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35)
2023(4855)
2022(3947)
2021(3986)
2020(3130)
2019(7133)
2018(7060)
2017(11616)
2016(7577)
2015(8247)
2014(8524)
2013(7667)
2012(7071)
2011(6521)
2010(6669)
2009(5659)
2008(5612)
2007(5048)
2006(4522)
2005(4261)
作者
(18975)
(15753)
(15443)
(15159)
(10022)
(7673)
(7234)
(6081)
(5998)
(5799)
(5341)
(5313)
(5093)
(5029)
(4990)
(4988)
(4930)
(4658)
(4612)
(4398)
(4112)
(4030)
(3750)
(3725)
(3650)
(3614)
(3472)
(3425)
(3270)
(3221)
学科
教育(18898)
(18387)
经济(18362)
(13503)
管理(13234)
中国(12234)
(10712)
企业(10712)
方法(8348)
(7743)
理论(7523)
数学(7303)
数学方法(7169)
(6126)
教学(6036)
技术(4806)
(4586)
(4458)
发展(4097)
(4068)
(3974)
(3728)
财务(3723)
财务管理(3716)
企业财务(3633)
(3613)
金融(3613)
研究(3605)
(3588)
银行(3582)
机构
大学(98781)
学院(92630)
研究(37953)
(28949)
教育(28116)
经济(28033)
管理(26563)
(23551)
师范(23409)
理学(22996)
科学(22608)
(22597)
理学院(22539)
管理学(21934)
管理学院(21704)
中国(20954)
师范大学(19563)
(19347)
研究所(17767)
中心(15495)
北京(15138)
(15054)
(14949)
(14351)
技术(14052)
(13540)
业大(12438)
职业(12433)
财经(11920)
(11826)
基金
项目(60319)
研究(49196)
科学(49017)
基金(41292)
(36228)
国家(35781)
教育(31665)
科学基金(29419)
社会(28912)
社会科(27113)
社会科学(27107)
(24059)
(23237)
编号(21280)
成果(20631)
基金项目(20604)
课题(18633)
自然(18162)
自然科(17787)
自然科学(17780)
自然科学基金(17485)
资助(16777)
(15791)
(15607)
(15543)
重点(15420)
规划(14196)
教育部(13968)
(13627)
项目编号(12948)
期刊
教育(46701)
研究(39205)
(29375)
经济(29375)
中国(28432)
学报(15842)
科学(13329)
大学(13033)
(12490)
(11660)
职业(11061)
技术(10779)
学学(10546)
管理(9425)
农业(8711)
技术教育(7251)
职业技术(7251)
职业技术教育(7251)
(6772)
金融(6772)
财经(6293)
(5875)
论坛(5875)
(5502)
(5479)
高等(5459)
(5201)
经济研究(5050)
成人(4858)
成人教育(4858)
共检索到1489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孙振东  
国民性是国民主体基于所处的独特的天地系统、国际环境和国家内部结构,在自己的生产和生活中历史地形成的、稳定的、普遍体现于每个国民个体的心理特征。人的世界历史性是在人类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人的发展状态,是地域狭隘性和民族狭隘性的彻底扬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实现。现时代的人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国民性存在,无论是片面强调"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的观点,还是片面强调"人的国民性存在"的观点,都没有真正从"现实的人"出发。应该严格区分"处于世界历史过程中的人"与"世界历史性存在的人"。现阶段,仍然应该强调国家利益和民族独特性,这并非"地域狭隘性"和"民族狭隘性"的表现。坚持"教劳结合",重视现代...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爱玲  
"国民性"关注国民大众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与行为方式,能够给国民大众的行为以指导和约束。文章认为,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国民性的书写主要表现为新一代农民勤劳耐苦,积极奋发,女性对传统伦理道德固执的坚持,农民对土地的的执着与偏恋,以及在苦难与逆境中抗争精神。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爱玲  
"国民性"关注国民大众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与行为方式,能够给国民大众的行为以指导和约束。文章认为,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国民性的书写主要表现为新一代农民勤劳耐苦,积极奋发,女性对传统伦理道德固执的坚持,农民对土地的的执着与偏恋,以及在苦难与逆境中抗争精神。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晖  张勇  
读书(儒家典籍)、考试(科举考试)、做官(求取功名)是古代中国民间的教育信仰。这种信仰发轫于先秦,成形于汉唐,历经宋明清而最终确立。它植根于民族心理,型塑着国民性。独特的教育诉求在古代统治者文化专断和世人对文化资本的追求中发生发展,逐步形成了国人"自我中心"的世界观、"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工具理性"的价值观,对中国人独具特色的国民性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刘小枫  
晚近30年来,英语学界兴起一种名为"全球史"(global history)的新史学,如今已在相当程度上改变美国以及其他英语国家大学和中学的世界史教学内容,我国学界和教育界也奋力追赶这股史学新潮。任何文明大国的教育都离不了史学,民主化的"全球史"学让我们看到史学也最容易败坏一个文明大国的教育品质,真正的历史教育应该以悉心研读历代有"极敏之眼光,极高之学识"之人写下的作品为前提。历史本身并不能给人真正的德性教育,必须经过灵魂高贵之人的咀嚼和反哺,历史(叙事)才会成为对生活有益的东西;否则,面对永远混乱的人世,一个人永远看不到"智慧以及一切称之为美的人性"。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鹏君  李太平  
国民性是民族传统文化在国民身上的特性体现,在意识、心理和行为中以稳定形态展现出来,是国民意识、国民精神等的总和,具体表现在民族思维方式、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之中。自觉培养以现代国民精神为核心的国民性必要而迫切,当前的教育实践丢失了国民性,体现为国民性在教育方针中被淡化、在课程中受排挤、在校园文化中遭忽视诸方面。学校教育应具有清晰的国民性培养目标,凸显课程与教学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为国民性培养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董立均  杨兆山  高鹏  
教育对国民性的养成应"扎根本土,放眼全球",基于以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建构为主要维度的文化自觉立场。为培养提高国民的国家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民族的自立与自强,我们应加强以历史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体内容的国家认同教育,并在对理性爱国精神、国民道德情操以及民族自强意识的培养中不断优化国民性,提高民族素质。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杨晓  
论文从文化心理学视角对二战时期日本皇国民性格的养成进行分析,概括提出:日本民族教育塑造皇国民的性格结构及其目标体系是:以"尽忠"确立皇国民的国家信仰,以"义士"涵养皇国民的文化性情,以"勤王"陶冶皇国民的意志品质,以"奉公"磨练皇国民的灭私行为,以"殉国"激励皇国民"为国捐躯"。解析其民族教育的文化机理是:在"诚——至诚"位于日本"善"的德目中第一位的表象背后隐藏着一种深机,即"杀害他人"存在于"诚的伦理"的极限之中,它被视为"尽忠"天皇的最高体现。揭示二战时期日本民族教育的实质是:将日本"立于万邦之上"可以在其他国家为所欲为的幻想植入国民的头脑之中。这种幻想曾经诱惑成千上万舍弃生命战斗的日本...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小平  
启蒙主义及其文学是把道家文化放在国民性改造的启蒙语境中来理解的 ,并按照启蒙的价值取向和时代要求来阐释道家文化。对待道家文化有三种方式 :选择性认识或误读 ;发掘它与现代文化的会通点并发挥其文化建设潜能 ;批判和否定道家文化。尽管对待道家文化的态度和方式不同 ,但目标却是一致的 :国民性改造和人的现代化。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于伟  
两千多年的儒家教育存在及其对国民性的教化作用不容忽视。深入剖析儒家传统在国民性塑成过程中的历史结构与自身缺失,即可发现儒家传统教育始终是围绕为人之道进行的。儒家传统教育对国民性的建构是一个对中华民族影响很大的文化—心理现象,儒家伦理的三重架构为理解国民性的文化濡化过程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新时期国民性的建构,应立足本土文化传统,从传统儒家教育中汲取养分浸润国民性的根基;坚持"创造性转化"原则,在与世界教育交流中寻找国民性建构的创生点。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萍  钟明华  
公民具有与私民、臣民相对应 ,与国民、人民相区别的内涵 ,公民教育不是传统德育名词的简单更换 ,而是标志着我国传统德育历史性转型的一种崭新的教育目标体系。确认公民教育 ,在认识上需走出三个误区 :把公民教育简单地与资本主义性质联系起来 ;把公民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对立起来 ;把公民教育狭义地等同于公德教育。同时 ,公民教育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以公民的独立人格为前提 ;以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为基础 ;以合法性为底线。因此 ,在本质上 ,公民教育必然是主体性教育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为其基本的教育取向 ,而且是区别于“圣人教育”的“平民教育”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吴宏政   于宜含  
如果把“文明形态”作为世界历史的书写范式,世界历史进程就表现为各民族的“特殊文明形态”扬弃为“普遍文明形态”的过程。一方面,人类物种的生存方式不同于其他物种的“自然状态”,总是要摆脱自然状态而进入“文明状态”,亦即以“特殊文明形态”的方式存在;另一方面人类也只能借助于“普遍文明形态”才能保证该物种的永久生存。按照唯物史观,自阶级社会以来,人类文明形态是由社会形态加以定义的。但资本主义以往的文明形态都是“特殊文明形态”,而只有共产主义才是“普遍文明形态”。那些能够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的民族,该民族的文明形态便能够扬弃其特殊性,从而为创造人类“普遍文明形态”奠定基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性质继承了马克思的文明观,打开了“普遍文明形态”的图景,为创造“普遍文明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