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53)
- 2023(8592)
- 2022(6894)
- 2021(6306)
- 2020(4938)
- 2019(10781)
- 2018(10773)
- 2017(20010)
- 2016(11269)
- 2015(12205)
- 2014(12504)
- 2013(11808)
- 2012(11128)
- 2011(10077)
- 2010(10256)
- 2009(9479)
- 2008(9686)
- 2007(8768)
- 2006(7608)
- 2005(6976)
- 学科
- 济(39003)
- 经济(38939)
- 管理(30701)
- 业(28028)
- 企(23717)
- 企业(23717)
- 方法(15681)
- 学(13734)
- 数学(12423)
- 数学方法(12197)
- 财(12019)
- 中国(11856)
- 农(10966)
- 制(10351)
- 理论(9878)
- 业经(9632)
- 体(8565)
- 教育(8391)
- 银(8091)
- 银行(8062)
- 融(7911)
- 金融(7903)
- 行(7729)
- 务(7706)
- 财务(7681)
- 财务管理(7666)
- 企业财务(7358)
- 农业(7119)
- 和(7034)
- 地方(6701)
- 机构
- 大学(163840)
- 学院(161959)
- 研究(59797)
- 济(57669)
- 经济(56199)
- 管理(54593)
- 理学(46829)
- 理学院(46128)
- 管理学(45005)
- 管理学院(44688)
- 中国(42917)
- 科学(39246)
- 京(35590)
- 农(32075)
- 所(31611)
- 财(29711)
- 研究所(29115)
- 业大(25949)
- 中心(25911)
- 江(25860)
- 农业(25462)
- 范(24534)
- 师范(24203)
- 财经(23411)
- 北京(22015)
- 院(21767)
- 经(21297)
- 州(20097)
- 师范大学(19606)
- 技术(19149)
- 基金
- 项目(109793)
- 科学(85545)
- 基金(78802)
- 研究(78603)
- 家(71167)
- 国家(70562)
- 科学基金(58463)
- 社会(48937)
- 社会科(46086)
- 社会科学(46073)
- 省(42670)
- 基金项目(40513)
- 自然(37972)
- 教育(37389)
- 划(37175)
- 自然科(37084)
- 自然科学(37066)
- 自然科学基金(36425)
- 资助(31518)
- 编号(31246)
- 成果(27586)
- 重点(25812)
- 部(24046)
- 课题(23303)
- 发(22963)
- 创(22670)
- 性(21900)
- 创新(21127)
- 科研(21087)
- 计划(20847)
共检索到2441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祖社
有关文明人类共享的具有鲜明文化公共性特质的"共同价值"的伦理吁求与道德实践规制,从根本上讲,基于恒久以来对"大同世界""世界政府""永久和平"的美好期许。从古到今,不同历史时代、不同传统、不同文化与制度和生活背景下,人类提出、创制了用以维系、协调共同体成员行为规范的诸多在理趣上内在契通、相融的理念、规制。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它们都堪称精致和聪慧。但问题是,启蒙以后的当代人类之基本的生存形制并非原始意义上的"共同体",而是现代民族"国家"与"市场"逻辑。当此全球问题愈来愈严重的时代,全球社会迫切呼吁一种
关键词:
共同价值 伦理正当性 共同体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罗生全 刘志慧
教师伦理发展的既有逻辑将发展的动力和阻碍主因归咎于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忽略了教师作为共同体成员的角色担当,从而使教师伦理发展遭遇困境。共同体视域下,教师伦理是共同体对教师身份的本质确认,为教师伦理发展提供新的认识视角、方法路径和价值标准。共同体对教师伦理发展的价值表征主要表现在作为意义共同体的理念引导、作为文化共同体的情境交融和作为实践共同体的行为构筑等三个层面,而最终价值效用的发挥有赖于共识性的伦理信念的建立、交往理性为基础的发展机制的生成以及反思性实践智慧的养成。
关键词:
教师伦理 共同体 伦理共同体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潘于旭
进入20世纪后期,随着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的延伸,欧美资本主义出现复苏乏力及话语中心裂隙,以中国面向世界的改革开放实践成果改变了中国在全球的存在方式,突破了原资本主义世界单一性和同质化发展模式。21世纪以来,中国发展突破自然界限而走向跨区域的合作,在实践中形成了共存、共生、共建、共享的"中国话语",成为与原有现代化发展过程不同的当代国际社会发展的新观念。如果以"树形"的固化和变动的困境比喻资本主义的现实,那么以"块茎"思想比喻中国实践形成的新存在方式和发展理念及其引起的世界历史新变化,对研究当代世界的现实
关键词:
块茎 共生 交往 人类命运共同体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明
当代政治理论关于全球治理的相关争论,其背后的逻辑涉及世界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不同的世界共同体观念会引申出不同的全球治理模式。世界主义者聚焦于全球贫困及相应的全球正义等问题,主张一种经济型世界共同体。以全球人权体制为基础的世界共同体则依托当前存在的一系列国际法和国际机构,主张一种法律型世界共同体。这两种类型的世界共同体都以目标为导向,在实践上赋予世界共同体以某种统一的“强制性权力”,容易导致霸权主义等支配性的国际关系。第三种类型的世界共同体则尊重国家主权及其伦理含义,并将关注点放在主权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上,实际上主张一种以国际合作和对话为主题的关系型世界共同体。关系型的世界共同体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在内涵上能够实现彼此融通,有助于丰富全球治理的内涵。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聂玉珍 吴嘉仪
社会治理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在新的时空场域中,社会治理共同体蕴含着丰实的伦理因子,彰显出目标和价值相统一、共治和共享相统一、个体伦理诉求与整体伦理诉求相统一、现实社会伦理和网络空间伦理相统一以及为民情怀和世界关照相统一的伦理特质。以执政伦理、制度伦理、经济伦理、文化伦理、责任伦理和法治伦理为维度审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构,与时俱进开辟新路,既是一次具有学术性的理论探赜,又是一种富有现实性和前瞻性的创新探索。
[期刊] 求索
[作者]
侯衍社 侯耀文
话语体系建设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权提升的基本前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不仅能为应对各种"抹黑中国论"提供话语支撑,而且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维护好中国形象。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要厚植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的生长土壤,从中国传统文化之源,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柱,现实的实践之基等维度出发,对构建的现实可行性给予充分论证。在此基础上,坚持以真理性和道义性相统一的话语传播观,以真理的逻辑提升话语的科学说服力,以道义的逻辑增进话语的价值感召力,以方法的逻辑提升话语的传播力,从而不断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话语效力。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广千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的理性思考,是对人类未来和世界前途发展的新观点、新探索。这一思想的逻辑结构系统全面、内涵丰富,包含逻辑起点、逻辑渊源、逻辑理路和逻辑归宿等四个方面,是中国着眼于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福祉、回应全球治理问题而提交的中国方案。
关键词:
习近平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逻辑结构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丁毅超
自从理查德·莱德创造物种主义一词以来,反物种主义一直是当代动物保护运动的思想基础。斯克鲁顿认为反物种主义与左翼自由主义分享了相似的逻辑。功利主义和义务论都无法扭转反物种主义的根本缺陷。为了抑制计算理性时代无限制的个人利益,斯克鲁顿试图恢复人类中心主义的正当性,构建一种适合保守主义的动物伦理观。
关键词:
斯克鲁顿 物种主义 虔诚 动物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方舟 刘澈元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国家前途命运和全球治理难题的重要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演进经历了三次跃升,从中国梦到命运共同体,再到引发全球讨论,最终成为引领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就其理论特质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的科学继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治国理政中的科学运用,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应对全球治理问题的实践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价值体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实现强国复兴梦的重要实践,为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和处理外交问题提供新思路,更为全球治理提供超越资本逻辑的中国方案。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同舫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具有多重内涵、层次和功能。文化构建在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觉中凸显出主体性,在与不同民族的交流和对话中展现出多样性,在与意识形态的关联中彰显出主导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总体表征为主体性、多样性和主导性相统一的自觉状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以社会生产力作为物质层次基础,通过国家机器和政治体制为其提供政治层次的保障,最终致力于在精神层次凝聚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建构具有个体文化认同上的统摄功能、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功能和思想文化再生产功能。文化构建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塑造全新的凝聚全人类共同利益与共同价值的世界文明体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化构建 内在结构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晓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关键时期提出的;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弘扬,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对西方文化中共同体思想中有益因子的吸收与借鉴。以人民为中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立足实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起点,求同存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选择。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实践路径与发展模式;全面超越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理论,为人类未来社会共同发展繁荣提供了理念参考;推进了全球治理体系建设迈向新阶段,为世界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朱义梅 董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在其他国家仍与病毒展开斗争的时候,中国已初步打赢疫情防控守卫战,习近平提出了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抗疫方案。这一方案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合作视野扩展到国际公共卫生领域,不仅对当前各国携手并肩抵御疫情恶化、战胜疫情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进一步完善了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
关键词:
习近平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重要论述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赵永帅
马克思的共同体关系逻辑直面文明议题本身,探究人类文明序列、剖析文明发展困境、演绎未来文明前景,形成共同体关切人类文明形态的理论范式。在文明的反思与抉择、文明的建构与趋向中,这一演绎为人类文明的逻辑与叙事提供具有实证基础和整全视野的分析与判断。马克思的共同体关系逻辑内涵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实现的理论主动,在问题论域、逻辑动力、关系载体和历史张力的建构思路与构建方法中,整体呈现共同体与人类文明形态的理论变革。当下,学理性探究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返回经典视域,以马克思的共同体联结方式凝练人类文明要素与文明开创机理,进一步深化文明形态的构建方式、叙事价值与理论空间。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阎维洁 冯新舟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同体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真正的共同体"是人类获得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现阶段,资本主义全球化中的共同体本质上是"虚假的共同体",这也是当前出现逆全球化浪潮的根本原因。为此,中国坚持理想和现实的统一,以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坚持人民主体性,扬弃资本逻辑,创新全球治理体系,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引领全球化不断深化。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丹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新时代全球化理念的高度凝练,也是中国推进引领全球化实践的具体体现。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化时代的命题,是应对全球治理的课题,是开展全球外交的主题,是凝聚全球共识的议题,反映了时代变局下中国站在历史正确一边顺应、支持、推进、引领全球化的理念及思路;另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中国引导全球化进程、治理全球化弊端、创新全球化实践、匡正全球化目标的重要实践。“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抓手和平台,中国的全球化理念贯穿其中并得以落实体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