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8)
2023(1611)
2022(1449)
2021(1431)
2020(1220)
2019(2560)
2018(2533)
2017(4924)
2016(2481)
2015(2799)
2014(2773)
2013(2758)
2012(2452)
2011(2300)
2010(2247)
2009(2296)
2008(2194)
2007(2080)
2006(2046)
2005(1580)
作者
(6653)
(5612)
(5453)
(5309)
(3575)
(2736)
(2579)
(2216)
(2107)
(1969)
(1954)
(1859)
(1844)
(1704)
(1651)
(1645)
(1631)
(1615)
(1585)
(1579)
(1355)
(1350)
(1298)
(1285)
(1268)
(1267)
(1245)
(1223)
(1125)
(1124)
学科
(10174)
经济(10040)
(6879)
企业(6879)
(6874)
管理(6721)
方法(5112)
理论(4149)
(4051)
业经(4012)
(3937)
中国(3930)
社会(3806)
企业经济(2924)
经济理论(2904)
(2761)
(2504)
(2373)
数学(2363)
数学方法(2340)
农业(2263)
教育(2115)
工作(1748)
(1718)
保障(1715)
社会保障(1715)
(1685)
福利(1655)
地方(1612)
问题(1553)
机构
大学(37506)
学院(36044)
管理(14437)
(14198)
经济(13887)
理学(12680)
理学院(12477)
管理学(12267)
管理学院(12183)
研究(12100)
中国(8561)
(7731)
(7556)
科学(6805)
财经(5971)
(5858)
师范(5827)
(5746)
中心(5490)
(5427)
(5362)
研究所(5076)
(5031)
社会(4914)
北京(4862)
师范大学(4804)
经济学(4489)
业大(4453)
财经大学(4377)
(4175)
基金
项目(23913)
科学(19650)
研究(18517)
基金(18304)
(15385)
国家(15186)
社会(14628)
科学基金(13437)
社会科(12408)
社会科学(12399)
基金项目(9606)
教育(8979)
(8598)
自然(7937)
自然科(7790)
自然科学(7788)
自然科学基金(7680)
编号(7666)
(7516)
成果(7020)
资助(6996)
(5960)
教育部(5465)
国家社会(5400)
人文(5218)
重点(5211)
课题(5012)
(4967)
(4934)
项目编号(4878)
期刊
(17270)
经济(17270)
研究(11678)
中国(8995)
(6404)
学报(5933)
教育(5875)
科学(5811)
管理(5501)
(5350)
大学(4931)
学学(4524)
财经(3557)
农业(3416)
(3073)
社会(2556)
业经(2485)
经济研究(2422)
(2378)
(2283)
金融(2283)
技术(2197)
问题(2127)
图书(2093)
社会科(1951)
社会科学(1951)
改革(1693)
(1693)
经济管理(1627)
(1547)
共检索到558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湛礼珠  
接续阶层分化的研究路径,从农民互惠博弈内生视角出发,构建"人际信任-熟人社会"的分析框架,以揭示熟人社会变迁的微观动力机制。研究认为,小农经济的生产形态与农耕文明时期低社会生产力水平以致农民长期面临生存威胁之间的张力,催生了广布于乡村社会的互惠网络,农民人际信任的自我增强与经济互助及道德声誉制度的自我实施相互作用,生成并维系传统熟人社会及其发展。市场性的输入以经济分化和农民离村为着力点打破了这一继替格局。农民摆脱生存威胁后,其互惠付出意愿降低,进而影响博弈双方的行为选择。当信任的自我削弱使农民的制度化信念发生质变时,熟人社会逐步解体趋势难以逆转。流动性社会中,基于连接性社会网络建立新型农村社区,是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夏支平  
随着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推进,农民外出务工长期化、村民之间关联市场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由此导致村民关系日渐生疏,乡村传统文化日益退潮,传统组织和权威弱化,灰恶化现象增多,乡村传统的熟人社会正在向半熟人社会变迁。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思斌  
一、研究人际关系初级化对考察社会变迁的意义(一)人际关系初级化的涵义人际关系初级化是笔者在库利所提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概念,其基本涵义是指人们之间的关系向亲密化、情感化乃至亲属性变动的过程和现象。在库利那里,初级群体是指人际关系亲密的群体,并指出家庭、邻里、儿童游戏群体是其主要形式,其中又以家庭为最。在初级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王成城  杜鹏程  吴婷  
本文首先分析了不同工作情境中员工社会幸福感维系的条件,然后从社会层面、组织层面、个体层面分别阐述了员工社会幸福感提升面临的挑战,最后相应地提出了实施长期雇用计划、清晰界定组织身份、建立礼法分治激励格局的对策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绍军  任毅  卢义桦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地造成水库移民。通过对浯溪口水库S外迁社区的个案研究,对水库移民外迁社区的社会样态进行了分析。水库移民安置过程往往伴随着移民原有村落的空间"脱嵌"以及外迁社区的空间"嵌入"。原有的移民村落是一个在差序格局主导之下的结构完整、关系网络紧密的熟人社会共同体;而在嵌入的外迁社区空间,生成了由水库移民与迁入地原住民组成的"双主体半熟人社会"。首先,"社会样态类型化"是"理想型"研究工具,"双主体半熟人社会"的概念建构是对水库移民外迁社区样态的理论化;其次,水库移民"双主体半熟人社会"的社会样态在结构维度表现为外迁移民和原住民群体组成的"事实"和"心理"同构的"双主体";在关系维度表现为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和以"双主体"间内部"熟人化"为基础的"半熟人社会";最后,基于S外迁社区"双主体半熟人社会"空间重构中经济、社会、政治空间的考察,认为外迁社区的空间治理需理解其社会样态,把握社会样态的内在机制和运作逻辑。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曲则生  肖友瑟  
日本教育与社会变迁曲则生,肖友瑟教育史学者一般把日本教育的发展分为以下3个阶段:近代前教育(即江户时期的教育),近代教育制度的创立时期,二战后新教育制度的创立时期。笔者试从这3个时期来阐述日本教育与社会变动的关系。一、江户时期的教育制度日本的现代教育...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马杰  马珺  
由于观点和认识角度的偏差,我们往往片面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含义,从而产生一种“误读”和“误识”,始终认为资源的增加和技术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是经济成长的基本动力,由此而步入纯“经济主义”和纯“技术主义”的误区,从根本上忽视了制度(Institutions)因素对经济增长乃至社会变迁的作用。考察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制度变迁与资源的增加、技术的进步一样,同样能够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也就是说,在资源既定和技术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形下,通过制度变迁亦能促成经济体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蔡禾  吴小平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韩骅  
俄苏高等教育与社会变迁韩骅一一国高等教育的产生和发达程度,是该国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俄国高等教育始于1755年莫斯科大学的成立。尽管这所大学起点较高,显示了可观的民主性,但它毕竟比西欧中世纪大学晚了数百年;而且在此之后的50余年内,在俄罗斯的...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连英祺  杨宏伟  
当我们在研究如何通过对技术创新的激励和引导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时 ,我们实际上已经承认了两个假设 :第一 ,技术的变迁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正关联性 ;第二 ,技术的变迁受到制度性因素的激励和制约。直观上和宏观经济数据分析都可以证明这两个假设是正确的 ,然而遗憾的是 ,一直以来 ,没有人对此给予历史的追溯 ,因此这两个假设尚未经历过经济史的检验。这与现阶段对技术创新的功利性研究有关 ,研究者认为技术创新是现代的事 ,主体是企业 ,因此历史中的技术创新被排除在研究之外 ,这种研究的现实性很强 ,但从研究的逻辑来讲 ,是残缺的 ,从研究的基础讲 ,是不牢固的。 1 981年 ,诺思发表了《...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兴业  
法国著名教育学家迪尔凯姆曾经说过:"当人们历史地研究教育体系的形成及其发展方式时,就会看到,它是依存于宗教和政治组织的,是依存于科学的发达程度和工业状况的。如果把所有这些历史因素同教育体系分开,那么,这个体系就会变得不可理解"~①。因此,也可以这样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施少华  谭慧慧  
人类经济经历了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其生产力中的主要决定因素也经历了人力、土地和资本三个阶段。近年来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实践表明,知识也是生产力的要素之一,而且在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主导作用,是第一生产力。本文从统治阶级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描述了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变迁过程,并指出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资本将失去对经济的统治权。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将是最后一个被垄断的生产要素,并为进一步进入共产主义提供了可能。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汤明檖  
一部学术著作的价值,并不以它研究的问题大小来决定。在学术史上,许多有影响的著作,常常都是从新的角度,对具体的小问题提出的新的解释,从而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这种“小题大作”的风格,更能体现近代科学的实证精神,在学术上的贡献,也不见得会比那些崇论议逊色。当然,小题能否大作,大作是否玄远,就只能看各人的眼光和功力了。陈春声这部著作,从十八世纪广东一个省区的米价分析入手,考察了传统中国社会的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按照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标准,问题实在不算小。但相对于时下国内史学界流行的许多纵横古今中西的宏篇巨制来说,把对一个省区在一个世纪中的米价分析写成一本约二十五万字的专著,也算得上是“...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景琦  
工业化、城市化形塑了人口流动的方向,这使得我国东部乡村与中西部乡村的社会性质产生了巨大分化。在工业化与人口大量流入的背景下,东部地区村庄逐步成为土客杂居的工业型村庄,"类熟人社会"成为工业型村庄社会结构的新形态。学界既有概念"无主体熟人社会"揭示了作为人口流出地的中西部农业型村庄社会结构的新形态,而"类熟人社会"与其相对应,形成对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互补性解释。在东部地区工业型村庄中,通过原生型社会关系与建构型社会关系,人们的"熟悉"感开始建立,但最终却形成了"熟而不亲"的类团体格局。类熟人社会的形成,有赖于人们在流动社会里,通过"区隔化"和"聚类化"的策略,在保障生存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生计的维持。过日子的区域差异,也使得各群体之间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融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