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24)
2023(2212)
2022(1763)
2021(1895)
2020(1334)
2019(3321)
2018(3417)
2017(4326)
2016(3654)
2015(4179)
2014(4379)
2013(3490)
2012(3290)
2011(3127)
2010(3371)
2009(2677)
2008(2588)
2007(2399)
2006(2301)
2005(2182)
作者
(7002)
(5641)
(5628)
(5619)
(3565)
(2808)
(2723)
(2453)
(2193)
(2149)
(1987)
(1982)
(1909)
(1826)
(1808)
(1770)
(1728)
(1709)
(1701)
(1691)
(1623)
(1517)
(1507)
(1405)
(1335)
(1312)
(1292)
(1265)
(1264)
(1214)
学科
教育(18678)
中国(8628)
理论(5417)
教学(5327)
(3466)
(3281)
发展(3239)
(3225)
思想(3217)
(3177)
经济(3171)
改革(3141)
(3116)
政治(3087)
高等(3060)
思想政治(2956)
政治教育(2956)
治教(2956)
研究(2934)
德育(2918)
教育改革(2802)
学校(2488)
学法(2395)
教学法(2395)
管理(2256)
(2254)
教育学(2207)
世界(2202)
计算(2175)
算机(2167)
机构
大学(42073)
学院(36636)
教育(25964)
研究(17916)
(17834)
师范(17809)
师范大学(15105)
(11343)
教育学(10238)
职业(10199)
科学(9648)
技术(8819)
(8692)
北京(8361)
研究所(7932)
教育学院(7448)
(7338)
职业技术(6987)
中心(6601)
(6443)
管理(6210)
(6160)
中国(6017)
技术学院(5787)
经济(5692)
(5541)
教育科(5365)
教育科学(5329)
研究院(5319)
理学(5213)
基金
研究(23285)
教育(20404)
项目(20182)
科学(17383)
成果(13560)
课题(12684)
编号(12629)
社会(11550)
(11348)
社会科(10533)
社会科学(10532)
(10420)
基金(10378)
(9286)
规划(8868)
(8081)
(7964)
国家(7666)
研究成果(7592)
年度(7480)
项目编号(7435)
(6995)
(6626)
(6599)
阶段(6582)
(6517)
(6475)
教育部(6387)
重点(6292)
阶段性(6063)
期刊
教育(44777)
研究(23242)
中国(19675)
职业(10454)
技术(7464)
(7276)
经济(7276)
技术教育(6859)
职业技术(6859)
职业技术教育(6859)
高等(5050)
成人(4605)
成人教育(4605)
高等教育(4514)
(4345)
论坛(4345)
大学(3996)
(3664)
职教(3568)
发展(3482)
(3482)
学报(3426)
比较(3361)
科学(2906)
教研(2869)
高教(2869)
图书(2459)
(2300)
(2248)
远程(2152)
共检索到706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仲建维  
"儿童的发现"是"五四"时代的几大人性启蒙发现之一,它与我国教育的近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启蒙依然是我国当前社会的主题,因此,"儿童的发现"依然是引导我国教育前进的向标。当前我国教育的儿童观困局是儿童意识的低落和成人生活本位的价值观。它对儿童自然人性成长的障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将来的教育叙事和教育实践必须让儿童和学生进入中心位置,运用生态学的精神,对儿童的精神世界重新进行深层理解和研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余闻婧  
学生的精神世界是由学生自身意识主导,由感受、注意、思维、情感、创造等内在能量倾注,存在于个体脑海中,主宰着学生认识外界和自身的神奇世界。然而学生却经常被教师压抑本能、剥夺力量、误解思想。由于教师陷入教学模式的沼泽,过于依赖控制的权力,以及封闭面向自我的理解,从而难以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作为教师,可以从寻求需要、转化思维、参与合作等角度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是重建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式,恢复学生作为人得以存在的根本;而且是在追问教师作为教师的存在意义,唤醒教师自身的精神本质性。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项秉健  汪国新  
社区学习共同体最深刻的革命在于,让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是精神世界的一次自我去蔽,他们是一群自主的成人学习者。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就是一种邻里间的协作学习,一种带着特定的情绪和感情温度的共同学习。社区学习共同体保证了其成员在群体中的每一时刻、每一行为都处于自主和自愿的状态之下,因为他随时可以零成本离开。"自主和自愿正是善和道德的前提"。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方红  
当前的教育很少直面儿童精神及其内在本质,致使儿童精神被偏好"秩序"、追逐"功利"、崇尚"理性"的倾向所挤占,儿童的精神世界被挤进了太多不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最终导致儿童精神的"异化"。因此,教育应反省自身,反省教育制度和教育行为是否违背"为人"的伦理,进而真正观照儿童精神的成长,把儿童当作儿童,正视儿童的"游戏",打破困束儿童的"围墙",着眼儿童的幸福,以儿童自身独特的而不是成人认定的精神特质为基础,如此才能真正成为有助于儿童精神成长的"为人"之学。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谢国平  
余华小说致力于剖析人物的精神状态,以揭示出人的真实需求;同时从爱的艺术出发,尝试对其进行救赎。充分了解余华作品中的人物的精神世界、人格状况,把握其在意识形态发生巨变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人格分裂、人性异化等特征,能有效地跳出语言、地域、文化制约等因素,清晰透彻地解读余华作品。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周颖  
眷村是台湾特殊政治历史背景下的产物,眷村小说中的"外省女性"形象,是眷村小说形象谱系中特为重要的部分,不仅因为其形象的丰富性与典型性,也因眷村特殊性质造就的女性在其中的特殊位置。文章旨在发掘形形色色的"外省女性"作为眷村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所面临的相似的生命困境,即难以真正超越"外省人"身份的局限,她们不仅要承担历史政治所加诸来台"外省人"的流离与苦难,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眷村环境的闭塞压抑,以及家庭内部父权的阴影。文章分别从代际、性别、两岸关系三方面讨论眷村"外省女性"群体的生命困境与精神悖论,从而探寻"外省女性"群体零落精神空间的共性,以深入理解"外省女性"的心灵世界。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欣  孙天胜  
晚明时期,旅游风气盛极一时,尤其士人阶层好游成癖,他们置身山水,荡涤心灵,其动因在于追求性灵复归和个性解放。旅游本身的价值在晚明旅游者的精神世界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大量游记文体的出版,则是他们对中华旅游文化的最大贡献。
[期刊] 求索  [作者] 韩庆祥  王海滨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重建是中国现代性问题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黑格尔和马克思都重视精神发展的重要性,坚持精神与现实需要在对方中确证和体现自身的力量,并强调精神与现实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相转化,然而在视域关照、运思逻辑和研究理路上存在偏重于"精神基地"还是"现实基础"的差异性问题。人的精神世界重建问题的实质就在于内在精神与现实逻辑的和解与互动,具体涵摄相辅相成的三个子问题:人的精神世界如何适应现实逻辑;现实逻辑如何改善关乎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外在条件;精神文化如何优化现实逻辑。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重建问题,主要指向内在精神与当代中国整体结构转型和社会力量博弈的现实逻辑之间的关系。
[期刊] 求索  [作者] 杨振闻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帅  
自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战败,日军在侵华过程中俘虏了大量中国士兵。为了攫取中国战俘的劳动力资源,实现"以战养战"的战略目标,日军设置了多个战俘营,用来关押、训练、改造中国战俘。日军不承认中国战俘的政治身份,中国战俘更未享受国际法规定的战俘权利。在日军管理的集中营,中国战俘历经饥饿、严寒、酷刑、强迫劳动等虐待行为。日军试图对中国战俘进行精神改造,将中国战俘由"抵抗者"变为"合作者"。战俘营中,中国战俘遭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丁道勇  
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假设是童年期的独立。这种儿童观与现代教育勾连在一起,呈现为一种相伴生的历史现象。基于此,现代教育的可能性和限度可以从儿童观的角度获得说明。但是,已有的研究表明,无论是从时间维度还是从地理的维度来看,儿童生活的样态从来都是多样的,不同人群的儿童观并不统一。现代教育在儿童观上的基本假设值得继续讨论。在前现代时期和前工业化地区盛行的教育形式,在儿童观上与现代教育有根本不同的选择。这种儿童观、教育观是具有典范意义的历史概念。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丁道勇  
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假设是童年期的独立。这种儿童观与现代教育勾连在一起,呈现为一种相伴生的历史现象。基于此,现代教育的可能性和限度可以从儿童观的角度获得说明。但是,已有的研究表明,无论是从时间维度还是从地理的维度来看,儿童生活的样态从来都是多样的,不同人群的儿童观并不统一。现代教育在儿童观上的基本假设值得继续讨论。在前现代时期和前工业化地区盛行的教育形式,在儿童观上与现代教育有根本不同的选择。这种儿童观、教育观是具有典范意义的历史概念。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涂艳国  
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儿童的幸福则是快乐的现在与美好未来的结合。教育要促进儿童的幸福,必须处理好儿童的现在与未来的关系。通过儿童的生活和活动把儿童的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儿童认识自己未来的意义,引导他们向着未来发展。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对如何处理儿童的现在与未来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我们认识教育促进儿童幸福的条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项继发  
阿伦特将美国教育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归于"没有世界"——儿童看似被给予自主,但事实上他们与成人世界的联系被切断。相应地,成人没有承担好将儿童"领入世界"的角色,没有珍视过去的传统之于当下和未来的意义,没有教会儿童在"物之世界"中使用物质材料和精神材料进行言说和行动。在阿伦特看来,作为"领入者"的教师,应当站在新与旧、过去与未来之间,引出儿童的言说和行动,将儿童领入现世世界。由于儿童还不熟悉这个既有世界,出于对每一个学生崭新的、变革性的利益的考虑,教育必须是保守的。学校作为现世世界的建制代表,也应当重拾权威,珍视传统。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陶志琼  夏承谦  
儿童的生存与生活是处于诸多关系之中的,儿童是处于生成之中的关系性存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自然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关系既是儿童成长的环境,也是儿童成长的教育资源。关系中的儿童教育需要回归教育的本真,遵循自然教育的规律顺性发展儿童,基于儿童立场不断重新发现儿童,让孩子的童年生活在自然关系、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滋润与滋养下过得更富有生趣、幸福快乐且富有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