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33)
- 2023(12103)
- 2022(10787)
- 2021(10349)
- 2020(8690)
- 2019(19991)
- 2018(20043)
- 2017(38808)
- 2016(21504)
- 2015(24127)
- 2014(24354)
- 2013(24068)
- 2012(22253)
- 2011(19860)
- 2010(19922)
- 2009(18175)
- 2008(18025)
- 2007(16031)
- 2006(14002)
- 2005(12507)
- 学科
- 济(81765)
- 经济(81654)
- 管理(61476)
- 业(59043)
- 企(48917)
- 企业(48917)
- 方法(39075)
- 数学(33512)
- 数学方法(32987)
- 农(22835)
- 财(22218)
- 中国(21860)
- 学(20281)
- 业经(17716)
- 制(16314)
- 地方(15963)
- 农业(15094)
- 理论(15071)
- 贸(14673)
- 贸易(14666)
- 易(14250)
- 务(14246)
- 财务(14172)
- 财务管理(14138)
- 和(13462)
- 企业财务(13437)
- 银(13089)
- 银行(13040)
- 技术(12972)
- 教育(12376)
- 机构
- 大学(305686)
- 学院(302516)
- 管理(119015)
- 济(114552)
- 经济(111763)
- 理学(102978)
- 理学院(101761)
- 研究(101391)
- 管理学(99711)
- 管理学院(99169)
- 中国(75456)
- 京(65918)
- 科学(65610)
- 财(54066)
- 所(52285)
- 农(50727)
- 研究所(47531)
- 业大(46760)
- 中心(46221)
- 江(44328)
- 财经(43282)
- 北京(41973)
- 范(41081)
- 师范(40679)
- 农业(39812)
- 经(39311)
- 院(36605)
- 州(36471)
- 经济学(33591)
- 师范大学(32855)
- 基金
- 项目(206383)
- 科学(160971)
- 基金(149086)
- 研究(148850)
- 家(130523)
- 国家(129404)
- 科学基金(110301)
- 社会(91423)
- 社会科(86428)
- 社会科学(86403)
- 省(80355)
- 基金项目(79381)
- 自然(73614)
- 自然科(71915)
- 自然科学(71896)
- 自然科学基金(70576)
- 教育(68608)
- 划(68030)
- 资助(62568)
- 编号(60807)
- 成果(50464)
- 重点(45784)
- 部(45143)
- 发(42658)
- 创(42064)
- 课题(41768)
- 科研(39804)
- 创新(39202)
- 大学(38579)
- 教育部(38438)
- 期刊
- 济(126742)
- 经济(126742)
- 研究(89304)
- 中国(58722)
- 学报(52188)
- 科学(46727)
- 农(46587)
- 管理(43682)
- 财(41151)
- 大学(38964)
- 学学(36534)
- 教育(36070)
- 农业(32291)
- 融(25839)
- 金融(25839)
- 技术(25478)
- 财经(21089)
- 业经(20249)
- 经济研究(19248)
- 经(17946)
- 图书(17584)
- 问题(16597)
- 业(16044)
- 理论(15781)
- 版(14906)
- 科技(14879)
- 实践(14497)
- 践(14497)
- 技术经济(14331)
- 业大(13361)
共检索到4443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关美宝 郭文伯 柴彦威
随着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地理学围绕着社会热点问题不断向其他学科交叉渗透,同时学科的交叉也为地理学研究本身注入了热量。空间一直是地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而时间与空间密不可分,从时间维度研究人类移动性及其丰富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总结人类移动性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重点从时间维度探讨了可达性、出行体验与幸福感、人类健康与疾病等问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并从低收入者社区医疗保健可达性研究和阿帕拉契亚乡村地区吸烟者影响因素研究等案例进行详细阐释,最后对人类移动性与健康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人类移动性 健康 时间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解佳 孙九霞
青年旅舍自1998年引入中国,从不为人知到遍地开花,历经了二十年的发展。本文在移动性范式的启发下,以代表性的青年旅舍为案例,纳入经营者、工作人员及住宿者多方视角,探索青年旅舍作为停泊点的特征及其对旅游方式和文化的再造。研究发现,青年旅舍作为旅游流动中的停泊点具有让旅行者停下来和慢下来的特质,极大地影响了旅行者的移动节奏与方向,而标准化与在地化的有效结合使青年旅舍成为旅行者移动过程中的稳定点。同时,各地青年旅舍作为停泊点在空间中编织了一张社会网络,催生了新型旅行方式。本文丰富了移动性范式下对于停泊点的研究,揭示了青年旅舍类场所对于旅游流动的重要意义及其在社会文化变迁中所起的作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瑞华 冯健
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与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使信息传播与社会交往跨越了地理距离的障碍,极大地扩展了空间要素流动与交互的广度与深度,个体在虚实混合空间中的行为与移动呈现新的模式,引发关于更广阔的赛博移动性的研究。论文对海法大学人文地理学教授Aharon Kellerman基于地理社会视角的赛博移动性研究进行梳理与总结。Kellerman基于个体行为时空框架与网络空间的地理维度,从个体“社会人”和“化身人”的双重视角讨论个体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的空间移动模式与行为机制,并参与时空行为模式、虚拟社区、虚拟活动空间等领域的研究。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有助于国内学者加深对信息时代个体时空行为模式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理解,推进个体行为机制、城市社会空间重构以及网络空间的地理学研究。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剧晓红 王文韬
[目的/意义]对国外移动电子健康信息服务的研究动态进行探讨,以期可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方法/过程]基于相关文献分析总结得出国外移动电子健康信息服务的研究呈现出面向用户、面向服务、面向技术视角3个方面的特点。[结果/讨论]面向用户视角重点围绕于不同用户的需求与行为研究、用户隐私安全、用户健康信息素养等;面向服务视角主要以移动电子健康信息系统、个人健康记录以及移动应用程序的开发与利用等为研究热点;面向技术视角侧重关注远程推荐技术、GPS技术、云计算技术、5G技术等。研究结果能为我国移动电子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电子健康信息 信息服务 述评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吴颖敏 张媚 朱良艳
消费者的电子健康素养将会影响其使用电子健康资源参与自身健康管理的有效性。本文采用量表开发技术,引入增权理论,编制了移动版的电子健康素养量表m-eHEALS。通过m-eHEALS对我国3083例网络消费者进行的电子健康素养测评和分析中发现:他们在利用互联网获得健康资源上有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行为趋向,但互动评判能力较低;电子健康素养与感知易用性、社会影响、感知有用性、感知风险均有正相关关系,并通过它们间接影响消费者对医疗健康类App的使用意愿。本文最后讨论了如何利用电子健康素养的评估结果实现移动医疗用户的使用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吴颖敏 张媚 朱良艳
消费者的电子健康素养将会影响其使用电子健康资源参与自身健康管理的有效性。本文采用量表开发技术,引入增权理论,编制了移动版的电子健康素养量表m-eHEALS。通过m-eHEALS对我国3083例网络消费者进行的电子健康素养测评和分析中发现:他们在利用互联网获得健康资源上有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行为趋向,但互动评判能力较低;电子健康素养与感知易用性、社会影响、感知有用性、感知风险均有正相关关系,并通过它们间接影响消费者对医疗健康类App的使用意愿。本文最后讨论了如何利用电子健康素养的评估结果实现移动医疗用户的使用习惯培养、增权路径选择、风险防范和应用采纳。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毛太田 马家伟 吴鑫 赵绮雨
[目的 /意义]探究新媒体环境下,不同移动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的影响因素与表现差异,抽取标签要素并结合FBM理论模型进行用户画像分析,为健康服务机构深度了解用户群体特征、精准把握用户类型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方法 /过程]基于半结构访谈收集样本资料,通过扎根理论抽取要素标签,以在校学生、公司职员与农民为调查对象,通过K-means聚类算法对移动社交媒体健康信息规避用户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结论 ]研究得出,移动社交媒体健康信息规避用户可分为利用规避型、吸收规避型、暴露规避型与屏蔽规避型4种用户画像群体结构,且不同用户群体显著触发因素与规避表现有所差异。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翟运开 周帆 张坤
[目的/意义]旨在构建移动健康应用隐私安全评价体系,为移动健康应用隐私安全评估与提升提供测量工具和决策依据。[方法/过程]基于系统化研究视角,采用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对用户访谈数据进行编码分析,提炼影响移动健康应用隐私安全的评价指标,并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指标赋权,确定移动健康应用隐私安全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参考相关系数检验思想对评价体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结论]构建包含数据治理保障、隐私风险控制、健康应用脆弱风险、隐私政策和隐私安全认知5个准则层指标和20个相应指标层指标的移动健康应用隐私安全评价体系,且实证研究结果证实该评价体系具有可靠性与有效性。最后,识别出关键评价指标,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隐私安全提升建议。
[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作者]
张福全 吴寅 杨绪兵
对于DTN(delay tolerant networks)网络,节点的移动能力极大影响数据包在节点间的传递.最近的研究发现单单节点移动能力这一因子就会影响网络容量、安全性、连通性、网络覆盖等方面的网络性能,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节点移动能力,评价节点路由能力的方法.该方法对中继节点的中转能力评价只需要基于局部节点间的速度值进行计算,既不需要考虑节点移动模式,也不需要节点任何的历史或全局信息.这一特点使得该策略适用于计算能力有限的大规模网络应用.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了分组递交率,降低了端到端的平均时延和路由开销,有效地提高了网络的运行效率.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张文文 景维民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促进健康消费有利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基于2017、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研究了移动支付对家庭健康消费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移动支付对家庭保健消费参与和保健消费支出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刺激家庭增加预防性健康投资,为解决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的关口前移难题提供数字金融支持。进一步研究发现,移动支付通过缓解流动性约束,增强健康消费信念和提高保健产品的可得性促进预防性健康消费。此外,异质性分析发现移动支付对东部家庭、高收入家庭、高学历家庭和非老年家庭保健消费的促进作用更大。文章为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挖掘家庭健康消费潜力提供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健康中国 数字经济 移动支付 健康消费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张文文 景维民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促进健康消费有利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文章基于2017、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研究了移动支付对家庭健康消费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移动支付对家庭保健消费参与和保健消费支出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能刺激家庭增加预防性健康投资,为解决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的关口前移难题提供了数字金融支持;进一步研究发现移动支付通过缓解流动性约束、增强健康消费信念和提高保健产品可得性促进预防性健康消费;此外,异质性分析发现移动支付对东部家庭、高收入家庭、高学历家庭和非老年家庭保健消费的促进作用更大。文章为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挖掘家庭健康消费潜力提供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健康中国 数字经济 移动支付 健康消费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友兆 丁瑞兴 孙玉华
土壤胶体的移动性能,是土壤发生、分类以及土壤肥力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往的工作都是根据分离后的矿质粘粒之化学和矿物学性质对胶体的移动性加以推测的。但粘粒在土壤之中都是与有机质相结合而呈复合体形式,很少单独存在,因而仅从矿质粘粒的性质去推断土壤胶体之移动特征有其局限性,加之对自然状态下胶体移动的研究很少,缺乏土壤胶体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张敏 罗梅芬 聂瑞 张艳
旨在探究用户的移动健康信息消费行为,通过分析影响因素及其内在作用机理提出管理策略,对移动健康技术的开发商、生产商和销售商的产品设计与开发、营销策略的制定和顾客服务与教育等实践工作具有积极意义。基于信息生态的研究视角,从信息技术因素、信息人因素、信息因素及信息环境因素4类因素展开分析,并整合技术接受模型提出研究假设构建研究模型。以健康可穿戴技术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访谈的方式获取380份有效数据,并利用SmartPLS2.0软件对模型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效忠 王杏 苏会
旅游因包含了多种移动形式而成为移动性关注的焦点,移动性兼顾了移动的动态过程与移动所产生的具身体验和社会意义,从多个角度启发了旅游研究。文章以山区旅游公路皖南“川藏线”(宣城市S345宁泾路)为案例,在移动性视角启发下,探讨线型旅游空间移动过程的结构要素,搭建“人-信息-交通-地”线型旅游体验系统,并分析了各要素耦合作用下的体验模式,在此基础上,基于移动者视角,构建了线型旅游空间的吸引力模型。首先,通过网络游记词频分析确定了5大吸引力维度,分别是流动景观、停泊空间、趣味交通、生态环境和特色文化;其次,根据问卷调查分析游客的移动兴趣感知和体验消极因素,修正了20个吸引力因子;最后,通过旅游达人打分赋值,计算各因子的权重。结果发现:线型旅游空间赋予游客移动观景-驻足体验相互叠加的游览特征,游客高度重视移动过程中的视觉景观体验和停泊空间;同时需要提升旅游交通和公共服务的吸引力,构建与游客审美和个性相呼应的空间。
关键词:
线型旅游空间 移动性 吸引力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朱璇 江泓源
徒步是户外游憩空间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深刻理解徒步体验对户外游憩空间建设有重要作用。移动性是连接社会理论和空间理论、打破学科边界的新研究范式,目前国内的移动性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关经验研究。本文在移动性范式的理论框架下,首次使用移动民族志和虚拟民族志、内容分析和叙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徒步旅游中因身体移动带来的具身体验及徒步者所建构的个体和社会意义进行分析,旨在理解徒步者行走中的"景观化"过程及其对徒步空间的情感响应,联结徒步者的身体体验、空间感知和身份认同。徒步体验揭示了徒步者在移动的具身性实践中重构着景观、地方和空间的社会文化意义,可以成为连接身体地理学、情感地理学和道德地理学的研究新领域。在如何建构主体认同的文化符号并将地方性嵌套于徒步道空间的表征上,本文从实践层面给徒步道管理者提出了有益的思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