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52)
2023(8466)
2022(7507)
2021(6815)
2020(5973)
2019(14072)
2018(13763)
2017(26698)
2016(14702)
2015(16850)
2014(17096)
2013(17277)
2012(16069)
2011(14599)
2010(14796)
2009(14005)
2008(14241)
2007(13054)
2006(11162)
2005(9916)
作者
(45176)
(38197)
(37927)
(36363)
(24126)
(18317)
(17341)
(14954)
(14263)
(13453)
(13049)
(12678)
(12171)
(12154)
(11942)
(11863)
(11680)
(11169)
(11031)
(10999)
(9532)
(9492)
(9330)
(8776)
(8628)
(8615)
(8468)
(8340)
(7714)
(7610)
学科
(65486)
经济(65424)
管理(43434)
(42914)
(34894)
企业(34894)
方法(32439)
数学(27869)
数学方法(27650)
(17861)
(16690)
(16059)
中国(15950)
业经(13947)
(13201)
贸易(13195)
(12764)
地方(12340)
农业(11787)
(11738)
(11085)
理论(10850)
(10210)
财务(10187)
财务管理(10158)
环境(9896)
企业财务(9594)
(9367)
银行(9330)
(9122)
机构
大学(229015)
学院(226414)
(92565)
经济(90666)
管理(84571)
研究(75550)
理学(73043)
理学院(72178)
管理学(70868)
管理学院(70450)
中国(55830)
科学(48394)
(47685)
(42679)
(41840)
(39594)
研究所(36146)
业大(35836)
财经(34592)
(34467)
中心(34391)
农业(33110)
(31301)
(30965)
师范(30677)
北京(29829)
经济学(29388)
(27459)
经济学院(26672)
(26251)
基金
项目(148126)
科学(115722)
基金(107200)
研究(106334)
(94056)
国家(93267)
科学基金(78741)
社会(67571)
社会科(63968)
社会科学(63948)
(57880)
基金项目(56935)
自然(50903)
自然科(49713)
自然科学(49697)
教育(49360)
(49245)
自然科学基金(48822)
资助(43603)
编号(42629)
成果(35323)
重点(33854)
(33281)
(32037)
(30397)
课题(29580)
科研(28746)
教育部(28368)
创新(28341)
国家社会(27786)
期刊
(101044)
经济(101044)
研究(64802)
学报(40707)
中国(39884)
(37261)
科学(35396)
(34647)
大学(30317)
管理(28855)
学学(28617)
农业(24811)
教育(23134)
技术(18713)
财经(18542)
(17657)
金融(17657)
业经(16642)
(16054)
经济研究(15990)
问题(14396)
(13713)
(12544)
技术经济(12122)
(11590)
商业(11029)
图书(10664)
理论(10496)
统计(10375)
科技(10165)
共检索到3271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易美宇  鲁明川  
唯物史观为人类理解和把握文明形态的生成演进规律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基本原理具有深层的文明意蕴: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创造和推进文明形态的根本力量,生产关系是区分人类文明形态的内在依据,二者的矛盾运动是文明形态得以发展演进的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推进文明形态高质量跃迁,在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中生成文明形态的全新内在秩序,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唯物史观为根本遵循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必然也必须在进一步发展中自觉引领世界生产力发展,不断推进人类生产关系变革,重塑世界文明交往方式,实现世界文明和合共存、永续发展。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晓倩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视角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逻辑,主要涉及三个问题: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怎样发展生产力、如何保障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良性互动。本文从理论、历史、现实三个维度阐释了新发展阶段必须发展新质生产力;从指导原则、路径选择、制度基础三个方面回答了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包括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阐明必须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才能保障生产力发展的正确方向、保障生产关系始终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良性互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白国儒  
生产力、生产关系辩证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长期以来,由于对这一基本规律认识的简单化和绝对化,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首先,生产力不是"物质力量",而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的统一;其次,生产力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统一,与之对应,生产关系也是如此;再次,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不是"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而是生产力的质变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质变,生产力的量变也可能导致生产关系的质变,一种性质生产力的存在,可以决定不同性质生产关系同时并存。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谢鹏俊   曾立   刘书雷   沈雪石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全新判断,具有深刻的理论意蕴,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境界,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审视也就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分析范式。新质生产力从范畴上依然归属于生产力的概念范围,体现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本前提与衡量标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多重的社会历史动因,它是历史之变的迫切呼唤与主动应变的能动回应的共同产物,形成了“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的必然选择,彰显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的时代性。从生产力的内在结构和社会历史主体来看,高素质劳动者构成了新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并通过人民的主体性创造向前发展,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范畴,从学理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系列命题,具有新的理论贡献。它将进一步确证“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理论命题,从政治经济学的现实呼唤中拓展“历史科学”的实践成效,从人类社会的理想蓝图中有力回应“两个决不会”遇到的新课题。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徐志向  
唯物史观是科学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内涵及其发展的方法论钥匙。基于唯物史观的考察,数字经济时代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出场语境,“新”主要体现于“质变”与“质态”双重维度,前者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后者体现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经济形态。依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内部及二者之间矛盾运动的历史规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关键在于加快提升颠覆性科技创新整体系统能力,驱动力是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时期,应以解决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重点,在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上,着力加快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既要坚持产业化导向大力推动前沿性技术突破,同时也要以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为方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方世南  
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相结合对于生产力理论的创新阐释,是新时代以新发展理念指导我国经济社会整体性高质量发展的新的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丰富与发展。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语境中的生产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产力,从新质生产力的主体性、绿色性、创新性以及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的结合性等方面把握新质生产力蕴涵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助于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促进新质生产力朝着绿色化方向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方世南  
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相结合对于生产力理论的创新阐释,是新时代以新发展理念指导我国经济社会整体性高质量发展的新的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丰富与发展。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语境中的生产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产力,从新质生产力的主体性、绿色性、创新性以及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的结合性等方面把握新质生产力蕴涵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助于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促进新质生产力朝着绿色化方向发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程极明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苏联东欧剧变的理论问题探索程极明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包含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原因,也是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社会形...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陈勇勤  杨丽丽  
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李斯特阐述了落后民族国家如何增强自身生产力的理论,马克思在批判李斯特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发现并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与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相比,李斯特的理论存在很多局限,但仍然具有很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历史上,李斯特的理论对于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具有启发作用,并为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当下,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李斯特经济理论也将为其提供理论借鉴。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周文   余琦  
生产力是撬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杠杆,是决定文明形态变迁的根本力量。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是符合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的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培育国家竞争优势、超越工业文明的关键,而且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和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应以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培育发展新动能,丰富和发展人类物质文明;应持续推进绿色发展,创造生态文明新形态;应进一步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厚植现代化新形态。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勤  
马克思不仅创立了唯物史观 ,而且将自己的经济史观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在他的经济理论体系中 ,唯物史观与经济史观既是方法论基础 ,又是基本内容。这不仅实现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而且实现了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这种方法对经济学的发展 ,特别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杨柳   田海霞   刘鸿雁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分工发展程度,而分工的发展会进一步推动生产力发展;分工的发展程度决定生产关系的实际状况。以分工为中介,透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机理,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在生产力方面,分工是“劳动的分化”与“劳动的并存”的辩证统一。在生产关系方面,分工决定所有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对“分工—所有制”形式的抽象总结,可以通过“分工—所有制”的具体视角来考察所有制形式产生、演变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邱沛玲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历来认为社会除了物质资料生产之外,还有人类自身的生产。他们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把人类自身生产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这两种生产是客观存在的,在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李曦辉  许建康  
基于唯物史观,马列主义对民族问题的阶级分析对于突破民族经济学研究的诸多难点,在方法论上具有引领作用。引入制度因素的域观经济学,有助于民族经济学的理论建设。民族经济学应在批判西方主流经济学普适原理及"文明冲突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对本学科建设提出的更为迫切的纲领性要求。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鲁品越  
文章立足于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原理与当代实践,提出了以"人们社会生产的生产与再生产"为基础的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新的定义和构成。以苏联教科书为代表的传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概念的最大缺陷是,没有明确建立在马克思劳动二重性概念的基础上,同时没有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种生产"(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生命的生产)的基础上。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将微观的"劳动过程"的三要素当作社会生产力三要素,不仅不符合当代实践的发展,同时在逻辑上也无法成立,文章由此提出了"生产力的四要素说"。在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上,仅仅将实体产业经济的生产关系的构成文章要素当作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而没有考察到《资本论》所揭示的各种关系的复杂结构,也没有概括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内部复杂的经济关系,以及由人自身生命的生产所产生出的社会关系,由此提出了生产关系的"三层级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