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80)
2023(11541)
2022(10160)
2021(9520)
2020(8315)
2019(19605)
2018(19036)
2017(36266)
2016(19782)
2015(22732)
2014(22714)
2013(23065)
2012(21967)
2011(20329)
2010(20496)
2009(19504)
2008(19609)
2007(17578)
2006(15550)
2005(14235)
作者
(59657)
(49957)
(49835)
(47832)
(32071)
(24272)
(22836)
(19481)
(19139)
(17918)
(17275)
(16913)
(16237)
(16164)
(15922)
(15820)
(15079)
(14813)
(14772)
(14657)
(12658)
(12441)
(12336)
(11732)
(11492)
(11279)
(11173)
(11038)
(10224)
(10154)
学科
(89320)
经济(89142)
管理(48441)
(46383)
方法(41172)
(37345)
企业(37345)
数学(33523)
数学方法(33181)
中国(26101)
(22893)
(22823)
(20224)
(19180)
贸易(19170)
(18694)
业经(17905)
理论(16183)
(15887)
地方(15142)
(14952)
农业(14898)
(14348)
金融(14345)
(13606)
银行(13558)
(13105)
环境(11764)
关系(11359)
(11003)
机构
大学(302118)
学院(294191)
(127287)
经济(124839)
研究(112521)
管理(106738)
理学(90845)
理学院(89645)
管理学(88022)
管理学院(87447)
中国(85286)
科学(68406)
(66444)
(58959)
(58027)
研究所(53599)
(52980)
中心(49176)
财经(45892)
(43904)
北京(43366)
业大(42789)
(42240)
农业(41984)
(41802)
师范(41794)
经济学(40802)
(39410)
经济学院(36631)
(34572)
基金
项目(188714)
科学(147471)
基金(138658)
研究(135313)
(122777)
国家(121795)
科学基金(101504)
社会(87678)
社会科(82119)
社会科学(82089)
基金项目(72378)
(69730)
自然(65098)
自然科(63544)
自然科学(63517)
自然科学基金(62440)
教育(62413)
(61022)
资助(59092)
编号(52929)
成果(45428)
(43674)
重点(43584)
(41266)
(37775)
课题(37398)
教育部(37148)
国家社会(36742)
科研(36715)
大学(36053)
期刊
(143217)
经济(143217)
研究(91806)
中国(61036)
学报(51580)
(47892)
科学(46634)
(43884)
管理(38537)
大学(38270)
学学(35394)
农业(32643)
教育(32607)
(26646)
金融(26646)
经济研究(23792)
财经(23270)
技术(22762)
(20231)
业经(19751)
(19522)
问题(19371)
(18782)
国际(18388)
世界(16562)
图书(15760)
(14968)
技术经济(14356)
统计(13891)
理论(12721)
共检索到4566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徐新建  
从人类学角度考察旅游与中国社会是近年来的一个新趋向。其既体现出学科间的交叉互补又反映了时代发展对学术研究提出的现实挑战。1999年9月29日至10月1日在昆明召开的“人类学:旅游与中国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可视为这一趋向在国际交流和对话层面上的具体呈现。本文以此次会议为个案,阐发笔者在会前、会间及会后的有关思考,以期引发从人类学考察旅游和从旅游反观人类学的进一步讨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徐杰舜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人文社会科学的人类学转向已成普遍现象,旅游也不例外。为什么一个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也要与人类学牵手,旅游人类学会应运而生呢?这是有深厚的学理底蕴的。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把行、住、吃、游、购、娱各个环节联为一体,提供一条龙服务,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周大鸣  
人类学因其理论与方法的独特性,逐渐被民族旅游研究所借鉴和吸纳,但在中国民族旅游的开发实践中却往往处于"非主流"的境地。人类学要想在中国民族旅游实践中享有更多的话语权,首要的任务就是用本学科的视角透视民族旅游,反思其进行中国实践时所面临的一些特定的问题,并积极推动和参与民族旅游开发的社会评估工作。其关键点在于:一是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协调机制;二是客观审视民族旅游对族群文化和族群关系的影响;三是科学考量旅游开发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关系。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晓萍  Nelson Graburn  张鹂  
文章指出,在当今世界,各学科都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旅游人类学也如此。人类学与旅游学之间的关系不存在学科独立的问题,而应该是互补关系。人类学介入旅游研究已成为必然。唯有如此,旅游学才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宗晓莲  
旅游产业已经蔓延到当今世界的各个角落,旅游对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带来的冲击也早已引起关注。可以说,旅游成为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不得不面对的议题,理解旅游也成为理解当代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途径。早在20世纪中期,人类学者就已经注意到旅游在自己的调查地带来的巨大影响,因此,虽然人类学者对加入旅游研究曾有过种种顾虑,自60年代开始,旅游却被纳入各时期人类学的流行议题,如涵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进福   杨劲松  
<正>旅游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是旅游研究的重要论域。我国旅游社会学人类学研究肇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2)),有蔚然之势、且渐成“显学”之虞。其中的部分研究已进入国际视野,并获得国际关注与影响。限于篇幅,笔者仅从理论角度概括国内学者(兼及少量海外华人学者)在参与旅游社会学人类学知识生产中形成的理论突破,借以管窥其中的中国贡献。挂一漏万和主观臆断之处,恳请方家斧正。
关键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郑晴云  
朝圣和旅游都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象,是人类有异于日常生活的另一种"生活方式"。本文从人类学视角,透析了朝圣和旅游的关系。"朝圣"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精神文化之旅,旅游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精神文化"朝圣"。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高度关注人类的精神需求与文化体验。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孙九霞  苏静  
近三十年来,旅游业成为许多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通过各种商业性的合作开发,旅游业已然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休闲的旅游也日益成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管理学、经济学、旅游学诸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黄平芳  
旅游开发是一项投资规模大、利益主体多、社会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面临着各种社会风险的威胁,开展社会评估应成为旅游开发不可缺少的环节。目前,社会评估在中国旅游开发中的实际应用仍处于缺失或片面化的状态,并存在评估体系不完善、评估内容不明确,社区参与度不高、评估能力建设滞后等问题。为了科学地评估及规避旅游开发的社会风险,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可以借鉴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从评估视角、内容框架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着手构建符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旅游业特点的社会评估体系。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小军  吴毅  
旅游作为人类的普遍行为,在今天的商业化中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却逐渐丧失了其本真。通过思考"旅游"的内涵以及当代商业化旅游业存在的问题,文章区分了人类"天性旅游"和"商业性旅游"两个基本的旅游形态,探讨了"旅游"对于人类学的意义以及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旨趣,检讨了以旅游业作为研究对象的局限所在。文章指出人类的天性文化是人类天性旅游的本质内涵,文化自由是天性旅游得以实现的基础,保证文化持有者的主体性,实现游客和东道主的"共主体"地位,是文化自由的条件。同时,商业化和市场化应该服从人类自由情性的发展,而不是让旅游成为商业化的帮凶和牺牲品。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彭兆荣  
旅游人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是许多应用学科中的“后进者”。但是 ,旅游人类学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不仅成为该分支最具学科性的核心价值 ,也成了其他学科乃至决策部门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对旅游人类学研究视野中“旅游文化”以及相关的问题作一些评述和分析 ,借此提出一些问题以期引起学界的注意和重视。这无论从学科的理论反思抑或是应用层面都是有益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小军  吴毅  
旅游作为人类的普遍行为,在今天的商业化中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却逐渐丧失了其本真。通过思考"旅游"的内涵以及当代商业化旅游业存在的问题,文章区分了人类"天性旅游"和"商业性旅游"两个基本的旅游形态,探讨了"旅游"对于人类学的意义以及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旨趣,检讨了以旅游业作为研究对象的局限所在。文章指出人类的天性文化是人类天性旅游的本质内涵,文化自由是天性旅游得以实现的基础,保证文化持有者的主体性,实现游客和东道主的"共主体"地位,是文化自由的条件。同时,商业化和市场化应该服从人类自由情性的发展,而不是让旅游成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郑威  
以“地方”为单位的研究在当代人类学领域已经公认为一种对传统研究单位的范式革命。社会现实使得人们在心理上对个性化、特色化、地缘化、族群化的地方性文化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在区域旅游中,旅游的景观大都属于地方性的文化内涵,具有明确的“地方知识”色彩。旅游文化远比身体上的旅行更为丰富。作为一种旅游的客观,它事实上是游客“准备”到其他地方去观察和体验。以及那些被观光的人民和地方所做的“准备”。旅游有助于提升对地方化知识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增强东道主社会对自己地方化知识的自我认同程度。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海  
作为人类学的分支 ,文化人类学在中国还很少直接而系统地与旅游科学联系起来。本文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提出其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三大任务 ,探讨文化人类学与旅游业的密切关系 ,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邓启耀  
刚才的对话很有意思。地理学家对人类学家庄孔韶田野笔记中的感性描述不以为然,提出了感性表述在科学文本中有什么学术价值的尖锐质疑;而人类学家也对地理学家的"科学"标准进行反诘,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