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35)
- 2023(5599)
- 2022(4687)
- 2021(4598)
- 2020(3767)
- 2019(9272)
- 2018(8783)
- 2017(17211)
- 2016(8724)
- 2015(10158)
- 2014(9714)
- 2013(10177)
- 2012(9586)
- 2011(9078)
- 2010(8764)
- 2009(8292)
- 2008(8370)
- 2007(7069)
- 2006(6512)
- 2005(6351)
- 学科
- 济(42473)
- 经济(42439)
- 方法(20162)
- 数学(18801)
- 数学方法(18692)
- 管理(18065)
- 银(18065)
- 银行(17920)
- 行(16751)
- 业(16139)
- 中国(14979)
- 制(14800)
- 企(12356)
- 企业(12356)
- 贸(11894)
- 贸易(11879)
- 易(11733)
- 融(11241)
- 金融(11241)
- 度(9602)
- 制度(9599)
- 业务(9446)
- 银行制(8148)
- 农(7999)
- 财(7655)
- 关系(7524)
- 体(6415)
- 业经(6221)
- 出(5948)
- 学(5891)
- 机构
- 大学(127590)
- 学院(120958)
- 济(66631)
- 经济(65720)
- 研究(50171)
- 中国(49706)
- 管理(43734)
- 理学(36252)
- 理学院(35857)
- 管理学(35440)
- 管理学院(35205)
- 财(30716)
- 京(28331)
- 所(24729)
- 财经(24488)
- 科学(24227)
- 经济学(24008)
- 中心(22916)
- 经(22783)
- 银(22665)
- 研究所(22290)
- 银行(21803)
- 经济学院(21677)
- 行(20158)
- 融(19267)
- 北京(19165)
- 金融(19060)
- 财经大学(18840)
- 农(17573)
- 院(17236)
- 基金
- 项目(74563)
- 科学(60050)
- 基金(59342)
- 研究(55160)
- 家(51526)
- 国家(51238)
- 科学基金(43447)
- 社会(39095)
- 社会科(37419)
- 社会科学(37411)
- 基金项目(29434)
- 资助(26491)
- 自然(25617)
- 自然科(25109)
- 自然科学(25103)
- 教育(24927)
- 自然科学基金(24728)
- 省(22432)
- 划(20974)
- 中国(19862)
- 部(19496)
- 编号(19070)
- 国家社会(18442)
- 教育部(17458)
- 重点(17101)
- 成果(16798)
- 人文(15679)
- 发(15650)
- 社科(15413)
- 大学(15369)
共检索到2097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玉茹
由中南财经大学经济系副教授姚会元先生撰写的《中国货币银行,1840—1952》一书,今年5月由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讲,这是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规划课题——中国金融财团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货币银行》一书以鸦片战争至全国解放的近代中国金融业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旧中国的货币金融机构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全书基本上采取了按历史时期为序的纵向叙述方法,在各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晓东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季耘刚
姚会元教授的新著《中国货币银行(1840—1952)》一书,新近已正式出版。该书是作者承担“中华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是一本很有特色的学术专著。 一、开拓创新,填补学术空白。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到1952年对私营银钱业改造大体完成的漫长世纪中,中国社会风云变幻无常,金融活动纷纭复杂,要清晰准确地道出该时期“金融”的发展演变,起伏兴衰,总结经验,引出教训来并不是一件易事,因此《金融研究》1993年2期曾载文指出,“现在就全国范围来讲”,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青召 林秀梅
在新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理论基础上引入影子银行存量规模对货币供给和利率的影响,从而得到一个包含影子银行、货币供应量、利率、CPI和GDP的动态系统模型。在考虑时间聚合问题后,利用混频抽样数据结构向量自回归(MIDAS-SVAR)模型分析了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LR检验的结果显示MIDAS-SVAR模型优于季度SVAR模型。对比MIDAS-SVAR模型和SVAR模型中GDP方差分解的结果发现,影子银行在MIDAS-SVAR模型中对GDP预测方差的贡献要高于S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显示,影子银行对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要强于利率R。季度内第3个月份影子银行存量规模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变量的影响与季度内第1个月和第2个月的影响存在差异。央行在利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月份影子银行存量规模,保证货币政策效果不被扭曲。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郭家新
通过基于VAR的格兰杰因果检验、预测误差方差分解及脉冲响应的实证分析,比较流通中现金、广义货币和金融机构贷款对国内生产总值和消费者物价指数的预测能力和变动解释能力,发现1953-1984年"大一统"银行体制时期,中国货币政策备选指标中与产出和通货膨胀目标关系最为密切的经济变量均为流通中现金,因此在这一时期货币政策的最优度量指标为流通中现金。论文最后对实证结论进行了解释。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林琳 陈伟 刘波
影子银行的存在增加了投机性融资和庞氏融资规模,形成了对货币政策调控产生对冲或扩大作用的势力,使货币政策的实施效应受到影响。针对此种情况,本文基于影子银行体系存在的背景,对中国货币政策实施效应受到的影响进行研究。采用构建分阶段VAR模型,分析在不同货币政策区间,即货币紧缩阶段和货币扩张阶段、影子银行存在下的货币政策实施效应。通过对不同货币政策阶段及考虑影子银行影响与否的四种情形的实证分析表明,货币政策不同阶段、不同工具的实施效应存在差异。目前,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较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有效;货币紧缩阶段的货币政策实施效应将受到对冲影响,货币扩张阶段的货币政策实施效应将受到放大影响。
关键词:
影子银行 货币紧缩 货币扩张 货币政策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熊劼
理论和实证证据表明,银行业的稳健程度和信贷行为可以改变货币政策影响通货膨胀和产出的方式。近年来,一些理论研究还表明,银行资本监管在银行贷款决定中可能发挥潜在作用。本文的实证分析主要通过引入资本缓冲率与货币政策代理变量的交互乘积项来识别货币政策的银行资本渠道,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下的广义矩估计方法考察资本约束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信贷发放的调节效应。同时,考虑到我国资本监管制度的施行与效力发挥时间点上的不一致,本文引入时间虚拟变量,对2004年前后和2008年前后我国的银行资本渠道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显示,
关键词:
资本监管 银行资本渠道 银行贷款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马亚明 王虹珊
影子银行规模急剧膨胀与社会金融杠杆率持续升高,增加了中国货币政策规则实施的难度。通过构建包含影子银行、金融杠杆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不同货币政策规则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宽松的价格规则和紧缩的数量规则都可以有效地抑制影子银行信贷规模,提高商业银行为经济运行提供流动性的能力,同时有效调控金融杠杆。若货币政策盯住金融杠杆,数量规则就会提高中国货币政策规则调控的力度,但也会增大宏观经济的波动幅度,社会福利损失反而会增加。因此,为了兼顾增加社会福利与防范金融风险,货币政策规则应当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不断调整与合
关键词:
影子银行 金融杠杆 货币政策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吴丹 陈璐
本文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及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并进行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分析和广义脉冲响应分析,考察了银行发展、金融交易和货币电子化三个虚拟经济发展指标对我国三个层次的货币流通速度:广义货币流通速度、狭义货币流通速度和现金流通速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影响路径各不相同。银行业发展和现金比率的下降是我国广义货币流通速度持续下降最主要的原因。金融交易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具有双向作用机制,双向作用的合力最终决定了影响方向。货币电子化是现金流通速度持续上升的主要因素,其对广义和狭义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资产替代比率实现的。
关键词:
银行 金融交易 货币电子化 货币流通速度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白钦先
2006年底,中国结束了"入世"过渡期,进入后WTO时代,这标志着中国进一步融入了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这一事实给中国货币政策的运行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中国货币政策应如何适应全球化这一历史潮流做出必要的调整以趋利避害?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领域内的重大课题。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程均丽 刘枭
简单的最优货币政策是促使通货膨胀与产出二者之间达到"神奇巧合"的货币政策。本文立足于最优货币政策共识和预期的异质性,全面分析了中央银行预期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形成中的问题主要是信息问题,透明度与交流是预期管理的关键货币政策工具,着重于信息提供和中央银行的意图表达,能够盯住更多的目标。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依靠中央银行的政策行为作用于价格稳定目标,比较而言,通货膨胀目标制能够形成预期管理的内生机制。本文建议,当下中国在经济疲弱、价格剧烈动荡之际,应率先推出"准通货膨胀目标制",管理经济下行风险,从而推动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 预期管理 目标制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杨全山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纪敏 李宏瑾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迅猛发展且结构日趋复杂化,不仅加剧了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还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货币政策调控。针对银行表外理财的分析表明,近年来监管套利式资管业务的迅速扩张,确实提高了货币乘数,加大了中央银行有效调控M2的难度。虽然加强金融监管的政策使银行表外理财业务扩张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但在落实监管政策过程中,货币乘数将更不稳定,监管部门与金融市场的博弈也将增加货币乘数的不确定性,致使货币数量调控的有效性越来越差。资管业务还使金融市场特别是加杠杆投资的非银行机构流动性需求明显上升且更不稳定,加大了银行与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利差,以及由此引发进一步的杠杆套利和利差扩大。事实上的利率双轨制也与银行理财扩张密切相关。今后,应在补齐监管短板、减少金融市场监管套利的同时,加快利率并轨,理顺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推进货币政策向价格调控为主转型。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董凯 王国林 吕礼涵 杜修立
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实践、金融市场形态及银行业结构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围绕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特征、有效性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愈发普遍。目前,探讨新时期中国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特征的相关成果仍需进一步拓展和丰富,这对于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和货币政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TVP—SV—VAR模型,并结合2002年至2019年相关数据探究了新时期间接调控机制下中国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有效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利率冲击能够显著影响银行的存款量、贷款量以及最终产出和通货膨胀,间接调控机制下我国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有效,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是有效的货币政策间接调控工具,现阶段的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依旧畅通。本文提出适时转变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重视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效果、加强金融监管等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强 乔煜峰 张宝
本文通过对我国14家商业银行2002~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我国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是否存在。研究结果发现,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显著引起我国银行风险承担的上升,而银行风险承担上升也显著引起银行信贷投放的增加。考虑到银行风险承担的度量对实证结果影响较大,本文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作为因变量对估计方程再检验,结果显示模型的稳健性较好。由此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是存在的,这意味着从金融稳定的角度而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并不是风险中性的,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以宏观审慎管理者的身份,更加关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承担问题。
关键词:
货币政策 银行风险承担渠道 金融稳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