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33)
2023(4098)
2022(3485)
2021(3214)
2020(2671)
2019(6107)
2018(6209)
2017(12060)
2016(6930)
2015(7867)
2014(7711)
2013(7980)
2012(7559)
2011(6785)
2010(7012)
2009(6650)
2008(6738)
2007(6327)
2006(5804)
2005(5581)
作者
(19510)
(16081)
(15896)
(15779)
(10312)
(7714)
(7382)
(6218)
(6055)
(5900)
(5607)
(5542)
(5432)
(5141)
(5116)
(4986)
(4831)
(4809)
(4678)
(4460)
(4306)
(3985)
(3849)
(3805)
(3734)
(3622)
(3598)
(3585)
(3275)
(3173)
学科
(30523)
经济(30490)
(20399)
管理(19113)
(14781)
企业(14781)
方法(14272)
数学(12541)
数学方法(12438)
(9856)
中国(9310)
(7379)
(6822)
贸易(6812)
农业(6740)
(6668)
(6627)
业经(6544)
(5986)
银行(5976)
(5726)
(5492)
劳动(5474)
地方(5400)
(5316)
金融(5316)
理论(5110)
(4573)
(4497)
财务(4488)
机构
大学(97236)
学院(95927)
(47289)
经济(46349)
管理(35880)
研究(35577)
中国(31300)
理学(29615)
理学院(29344)
管理学(28911)
管理学院(28746)
(22044)
(20871)
科学(18158)
(18012)
中心(17820)
财经(17009)
(16410)
研究所(15966)
(15725)
经济学(15496)
(15485)
经济学院(13978)
北京(13517)
(12832)
财经大学(12719)
业大(12283)
(12213)
农业(12124)
(11988)
基金
项目(57150)
科学(45171)
研究(42839)
基金(42468)
(36546)
国家(36256)
科学基金(30981)
社会(28540)
社会科(27240)
社会科学(27237)
基金项目(21256)
(20819)
教育(19903)
资助(19066)
自然(18755)
自然科(18368)
自然科学(18366)
自然科学基金(18061)
(17812)
编号(17056)
成果(14878)
(13612)
重点(12883)
国家社会(12387)
教育部(12013)
课题(11928)
(11823)
人文(11626)
(11482)
(11246)
期刊
(53288)
经济(53288)
研究(33895)
中国(24238)
(17601)
(17259)
金融(17259)
管理(14773)
(14335)
学报(12673)
科学(11992)
教育(10617)
大学(10203)
学学(9345)
农业(9295)
经济研究(9057)
财经(9023)
技术(8478)
(7942)
问题(7163)
业经(7124)
国际(6907)
(6671)
世界(5930)
理论(5679)
(5601)
技术经济(5469)
图书(5309)
实践(5070)
(5070)
共检索到1650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葛开明  
我国国际收支的巨额顺差和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对人民币升值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本文认为汇率问题实质上是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均衡发展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劳动生产力相对成本与汇率的关系后指出,我国和美国的职工工资总体水平的相对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增长不同步是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症结,并提出了保持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来化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设想。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王维  
在一定的理论假设前提下,本国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力增长快于外国的相对劳动生产力的增长是决定本国货币实际汇率升值的主要因素。本文利用人民币/美元实际汇率和美国、中国的相对劳动生产力的数据对实际汇率生产力微分模型进行协整检验,表明在理论假设不完全满足的现实中,两国相对劳动生产力与人民币实际汇率依然存在长期的稳定比例关系,进而用误差修正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均衡方程做了重新估计。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周亚军  
以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理论为基础,运用我国与美国的数据对人民币的实际汇率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标准的和拓展的两种模型下,相对劳动生产率在实际汇率的决定中起着主导作用,拓展变量(如开放度、信贷比率、投资比率、贸易条件等需求因素)在实际汇率的决定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政府支出比率对人民币汇率没有实质的影响。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丁堡骏  张洪平  
价值、市场价值和生产价格是抽象层次不同的三个范畴。价值就是个别价值。个别价值与劳动者的勤奋或懒惰、技术熟练或不熟练、劳动的复杂程度等毫不相干,它是商品总量的一个个别部分的价值。价值或个别价值是本质,市场价值和生产价格是它的逻辑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转化形式。劳动生产力和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是本质关系,而劳动生产力和市场价值及生产价格之间的关系则是不同层次的现象形态的关系。正确认识价值与市场价值、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更新观念,鼓励竞争,优化资源配置。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甘琳  吴德华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朱解放  
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该理论在表述上的差异性,常常会产生认识上的误解。因此,全面、准确地把握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有助于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本文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冯金华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种商品的单位价值量与生产该种商品的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力有可能成正比。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在于,他们在定义一个部门的劳动生产力和该部门所生产商品的单位价值量时,分别使用了包含不同内容的劳动概念,特别是把复杂劳动看成只具有抽象劳动的属性而不具有具体劳动的属性,从而只能用于计算商品的价值量而不能用于计算劳动的生产力。实际上,在讨论劳动生产力和单位商品价值量时,如果始终使用具有同样内容的劳动概念,则在任何条件下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都不可能成正比。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孟范昆  朱晓俊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其经典命题是:劳动生产力和商品的价值变化成反比,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变化成正比。实践证明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是极其正确的,我们决不能随意地否定马克思这一科学的理论。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陈士辉  王宏  
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的一个普通的,但却是广泛应用的原理。长期以来,虽然对这一问题争论不休,但却没有多少实质性进展。实际上只有揭示马克思在推导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力关系时的理论假定前提,才能说清楚这个原理极其有限的适用性以及与现实的矛盾。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孙赵勇  杨冬民  
灰色模型CM(1,3)很好体现了资本使用量和劳动投入量对下期工业产出值增加率的影响。通过对2003-2005年劳动生产力和灰色模型分析可以看出,中国能源类工业部门产出的增加更多依赖于劳动力的投入;化纤和石油等工业生产率提高呈现出较高趋势,其劳动力对产出值增加的影响度在下降。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唐旭  钱士春  
我国贸易部门相对于非贸易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一直在上升,相对价格在下降,两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对相对价格影响显著,符合哈罗德-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理论所描述的特征。进一步研究表明中美两国的两部门相对生产率对两国价格水平差异与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显著,我国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相对于非贸易部门快速增长时,会带来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哈罗德-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我国显著。这也就为从生产率角度考察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与实证基础。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赵文军  于津平  
本文首先构建关于实际外部财富、劳动生产率、贸易条件与实际汇率关系的跨时一般均衡理论模型,然后利用1981-2009年相关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中国实际外部财富、贸易条件以及国内外两部门劳动生产率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从长期看,中国实际外部财富的急剧攀升会引发人民币实际汇率快速升值;中国贸易部门相对非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上升会促使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而国外贸易部门相对非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则会降低人民币实际汇率,净效应表现为劳动生产率并不能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的长期波动;中国贸易条件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不明显。短期内,中国实际外部财富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作用关系与长期...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都阳  曲玥  
对比于通常将工资或劳动报酬等同于劳动力成本情况的做法,本文将劳动生产率纳入了分析框架,认为劳动力成本优势是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相对关系。通过对2000—2007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据的测算,本文了解到劳动报酬的增长伴随着劳动生产率更快的增长,所以说在这期间劳动力成本优势并未减弱。进一步地,本文对今后如何保持劳动力成本优势做出了相关探讨,认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教育的深化可以实现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延续。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许正松  万青  
劳动力成本是促使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但是在比较不同地区劳动力成本时,不能只比较名义工资,而应该将名义工资和劳动生产率结合起来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在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之后,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产业转移至中西部地区的现象。导致区域间产业转移滞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东部地区在经过长期快速发展之后,仍然保持了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因此,从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国家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强人力资本投入以及吸引民间资本更多地投资于中西部,以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劳动生产率,进而推动产业转移。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马丹  许少强  
采用制造业部门单位劳动力成本指数(UnitLaborCost,ULC)测算的一国实际有效汇率(REER-ULC)经常被用来衡量该国的国际竞争力状况。鉴于此,本文首先测算了1980 ̄2002年期间中国制造业部门的单位劳动力成本指数,然后采用该指数测算了同时期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该时期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历史变迁与冲击来源进行了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