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86)
- 2023(8756)
- 2022(7691)
- 2021(7129)
- 2020(6352)
- 2019(14743)
- 2018(14675)
- 2017(27750)
- 2016(15442)
- 2015(17774)
- 2014(18255)
- 2013(18015)
- 2012(17227)
- 2011(15582)
- 2010(16138)
- 2009(15145)
- 2008(15535)
- 2007(14484)
- 2006(12605)
- 2005(11410)
- 学科
- 济(63502)
- 经济(63417)
- 管理(42035)
- 业(38166)
- 企(30895)
- 企业(30895)
- 方法(29244)
- 数学(25285)
- 数学方法(24910)
- 农(17787)
- 中国(17067)
- 财(16543)
- 学(16286)
- 制(14143)
- 地方(12253)
- 贸(12044)
- 贸易(12039)
- 业经(11942)
- 理论(11703)
- 易(11653)
- 农业(11081)
- 银(10711)
- 银行(10673)
- 体(10447)
- 行(10178)
- 融(10151)
- 金融(10143)
- 和(10083)
- 务(9649)
- 财务(9606)
- 机构
- 大学(229752)
- 学院(227156)
- 济(88125)
- 经济(85921)
- 管理(81225)
- 研究(80558)
- 理学(68647)
- 理学院(67777)
- 管理学(66199)
- 管理学院(65772)
- 中国(61277)
- 科学(51552)
- 京(50594)
- 农(44938)
- 所(43067)
- 财(42391)
- 研究所(38950)
- 中心(37372)
- 江(36862)
- 业大(36612)
- 农业(35685)
- 财经(32725)
- 北京(32164)
- 范(31849)
- 师范(31442)
- 经(29429)
- 州(28934)
- 院(28517)
- 经济学(26622)
- 技术(26554)
- 基金
- 项目(143377)
- 科学(109848)
- 研究(103370)
- 基金(100848)
- 家(88831)
- 国家(88070)
- 科学基金(73019)
- 社会(62008)
- 社会科(58431)
- 社会科学(58408)
- 省(56695)
- 基金项目(52650)
- 教育(48914)
- 划(48078)
- 自然(47400)
- 自然科(46288)
- 自然科学(46268)
- 自然科学基金(45403)
- 编号(43534)
- 资助(42648)
- 成果(37582)
- 重点(32804)
- 部(31552)
- 课题(30784)
- 发(30465)
- 创(28644)
- 科研(27703)
- 计划(26914)
- 大学(26850)
- 创新(26815)
共检索到3535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燕晓黎
分析功能语法中人际功能,语法隐喻,人际语法隐喻几个概念,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简.爱》片段,阐释人际语法隐喻这一理论,进行人物性格及心理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林丽华
<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描绘的是一种自然和谐、朴素自得的生活方式。此种以“耕读传家、诗书继世”为代表的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体现。谈及农耕文化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经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里的农耕文化》一书无疑将为我们打开一扇深入洞悉农耕文化的窗。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纪燕
隐喻是西方文学理论传统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文学基本问题之一。隐喻在认知和语言之外的被当代隐喻研究所忽略的文学层面的价值理应受到关注:作为一种艺术,文学是充满隐喻性的创作。作家的整个思维运作方式和创作过程都是隐喻性的。隐喻不再局限于语言层面的表现形式或修辞方式,而是作为一种人类的思维方式,成为一个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途径。文学意义的隐喻研究以认知隐喻研究为理论参照,并以自身的理论与之相互观照,而不仅仅是认知隐喻研究的补充。注重文学意义的隐喻研究,有利于促成相得益彰且均衡有序的隐喻理论发展态势。
关键词:
隐喻 文学 修辞 思维 认知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袁曦临 陈霞
接受美学认为,未经过读者阅读的作品只能是"第一文本",经过读者阅读后的作品才是"第二文本"。阅读使作品的意义得以实现。图书馆导读普遍存在居高临下、忽视读者的倾向。接受阅读理论中关于"第二文本"的观点为图书馆导读的实践指明了方向,即重视读者对作品的阐述及读者阅读经验之间的交流和分享。面对网络环境下阅读载体、阅读方式的改变,图书馆必须调整传统导读的内容与形式,并在此过程中寻找阅读理论和导读方式的创新和发展,从"第一文本"发现转向"第二文本"发现。
关键词:
图书馆导读 接受美学 第二文本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丽丽
从文学理论上来说,女性形象的塑造往往是文学创作形象层次和思想层次的重要表现方式。因此,世界文学巨匠笔下所塑造的女性往往令人陷入沉思、或喜或悲,读者往往通过饱满的女性形象反思人生的生存与人类的人文关怀问题。这种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反思跨越文化、跨越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情感的共鸣所在。女性形象的塑造在外国文学作品中丰富而深刻,尤其从有中世纪文学之后,“女性”都是外国文学作家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在任何时期的文学发展中都能看到不同的女性形象。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满福
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不断生成的主体隐喻是关于教育理念的诗性的表达。隐喻观照着当下的教育生态,也以其语言表述上的巨大张力传播和推广着隐喻背后的教学理念。从人是容器到人是动物到人是机器再到人就是人的意义嬗变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至少在认识上,教学中的学生正越来越靠近主体或成为主体。
关键词:
教育 主体 隐喻 嬗变 表达 诠释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周慧梅
科举制度特有的内涵规范和涵养了中国文人的思维模式和人文性格,即便终生徘徊在科举边缘的读书人亦不例外。他们怀着极度失落愤慨及向往的复杂心情,利用他们手中为“及第”而积聚的知识和屡次“不第”的辛酸,创造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为世人展示了科举制度下文人的众生像,“儒生不幸文坛幸”,繁荣和拓展了文学的领地。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文学作品的作者——被科举所遗弃的文人,通过鞭挞科举而成为科举制度虔诚的守护者。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祝莹 支晓琳
随着修辞学的发展,隐喻研究推到了空前的地位,在设计领域也被广泛运用。绿色设计是设计的未来趋势,其所倡导的理念可以借助隐喻方法更好地传达。文章阐述了隐喻和绿色设计的相关概念,分析了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性。通过设计案例,论证了在绿色设计中引入隐喻符号可以使产品语意巧妙表达,给用户带来美的感受和舒适的生活,唤起用户的共鸣,从而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内在价值,达到更好传达绿色环保理念的目的。
关键词:
隐喻 绿色设计 产品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孙娟
政治演说不同于其他演讲语篇,其主要特征在于它包含了演说者的意识形态倾向。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指出,隐喻建构着人类的思维活动和语言,具有普遍性和无意识性。文章运用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选取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作为语料,主要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三则概念隐喻,即"旅程隐喻""汽车隐喻"和"潜水艇隐喻",试图分析演说者如何通过概念隐喻来建构话语,通俗地传达其政策理念。
关键词:
APEC 政治演说 概念隐喻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赵丹群
[目的 /意义]对引文分析领域的研究与创新进行回顾和展望。[方法/过程]运用隐喻思维方法,以"科学睡美人"和第二代期刊评价指标(EF和SJR)的创设为例,对引文分析领域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说明;同时,通过对生态学相关研究文献的调研分析,提出将生态学原理引入到未来引文分析研究中来,形成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引文生态学,并就若干重要研究议题进行简要说明。[结果 /结论]隐喻思维方法在学术研究及方法论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引文生态学的提出对引文分析领域的理论完善和应用创新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隐喻思维 引文分析 引文生态学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吴铃 李恒
中国手语中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共有"上-下"、"前-后"和"左-右"三种类型的时间空间隐喻。分析表明,中国手语中的时间空间隐喻发生的理据性和动因与汉语大致相同,均符合认知语言学中提出的"体验性"观点。但也应同时看到,中国手语和汉语对某些时间空间隐喻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如前者缺乏"未来在后-过去在前"的隐喻表达,因此在对聋人进行汉语教学时,应当着重厘清两种语言的不同,以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聋人的汉语水平。
关键词:
中国手语 时间空间隐喻 前后 左右 上下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袁征
许多文章说隐喻是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本文分析它们提出的主要证据,并探讨隐喻的逻辑原理,试图回答:隐喻导致的认知是谁的认知,怎样判断隐喻的真伪,隐喻在教育理论的发展中有什么实际作用。
关键词:
隐喻 逻辑 类比 教育研究法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鲁正一 张广君
游戏是伽达默尔解释学的重要隐喻,它具有超越性、规则性和内在价值性,游戏隐喻打破了认识的主客观对立,使理解成为人的存在方式。从生成论教学哲学的立场来看,教学对话是教学发生的可能前提、存在方式和价值实现途径,对于教学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教学对话作为理解活动,天然地含有游戏的特征,这使得游戏隐喻下的教学对话呈现出新的内涵。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畅
隐喻,作为修辞领域的重镇,学界研究已多,堪称硕果累累。本文也谈寓言隐喻,但不同之处在于,本文将其置于"思想修辞"的视域中进行观照。"思想修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系统,它试图在语言修辞之外探讨一种思想层面上的广义修辞现象。简言之,所谓"思想修辞",就是运用修辞的方法、手段来进行思维和思考,或曰在思想、思维过程中带有修辞的痕迹和影响,凡具有这些特征的思维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思想修辞"。提出并论证思想修辞,是在中国学界从"狭义修辞学"到"广义修辞学"转向这一大背景下进行的。研究思想修辞,提出和明确整体概念固然重要,但更为要紧的是要像语言修辞有自己的"修辞格"一样,也确立"思想修辞"自己的研究范畴。由此考量,"寓言隐喻"可视为"思想修辞"的基本范畴之一,而富含寓言故事的《庄子》是其重要文本。《庄子》大量运用寓言及比喻、明喻、暗喻等修辞手段,无疑富含修辞元素,但其绝不仅限于语言层面,而是存在于思想和思维层面。在此,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而且还是一种认知方式。"心斋""心驰""坐忘""丧我"等构成了庄子认知表达的思维层面,其思想贯通全篇,由直觉性的心神直接抵达道之核心。显然,这种以寓言隐喻为载体的修辞活动要高于"语言修辞",是一种"思想修辞"。而将"寓言隐喻"视为一种"思想修辞"范畴,置于这一整体系统中观照,或有新意与启发。
关键词:
修辞学转向 思想修辞 寓言隐喻 《庄子》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陈颖 马羽安 嵇建琴 徐薇
教师角色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影响学习者的学习信念和学习成就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远程学习者对英语教师角色的隐喻信念,发现英语教师具有交流者、指引者、培育者、鼓励者、施救者等9项主要的概念隐喻,包含了学习者对英语教师社交、职业、认知、情感共四个维度的期待。本研究结论对远程开放学习模式下的英语教学与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