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88)
2023(3069)
2022(2304)
2021(2169)
2020(1589)
2019(3465)
2018(3203)
2017(5651)
2016(2901)
2015(3082)
2014(3234)
2013(3369)
2012(3220)
2011(3291)
2010(3496)
2009(3512)
2008(3260)
2007(3163)
2006(2933)
2005(2250)
作者
(9211)
(8058)
(7817)
(7563)
(4844)
(3872)
(3499)
(3163)
(2996)
(2758)
(2729)
(2659)
(2550)
(2393)
(2352)
(2341)
(2297)
(2292)
(2227)
(2122)
(2075)
(1986)
(1949)
(1822)
(1821)
(1807)
(1749)
(1719)
(1693)
(1685)
学科
(20227)
(16275)
经济(16259)
农业(13668)
(9261)
业经(7360)
(6965)
农业经济(6482)
中国(5152)
(5144)
发展(4908)
(4899)
收入(4726)
地方(4536)
(4480)
农村(4462)
(3996)
建设(3933)
经济建设(3375)
土地(3354)
分配(3285)
及其(3190)
(3132)
工作(3123)
方针(3112)
人口(3105)
(3034)
经济学(3027)
方法(2972)
政策(2917)
机构
学院(49507)
大学(47931)
(19837)
经济(19288)
研究(17827)
管理(16595)
(15230)
理学(13893)
理学院(13718)
管理学(13484)
管理学院(13374)
中国(13265)
科学(10790)
农业(10495)
(9395)
中心(8704)
(8648)
(8630)
业大(8581)
师范(8573)
(8335)
(8139)
研究所(7822)
(7046)
农业大学(6823)
经济学(6816)
师范大学(6701)
(6460)
财经(6394)
社会(6092)
基金
项目(31210)
研究(25237)
科学(24250)
基金(21943)
(18555)
国家(18288)
社会(17299)
社会科(15882)
社会科学(15881)
科学基金(15159)
(13095)
基金项目(11457)
编号(11321)
教育(10663)
(10603)
成果(10021)
(10004)
(9184)
资助(7832)
(7802)
自然(7544)
课题(7469)
自然科(7319)
自然科学(7317)
国家社会(7203)
自然科学基金(7171)
重点(6787)
(6727)
(6680)
发展(6582)
期刊
(31057)
经济(31057)
(22047)
研究(14219)
农业(14007)
中国(11999)
学报(9482)
业经(8721)
科学(8649)
大学(7598)
学学(7162)
农业经济(7141)
农村(6725)
(6725)
(5797)
金融(5797)
教育(5536)
(5340)
(4801)
农村经济(4600)
社会(4598)
社会科(4239)
社会科学(4239)
问题(4009)
(3840)
业大(3457)
经济问题(3350)
管理(3328)
经济研究(3321)
农业大学(3246)
共检索到777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范可  
谈及人类学的观照(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必然涉及整体观。人类学上的整体观与马赫主义(Machism)有关系。该说主张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各部分间相互依存,彼此间存在功能关系。另一个来源是英法社会学上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其创始人为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和涂尔干(Emile Durkheim)。斯宾塞将社会比喻为生物有机体。社会各部门如生物体内的器官和系统,互相关联。涂尔干在他的社会分工讨论中,提出"有机社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范可  
谈及人类学的观照(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必然涉及整体观。人类学上的整体观与马赫主义(Machism)有关系。该说主张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各部分间相互依存,彼此间存在功能关系。另一个来源是英法社会学上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其创始人为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和涂尔干(Emile Durkheim)。斯宾塞将社会比喻为生物有机体。社会各部门如生物体内的器官和系统,互相关联。涂尔干在他的社会分工讨论中,提出"有机社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范可  
谈及人类学的观照(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必然涉及整体观。人类学上的整体观与马赫主义(Machism)有关系。该说主张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各部分间相互依存,彼此间存在功能关系。另一个来源是英法社会学上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其创始人为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和涂尔干(Emile Durkheim)。斯宾塞将社会比喻为生物有机体。社会各部门如生物体内的器官和系统,互相关联。涂尔干在他的社会分工讨论中,提出"有机社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闫世贤  扈中平  
本土生长是教育理论的创生之路。社会人类学对人和文化的研究及其成熟的学术传统使其成为教育研究的"他山之石"。社会人类学给教育理论本土生长如下启示:本土文化是本土生长的现实土壤;历史文化是其根基;田野研究应成为其方法论之一;自下而上创生理论的路径值得借鉴。在以上分析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回归文化原点、躬身教育实践、关注本土对象、创生本土话语等努力实现教育理论的本土生长。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台文泽  
祠神祭祀空间结构的考察是理解乡村社会空间建构的一个重要途径。田野访谈、地方民间文献(碑刻、科仪书)及正史资料的系统剖析,呈现了以龙王神崇祀为中心的社会空间"旗"的演成轨迹:它最初源自明代边防军屯中的"旗甲",属于"军事型"国家基层区划,继而又在"清初改制"中变身为具有特殊政治经济功能的"民里化"基层行政区划,延至民国则在保甲制度推行中被取缔了作为国家基层行政区划的身份,从此成为纯粹的祠神祭祀空间。围绕这一嬗变历程的讨论与以往证实的明清以降祠神祭祀空间多源于明初建立的基层组织"里社"系统的研究结论形成了对比,揭示了长时间段历史进程中乡村社会空间建构对国家军事型区划的继承事实及相关之变动,启示我们要更好地理解西北境内地域社会以祠神为中心的祭祀圈社会空间建构,既需要在动态的、长时间段的疆域史视域中特别重视国家制度因素的潜在性影响,同时也要关注国家制度与地方性、民间性因素作用关系的历史呈现与变迁。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袁媛  曲铁华  
本研究以地处江苏省中部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的行政村——石村为田野地点,借鉴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综合采用口述史、教育叙事以及教育史研究中经典的文献研究法,深入而系统地研究建国后石村社会教育60年的嬗演历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相关研究,反思当今乡村教化的渴与求,并对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路向进行一定的探索。
[期刊] 求索  [作者] 谭同学  
在当代乡村青年中出现了一股"穿越小说热",这一现象背后隐含着一种时间、社会地位颠倒的逻辑。它既与阶层继替有关,又与循环史观相连。改变阶层地位而不得,又受消费主义刺激,现实批判无力,使得"穿越"小说成了部分乡村青年的人生"镜像"。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戴达民  
空间人类学作为一个科学领域,它的研究历史还不长,“空间人类学”的综合性在于用定性的宗旨构成空间的方法和它固有的融于多学科的空间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复新  瞿葆奎  
教育人类学是一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应用性边缘学科 ,虽具有悠久的思想渊源 ,但在教育科学知识的分类中 ,仍属年轻学科。代表这门学科的名称的形式之多、由来之久、演变之广 ,是教育科学其他分支学科中不多见的。学科的源起是“多元的”,我们可以把教育人类学的源起与发展宏观地划分为观念教育人类学时期和实体教育人类学时期。对于它的学科地位 ,国际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归纳起来 ,可称之为“学科独立论”和“学科非独立论”。教育人类学是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科学知识相互渗透与相互分化的产物 ,作为一个新的知识门类 ,它是以哲学、教育学和人类学的理论为基础的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克里斯托弗·乌尔夫  李明明  
继以现象学、整体化和哲学为导向的教育人类学之后,在过去几十年里,以教育—历史为导向的人类学也日益兴起。它从对迄今为止的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批判出发,突出强调其研究的双重历史性,同时也不忘对人类学的批判。属于历史教育人类学的重点研究范围的有:身体与感知、代际与性别、时间与空间。对其发展来说,历史与心态、文化性与跨文化性、跨学科性与跨国性这三个任务和研究领域极为重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丹尼尔·米勒  姬广绪  汪卓明  
数码人类学指数字技术在特定人群中兴起后的结果,也可以指数字技术在人类学研究方法中的应用,还可以指代对具体数字技术的研究。数字技术给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延展了今天的世界,并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空间。人在和数字共舞时,线下生活的变化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字的含义。进而人类学家可以思考"人性"在今天数字时代的复杂意义。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美   陈兴贵  
传统村落因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已成为一个具有明显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社会文化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之地和农耕文明史的缩影。作为村落中的“特殊类型”,传统村落是乡村振兴、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文旅融合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践基地。各领域研究者从各自学科的理论、方法和角度,围绕各种主题,对传统村落展开多维阐释和分析。遵循人类学研究小型社会的学术传统、学科理念和方法,未来的传统村落研究应坚持历史性文献研究与共时性田野调查相互贯通、静态修复保护探讨与动态活化利用认识相得益彰、传统村落特殊性讨论与中国乡村普遍性思考有机统一、村民主位经验阐释与研究者客位学理分析并重融合、微观社会文化专题研讨与宏观区域文化生态整体研究互相关联等视角,方能更好地探究传统村落本质及其保护利用路径。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史玉丁  
作为传统村落的重要标志,传统村落文化在促进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中,政策文本和产业支撑等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法理困境与政策缺失、物质保护与文化缺失、外来关注与内生缺失的问题。从发展人类学的视角审视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改善、参与、赋权和可持续,这4个核心理念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活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可通过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生存载体、构建传统村落文化的参与机制、厘清传统村落文化参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促进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活化的持续性,实现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活化,最终达到传统村落文化与乡村系统发展之间的协同与共荣。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范可  
旅行与人类学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最早的人类学叙事或者民族志来自旅行者,无论他们是学者、传教士,或者军人。他们带回来的大量的、有意义的关于异族与异文化的纪录,以及后来出版的书籍,引起了18世纪和19世纪许多学者的关注,也刺激了人文主义者试图对人类的文化多样性进行理解的尝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魏乐平  
多元垂直气候环境是滇西北普遍的地理气候特征,当地村民采取多种生计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变迁。生计不但是人类生存重要手段,也是维系自然、互生共存的重要纽带。本文通过对云南省德钦县茨中村生计模式的研究,试图从生计形成、演变与发展的过程,展现生计与自然环境、历史变迁和技术发展等因素间关联,证明生计是人类与自然交换能量,维持与社会变迁同步的生存手段。生态环境多样性与生计文化多样性具有内在锲合关系,生计是人类适应环境结果,也是社会变迁的产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