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1)
2023(638)
2022(522)
2021(453)
2020(400)
2019(802)
2018(787)
2017(1300)
2016(791)
2015(879)
2014(856)
2013(881)
2012(843)
2011(776)
2010(853)
2009(770)
2008(832)
2007(692)
2006(595)
2005(561)
作者
(3112)
(2644)
(2554)
(2521)
(1592)
(1313)
(1185)
(1071)
(1015)
(972)
(959)
(942)
(907)
(877)
(864)
(858)
(830)
(799)
(753)
(750)
(735)
(706)
(665)
(658)
(636)
(625)
(606)
(592)
(587)
(581)
学科
(2291)
经济(2289)
(1749)
管理(1232)
中国(1107)
(954)
(809)
企业(809)
方法(753)
水产(727)
动物(719)
业经(696)
理论(681)
动物学(671)
教育(632)
文化(606)
(595)
研究(583)
数学(558)
数学方法(536)
地方(525)
事业(520)
(479)
(472)
及其(446)
(445)
(423)
农业(419)
专题(407)
专题研究(406)
机构
大学(12503)
学院(11904)
研究(6140)
科学(4832)
(3900)
中国(3879)
(3809)
研究所(3594)
(3291)
农业(3217)
经济(3147)
管理(3040)
(2940)
理学(2544)
业大(2511)
理学院(2475)
管理学(2360)
中心(2355)
(2350)
管理学院(2339)
(2289)
师范(2246)
(2204)
(2190)
实验(2096)
(2094)
科学院(2088)
研究院(2013)
实验室(2006)
(2004)
基金
项目(8842)
科学(6375)
(6045)
国家(5998)
基金(5948)
研究(5496)
科学基金(4427)
(3577)
(3250)
自然(3198)
自然科(3107)
自然科学(3104)
自然科学基金(3037)
社会(3030)
基金项目(2917)
社会科(2809)
社会科学(2809)
资助(2545)
教育(2399)
计划(2212)
科技(2194)
重点(2146)
(2055)
编号(1897)
成果(1890)
专项(1871)
(1828)
(1804)
科研(1710)
(1702)
期刊
学报(4147)
(3662)
经济(3662)
研究(3530)
(3452)
中国(3228)
科学(3159)
大学(2538)
学学(2403)
农业(2275)
教育(2220)
(1329)
(1298)
管理(1214)
业大(1087)
(1024)
农业大学(937)
科技(796)
林业(784)
技术(762)
中国农业(730)
图书(723)
财经(674)
水产(662)
(633)
金融(633)
自然(620)
(608)
(598)
书馆(574)
共检索到187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作者] 江小华  余昌萍  郭通航  金仁桃  栾红兵  许波  张远伟  史庆华  
精子发生的任何一步出现异常,均可能导致无精子症,进而引起男性不育.但目前人们对无精子症的致病原因了解甚少.本文在分析男性不育症的诊断和治疗现状的基础上,对无精子症的发病原因,尤其是遗传因素,进行了综述,并对相关研究的局限性予以归纳;最后,对未来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和思路,希望充分利用我们已有的资源和技术等优势,发现人类无精子症的致病原因,揭示致病机理,为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建  张秀荣  张艳欣  车卓  黄波  
【目的】探明中国主要芝麻品种遗传多样性特点和遗传基础演变趋势。【方法】采用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标记对中国芝麻主要产区1950-2007年间应用的67个品种进行分析。【结果】21对SRAP随机组合引物共扩增DNA带561条,多态性带265条,比例为47.2%;每对引物平均扩增的总带数和多态性带分别为26.7和12.6条。67个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平均为0.9104,遗传距离平均为0.0706,遗传多样性较匮乏,遗传基础较窄。地方品种与杂交选育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的均数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前者的遗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由著名旱农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先生,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先生作序,张正斌研究员编著的《作物抗旱节水的生理遗传育种基础》,2003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40余万字,定价42元。欢迎单位和个人从科学出版社购买。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作物抗旱节水生理遗传育种研究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及最新研究进展,共15章。分别是:水危机与蓝色革命、节水农业的发展、生物节水、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蒸发蒸腾估算模型、碳同位素在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研究中的应用及问题、作物抗旱节水形态发育适应与自我调控、作物抗旱节水的生理调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杰  陈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物的要求逐渐由“吃饱”向“吃好”以及“吃入营养”“吃出健康”等方向转变。小麦是我国以及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育种家们认为小麦育种也要从“产量育种”向“品质育种”转变,即产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使得小麦籽粒具有特定有益人体健康的“功能性”成分,这些成分一般是小分子代谢物。与之相对应,还进一步提出了“功能性小麦品种”的概念。黄酮类代谢物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类物质,由于它能够影响植株表型以及人类健康,该类物质含量也是“功能性小麦”育种的范畴之一。为了更好地促进“功能性小麦”育种,需要使用多种手段解析影响特定“功能性”代谢物含量的分子机理和遗传基础。代谢组学手段与遗传学设计相结合能够高效鉴定影响代谢物含量的基因,然而由于小麦参考基因组信息公布较晚,小麦中这类研究进展相对滞后,导致对于代谢物的遗传基础揭示不足,从而限制其在“功能性小麦”育种中的应用。本文以黄酮类物质为例,概述了解析这类代谢物遗传基础的研究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将为以提高黄酮类物质含量为主要目标的“功能性小麦”育种提供分子资源和理论基础,以及为研究其他“功能性”代谢物提供借鉴。与此同时,还初步构想了在相关基础研究积累不足的前提下直接使用代谢组学手段辅助育种的方式,有望在获得育种中间材料的同时“顺便”解析关键遗传因子或者候选基因,从而有效推动“功能性小麦”育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英  庄南生  高和琼  黄东益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96份甘蔗种质(39份祖亲种、57份栽培品种或品系)的遗传基础进行了分析.利用筛选出的7对多态性较强的引物,构建了甘蔗96份种质的ISSR指纹图谱,这7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85条谱带,其多态性为100%.96份种质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459~0.918,平均0.656.聚类分析表明,随着相似系数结合线的不同,可分别将参试的甘蔗种质从属间(甘蔗属与斑茅种)、野生种(割手密种、大茎野生种、印度种、中国种)与栽培种(热带种)间、栽培种与杂交栽培品种(或品系)间区别开来.各祖亲种与杂交栽培品种(或品系)的遗传相似性由大到小依次为热带种、印度种和中国种、大茎野生种、云南割...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薛大伟  钱前  
大力发展超级稻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生产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回顾国内外超级稻育种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中国超级稻在育种理论、遗传基础、种质及技术创新中取得的进展,并讨论了中国超级稻育种今后的发展对策,认为继续完善与发展超级稻育种理论,并将常规育种方法与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是今后超级稻超高产育种的关键。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成辉  
体色是鱼类一种较为独特的表型性状。鱼类体色变异是遗传学、进化生物学和系统发育学的重要研究主题。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鱼类体色变异的研究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为更好地了解鱼类体色变异的分子遗传学基础,总结和归纳了鱼类色素细胞的发育与类型、鱼类体色变异的遗传学基础,以及鱼类体色变异的分子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庆全  穆俊祥  周红菊  余四斌  
【目的】为了有效地评价粳稻等位基因在籼稻遗传背景中的遗传效应,为籼粳亚种间优良基因的利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粳稻品种日本晴(Nipponbare)为供体亲本、籼稻品种珍汕97B(Zhenshan97B)为受体亲本,经过杂交、回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构建了88个基础导入系,每个导入系具有相同的籼稻遗传背景,且只含有一个或少数粳稻的导入片段,每个导入系的导入片段叠加起来能覆盖整个粳稻的染色体。利用基础导入系群体进行单株产量、有效分蘖数、千粒重和每穗实粒数的数量性状基因(QTLs)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结果】共检测到29个具有显著遗传效应的位点(QTLs)。其中6个QTL具有正向的加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瑞冬  
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形成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干旱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也日趋严重,选育抗旱的品种已成为育种家们努力的目标。持绿性是植物的重要抗旱机制,在多种植物中被发现,引起了作物育种家们的极大兴趣。作物持绿性状的遗传及生理基础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许多作物持绿性基因数量性状位点(QTL)标记及连锁图构建已经实现。研究表明:在生理基础上持绿性决定于籽粒灌浆期氮素供求关系的平衡,即持绿型品种叶片氮浓度高于非持绿型品种。持绿型品种在干旱条件下,表现出高的蒸腾效率和光合能力,最终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大量对持绿基因QTL及其标记的研究和定位,为持绿基因克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转基因育种打下坚实基础,将加快...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万志兵  戴晓港  尹佟明  
林木由于世代周期长、个体高大、遗传负荷高等自身固有的一些特性,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难以操作的遗传学材料,导致林木遗传育种在基础研究方面远远滞后于模式动、植物和其他重要作物,成为限制林木遗传改良进程的主要因素。分子育种是突破林木育种周期长的关键技术,通过基因组学研究,分析和阐明林木基因的功能是进行林木分子育种设计的前提。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领域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林木遗传育种基础研究也出现一些新的热点。本文主要阐述林木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学、连锁与关联分析、木材形成机制及分子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虽然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实际应用的条件还不成熟,但作为技术储备是急需加强的研究方向。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童金苟  朱嘉濠  关海山  
As lower vertebrates, fishes have complex modes of sex determination. From the cytogenetic perspective, only a small proportion of fish species have heteromorphic sex chromosomes. At the present stage sex determination can only be explained via "genetics" rather than "genes" in most species. Nevert...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锋  董中东  程西永  詹克慧  许海霞  崔党群  
籽粒硬度是重要的小麦品质性状之一,对小麦的磨粉品质和加工品质有重要影响。控制籽粒硬度的主效基因puroindoline位于5D染色体的短臂上,可分为Pina和Pinb2种类型。Pina和Pinb紧密连锁,编码区均为447个碱基,没有内含子,共同形成小麦籽粒硬度的分子遗传基础。目前,普通小麦和山羊草中均已发现多种puroindoline变异类型,其中引起小麦籽粒硬度大幅度升高的Pina-D1b类型的分子机制为从编码区第23个碱基开始缺失15380个碱基。Puroindoline除了对小麦籽粒硬度有重要影响之外,对其它品质性状也有重要影响,不同puroindoline变异类型之间小麦品质具有一定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文雁成  王汉中  沈金雄  刘贵华  张书芬  
【目的】探讨中国甘蓝型油菜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基础。【方法】采用SRAP(sequence-relatedamplifiedpolymorphism)标记对建国以来不同时期选育的130个品种进行分析。【结果】25个SRAP引物组合共扩增到509个谱带、123个多态性带;多态性带的比例为24%。每对引物组合的谱带数和多态性带数分别为20.4个和4.9个。在遗传距离为0.12处,将130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系)分为A、B、C、D4个类群,其中78.5%的品种归入C类。C类又可在遗传距离0.10处分为Ⅰ、Ⅱ、Ⅲ、Ⅳ、Ⅴ5个亚群,又有58.5%的品种归入Ⅲ亚群。说明我国近60%的甘蓝型油菜品种遗传多样性较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先泉  任正隆  
小麦单穗生产力的提高是小麦育种工作永恒不变的主题。多年以来,育种工作者致力于增加单穗生产潜力的特异资源——超大穗资源的创造和利用。本文分析了前人在超大穗资源分类、多小穗类超大穗资源创造和遗传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建议将超大穗资源分为大粒、多粒和多小穗三类,并根据小穗增加方式对多小穗类进行了合理细分;还着重讨论了多小穗类资源的遗传基础,认为不同来源的多小穗类资源可能有:圆锥小麦、黑麦及其它小麦属近缘物种染色体、基因突变产生的新基因等三种遗传基础;不同遗传基础的多小穗类小麦资源的性状表现和遗传特征均有所不同,因而在超大穗小麦育种中的利用价值也有所不同。希望这些观点能促进超大穗小麦生理、遗...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青松  陈立波  李志勇  刘磊  师文贵  张雪  
以提取的苜蓿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正交设计,筛选出ISSR-PCR反应体系中最适宜的各组分浓度,即20μL的反应体系中最适添加量分别为2.0 U/μL的Taq DNA聚合酶,0.3 mmol/L的dNTP,1.0 mmol/L的MgCl2,0.1μmol/L的ISSR引物以及30 ng/μL的DNA模板。在此基础上对30份不同苜蓿种质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通过聚类分析研究,将30份不同苜蓿种质材料分为四大类,第一大类为来自加拿大的4个苜蓿品种(系);第二大类为来自美国的12个苜蓿品种(系);第三大类为来自中国和荷兰的12个苜蓿品种(系);第四大类为来自澳大利亚的2个苜蓿品种(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