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51)
2023(2234)
2022(1858)
2021(1898)
2020(1567)
2019(3884)
2018(4210)
2017(7423)
2016(4266)
2015(4484)
2014(4548)
2013(4479)
2012(4017)
2011(3877)
2010(4144)
2009(3970)
2008(4064)
2007(3294)
2006(3365)
2005(3116)
作者
(12265)
(10463)
(10192)
(10021)
(6608)
(4946)
(4745)
(4012)
(4005)
(3721)
(3684)
(3658)
(3525)
(3436)
(3424)
(3095)
(3052)
(3020)
(2941)
(2888)
(2721)
(2594)
(2549)
(2359)
(2299)
(2299)
(2292)
(2284)
(2165)
(2015)
学科
(14398)
经济(14374)
管理(12018)
(7588)
(6906)
企业(6906)
(6886)
(5263)
资源(5163)
中国(4775)
体制(4671)
(4040)
(4022)
(3886)
(3835)
(3663)
环境(3656)
业经(3595)
方法(3370)
地方(3229)
土地(3174)
(3073)
税收(3006)
理论(2985)
(2977)
人事(2975)
人事管理(2974)
(2923)
银行(2918)
(2870)
机构
大学(57037)
学院(56062)
研究(24495)
(21199)
经济(20593)
管理(19488)
中国(19028)
科学(15725)
理学(15678)
理学院(15443)
管理学(15150)
管理学院(15029)
(14110)
(13631)
研究所(12311)
(11932)
(11326)
中心(10254)
(9992)
北京(9458)
(9445)
师范(9372)
(8798)
农业(8765)
(8639)
业大(8331)
财经(8194)
科学院(8071)
(7737)
师范大学(7713)
基金
项目(34871)
科学(26543)
研究(25912)
基金(23870)
(21921)
国家(21730)
科学基金(17430)
社会(15196)
社会科(14293)
社会科学(14284)
(13386)
基金项目(12281)
教育(11978)
(11764)
编号(11266)
自然(11239)
自然科(10762)
自然科学(10756)
自然科学基金(10540)
成果(9909)
资助(9522)
重点(8295)
课题(8118)
(8051)
(7820)
(6757)
(6549)
(6459)
国家社会(6391)
创新(6389)
期刊
(29457)
经济(29457)
研究(19353)
中国(18773)
教育(10525)
学报(10302)
(9783)
科学(9501)
(9174)
管理(8002)
大学(6707)
资源(6438)
农业(6412)
学学(5712)
(5684)
金融(5684)
图书(5636)
技术(4433)
业经(4293)
财经(4286)
书馆(4249)
图书馆(4249)
经济研究(3959)
(3885)
(3801)
问题(3710)
改革(3337)
(3337)
(3168)
(2806)
共检索到1005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钱俊生  刘向群  
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可以发现,资源的利用方式是人类文明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原始文明(渔猎文明)的人类获取资源的方式是以采摘植物果实和猎杀动物为特征;农业文明的人类获取资源的方式是以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为特征;工业文明的人类获取资源的方式是以开采矿山、挖掘地下资源为特征。据专采分析,世界上一些主要矿藏可供开采的年限:铜为53年,铅21年,锌23年,锡41年,镍79年,钴67年,钨42年,石油55年。可以说,本世纪内,全球将基本无矿、无油可采。在资源短缺已经威胁到人类生存的今天,发展以资源再生产业为主要特征的循环经济,将使人类进入一个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梅凤乔  
生态文明是对包括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在内的传统文明的根本否定。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因具有相同的自然观、经济观、技术观和价值观,一直在同一轨道上演进,可视为传统文明的不同发展阶段。生态文明是在否定传统自然观和价值观亦即传统文明的根基的基础上提出的,标志着人类文明处在转折点上。作为人类社会首个自觉的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智光  
从产业-生态复合系统的视角研究人类文明演进与生态安全变化的一般规律。现有相关研究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演进的"质变"边界、如何克服人与自然"二元分立"理论的局限性、人类文明与生态安全的相互作用关系等方面尚有缺陷。为解决这些问题,根据人类文明史和共生理论,将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共生关系的已知类型拓展成完整的模式谱系。由此揭示出人类文明与生态安全演化的本质属性:共生属性。为进一步论证这一论断,由共生关系谱系分别推演出人类文明的产业属性、科学属性和生态安全属性等。研究表明,人类文明的演进包含以下几个阶段:本色文明(即原始文明、采猎文明、天然生物文明),黄色文明(即农业文明、人工生物文明),黑色文明(即传...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想  
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当代中国的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伦理向度,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基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伦理导向和道德支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伦理向度以逻辑生发为起点,体现在以消解文明悖论、振兴中华文明、超越传统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上。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场域内不断深化发展,构建了以经济伦理任务、政治伦理职责、社会伦理模式、生态伦理理念、全球伦理观照为核心要素的伦理意蕴的有机整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伦理实践进路在于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需要,形成了达成伦理精神共识、汇聚伦理行动力量、确立伦理道路方向、应对伦理时代变局的多维实践体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雷社平  阮本清  解建仓  
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三种基本形态。水既是农业文明产生的动因,也是农业文明发展的命脉;漫长的农业社会史始终是围绕着水这个主题展开的。水也是工业文明产生的重要机制,以水电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是近代产业革命的先驱;水在工业文明中的双重变奏,也使人类反省自身的生存环境,关注人与水的和谐相处,建设一种新型的文明——生态文明。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洪坚  刘时衡  袁名敦  
通过信息化对制度异化的削弱来论证其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同时阐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反过来亦促进信息化的发展。具体考察了社会各个历史阶段中人类文明与信息化的互动关系,以及在当今信息技术尤其是通信网络迅猛发展的情况下,信息化对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影响。最后,回顾了我国近十余年来的信息化过程。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黄枢  
论述了森林能源对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的重大作用。2005年,世界薪材消耗量达15.5亿m3以上,占木材总消耗量31亿m3的50%。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约有15亿以上的人口,仍依靠薪材为主要生活能源。森林能源是潜力巨大、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应用化学、物理或生物的转换技术,将其转换成高热效的气体和液体燃料,是世界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国营造薪炭林发展森林能源,对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刘程  刘鹏  
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的北欧区域贸易经历了两次较大的变革,这与14世纪和17世纪欧洲经济结构的转型有关,也与担任贸易活动的组织者和保护者角色变化以及制度应对的能力紧密相关:大宗转运贸易催生出的汉萨同盟在14世纪末达到鼎盛,但随着英、法等民族国家的兴起,王国时代的区域经济被统一为国内市场并建立起国民经济体系,因而大宗转运贸易走向衰落。17世纪以大西洋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建立后,汉萨同盟最终消亡。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钱晓菲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构空间的尝试,开放式学校是20世纪60—70年代风靡一时的建筑设计,一度被视为教育变革的催化剂。重新考察开放式学校的兴衰历程,聚焦空间实践,研究发现,开放式学校宽松的空间结构在破除物理障碍的同时,塑造出普遍喧嚣的新声景,提升教学能见度,给教师带来诸多新挑战。由于缺乏前期培训、系统评估与后续支持,未能适应新空间的多数教师为应对声音和视觉干扰,纷纷选择重塑物理与规则屏障,最终导致开放式学校名存实亡。学校空间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性过程,单方面地革新学校建筑设计,最终只能实现某种形式化的学校空间革新,且隐含着僵化学校时间、限制教学体验的风险。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许广月  
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与其社会的文明状态相适应的。原始文明社会中人类的生活方式是"朴素无碳"的,农业文明社会中人类的生活方式是"适应性低碳"的,工业文明社会中人类的生活方式是"发展性高碳"的,而生态文明社会中人类的生活方式应是"理性低碳"的。理性低碳生活方式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我选择,是要在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进程中实现低碳化,是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发展。构建和普及理性低碳生活方式,需要树立和强化低碳生活理念,实现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低碳化改造;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各个国家和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普及各具特色的理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许广月  
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与其社会的文明状态相适应的。原始文明社会中人类的生活方式是"朴素无碳"的,农业文明社会中人类的生活方式是"适应性低碳"的,工业文明社会中人类的生活方式是"发展性高碳"的,而生态文明社会中人类的生活方式应是"理性低碳"的。理性低碳生活方式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我选择,是要在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进程中实现低碳化,是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发展。构建和普及理性低碳生活方式,需要树立和强化低碳生活理念,实现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低碳化改造;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各个国家和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普及各具特色的理性低碳生活方式;需要各生活主体的协同配合,政府、企业与居民等要全方位地、积极地、广泛地践行理性低碳生活方式。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淑梅  
在马克思之前,思想家们从三种路向探讨了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一是论证资本主义文明社会的永恒合理性,二是主张返回到人类简单需要的原始状态,三是提出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社会的未来社会的空想。马克思从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出发,提出了人类文明演变的思想。马克思认为资本具有二重性,资本打破了人对狭隘的人群共同体的依赖,但又迫使人依赖物化社会关系;资本为了逐利刺激生产力发展,却又无法驾驭生产力;资本通过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榨取剩余价值,使社会有了大量自由时间;资本以殖民侵略和掠夺方式促使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在资本的统治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社会生活关系、政治关系和精神文化关系都扭曲了。资本的内在矛盾促使其走向解体,被社会主义的高级文明形态所代替。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中元  
工业文明转型与人类新文明的构建,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大取向。这场新的文明互动,将以超越工业文明时代的资本逻辑,彰显人的全面解放的生命逻辑为内涵,从整体上表现为一种新纪元精神与探索实践有机结合的人类文明新范式。在人类文明转型中,这种以"天、地、人"为共同体的大生命观统领的大科学观、大社会观与大人格观,必将推动人的大人格的逐步形成以及人类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从而实现构建人类"和谐世界"的伟大理想。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琼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大论断。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内涵丰富,比包含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立足实践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使大学生自觉形成“新文明观”,对于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远的意义。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周和荣  王辉  张金隆  
网络经济环境下,基于传统资源观的企业资源利用方式已不适应。本文在分析企业传统资源观隐含的基本假设及其局限性后,提出了企业虚拟资源观,分析了虚拟资源观的主要内容。认为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虚拟资源观是比传统资源观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的新范式。该范式对于指导我国企业通过虚拟合作,充分利用伙伴的资源,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