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09)
2023(5696)
2022(4740)
2021(4507)
2020(3739)
2019(8268)
2018(8063)
2017(15324)
2016(7931)
2015(8766)
2014(8018)
2013(8124)
2012(7505)
2011(6786)
2010(7002)
2009(6526)
2008(6409)
2007(6090)
2006(5294)
2005(4863)
作者
(21627)
(17811)
(17780)
(16788)
(11648)
(8530)
(7962)
(6996)
(6736)
(6368)
(6102)
(6033)
(5812)
(5732)
(5613)
(5516)
(5275)
(5200)
(5189)
(4871)
(4519)
(4281)
(4170)
(4158)
(4001)
(3987)
(3973)
(3963)
(3548)
(3515)
学科
(29501)
经济(29483)
(28419)
管理(28349)
(26132)
企业(26132)
技术(13913)
方法(13605)
数学(11738)
数学方法(11678)
技术管理(11342)
(9207)
中国(8876)
(8264)
银行(8253)
(7929)
(7795)
金融(7795)
(7362)
业经(7334)
理论(6458)
(6410)
教育(6225)
(6132)
贸易(6120)
(5905)
(5713)
制度(5711)
研究(5100)
(4871)
机构
大学(111173)
学院(108845)
(50859)
经济(49657)
管理(45670)
理学(38540)
理学院(38213)
管理学(37789)
管理学院(37562)
研究(36780)
中国(32599)
(24215)
(22681)
财经(18936)
中心(18295)
(17664)
(17293)
科学(17211)
(16556)
经济学(16199)
北京(14558)
研究所(14456)
经济学院(14444)
财经大学(14367)
(14250)
(14218)
金融(14029)
商学(13586)
(13567)
商学院(13415)
基金
项目(68961)
科学(56414)
研究(53109)
基金(51221)
(43294)
国家(42955)
科学基金(38683)
社会(35575)
社会科(33940)
社会科学(33931)
(27354)
基金项目(26813)
教育(25452)
自然(23954)
自然科(23532)
自然科学(23527)
自然科学基金(23201)
(22455)
(21649)
资助(20313)
编号(20184)
创新(19077)
成果(16114)
(15851)
重点(15173)
课题(14874)
国家社会(14830)
教育部(14472)
(14327)
(14210)
期刊
(57852)
经济(57852)
研究(40123)
中国(28227)
(22056)
金融(22056)
管理(20655)
(18798)
教育(15726)
科学(13014)
学报(11581)
(11102)
财经(10545)
技术(10177)
大学(9906)
经济研究(9388)
学学(9151)
(9071)
业经(8279)
科技(7445)
(7334)
农业(7050)
技术经济(6872)
理论(6400)
问题(6392)
(6324)
国际(5969)
商业(5659)
实践(5645)
(5645)
共检索到1798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于凤芹  
2010年10月29日,在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平之际,中国正式推出了具有本国特色的信用衍生品——人民币信用缓释工具(Credit Risk Mitigation,CRM),这标志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CRM推出后的三年中,市场的参与热情比较高。根据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已有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贠青志   方堃   卢颖超  
<正>2023年人民币外汇掉期市场整体呈宽幅波动、震荡下行的走势,全年期权隐含波动率虽经历数轮反复,但各期限波动率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展望2024年,中美利差有望收敛,美元兑人民币掉期曲线将呈陡峭变化;人民币期权短期限波动率或跟随汇率的波动有所反复,长期限波动率或逐步走高。
关键词: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章小波  
虽然2021年人民币外汇即期市场波动大幅缩小,但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还是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跨月美元资金成为影响美元对人民币掉期点最重要的因素,隐含波动率相对实际波动率的溢价在上升,期权波动率期限曲线走陡。展望2022年,随着美联储开启加息进程,人民币对美元掉期点有望下行,期权波动率可能从低位反弹。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陶然  
2022年上半年,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结束了去年的平稳态势。外汇掉期走出单边行情,一年期价格波幅达到2000点,主要原因是美联储在持续通胀压力之下快速收紧货币政策,而国内受外围约束较小,货币政策重心以稳增长为主。外汇期权市场先抑后扬,二季度实际波动率达到历史高点,但长期限和风险逆转期权隐含波动率明显低于历史高点,充分反映了市场对于人民币长期稳定的信心。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朱怡晨  王磊  
2023年上半年人民币外汇掉期和外汇期权市场可分别划分为四个阶段,市场总体运行特征表现为:人民币外汇掉期曲线宽幅震荡,1年期掉期价格区间在-2600pips至-1400pips;人民币外汇期权市场短期平值期权隐含波动率中枢随实际波动率整体下移,而长期1Y平值期权隐含波动率宽幅震荡中略有上行。2023年下半年中美利差有望收敛,进而带动调期曲线触底,人民币期权隐含波动率三季度预计将在高位震荡,四季度有望整体下移。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曾令美  王布衣  
近年来,境外金融市场相继推出人民币衍生品,如场外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NDF)、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人民币期货和期货期权产品等。文章介绍了境内外人民币远期产品的交易情况,并利用近一年的交易数据对三个市场价格的相关性、拟合程度以及相互引导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境内外人民币衍生品市场的互动性较强,国内银行间外汇市场对境外市场价格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人民币汇率定价权并未如部分人士认为的那样旁落境外。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王杰朋  陈庭强  王冀宁  
信用衍生品的创新扩散,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信用风险转移市场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复杂性和传染效应。本文在信用衍生品创新扩散的内涵和外延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标准信用衍生品的同质创新扩散与异质创新扩散的扩散路径,并对合成信用衍生品的交互扩散模式进行剖析。基于上述研究,从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交易对手行为属性四个角度深入挖掘和剖析了信用衍生品创新扩散下CRT市场信用风险传染机制。本文研究对我国信用衍生品发展及CRT市场信用风险传染控制对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吴志明  郭荣荣  
本文运用MA(1)-GARCH(1,1)模型研究人民币境内外四个外汇市场间的信息流动关系,即境内即期市场、远期市场,境外NDF市场和期货市场间的均值溢出和波动溢出效应。从定价能力来看,NDF市场是人民币汇率的定价中心,即期市场渐渐发挥出价格发现功能,远期市场目前仍处于完全被动接受地位。从价格波动来看,市场间大都存在双向引导关系,任何一个市场都有可能成为波动源,引起其他市场汇率波动。境内外市场间的关联性增强,信息流动渠道并没有被阻断。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蒋一乐  何雨霖  李一芃  
金融开放新模式推动了离岸人民币外汇衍生品交易的快速增长。作为一种抵押贷款,市场主体通过外汇衍生品获得的表外负债不易被监管当局所掌握。据我们估算,在实际对冲需求之外的表外隐形负债规模高达2.8万亿元人民币,并以短期负债为主;每日负债到期规模高达1600亿元人民币,该规模将随着外资流入而进一步提高。离岸衍生品下的隐形负债具有不透明、期限错配等问题,会给我国在岸外汇市场和证券市场带来一系列的潜在风险。为此,我们建议推动跨境监管合作、创新建设上海人民币离岸市场、扩大资本项目双向开放、打造全球人民币金融安全网。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培  宋凌峰  
本文运用或有权益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对经济中主要部门的冲击。研究表明,人民币外汇衍生品价格的波动会对我国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因此,要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对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实施风险管理。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李刘阳  
当前,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在新的中间价形成机制的带动下,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随机性增强,这给境内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外汇衍生品的运用需求,从目标、认识、制度等几个维度分析了当前我国外汇衍生品套保业务开展与成熟经济体间存在差距的原因,并围绕衍生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需求,提出了发展外汇衍生品套保的几点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于雅萍  孙光国  
本文从衍生品市场经济功能角度考察了企业参与衍生品交易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参与衍生品交易能够显著增加企业创新能力。衍生品交易通过两种机制促进企业创新:一是发挥资源配置效应,帮助企业维持研发投入的持续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产出效率;二是发挥风险管理效应,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维持创新环境的稳定性,提升企业对创新风险的相对承受能力,促进企业创新。调节效应分析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有助于增强衍生品交易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而更高的分析师关注度可能抑制这种促进作用。研究结论丰富了资本市场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以及衍生品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据,同时为企业如何应对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带来的经营风险,保持创新活动的持续和高效提供思路。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贺燕  陈庭强  王冀宁  
信用衍生产品是一种分散、转移和对冲信用风险的创新型金融工具,既具有信用风险缓释功能,也是信用风险传染的媒介和载体。基于信用衍生品创新设计理念、市场交易需要和投资者需要等阐释信用衍生产品创新机制与交易对手风险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从财务关联、信息不对称以及经济发展周期扰动等视角剖析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传染机理,深入剖析信用衍生品市场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传染的原因和影响机制。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钱一鹤  吴庆念  
通过分析国内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总结各渠道存在的不足,归纳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背后的三个基本原因。综合考虑三个基本原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本文应用金融工程的思想,提出了通过信用衍生品创新,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方法。以"可转债加看跌期权"的捆绑形式,设计了具体的融资模式,并论证了该模式的优越性。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学陶  林宝瑞  
选取美国1981~2008年的数据,研究信用衍生品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影响。通过运用协整回归、格兰杰因果检验及方差分解等实证分析方法的研究表明,信用衍生品的发展弱化了货币政策的效果,增大了货币政策时滞的不确定性。因此,中央银行制订货币政策时应考虑信用衍生品的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