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279)
- 2023(3179)
- 2022(2651)
- 2021(2473)
- 2020(2071)
- 2019(4460)
- 2018(4644)
- 2017(8106)
- 2016(4721)
- 2015(5462)
- 2014(5740)
- 2013(5227)
- 2012(4774)
- 2011(4378)
- 2010(4411)
- 2009(4091)
- 2008(3990)
- 2007(3701)
- 2006(3334)
- 2005(2970)
- 学科
- 济(13277)
- 经济(13247)
- 管理(12437)
- 业(9534)
- 企(7854)
- 企业(7854)
- 制(5830)
- 中国(5244)
- 体(5208)
- 学(5174)
- 农(4881)
- 财(4471)
- 理论(4181)
- 方法(3895)
- 教育(3837)
- 银(3776)
- 银行(3763)
- 行(3655)
- 融(3329)
- 金融(3322)
- 业经(3192)
- 地方(3133)
- 体制(3031)
- 数学(2939)
- 数学方法(2867)
- 制度(2754)
- 度(2754)
- 农业(2723)
- 教学(2689)
- 和(2456)
- 机构
- 学院(63195)
- 大学(62577)
- 研究(23693)
- 济(20788)
- 管理(20492)
- 经济(20082)
- 中国(18127)
- 理学(16820)
- 理学院(16577)
- 管理学(16160)
- 管理学院(16043)
- 科学(15231)
- 京(14243)
- 农(13426)
- 所(12561)
- 财(11501)
- 研究所(11336)
- 江(11229)
- 中心(11084)
- 农业(10615)
- 业大(10241)
- 范(9656)
- 师范(9496)
- 技术(9370)
- 北京(9047)
- 院(8905)
- 州(8731)
- 省(8661)
- 财经(8305)
- 经(7458)
- 基金
- 项目(40902)
- 科学(30914)
- 研究(30748)
- 基金(27514)
- 家(24643)
- 国家(24398)
- 科学基金(19734)
- 社会(17658)
- 省(16780)
- 社会科(16480)
- 社会科学(16478)
- 教育(14808)
- 划(14277)
- 基金项目(13876)
- 编号(13468)
- 自然(12384)
- 成果(12284)
- 自然科(12086)
- 自然科学(12079)
- 自然科学基金(11849)
- 资助(11300)
- 课题(10309)
- 体(9550)
- 重点(9418)
- 发(8616)
- 部(8570)
- 年(8520)
- 项目编号(8200)
- 创(8175)
- 性(8017)
共检索到1050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云峰
以唯物史观的发现为标识,哲学的主体革命实现了人的主体身份的本质复归。在对人的主体身份解构中,人的自然存在身份、社会存在身份、活动存在身份科学定位了人的主体身份存在,将“现实的人”从抽象的世界中解放出来。人作为一种对象性存在物,其主体身份的建构过程往往易受到现实规训的影响而趋向“异化”,人的主体身份批判的关键是“异化”身份批判。社会交往和话语交往是人的主体身份建构的重要途径,规定了主体身份的最终交往样态和价值形态。
关键词:
主体身份 身份存在 身份批判 身份交往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戎庭伟
批判教育学的权力批判,沦为一种再生产与抵制话语的强迫重复现象。这种误区根源于他们试图从权力外部入手、寻求客观知识进行抵制的思路,没有正确识别当前教育权力的多元构成特点,以及权力与主体之间的共构关系。福柯式微观权力分析发现,教育权力由国家、地方、教师、儿童等多元矛盾性主体偶然性构成,其目的在于生产儿童。这些特征决定了有效的权力批判必须从权力关系内部入手、发挥批判者自身的觉悟意识,以自身主体性的分析为内容而展开。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李桂华
批判信息学聚焦于信息技术应用对信息活动中主体性的冲击,探寻从制度和技术守护主体性的路径,是对信息环境复杂化趋势的一种学术响应。本文对批判信息学进行溯源,并梳理其逻辑合理性和研究特征,认为批判信息学作为一种新的信息学认识论,是聚焦于信息活动中用户的主体地位缺失问题,从负面作用角度对信息管理活动展开辨证性思考的研究路径。同时,批判信息学已经成长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其以守护信息活动中的主体性为价值取向,主要有三种研究目标,从技术批判和规范批判两个角度展开,现已覆盖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问题。我国信息学领域有必要将其作为重要研究方向加以建设,实现从“利用信息技术”向“构建信息秩序”延伸,从服务于被动的用户向提升用户的自主性转向,面向广阔的问题空间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展开通观性思考。参考文献64。
关键词:
批判信息学 主体性 信息活动 批判理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孔云 夏志芳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针对当前存在的对地理课程的偏见进行批判与反思,审视了地理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而后分析阐释了地理课程的地域性与传承性、社会性与实践性、时代性与创新性的文化特性。在此基础上,对当代地理课程文化进行了三方面的建构:建构生活化的地理课程文化,让地理课程"回归生活世界",逐渐让社会认识到地理课程的真正价值;建构生态性的地理课程文化,让地理课程走向民主、自由、开放与和谐;建构反思性的地理课程文化,使地理课程在反思中走向超越与创新。
关键词:
地理课程 文化 批判 建构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傅歆
空间批判理论者对资本的空间化发展和空间的生产进行了研究,指出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空间生产,不仅是资本实现自身增殖的新路径,也同时生产和再生产资本主义不平等的生产关系,权力和政治也因此渗入空间领域,形成资本主义空间政治。对于中国城市基层治理及其城镇化发展而言,要汲取空间批判理论的理论精髓,开辟社会主义的城市空间生产,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空间政治,推动城市基层治理中由管理向治理的转变,探索新的城市秩序,打造城市共同体,推动城市正义的实现。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陈孝兵
经济学总是离不开一些基本的假设前提 ,这些假设往往与其方法论密切相关。自从 18世纪以来 ,经济学界一直依靠经济人假设来分析以各种方式参与市场的人们的行为 ,并由此对自由交易制度的有效性作了缜密的推论。实际上 ,经济人假设有其局限性 ,在经济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 ,虽然几经锤炼 ,在内涵上有了新的拓展 ,其间也遭致了各个方面的质疑 ,但始终保留着“自利性”这一基本的规定性。现在看来 ,它只是揭示了人类经济生活中很小部分的规律 ,不可能一般化到人类经济生活的全部 ,它只是经济学研究范围的扩大 ,而不是本质上的进步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刘彩娥 韩丽风
批判性信息素养是21世纪信息素养教育新理念。本文剖析了批判性信息素养概念的内涵,对国内外批判性信息素养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进行了概述,提出了当前基于学术话语体系开展批判性信息素养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批判性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框架,以期对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提供借鉴。框架内容以学术话语体系为语境,设计为认知、反思、参与三个模块,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三部分内容,旨在引导高校学生深入认识现代科研环境和学术话语体系,培养学生批判性信息素养、创新思维与科学精神,并合理参与学术研究过程的能力。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文科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黄雁南
本科生教育质量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已有的共识就是教学策略要转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具体的贯彻方法正在不断探索中。教师的知识结构以及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教育模式。本文从提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质量出发点,引入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式,并以教学实践的具体实例加以说明,以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 苏格拉底式问答 以学生为主体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田华银
和谐教学环境是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在和谐教学环境的构建中,教师作为主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教师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是一门艺术,需要科学的理念、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恰当的方法。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模式、探究工具、思维品质和基本技能,对于教师提升并彰显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进而在和谐教学环境构建中体现主体性,具有独特的优势。
关键词:
和谐教学环境 教师主体性 批判性思维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阳立高 廖进中
该文基于理性经济人批判,提出符合时代要求与社会进步的"国家理性行为体"假说,即假设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国家行为必须要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综合权衡全体国民短、中、长期的利益需求及其可获得性,以均衡、稳定与可持续地增进全体国民福利最大化为目的。
关键词:
理论经济人批判 国家理性行为体假说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宫希魁
本文认为产品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全民所有制是构成传统经济体制的三个基础性范畴。它们之间互相依托和支撑 ,形成了一个存在内存逻辑关系的“三驾马车”体系。“三驾马车”体系在创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期 ,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情况的变化 ,逐渐走向反面 ,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绳索 ,因此 ,最终导致了“三驾马车”体系的解体。产品经济、计划经济的否定 ,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性质 ,同样 ,全民所有制范畴的扬弃 ,也不会改变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方向。“三驾马车”体系的解体 ,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完结 ,而是在辩证的否定中把它推向一个新阶段。
关键词:
产品经济 计划经济体制 全民所有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速炎
近年来,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的口号响彻中华大地,从小城市到大城市,全国共有100余城市将其作为奋斗目标和发展模式。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梁江 刘冀生
”核心能力就像是海市蜃楼:从远处看五光十色、雄伟壮丽;一旦接近,却是一堆沙砾。“ ——麦肯锡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玲
本文从三个课例入手,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课本与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误区:以狭隘的科技取向淡化人文关怀,对现有知识背后隐藏的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缺乏警惕,因此导致人性尊严的丧失,助长夸张、空洞的抒情与虚伪的形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