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97)
- 2023(6410)
- 2022(5187)
- 2021(4769)
- 2020(3856)
- 2019(8836)
- 2018(8541)
- 2017(16170)
- 2016(8150)
- 2015(9534)
- 2014(9369)
- 2013(9681)
- 2012(9559)
- 2011(9094)
- 2010(8948)
- 2009(8563)
- 2008(8160)
- 2007(7051)
- 2006(6657)
- 2005(6283)
- 学科
- 济(66793)
- 经济(66749)
- 方法(21520)
- 管理(20472)
- 数学(19958)
- 数学方法(19908)
- 中国(16799)
- 业(16682)
- 地方(15601)
- 地方经济(12145)
- 企(11531)
- 企业(11531)
- 贸(11158)
- 贸易(11150)
- 易(10863)
- 农(10620)
- 学(9922)
- 业经(9883)
- 环境(8625)
- 制(8243)
- 财(8165)
- 融(8112)
- 金融(8112)
- 发(7737)
- 关系(7631)
- 银(7444)
- 银行(7443)
- 行(7346)
- 农业(7206)
- 经济学(7188)
- 机构
- 大学(135944)
- 学院(132676)
- 济(79695)
- 经济(78774)
- 研究(56358)
- 管理(47005)
- 中国(44007)
- 理学(39843)
- 理学院(39366)
- 管理学(39062)
- 管理学院(38798)
- 财(31938)
- 京(28781)
- 经济学(28324)
- 科学(28204)
- 所(27925)
- 财经(25869)
- 经济学院(25308)
- 研究所(25234)
- 经(23797)
- 中心(23169)
- 院(19550)
- 财经大学(19284)
- 北京(19236)
- 科学院(17843)
- 江(17536)
- 社会(16876)
- 农(16626)
- 研究中心(16263)
- 范(16216)
- 基金
- 项目(82034)
- 科学(66394)
- 基金(64169)
- 研究(61088)
- 家(55640)
- 国家(55287)
- 科学基金(46949)
- 社会(45054)
- 社会科(43021)
- 社会科学(43014)
- 基金项目(32360)
- 资助(27152)
- 省(26838)
- 自然(26334)
- 教育(26331)
- 自然科(25745)
- 自然科学(25738)
- 自然科学基金(25335)
- 划(23396)
- 国家社会(21192)
- 中国(20939)
- 编号(20853)
- 部(20625)
- 发(19647)
- 重点(18743)
- 济(18558)
- 经济(18418)
- 教育部(18328)
- 成果(17426)
- 发展(17201)
共检索到2144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方红生
通过对两大假说的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我们认为与生产能力过剩说相比总需求不足说更可信,主要理由:第一,在现有的估计技术条件下,我们并没有发现通货紧缩发生之前存在潜在产出增长率突变的证据,因此,生产能力过剩说就被证伪,总需求不足说被证实。第二,生产能力过剩说并没有区分信贷紧缩和萎缩,而且模糊掉通货紧缩发生的时间概念。实际上,根据总需求不足说的分析,在通货紧缩发生之前,的确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既存在信贷紧缩,也存在信贷萎缩。除此之外,生产能力过剩说在证明生产能力存在过剩方面也问题明显。第三,在破解"缩长"之谜的机制上,总需求不足说明确把握时间概念,将事实与说理融为一体,而生产能力过剩说没有做到这点,而且还...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万铭 李海明
本文归纳了经济转型时期的特征事实 ,对现有各种解释这些特征事实的文献作了系统评述。这些解释基本上被归结为三类 :来自新古典主义、渐进主义和政策或战略论者 ,它们注意改革以来的已有成就和导致改革独特路径的具体因素 ,因而对改革作了片面的理解。基于制度主义的思路 ,相应地提出了一个理解改革的制度主义框架 ,它或许可以保持理解各类及不同时期经济转型的逻辑一致性和完整性。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盛斌 赵文涛
本文不仅考察了城市全球价值链(GVC)嵌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关系及影响机制,还探究了经济增长率由"结构性加速"转向"结构性减速"的外在原因及内在"结构路径之谜"。研究发现:GVC嵌入可显著促使经济增长,经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结果依然显著。影响机制检验表明,GVC嵌入通过促使产业结构趋于高级化、偏离合理化,分别对经济增长起到正向促进和负向抑制作用,具有完全传导的中介效应。拓展性分析显示,GVC嵌入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滞后效应和动态效应;此外,金融危机对GVC嵌入的经济增长效应具有显著的负向冲击影响,是导致经济增长率由"结构性加速"转向"结构性减速"的外在原因;该负向冲击是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路径实现的。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何小钢 张宁
本文构建面板数据下的参数成本前沿模型,从成本角度考察了中国经济增长转型的动力。研究表明,在诱发企业成本变动的各种效应中,除规模扩大效应之外,技术进步效应最大,其次是要素价格调整效应,再次是效率提升效应。要素价格调整效应中以能源影响最大,能源价格波动有可能成为制约行业向资源节约增长转型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和对外开放都有利于降低成本的非效率水平。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刘铠豪 刘渝琳
本文在个体储蓄模型和企业决策模型的基础上拓展了索洛模型,基于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教育结构、收入结构和职业结构七个视角,通过1990~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少儿抚养比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老年抚养比与经济增长呈"倒U型"关系,拐点将出现在2034年前后。研究发现:人口性别比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负效应,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而初见端倪的现代型人口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高中学历人口所占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不显著,而专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口所占比例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城乡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而...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单豪杰 沈坤荣
经典经济增长理论只重视了资源配置的运行层面,没有很好地探究经济增长的深层次的增长源泉即制度因素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在一种强大发展共识环境之下,由中央政府主导的政治集中的行政管理体系、经济分权体制以及与之伴随的不健全的法治等核心要素所形成的缓慢演进制度构成了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宏观制度框架,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作为考核各级地方政府的主要政绩标准,虽有利于各地方政府的竞争,但也严重损害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从生产效率和金融效率两维角度定量评估了资源配置的均衡绩效状况,最后为改进目前相对效率低下的绩效状况给出了相应的政策选择并认为加快法治建设已成为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法治 制度 地方政府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武少俊
一、何为悖论? 在逻辑学上,悖论的含义是:一个命题B,如果承认B,可推得非B;反之,如果承认非B,又可推得B。则命题B称为一个悖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速度问题就是这样一个悖论。强调速度的重要性,追求高速度,往往导致非速度(即调整,整顿),这时往往对速度战略大加批判;但调整整顿,又必然引至强调速度的重要性。这种现象在我国几十年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止一次出现。例如:1958年的"大跃进"强调高速度,"超英赶美",结果导致1960年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速度降到最低;1978年的"三年大见成效","洋跃进",导致1979年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1985-1988年的"改革攻坚战...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李罗力
中国的几大发展瓶颈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但中国在这种条件下仍然能够取得这么大的发展成就,这就是所谓“中国经济发展之谜”。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取得辉煌成就的最根本和最直接的推动力就是对外开放,特别是在引进外资方面取得了其他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没有达到也不可能达到的成功,其最大的贡献是解决了中国几千万人的就业问题。还有两个重要的“溢出”效应。其一是它间接为解决中国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发展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二是进一步提升和扩大了中国的市场潜力。大量国际资本涌入还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自主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的大量改善、中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等等好处,大大缓解中国内在的发展瓶颈和矛...
关键词:
中国经济 外商直接投资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韦韡 蔡运坤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与“压舱石”,但消费不足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突出的结构性问题。文章基于晋升锦标赛理论,采用2014-2018年三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与宏观层面的匹配数据,考察了经济增长压力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增长压力与居民消费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且通过工具变量法与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强烈的增长压力对低市场化地区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更显著,但却促进了高市场化地区的居民消费,由此加剧了居民消费不平等。机制分析表明,强烈的经济增长压力会导致地方政府采用投资驱动式增长与土地财政依赖的策略,以短期内显著推高GDP。此外,地方官员晋升空间相对有限,而为了争取机会,以“层层加码”“硬约束”与“软约束”的方式制定经济增长目标将显著挤出居民消费水平;且在晋升激烈驱动的现实经济增长压力下,晋升希望更大的任期小于4年的省委书记采取的政策更加倾向于短期。研究结论为优化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与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以刺激居民消费提供了理论支持。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谭洪波 郑江淮
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服务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都在不断上升,而中国则不同,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本文在Baumol、Oulton和Sasaki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两部门模型来解释中国这种与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不同的发展模式并寻找其原因所在。模型证明了这种状况是由于中国服务业特别是高级生产者服务业的TFP增长率为零造成的,随后的实证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而且与日、美、德、法相比,中国服务业TFP增长率显著低于这几个国家的服务业TFP增长率。由于服务业中的生活服务业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属于真正的"滞后部门",因此,...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刚 许跃辉
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现象,既不符合"华盛顿共识"标准,也无法使用主流经济学理论进行解释,被称为"中国增长之谜"。这里通过构建包含政府、市场、制度和利益集团等组织在内的分析框架,并引入准中性政府的概念,可以较好地解释中国增长之谜。准中性政府是一个在短期内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制定有偏向的政策,但是利益集团之间相对地位的变化,导致政府无法在长期内偏向某一固定集团。也就是说,准中性政府具有短期内有偏、长期内无偏的特质。这种特质构成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在机制,而准中性政府通过制度变迁的方式使中国经济增长获得强大
关键词:
准中性政府 制度变迁 包容性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陶新宇 靳涛 杨伊婧
东亚模式经历了"结构性加速"与"结构性减速"的整个过程,"中国模式"与"东亚模式"是殊途同归,抑或是能够走出超越"东亚模式"的大国之路?本文基于"东亚模式"发展历程的整体评价,并结合中国现实,通过与"东亚模式"的代表性经济体——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在产业结构、人口结构、投资消费结构、外贸结构以及城乡收入结构上进行比较,透视中国经济的可行性空间。参照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经验,本文使用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针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之谜"通过算术平均法将五个经济结构指标合成为经济结构指数,合成的经济结构指数与经
关键词:
结构之谜 经济增长 “倒U”型曲线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稻葵 孔睿 伏霖
中国经济高增长的直接动力是日益庞大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国经济庞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融资来源是什么?这是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波动的基础性课题。本文分析论证,国内非中介融资(DomesticNon-IntermediatedInvestment,DNI)是中国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最大融资来源。DNI指的是国内企业自有资金和民间资金,不经由金融中介或财政体系而直接进入投资领域的投资。DNI占固定资产总融资量的比重从1996年的53%上升到2011年的68%。本文进而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了DNI与GDP的因果影响关系;运用2003到2010年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回归,分析了DNI占固定资产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文进
随着近几年我国统计反映的经济增长率与人们实际感觉之间的差异 ,国内外有不少人对我国经济增长率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认为我国的统计方法高估了实际增长率。这种怀疑 ,无论从统计技术还是从一些指标间的关系看 ,都是有一定根据的。但笔者认为 ,我国实际的经济增长率 ,不仅不是如人们认为的那样被高估 ,而是被严重低估了。近些年经济增长率与实际感觉之间的不一致 ,则是经济结构与分配结构变动造成的
关键词:
中国经济 经济结构 增长率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陈志宏
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看来,美国金融风暴的实质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脱节,加之政府没有有效监管,让市场放任自流而导致的后果。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得益于政府的主导。比照美中的经济境况,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不可替代。
关键词:
虚拟资本 增长 危机 主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