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54)
2023(5826)
2022(4721)
2021(4613)
2020(3634)
2019(8207)
2018(8411)
2017(13108)
2016(8917)
2015(10386)
2014(10719)
2013(9405)
2012(8656)
2011(8024)
2010(8403)
2009(7241)
2008(7025)
2007(6549)
2006(5867)
2005(5351)
作者
(22827)
(18749)
(18733)
(18114)
(11863)
(8970)
(8826)
(7518)
(7319)
(7019)
(6471)
(6250)
(6129)
(6128)
(5997)
(5970)
(5883)
(5678)
(5624)
(5240)
(5200)
(4860)
(4611)
(4594)
(4498)
(4324)
(4172)
(4122)
(4032)
(3987)
学科
教育(22286)
管理(17272)
(17000)
经济(16966)
中国(14077)
(11947)
理论(11264)
教学(10289)
(9356)
企业(9356)
(8852)
(7003)
(6547)
(6537)
学法(5913)
教学法(5913)
(5607)
研究(5326)
学理(5203)
学理论(5203)
(4869)
方法(4630)
工作(4443)
技术(4422)
发展(4336)
思想(4329)
政治(4267)
(4210)
业经(4199)
地方(4107)
机构
大学(110633)
学院(107201)
研究(43032)
教育(31124)
管理(30216)
(28659)
经济(27451)
(26682)
师范(26464)
(26448)
科学(25748)
中国(24889)
理学(24778)
理学院(24293)
管理学(23576)
管理学院(23315)
(21957)
师范大学(21553)
(20108)
技术(19872)
研究所(19830)
职业(18400)
(18324)
中心(18069)
北京(17700)
(16644)
(15968)
(15421)
业大(14896)
农业(14272)
基金
项目(66872)
研究(58522)
科学(51966)
基金(41042)
教育(36917)
(35526)
国家(35013)
社会(31372)
(29275)
社会科(29069)
社会科学(29065)
编号(28477)
科学基金(27915)
成果(27470)
(26604)
课题(24386)
(21064)
基金项目(20071)
重点(17009)
规划(16940)
项目编号(16912)
资助(16414)
(15933)
(15875)
自然(15582)
(15407)
自然科(15217)
自然科学(15209)
研究成果(15060)
(15040)
期刊
教育(58146)
研究(43628)
中国(39990)
(35364)
经济(35364)
学报(18447)
(17008)
职业(15824)
大学(14883)
技术(14761)
科学(14194)
(13668)
学学(12070)
农业(11520)
管理(11390)
技术教育(10267)
职业技术(10267)
职业技术教育(10267)
图书(9025)
(8503)
论坛(8503)
高等(7503)
书馆(7058)
图书馆(7058)
(6805)
(6730)
金融(6730)
成人(6682)
成人教育(6682)
(6440)
共检索到1856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叶飞  
现代生活和现代教育在强化人的主体意识与自由个性的同时,也在不断削弱个体与他者、个体与共同体的紧密联结,加剧了学校教育中的竞争性个人主义、占有式学习方式,从而导致了孤独化、分裂化的"个体人"的产生。显然,"个体人"不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社会所需要的人格形态,而具有公共理性精神以及公共德性品质的"公共人"才是民主法治社会所需。因此,道德教育有必要承担起培育"公共人"的教育使命,在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同时,推动民主法治社会的建设。基于此,道德教育应开展公共理性的教育、公共价值的教育、公共精神的教育以及公共行动的教育,对人作为一种"公共存在"做出教育回应,实现"公共人"的培育。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史娟红  
在一般人看来,道德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事实上,道德教育中的诸多问题都涉及到人的身体,但这却受到了选择性的忽视。道德教育的身体转向不仅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批判反思,还是对现实道德异化的理性回应,也是落实"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身体转向的实现需要三个转变:其一,注重离身思维向具身思维的转变;其二,注重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的转变;其三,注重教育世界向生活世界的转变。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辛治洋  
执着于"道德态度"的道德教育只能浮于学生生活的浅表,无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道德难题的能力。道德能力是链接道德态度与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是学生践行价值观的基础和关键,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载体。来自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视角分别为促进学生道德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的依据。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任丑  
康德认为,纯粹德性是人类的本性,它要求出于义务来遵守,而且是趋向于善的唯一动机,因此是可教的。这就是对道德教育的方法如何可能的问题的回答。在此基础上,康德提出了他的道德教育方法:道德判断力的训练、敬重义务的训练、合道德性的道德教育程序的建构、伦理共同体的联合等。康德的这一思想,给我们进行道德教育以如下几个方面的启迪:注重道德教育方式本身的道德性,进行以德性为目的的榜样教育,发挥感性实践的重要作用,以自由和谐丰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内涵,培育自由的道德人。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张正江  
道德有两种类型:一是各种具体的道德(各种美德或道德规范),二是根本的道德(道德本质、道德理想、道德智慧等)。道德教育也有两类:一是道德规范教育、品(美)德教育、"德"的教育,即道德价值教育;二是认知发展德育、理性德育、知识德育、"道"的教育,即道德事实教育、道德科学德育。前者是培养守道德的人,后者是培养懂道德的人。真正有道德的人既是守道德又是懂道德的人。道德价值教育的主要有效途径是间接道德教育,是"授人以鱼";道德科学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直接道德教学,是"授人以渔"。目前我国的道德科学教育主要体现为知识德育,且被异化为道德信息教育、道德教条教育等。道德科学教育的健康发展有赖于科学伦理学的发展。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枬  
道德教育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时,却常常对其结果有诸多的不满与遗憾。确实,就学校中道德教育的设计而言,课时不可谓不多——从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到大学的政治课、德育课;人员不可谓不众——从专业的德育课教师到庞大的班主任、年级辅导员等政工干部队伍;方法不可谓不广——从直接的道德教学(专门开设的德育课)到间接的道德教学(团队、课外活动等),内容不可谓不全——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思想的教育到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品质的培养。然而,现实中出现的道德困惑、道德迷茫乃至道德失范、道德沦丧的现象却使人们对现行的道德教育产生了怀疑。造成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孙淑新  刘晓武  
本文阐述了青岛市图书馆通过开展“走进图书馆——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服务系列活动”,为未成年人利用图书馆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丁伟民  
如何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是我国学校教育长期关注的重大现实课题。现行的德育有效性下降的重要原因在于忽视了学生作为德育主体性的地位。本文通过对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及其重要性的分析 ,提出了如何提高德育有效性的各种对策建议。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孙风强  李德显  
当前德育主要基于道德规范,忽视个体明见性。如果德育要在个体行为与道德规范之间实现有效沟通,它必须触发个体明见性的情感体验,后者才是德育在个体内心发生教育影响的现实基础。因此,德育并不是它表面所显示的那种基于道德规范的实践,德育始终是要建立在个体内隐的、生成于个人日常生活体验的原生意识之上。这样的德育不仅可以把我们引向我们心心念念的道德世界,也可以让个人在人类道德生活的真实情感与自我呈现中产生自主的道德行动。这种德育路径不是原来的结构外烁,也不是对个体自我意识的破坏性批判,而是借助现象学还原到我们生命的原初体验,它既可以促进个人成长,也可以阻断对个体生命的无意识集体控制。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王啸  
道德教育是关于生命尊严与幸福的言说与实践。这表明了道德教育是自由的领域。由此出发,从权利的视角把握道德教育,有助于捍卫人的尊严与幸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权利的内涵非常丰富,它确定了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要求的正当性质与合理界限,突出了个人尊严。权利视野中的道德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即在价值论上把人作为最高目的,在社会与个体关系上真正尊重个体权利,在内容上关注人权与正义主题。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鲁洁  
自我超越是人的生存本性。生活意义的超越是自我超越的基本涵义。自我超越的可能存在于人的两重化结构之中。引导人的自我超越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我可能是什么"是教育要促使人永远向自己提出的问题。良心的召回是当代教育所面对的历史重任。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唐汉卫  
本文旨在对道德教育中的悖论或类似于悖论性质的矛盾进行阐释 ,以进一步加深人们对道德教育本质的理解 ,并揭示这些悖论对道德教育应有的启发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程红艳  
规范本位道德深受理性主义的影响,至今仍是主导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流意识形态。规范本位德育寻求道德规范的普遍性,过于倚重道德理性,易陷入知行必然合一等认知陷阱,在认识与实践中存在"见物不见人"的弊病。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强制性与个人道德发展的特殊性、自发性之间始终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综合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等多学科视野,德育范式的重构在方法论上应以生态系统思维代替理性崇拜,在道德发展观上应以社会生态建构观代替线性发展观,在道德教育的主旨上应以育人为本位,即专注于学生发展。"育人本位"的道德教育要求建设道德学校、聚焦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拥有实践智慧。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洪明  
道德理性作为道德主体的道德思考与抉择能力,是道德主体之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道德理性对于道德的意义也为中外道德心理学家、教育家们所认同。道德教育需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大学生的智力发展与道德发展,决定了大学生道德教育更应该侧重道德理性的培育。道德理性能力的培育应遵循道德认识论的思维逻辑。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起点是道德价值原则的传授,关键是道德推理和判断的训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