之为人的道理。人性论中的性情、道德、向善以及感通是"人禽之辨"与"人机之辨"的关键。机器的"人化"和人的"机器化",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需要被警醒的两大问题。两大问题皆与"知识性"教育有关,人通过知识造就机器,但自身又被知识所累而沦为"机器"。过度的"知识性"教育需要被反思,"知识性"教育需要摆正位置,人要脱离"机器化"并审慎对待机器的"人化",这些问题呼唤重启成"人"的教育。"知识性"教育服务于成"人"的教育,人通过"知识性"教育走向对自身以及世界万物的感通,由此成为真正的人。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曹文振  赖纪瑶  王延飞  
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逐步普及,使得情报学难以避免人工智能的融合趋势,无论这种融合是主动为之或是被动选择。然而学界对人工智能时代情报学学科的发展走向并未予以充分探讨,大部分研究均将焦点置于大数据与下一代互联网环境中进行论述。本研究将人工智能时代情报学学科走向解构为"本体论""感知论""方法论""服务论"四个论题,对每个论题借由理论面向与实践面向的二分法展开阐释,并从整体视角上提出应在人工智能洪流中找准情报学定位,不能忽视"人"在情报学中的价值以及重视跨学科融合、跨领域应用的发展趋势。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于海纯  
与说明最近之术语有告知、提供、揭示、披露、警示、通知等。关于保险缔约信息提供义务,普遍使用的术语是说明义务、告知义务、资讯提供义务。对说明与告知、说明与信息提供、说明与明确说明相关概念进行语义学辨析,有益于对保险人说明义务之意义认识。对说明义务究属强制性规范或任意性规范、先契约义务或契约义务、主动义务或被动义务之讨论,对说明义务的实务运作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苏光鸿  
人之所以"成"人是源于教育,教育使人成之为人,教育具有"成"人的属性。本研究从教育起源、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过程、教育终点来阐述教育的"成"人属性,期望对于现实教育"成"人实践有所启迪。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务农  
当前,教育理论研究对教学主体的阐释囿于现代主体哲学所揭示的理性主体与非理性主体之争,无法有效说明技术在教学主体发展中的作用,也无法为人工智能对教学主体的扰动进行合法性辩护。通过对现象学技术哲学及主体哲学发展的考察,发现现象学技术哲学的身体分析和后人类主义的超人假设,能够进一步发展教学主体理论。身体既是非理性主体反对理性主体的关键,也是非理性主体证明自身的依据,还是技术主体出场的必要过渡。超人假设则突破了人的局限,建构了新的人性论。由此,人与“技术人”之争成为教学主体理论研究面对的新矛盾。规避教学主体的技术性建构带来的伦理风险,需通过人的认识自由实现人与技术的和谐共存;通过认知工具协同实现人类认知与机器认知的融合;通过人的理性、非理性与技术的协调发展实现教学价值。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王佑镁  王旦  柳晨晨  
随着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科技向善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基本原则。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的伦理研究,多以现象剖析和愿景构建为主,系统的政策分析十分缺乏。鉴于此,本研究以分析国际组织或各国政府公布的十三份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政策文本为起点,通过挖掘教育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相关内容,结合人工智能伦理从缘起到教育应用的顺序,探索教育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解决路径,构建教育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十二条核心原则,包括:公平、以人为本、隐私安全、透明和可解释性、问责、评估形式、管理与工作量、知情参与和合作、自治和预警、福祉、伦理设计和实现教育目标,强调应用原则需要从科技向善转向人的向善。本研究还从设计开发者、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管理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等角度阐释原则的应用要求。十二条核心原则对编制教育人工智能开发与应用的基本指南具有重要意义,可促进人工智能技术教育的理性应用,提高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孙田琳子  
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技术自主性的日益膨胀对人类主体性发展带来威胁,促使人们重新审思教学技术与教育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文章揭示了现代技术裹挟下的教育困境,呼吁警惕对智能技术过度依赖引发的技术反向驯化和信息茧房现象;分析教育场域中人与技术的三种博弈形态——对立失衡、适应平衡和融合共生,指出技术调解是化解人与技术矛盾关系的可能出路;进而提出技术调解视域下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方向,并从"人-技术"关系维、技术维、主体维层面建构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路径,为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孙田琳子  
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技术自主性的日益膨胀对人类主体性发展带来威胁,促使人们重新审思教学技术与教育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文章揭示了现代技术裹挟下的教育困境,呼吁警惕对智能技术过度依赖引发的技术反向驯化和信息茧房现象;分析教育场域中人与技术的三种博弈形态——对立失衡、适应平衡和融合共生,指出技术调解是化解人与技术矛盾关系的可能出路;进而提出技术调解视域下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方向,并从"人-技术"关系维、技术维、主体维层面建构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路径,为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蔡恒进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之快超乎想象,机器在各专业领域逐项超越人类已然是无可置疑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会对自己存在的价值产生怀疑,进而对伦理、道德产生颠覆性的质疑。然而人确实依旧存在机器不可取代的特殊性,就在于人类强烈的自我意识能够统摄未来。那么这种特殊性从何而来?又是否可以使用这种特殊性突破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瓶颈?在人工智能时代,哲学肩负着前所未有的指引重任,发展AI技术既是科学问题也是哲学问题。通过阐释"我"之何来、"我"之何在和"我"之何往三层内容,以哲学视角厘清人机关系,为人机未来的共生共荣提供新思路。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进福  
旅游吸引物在旅游系统中扮演着基础性作用,但却面临着语义的不明和来自理论内部与旅游实践的双重挑战。文章从边界与内涵出发,借助"旅游吸引物"与"旅游资源"的比较、旅游吸引物与旅游吸引物系统的转变,剖析旅游吸引物之为吸引物的意义生成与社会建构过程,重新思考旅游吸引物之属性及其在当下旅游实践中的作用,探讨其社会建构所反映的旅游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文章认为,旅游吸引物兼具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符号属性等多重属性,吸引力特性是其本质属性;旅游吸引物属性及其社会建构有深刻的社会基础。旅游吸引物边界及其属性的理论反思,在旅游席卷全球的当下,兼具学理价值与现实意义;在火热的乡村旅游实践中,对守护乡土景观亦有特殊意涵。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梦今  
中外合作大学的公私属性问题,是办学实践中亟需回答的问题。中外合作大学"合理回报无法操作""公益性与营利性之间矛盾冲突"等深层次问题未能解决,均与其属性模糊、定位不清密切相关。中外合作大学既非公办高校,亦非民办高校,而是独立于公、私立高校之外的第三种高校类型。这个定位对于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政策体系的完善、办学质量的提升以及社会舆论的引导等有着实质性意义。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吴青玥  
2017年3月初,曾被小米抢投专做全景相机的VR硬件公司"完美幻境"的内部员工爆料称,"完美幻境"资金链断裂,创始人跑路。早前有媒体报道过的米多娱乐欠薪裁员事件和众景视界欠薪裁员事件以及去年10月的暴风魔镜大规模裁员事件因此被再度扒了出来。眼花缭乱的负面新闻不禁让人们揣测,曾经红极一时的虚拟现实行业是否只是个短命"天子"——才刚登基,就成了"亡国君"?虚拟现实行业的前世今生2014年7月,美国的Facebook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钟文庆  
利用财务杠杆负债经营是借鸡生蛋的好办法,也是华尔街最推崇的致富工具。连"垃圾债券"都有可能换来真金白银。不过,财务杠杆尽可能不要最大化。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吴青玥  
2017年3月初,曾被小米抢投专做全景相机的VR硬件公司"完美幻境"的内部员工爆料称,"完美幻境"资金链断裂,创始人跑路。早前有媒体报道过的米多娱乐欠薪裁员事件和众景视界欠薪裁员事件以及去年10月的暴风魔镜大规模裁员事件因此被再度扒了出来。眼花缭乱的负面新闻不禁让人们揣测,曾经红极一时的虚拟现实行业是否只是个短命"天子"——才刚登基,就成了"亡国君"?虚拟现实行业的前世今生2014年7月,美国的Facebook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苑大勇   张璞  
优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人工智能时代工作世界变化与教育世界改革的共同诉求,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技术知识作为职业教育知识论的基础,从根本上回答了职业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核心问题。人工智能时代生产方式的重构与生产技术的革新,使技术知识呈现出生产精细化、结构综合化、边界模糊化等变革特征。技术知识的变革需要创新型、复合型、发展型的技术技能人才。针对技术知识变革与技术技能人才诉求,应完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由“裂隙化”转向“系统化”;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由“孤立化”转向“协同化”;革新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由“过密化”转向“科学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