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56)
2023(5992)
2022(4680)
2021(4846)
2020(3776)
2019(9267)
2018(9488)
2017(16401)
2016(10051)
2015(11562)
2014(11693)
2013(10487)
2012(9233)
2011(8445)
2010(9046)
2009(7717)
2008(7425)
2007(6624)
2006(5853)
2005(5383)
作者
(24366)
(20015)
(19975)
(19339)
(12827)
(9498)
(9279)
(7884)
(7793)
(7374)
(6965)
(6699)
(6487)
(6465)
(6398)
(6125)
(6091)
(6049)
(5940)
(5736)
(5193)
(4978)
(4955)
(4749)
(4589)
(4566)
(4544)
(4485)
(4026)
(4003)
学科
(30487)
经济(30458)
教育(20197)
管理(20167)
(17419)
方法(16918)
数学(15490)
数学方法(14952)
(14836)
企业(14836)
中国(14250)
理论(11603)
教学(10172)
(7995)
(7734)
业经(6053)
(5786)
学法(5774)
教学法(5774)
(5758)
技术(5731)
学理(4888)
学理论(4888)
(4865)
发展(4837)
农业(4814)
地方(4736)
(4714)
(4639)
贸易(4633)
机构
大学(127338)
学院(123600)
研究(42323)
管理(42011)
(39465)
经济(38249)
理学(36164)
理学院(35678)
管理学(34489)
管理学院(34244)
教育(30127)
(28803)
(27345)
师范(27190)
中国(26173)
科学(24901)
师范大学(22377)
(20311)
(20275)
技术(19356)
北京(19258)
中心(18581)
研究所(18444)
职业(18439)
(18266)
(16265)
业大(15590)
(15455)
(14714)
财经(14374)
基金
项目(79628)
研究(66009)
科学(63762)
基金(53000)
(44995)
国家(44493)
教育(41037)
科学基金(38066)
社会(37485)
社会科(35249)
社会科学(35241)
(33165)
编号(30505)
(29988)
成果(27316)
基金项目(26152)
课题(24900)
自然(23551)
自然科(23059)
自然科学(23056)
资助(22925)
自然科学基金(22598)
(21241)
重点(19616)
(19120)
规划(18721)
项目编号(18309)
(17487)
教育部(17347)
(16895)
期刊
教育(54321)
研究(45699)
(41258)
经济(41258)
中国(35824)
技术(18820)
管理(16426)
学报(15324)
职业(14836)
科学(14588)
(13856)
大学(13548)
(12893)
学学(10770)
技术教育(9927)
职业技术(9927)
职业技术教育(9927)
农业(9162)
(7862)
金融(7862)
(7565)
论坛(7565)
统计(7420)
图书(7318)
财经(6878)
经济研究(6800)
(6734)
(6634)
业经(6600)
高等(6394)
共检索到1935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杜志强  
特殊教育不可因强调"社会教育"模式的重要性而否认传统的"医教结合"模式,也不可因强调"医教结合"模式而否认"社会教育"模式。特殊教育一方面应正视特殊儿童的残疾事实,关注残疾的病理学根源、行为特点以及矫正补偿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要从社会人的角度出发,满足特殊儿童回归主流社会的教育需求。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傅王倩  肖非  
近年来对"医教结合"模式的讨论与实践使之成为特殊教育的热点话题,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对其争议不断。本文探讨了从残疾模式看医教结合、医教结合对特殊教育学科的发展以及医教结合是否该作为一项政策等议题,以期对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提供一点启示。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邓猛  景时  
论文探讨了通过发展最佳实践方式提高特殊教育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并结合中国实际对本土化的特殊教育最佳实践方式进行了思考与探索。作者认为:教学有效性是衡量特殊教育质量的根本指标,也是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孜孜不倦追寻的目标与长期困惑的根本问题。西方特殊教育有效性是通过各种最佳实践方式来实现的,是判断不同安置模式的重要依据。随着西方特殊教育发展与全纳教育理论的兴起,特殊教育实践方式得到重视与发展。微观层次的课堂教学策略、中观层次的学校变革模式,以及宏观层次的理论范式共同构成完整的特殊教育最佳实践体系。中国特殊教育应注重发展本土化的实践方式,在范式转变、教学环境设置、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杨广学  
与西方一些国家流行的以标签为导向的特殊教育模式相对照,本文首次提出了一种以服务为导向的特殊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着眼点是对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广义的特殊教育以及相关服务,其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培育服务资源,建立健全综合性的服务传递体制。它要求我们把注意力从儿童个人心理特征的测评和传统的学校成绩评价,转向特殊教育的专业服务资源培育和有效服务体系的制度化建设上来。三级预防的理念和策略,应该是我国发展综合服务性的广义特殊教育的一个基本参照。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苏雪云  
本文叙述了加拿大特殊教育立法的历史沿革及其特色 ,并着重对安大略省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以及相关部门的人员的责任作了重点介绍 ,还分析了加拿大目前特殊教育立法的新进展。并结合中国国情 ,反思我国的特殊教育立法现状 ,对完善我国特殊教育立法提出可资借鉴的建议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波  肖非  
循证实践已成为特殊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新范式。本文探讨了特殊教育中循证实践的概念内涵、基本过程,以及实施和推广,对于加强我国特殊教育政策基本理论研究、提升特殊教育科研的实践价值、以及提高特殊教育的质量与成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钟启泉  
教学实践模式经历了从行为主义经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这一演进过程。社会建构主义教学实践模式所要求的新型教师专家的成长,需要高层次的判断——提供问题框架,在做出教学行为的同时,同问题解决情境展开对话与反思。因此,锻造教师实践思维的课题应当列入教学研究的日程。教师唯有通过实践思维的锻造,才能正确地理解教学知识的基础、教学知识的源泉以及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真正从技术熟练者走向反思性实践家。教师实践思维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每一个教师在其所在的学校文化之中与同僚教师一道分享、一道形成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蔡翮飞  
特殊教育师范生生命教育有助于培养真正乐于献身特殊教育事业的师范生,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提供积极的信息。从特色生命教育课程的建设、良好生命教育环境的营造、生命教育动力体系的加强、"准教师"生命教育的实施、教育评价标准的多样化等方面,积极探索特殊教育师范生生命教育模式构建。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骆中慧   黄宏伟  
特殊高职教育育人模式回应残疾学生高质量学习、就业和发展的需求,拓宽残疾人群体成长成才通道,促进残疾学生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办学10年来,锚定“自立自信、融合强技”育人目标,构建了“残健融合、协同共培、三制合一”特殊高职育人模式,在高职院校融合环境建设、特殊高职教学支撑适配、残疾学生可持续发展机制建设方面实现创新突破,形成紧扣“特”字精准办学定位、把握职教特质破解特教育人难题、引入增值发展评价推进多元发展的育人经验,获得了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未来特殊高职教育育人模式改革,应发挥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协同创新优势,优化高职院校融合教育模式提高职业教育包容性、增强特殊职业教育适应性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拓展特殊高职教育多元衔接功能支持残疾学生终身发展。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宋兵波  
对教育研究的特殊性进行追问,虽然能更好地理解教育研究的特点,但并不能恰当解决教育研究的地位、价值问题,更不能确立教育学的学术形象和学科立场。只有深入分析教育问题的性质,进而理解教育研究的性质,才有可能为教育研究建立价值基础;只有全面把握教育研究的文化性、价值性、伦理性和主体性,才能更好地把握教育研究的实践逻辑,为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建立良好的理解与共识。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申仁洪  
要使计算机能在特殊教育中发挥其潜在的功能 ,就必须建立起新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而计算机固有的特性又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新型模式的建立要求人们以系统方法为指导 ,更句最新的学习理论成果 ,运用教学设计原理 ,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琴  郑晓坤  于吉吉  
新加坡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具有鲜明的特色。新加坡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分为特殊教育文凭和特殊教育硕士两个层次,并在教育文凭层次设置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和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工作者两种培养方向。新加坡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模式总体呈现出注重多方合作、实践经验贯穿培养全过程、支持学生自主选择职业方向并加强培养的针对性等特征。新加坡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的经验能够为我国新时代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模式变革提供可资参考的经验。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连源  张珍珍  侯婷婷  郭盛哲  刘春玲  
为保障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教育质量,英国实施了规范、专业的学业评价。2020年英国教育部颁布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性评价模式“参与模式”。该模式注重学生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进步表现,为尚未达到国家课程评价标准且无法参与学科学习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提供灵活、全面的学业评价。本文从探析参与模式的产生背景出发,对参与模式的适用对象、设计思路、应用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流程、实施成效以及特征等方面进行介绍。借鉴参与模式的经验,我国可以考虑从制定特殊教育学业评价标准、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学业评价模式和多元协作的特殊教育学业评价监管体系入手,不断优化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玉静  
《萨拉曼卡宣言》呼吁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学习,这种全纳教育的成功有赖于普通学校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的学习支持。本文首先通过梳理文献论述从特殊教育到全纳教育的转型,进而回顾学习支持主体,主要包括主流教师、学习支持教师、助教、学习支持顾问等及其之间的合作。然后通过介绍学习支持的模型包括医学取向、全纳取向和服务连续体的模型,以及综合的生态系统交互模型,进而回顾了英国、美国和南非等国学习支持的不同实践,最后本文基于国外模型与实践为我国学校学习支持的师资配置、模型实践和研究提出了建议,包括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以及全校推进模式的学习支持等。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祝怀新  王怡沁  
新西兰早期特殊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主要由梅西大学和坎特伯雷大学负责,两所高校建立了面向幼儿教师的培养项目,确立了全纳教育理念下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目标,设置了基于普通教育的特殊教育课程,并以研究生文凭项目为基础设立了多级培养项目。以上培养模式总体呈现以下三大特征:各级项目流通机制灵活,教育实践课程难度较大,教师筛选贯穿培养全程。借鉴以上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师资培养现状,为我国早期特殊师资培养提供可资参考的改进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