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84)
- 2023(9870)
- 2022(8265)
- 2021(7975)
- 2020(6556)
- 2019(15153)
- 2018(14898)
- 2017(27308)
- 2016(15129)
- 2015(16863)
- 2014(16664)
- 2013(15119)
- 2012(13344)
- 2011(11779)
- 2010(11354)
- 2009(9457)
- 2008(8582)
- 2007(6957)
- 2006(5629)
- 2005(4376)
- 学科
- 济(49723)
- 经济(49678)
- 管理(37183)
- 业(34592)
- 企(28829)
- 企业(28829)
- 方法(27050)
- 数学(24608)
- 数学方法(24226)
- 教育(19453)
- 中国(18089)
- 财(13457)
- 农(12879)
- 理论(11447)
- 业经(10369)
- 学(10322)
- 技术(9508)
- 地方(9157)
- 务(8817)
- 财务(8783)
- 财务管理(8762)
- 农业(8545)
- 贸(8420)
- 贸易(8416)
- 企业财务(8321)
- 教学(8194)
- 易(8173)
- 制(7828)
- 环境(7698)
- 发(7443)
- 机构
- 大学(190121)
- 学院(185953)
- 管理(72550)
- 济(69560)
- 经济(68084)
- 理学(64714)
- 理学院(63961)
- 管理学(62708)
- 管理学院(62331)
- 研究(57495)
- 京(38715)
- 中国(35929)
- 范(34750)
- 师范(34555)
- 科学(33033)
- 教育(31506)
- 财(30828)
- 师范大学(28789)
- 中心(27627)
- 财经(26101)
- 江(26050)
- 所(24473)
- 业大(24244)
- 经(24155)
- 北京(23695)
- 研究所(22696)
- 经济学(22118)
- 技术(21994)
- 院(21830)
- 农(21188)
- 基金
- 项目(137698)
- 科学(113411)
- 研究(107813)
- 基金(101015)
- 家(86223)
- 国家(85426)
- 科学基金(75936)
- 社会(69357)
- 社会科(65744)
- 社会科学(65731)
- 教育(58230)
- 基金项目(54216)
- 省(54025)
- 自然(48058)
- 划(47628)
- 自然科(47053)
- 自然科学(47044)
- 自然科学基金(46175)
- 编号(45141)
- 资助(38881)
- 成果(36570)
- 部(33067)
- 课题(32641)
- 重点(32199)
- 发(30078)
- 教育部(30047)
- 创(29953)
- 人文(28522)
- 国家社会(28478)
- 规划(27938)
共检索到2540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吴晓蓉 田晓苗
人类独处、居住以及社会交往空间的改变,要求教育重新思考人类存在样态、生命质量以及“诗意栖居”的理想。博尔诺夫试图调和存在主义和生命哲学对“人类图像”的描绘,在“人类空间”概念基础上论证人的空间存在性,揭示空间之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回到人类“原初”空间意象,人类空间突显人作为主体与世界交互的积极作为,肯定生命与空间融合过程的体验性,暗示人类生活的全部空间都具有教育性。空间建构过程,即人寻求自我定位、自我确证和自我发展的创造过程。人类空间观为重思教育本质,通过教育追求“栖居”意义,建构充盈灵动性和生命性的教育空间观,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
博尔诺夫 人类空间 空间叙事 教育建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晓明 王燕妮
博尔诺夫的非连续理论深化了对高校挫折教育的必然性和挫折教育对象复杂性的认识。基于非连续教育理论,高校应做好挫折教育的顶层设计,重塑爱与信任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积极运用告诫、激发、批判和期望等教育措施,来提高挫折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
挫折教育 博尔诺夫 非连续教育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陶红 卢朝龙
中等职业教育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博尔诺夫从存在主义哲学出发详尽论述了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所包含的危机、遭遇的概念和本质及其所具有的教育价值,所提出的告诫、激发、唤醒等非连续性教育形式,对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有重要启示。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生命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但以往教育学对人的发展的研究,注重 的是发展的连续性,忽视了发展的非连续性。针对这一缺陷,本文论述了生命发展非连续性的 原因以及它的教育形式,重点评述了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瑛
与西方的以时间为中心不同,中国叙事传统呈现出鲜明的空间逻辑特性。独特的画图和读图的视觉思维方式,形成了中国传统叙事文本呈现方式和批评方式的空间逻辑特点;中国学者对中国古代叙事特性的空间发现以及对中国古代空间诗学的建构,已经昭示出空间之于中国叙事学的建构性力量;空间叙事诗学的确立,为中国叙事学的空间逻辑提供了佐证和理论支持。这些事实显示一种与西方叙事学以时间为逻辑基点迥然不同的中国叙事学的构型:从承认时间逻辑存在的前提下,空间叙事,可能是建构中国叙事学的一个重要逻辑基点。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张桂春
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如何重建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切实解决道德教育低效问题,以便尽快走出道德困境,如何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落到实处并卓见成效,已成为人们关注道德问题的主要思考点。笔者认为,德国著名教育学家博尔诺夫的“朴素道德”学说含有一定程度的真理性认识,对于我们审视、思考、认识、规范当前的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贾荣国
现代德国教育哲学的首要人物、被誉为“德国教育学的世界权威”的波尔诺夫是位富有独创性的教育思想家,也是德国教育改革运动的热心推动者.他对教育学提出了很多新问题和新见解.其中,“非连续性教育”就是教育史上由他第一个明确地提出来的教育新概念、新领域.这一教育理论,对于正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的现今中国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之.“非连续性教育”是波尔诺夫运用存在主义哲学考察和观照教育,针对传统的“连续性教育”的不足而开拓出的教育新领域.他首先分析和阐明了以往教育学的“立足点”、“可能性”和“自明的前提”.认为以往教育学都立足于两种教育观:工艺论模型和有机体论模型.工艺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高智红
教育叙事的深化需要视角的转换、方法的更新,空间理论的兴起、叙事研究的空间走向为教育叙事提供了空间化叙事的可能。应用空间并置、多视角叙述、空间句法和意象并置等空间叙事方法和结构,有利于把握叙事的动态性和节奏感,聚焦教育情境的"关键点",使教育事件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维度上呈现,实现叙事文本的灵活性、多元性和开放性,达到叙事的深描。
关键词:
教育叙事 空间叙事 叙事方法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鹏飞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达洛维夫人》反映出语象叙事的两大特征——视觉性和艺术性,其最终目标是表达生命情志。对自然风光色彩、光影的渲染,人物形象与肖像画形成的类比,展现出文字的视觉性,是“再现的形式”。对电影蒙太奇、绘画多点透视技巧的借鉴,呈现出艺术之间的杂糅,建构了一种空间幻觉,可概括为“有造型的形式”。语对象的情感投射、语与象的心物交游,则揭示语象叙事的最终目的——展露生命情感,体现“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观点。以中国诗学视域下王弼的“语象意”观作为参照,有助于深入理解《达洛维夫人》中语象叙事的表征途径,即“出言以尽象,立象以尽意”。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傅修延
叙事热兴起的根源,在于今人对叙事的本质与功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一些人甚至建议把人类的物种学名由“智人”改为“叙事人”。叙事的主体为有伦理立场的人,叙事因此必然体现或促成某种价值观,而叙事带来的价值认同又能凝聚起分散的个人力量,形成影响社会发展的“不可思议之力”。“叙事帝国主义”一词显示叙事非少数人文学科所能专美,许多学科和行业都把讲故事当作一项至关重要的本领,时下最精彩的叙事可能还不在文学领域。柏拉图从一开始就提醒我们:叙事负有传承文明的使命,不能“逢迎人性中低劣的部分”,今天的叙事学仍应保持这种对流行叙事的警惕。叙事学家不能脱离书斋之外生动活泼的大众叙事实践,要学会透过纷纭复杂的日常话语去把握社会脉动。叙事学在当今须博采众长方能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叙事 叙事学 “叙事人” 价值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楠 刘乃芳 石国栋
叙事与设计相结合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叙事空间设计。本文分析了叙事空间设计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叙事空间设计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叙事学 叙事空间 城市设计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申佳慧
当前世界进入信息传播多元、话语重构的"后全球化时代",图书馆角色的重新定位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图书馆叙事研究是图书馆行业发展新的生长点,研究前景广阔。文章基于叙事转向理论,从图书馆叙事与企业叙事的同等逻辑, 通过总结现有研究文献,分析得出图书馆叙事研究的三个维度,探讨图书馆叙事与图书馆角色、图书馆营销的关系,阐明图书馆叙事的核心内涵与外延发展,提出图书馆叙事对图书馆角色的新要求为“叙事素养与能力培育者、专业叙事资源建设者、叙事主题索引创建者、叙事营销服务创新者”,并通过梳理叙事模型SB7框架的核心问题,初步建构图书馆叙事思维地图,指出图书馆叙事营销需立足于吸引“用户注意”,以用户为叙事主角,创新思维并调整策略: 从宣传思维走向故事思维;消除叙事空隙,提升从业者忠诚度;实施战略性营销,提升图书馆的软实力;将营销对象从推广信息转向吸引“用户注意”。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勇
回顾文化以及组织文化的理论探索,可以发现,只有在组织的活动事实中寻找文化,理解组织活动的精神动力,才可以避免文化定义争论所产生的无从把握组织文化的尴尬状况,由此,通过教育叙事提炼学校的文化精神,便成了学校工作者实施文化建构的合适途径。与此同时,这一途径还可以深化校长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为增强学校的精神凝聚力创设探作平台。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训华
"教育生活叙事"是根据国内外叙事研究方法现状,融合质性研究、量化研究等手段,以建构具体实用的教育叙事方法为重要目标指向的方法理论体系。"呈现——分析——揭示"是教育生活叙事的核心架构。呈现即是真实、真情、有章法地"原生态"再现人类所经历的教育生活状态;分析是指通过时间、空间、心理、情感、图像等维度对叙事文本的有方法的深度解读;揭示是指通过动态编码、静态编码等方式来寻找叙事文本中的"言外之意"。教育生活叙事与传统教育叙事方法和理论形成了路径上的差异与转向。本文从叙事的对象、空间、着力点、目的、方法、效果等角度,比较了教育生活叙事与叙事探究的异同,并提出了现阶段教育生活叙事的相关研究领域。
关键词:
教育 生活 叙事 方法 写作 编码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石亚兵
"情节"是叙事作品的核心,它内在地制约着作品的信度、效度和品质。因而,有必要对教育叙事"情节"做出如下发问:教育叙事"情节"是"真实"抑或"虚构"?是"好莱坞化"抑或"平淡无奇"?是"片段剪辑"抑或"全景呈现"?回答这三个疑问的关键在于辨别教育叙事与文学叙事、教育叙事与电影叙事之间的不同。可以说,回答教育叙事"情节"三问,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叙事者来说,建构科学的教育叙事"情节"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整体性"规划;对"典型性"事件的选择;"情节"对人物的服从。
关键词:
教育叙事 “情节” 写作手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