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63)
- 2023(7580)
- 2022(6418)
- 2021(6180)
- 2020(5277)
- 2019(11946)
- 2018(11762)
- 2017(22601)
- 2016(12263)
- 2015(13826)
- 2014(13907)
- 2013(13548)
- 2012(12798)
- 2011(11497)
- 2010(11338)
- 2009(10332)
- 2008(10435)
- 2007(9112)
- 2006(7979)
- 2005(7306)
- 学科
- 济(44876)
- 经济(44785)
- 管理(35743)
- 业(31419)
- 企(25362)
- 企业(25362)
- 方法(17943)
- 数学(15058)
- 数学方法(14787)
- 财(13334)
- 学(13030)
- 农(12778)
- 地方(12067)
- 中国(10948)
- 制(10752)
- 业经(10426)
- 农业(8668)
- 务(8539)
- 财务(8517)
- 财务管理(8498)
- 贸(8174)
- 贸易(8167)
- 企业财务(8126)
- 理论(8094)
- 易(7897)
- 技术(7811)
- 环境(7683)
- 融(7652)
- 金融(7649)
- 和(7617)
- 机构
- 大学(175818)
- 学院(172345)
- 管理(63642)
- 济(62811)
- 经济(61234)
- 研究(60569)
- 理学(54339)
- 理学院(53538)
- 管理学(52482)
- 管理学院(52115)
- 中国(45130)
- 科学(39870)
- 京(38232)
- 财(31976)
- 农(31604)
- 所(31109)
- 中心(29064)
- 研究所(28356)
- 业大(27544)
- 江(26346)
- 财经(25186)
- 范(24951)
- 农业(24788)
- 师范(24689)
- 北京(24022)
- 经(22679)
- 院(22368)
- 州(21780)
- 师范大学(20240)
- 省(19180)
- 基金
- 项目(119621)
- 科学(92945)
- 基金(86571)
- 研究(85025)
- 家(77599)
- 国家(76986)
- 科学基金(64483)
- 社会(52790)
- 社会科(49703)
- 社会科学(49690)
- 基金项目(46285)
- 省(45584)
- 自然(43181)
- 自然科(41964)
- 自然科学(41947)
- 自然科学基金(41200)
- 划(39758)
- 教育(37945)
- 资助(35000)
- 编号(34502)
- 成果(29525)
- 重点(27140)
- 部(25825)
- 发(25284)
- 创(23939)
- 课题(23472)
- 科研(23031)
- 性(22598)
- 创新(22515)
- 计划(22474)
共检索到2581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江东 阎晓曦 付晶莹
人类活动干扰是自然保护区监测的主要内容,目前遥感技术已成为保护区人类活动干扰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随着不同时空分辨率遥感数据源的不断涌现,如何选取最适宜的遥感数据源进行干扰信息识别,是目前本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选取目前常用的资源卫星(Landsat-8)、高分卫星(GF-1等),针对保护区常见的6种人类活动干扰类型,选择2~30m多种影像进行了人类活动干扰信息识别,通过比较不同尺度数据的人类活动干扰信息提取结果,为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监测选择最适宜数据源提供支持。灵武白芨滩自然保护区的研究结果表明,较高分辨率的影像提取人类活动干扰的效果较好,内部均匀、分布集中、面积较大的人类活动干扰类型提取...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超 余琦殷 王瑞霞 崔国发
【目的】以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防风固沙功能辐射效益为研究目标,提出了其辐射效益计算方法,并分析了其时空流动特征。【方法】基于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风蚀流失量模型和沙尘空间传输模型,评估了2000-2019 年白芨滩自然保护区防风固沙功能的辐射效益变化情况。【结果】白芨滩自然保护区下风向区域的沙尘沉降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沙尘沉降量由 2001 年的 3.22 × 10~8 t 逐渐减少至 2019 年的 1.99 × 10~7 t,2019 年沙尘沉降量仅为 2001 年的 6.18%;该自然保护区防风固沙率稳步上升,由 2001 年的 55.65% 升至 2019 年的 74.83%,增长了 19.18%。不同辐射范围的沙尘沉降量均呈逐渐减小趋势,如辐射范围等级为 ≤ 6 的区域(沙尘传输距离 < 508.5 km),沙尘沉降量由 2001 年的 2.03 × 10~7 t 逐渐减少至 2019 年的 4.25 × 10~6 t。近 20 年沙尘沉降减少量最大的 3 个行政区为陕西省、山西省和河南省,其沙尘沉降减少量分别为 5.45 × 10~6、4.49 × 10~6、4.06 × 10~6 t。以陕西省为例,2001、2004、2007、2010、2013、2016、2019 年沙尘沉降量分别占该行政区近 20 年沙尘沉降总量的 11.38%、9.83%、5.33%、4.37%、2.96%、1.78%、1.24%;近 20 年沙尘沉降减少量超过 10~6 t 的行政区还包括湖北省、河北省、山东省、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分别为3.62 × 10~6、2.70 × 10~6、2.55 × 10~6、2.31 × 10~6、1.77 × 10~6、1.14 × 10~6 t。受沙尘灾害影响较弱的行政区主要有福建省、浙江省、天津市等 8 个行政区。【结论】该自然保护区下风向区域的沙尘沉降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且不同行政区和不同辐射范围等级区域内的沙尘沉降量均呈逐渐减小趋势,防风固沙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张春英 张春玲 林晓侠 胡赛强 何春玲 葛新驰
利用二元列联表和方差比率法,对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斑块的空间关联性的多尺度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景观要素类型间的空间关联性的强弱是随着取样空间尺度变化而有所变化,不同的要素类型间关联性随空间尺度的变化的幅度也有所不同,对于该区域应在600 m×600 m空间尺度上研究较为合理;景观斑块的全局关联性在一级分类标准下是负相关,但在二级分类和三级分类标准下,呈现正相关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士远 张学霞 朱彤 杨维 赵静瑶
人类的生存质量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利用遥感技术可快速地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为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改善以及发展规划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例,选取1995、2007年Landsat5 TM影像和2015年Landsat8 OLI影像,反演得到能反映生态环境的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等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依据新型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1995-2015年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绿度、湿度指标对区域生态环境起正向作用,热度、干度指标对区域生态环境起负向作用,且湿度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2该区域1995、2007、2015年生态指数优良等级所占比例依次为49.520%、66.508%、76.189%,同时RSEI等级变差、不变、变好的比例分别为3.945%、55.598%、40.457%。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不断改善,说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及一系列生态保育措施起到了一定作用;而天池周边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可能与旅游活动的快速发展有关;3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所选的各指标均为指示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指标;而裸露、干化地表的治理则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陈春雷 武刚
遥感信息普遍存在着尺度效应,合适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反映特定目标的空间结构特性。基于地理学第一规律,选择了目前主要采用的2种方法——局部变异和变异函数对最优尺度的选择进行研究,并针对传统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改进方案。通过同一地区的遥感卫星Landsat 7,Spot-5/HRG和QuickBird遥感影像,对不同的景观区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根据实验,得出了局部变异适合微观、变异函数则更适用于宏观问题的结论,并得到了不同数据源在不同景观类型下的最优尺度。最后,根据最优尺度选择的结果,讨论了不同数据源的适用性。图4表4参19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顾沛雯 郝丽 徐润 胡美娟 马海龙
【目的】探索宁夏干旱荒漠区苦豆子内生真菌的区系组成及特点,为苦豆子内生真菌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宁夏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土壤类型等不同的5个样区采集苦豆子样品25份,分离苦豆子内生真菌,并根据培养性状、菌落、孢子等形态特征对其进行鉴定;根据苦豆子的侵入率、分离率、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系数,分析其区系组成特点;采用琼脂移块法,检测所分离的内生真菌对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马铃薯...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余琦殷 宋超
基于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2019年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植被指数(EVI)时序数据,结合实地踏查和遥感数据,选取了6个研究地区(P1-P6)。通过物候提取和趋势分析等方法,多方面探索了研究区域植被物候变化规律和植被覆盖的时空格局等特征。结果表明:基于NDVI与EVI平均值得出的植被季节物候变化曲线呈现单峰状态,且植被生长季长度略有不同。NDVI与EVI的年最大值及年均值呈波动上升趋势,植被指数的年最大值增长较快,但波动性较大,年均值增长较慢,但波动性较小。因此,在研究该地区植被长期生长变化趋势时,可选择植被指数年均值,以减小误差。2000—2019年研究区域的NDVI与EVI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各研究区域的NDVI均高于EVI,且NDVI的上升趋势明显,拟合程度更好,并未出现随植被生长而达到饱和状态的现象。这说明在研究小尺度荒漠地区植被生长变化趋势时,NDVI比EVI更敏感且更稳定。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丁丽霞 王祖良 周国模 杜晴洲
为解决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林扩张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矛盾日益尖锐的问题,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监测该自然保护区在1985年,1991年,2003年3个时期毛竹林的面积及其变化。结果显示,区内毛竹林面积以平均4.47 hm.a-1的增长速度迅速扩张,并有继续快速蔓延的趋势,严重蚕食了周围原始植被(特别是阔叶林分),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该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及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认为毛竹林迅速扩张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干扰极少,毛竹林盖度大(>79%),林下其他植被更新难等。最后提出了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建议。图2表1参8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宋晓阳 申文明 万华伟 侯鹏 林刚
动物的生境是动物生活环境因子的综合,是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藏羚羊是一种濒危动物,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年来,人为活动的增加严重破坏了藏羚羊的生境,藏羚羊生境适宜性的评价对藏羚羊生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考虑藏羚羊生境需求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构建了藏羚羊生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生态系统结构、海拔、坡度、水源、人类活动和道路),基于2013年和2014年的国产GF-1遥感卫星影像,提取了生境要素(生态系统结构、水源、人类活动和道路),最后结合DEM数据对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生境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分析了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藏羚羊最适宜生境主要分布在海拔为4100~5200M的草...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汪康宁 吕杰 李崇贵
以国产"高分一号"卫星(以下简称GF-1)获取的遥感影像数据与少量研究区样地数据为数据源,构建以光谱信息与多尺度纹理特征为特征变量的森林蓄积量反演模型,探讨不同尺度下提取的纹理特征对森林蓄积量估测模型准确度的影响,通过对特征变量的优选,寻求一种提高森林蓄积量反演模型的准确度的方法。首先,对覆盖研究区域的GF-1遥感影像进行重采样,得到覆盖研究区域的不同分辨率的影像序列,基于不同窗口大小的灰度共生矩阵提取影像序列的纹理特征,与遥感影像光谱信息共同作为特征变量;然后,使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肖庆云 程涛 顾兴健 朱艳 黄芬
[目的]本研究旨在改善基于深度学习的遥感影像田块语义分割中出现的区域不封闭、边缘不贴合、噪点问题,并进一步修正语义分割的识别错误。[方法]以安徽省阜南县、江苏省淮安市为研究地点,自建了农田田块数据集,引入考虑影像多尺度特征的尺度分割思想与基于物候学的DESTIN(delineation by fusing spatial and temporal information)分割算法,提出了基于多尺度及DESTIN约束的高分遥感影像农田田块语义分割方法。[结果]多尺度与DESTIN约束下基于深度模型的田块语义分割有效改善模型出现的区域不封闭、边缘不贴合、噪点和块状模糊等问题,一定程度修正了深度模型语义分割的错误识别,IoU指标在2个测试集上分别达到94.08%和90.79%,相较深度模型的遥感影像田块语义分割分别提高1.65%和2.32%,对研究区域的田块提取区域更完整、精度更高。[结论]多尺度及DESTIN约束进一步改善了田块语义分割问题,有助于提高高分遥感影像的田块识别精度。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张春英 林从华 洪伟 吴承祯 何春玲 陈莺娇
采用变换矢栅转换过程中像元尺度的方法,对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指数的尺度效应进行分析,并利用分维数方法选取最佳的像元尺度值。结果表明:蔓延度指数、邻近相似度指数、破碎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都是随着像元尺度的增加而单调递减,递减的速率在10~50m区间上较快,在50~500m区间的减少较慢;连接度、结合度、均匀度和优势度指数随着像元尺度的增加出现了各自不同的变化曲线;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而言,矢栅转换的像元尺度选择30m较为合理。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俞飞 李智勇
通过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年间的森林景观格局变化分析,对保护区美学质量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保护区由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水域和其它等6类景观类型组成。阔叶林为优势景观,面积比例维持在80%以上,是形成保护区优美景色的最主要因素。而且该景观类型斑块破碎度低,结合度和聚集度高,具有宏观美。2)常绿阔叶林的面积比例逐年下降,平均斑块面积、结合度和聚集度也随之降低;而落叶阔叶林各指标变化与之相反,并在2004年开始超过了常绿阔叶林成为主导景观类型,丰富了保护区的季相变化,显著提升了秋季美景度。3)竹林面积扩张了近3倍,但是斑块破碎度较高,没有形成壮阔的竹海景观,而且极易入侵阔叶林,造成阔叶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美景度的下降,所以采取人为砍伐对其扩张进行了控制。4)景区道路、旅游基础设施、农家乐等面积增长了50%,由于缺少专业的设计和统一规划,建筑物景观与当地的森林景观没有形成很好的融合,美学质量不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科
旅游生态负效应是指人类旅游活动对旅游地生态因子及其系统结构和功能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存在复杂的影响关系,不合理的旅游开发、游客行为以及经营管理活动极易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造成诸多直接和潜在的负面影响。研究表明,旅游活动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应该实施环境保护规划,转变旅游发展模式,强化社区参与,建立生态认证制度和环境价值补偿机制以实现长白山旅游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韦惠兰 朱婷 白建明 陈海云
综合考虑到计量研究的特点与实际工作的需要,在SPSS和EXCEL软件技术的支持下,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效性评价的人类活动影响指数模型。基于数据无量纲化法、变异系数法、指数加权法等多种计算方法,量化了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并根据实地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得到实际的人类活动影响指数,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理论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保护 人类活动影响指数 建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