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5)
2023(716)
2022(619)
2021(653)
2020(604)
2019(1244)
2018(1307)
2017(2672)
2016(1468)
2015(1654)
2014(1541)
2013(1498)
2012(1429)
2011(1251)
2010(1372)
2009(1312)
2008(1460)
2007(1237)
2006(991)
2005(896)
作者
(3620)
(3082)
(2922)
(2905)
(2001)
(1458)
(1369)
(1128)
(1117)
(1088)
(1068)
(1051)
(954)
(932)
(928)
(914)
(898)
(897)
(896)
(884)
(849)
(764)
(749)
(747)
(739)
(667)
(652)
(634)
(629)
(623)
学科
管理(5916)
(5444)
经济(5439)
(5383)
(5151)
企业(5151)
(3351)
方法(3156)
(2992)
数学(2884)
数学方法(2819)
(2647)
财务(2646)
财务管理(2646)
企业财务(2507)
土地(1733)
(1436)
(1213)
问题(1152)
(1098)
体制(1087)
法令(1046)
业经(991)
理法(989)
管理法(989)
(972)
人事(945)
人事管理(945)
(820)
公司(810)
机构
大学(20419)
学院(20036)
管理(7808)
(6964)
经济(6799)
理学(6622)
理学院(6553)
管理学(6384)
管理学院(6347)
研究(4939)
中国(4383)
(4133)
(4014)
财经(3327)
(2989)
科学(2921)
(2905)
业大(2709)
(2657)
法学(2626)
北京(2597)
(2491)
中心(2470)
财经大学(2440)
法学院(2388)
(2301)
(2290)
师范(2284)
商学(2172)
商学院(2162)
基金
项目(12054)
科学(9242)
基金(8978)
研究(8830)
(7551)
国家(7489)
科学基金(6479)
社会(5800)
社会科(5520)
社会科学(5518)
基金项目(4776)
(4482)
自然(4111)
自然科(4001)
自然科学(3999)
教育(3978)
自然科学基金(3930)
资助(3789)
编号(3705)
(3680)
成果(3167)
(2784)
(2775)
(2519)
人文(2491)
教育部(2467)
重点(2436)
项目编号(2419)
国家社会(2400)
科研(2380)
期刊
(7497)
经济(7497)
研究(4824)
(4455)
中国(3647)
学报(3272)
科学(2697)
管理(2675)
大学(2656)
(2609)
学学(2533)
(2012)
金融(2012)
财经(1873)
财会(1844)
农业(1672)
(1564)
业经(1499)
会计(1403)
教育(1379)
技术(1334)
图书(1293)
(1275)
通讯(1168)
会通(1160)
(1159)
统计(1121)
问题(1054)
(1047)
书馆(1013)
共检索到294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练军  
主持人语:民法典编纂中应否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此乃当下我国法学界的一大学术热点。人格权独立成编纷争不休之根源,在于对人格权性质存在认知上的分歧。人格权到底是何种性质的权利,民法学界素来诸说并立、各执一词。而关于人格权的性质,宪法学界并无争议,已然形成基本权利属性之通说。既然如此,那就人格权展开宪法学与民法学的对话,无疑大有裨益。毕竟,我国宪法上的人格尊严条款,
关键词: 人格权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曹相见  
人格权法定存在两种不同语境:一是立足于人格权类型、边界的明确,二是着眼于人格权的权利基础。人格权法定的肯定论多强调前者,否定论则主要从后者出发。事实上,人格权的基础既非民法赋予,也不是来源于宪法:宪法规范存在多种类型,人之尊严、人权不是宪法权利,而是实证权利的价值基础,其与民事权利仍然泾渭分明。从立法技术上看,人格权法定既有可能也有必要。民法、宪法对人格权采取了不同的类型技术,标准在于个人受义务主体侵害的可能性;民法人格权与宪法人格权均具有开放结构,但新生民事权利仅对宪法权利具有类型联想意义。在人格权类型和边界的界定上,"民法典(草案)"取得了重要成绩,但仍应作出相应修改。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骆正言  
民法典人格权立法不仅是民法学界的事情,也与宪法学有关。因为宪法是整个法律体系的价值基础,人格权最早又是从宪法规范衍生出来,民法典人格权规范的设定要符合宪法的精神。从宪法视角看人格权立法可以发现,近现代的"人格权"概念与古罗马时期表示人的主体资格的"人格"概念没有实质联系。人格权是个人自由建构、自由维持和自由展现其人格(或个性)的权利,是在人性尊严(人格尊严)之下,和平等权并列,并作为宪法列举的特别人格权之补充的概括权利。从宪法视角看《民法典》人格权立法,在姓名权方面,应将姓名登记和变更规范列入行政立法的范围;在肖像权方面,应将肖像制作权纳入肖像权的范畴,并将公众人物作为肖像权的抗辩事由;在名誉权方面,应将内在名誉(或名誉情感)列为名誉权的保护对象,并把对抗性言论作为名誉权的抗辩事由;在隐私权方面,应注意给予个人最核心的私密领域以绝对保护,并为隐私侵权设定相应的抗辩事由;而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也应在兼顾大数据经济的前提下,要求信息收集者对个人信息进行匿名化处理。
[期刊] 求索  [作者] 张红  
《个人信息保护法》是我国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专门立法,是在《民法典》人格权编之个人信息保护规范的基础上继承和创新而来,二者协力共同构筑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规范体系。《民法典》人格权编确立了个人信息民事权益的基本框架,《个人信息保护法》在个人信息的性质、定义、类型、处理原则、处理过程中的权利义务与责任等方面发展了《民法典》的规定,更具有可操作性。《个人信息保护法》在《民法典》人格权编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规定了个人信息的国家保护义务,明确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建构了全面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在法律适用上,《个人信息保护法》与《民法典》存在前者优先适用以及二者协同适用两种情况。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秦彪  杜明强  
人格权立法实践与人格权立法争论出现不同程度的"耦合",尤其是《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几乎完全继受人格权立法争论正方的观点,这使我国人格权立法实践存在诸多问题。人格权制度独立成编会严重扰乱民法典的逻辑体系,也会潜在地破坏民法典的稳定性,更会否定人格权的自然属性,还会限制人格权制度的发展。"民法总则"与"侵权责任编"的人格权保护模式符合民法典的编纂规律,"一般人格权与具体人格权相结合的立法模式"遵循人格权的演变规律,也与我国的国情相契合,承认人格权的自然性符合"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也与世界人权运动的精神相契合。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艺  
宪法学中所界定的财产权概念有其特别含义,并非是对民法中财产权概念的复制及确认。从宪法财产权的主体角度看,宪法财产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从私有财产权入宪的角度看,宪法财产权具有普遍性、不可让与性、不受侵犯性;从权利保障的角度看,宪法财产权是对人格尊严的尊重;从权利属性的角度看,宪法财产权表现出由消极性向积极性的转变。宪法财产权和民法财产权无论是从权利属性、设定目的、权利侧重点还是保障方式上看都存在着明显差别。具体而言,宪法财产权和民法财产权分别以基本权利和具体权利为出发点,在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共同构筑财产权保护的坚实体系。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黄雅兰  
回应权是被报道者在名誉受损时向媒体主张公开其回应的救济措施。科技发展扩大了媒体的范畴,回应权的概念应作扩大解释。媒体损害被报道者名誉的事实大量存在,信息的快速传播更是激化了媒体与被报道者之间的矛盾,回应权制度的构建彰显其必要性。有利的立法环境与丰富的域外立法经验,为回应权制度的构建提供了现实与理论上的可行性。多方面对回应权制度的构建有利于解决回应权制度运行中的难题。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薛军  
法人人格权与自然人人格权具有不同性质,法人人格权作为一种法律制度构造,是为了保护自然人以团体形式存在的人格利益。在人格权的基本构架上必须坚持以自然人人格权为基本形态,只有在相应的自然人人格利益可以经历团体性的转化,能够为个体作为团体成员的方式来享有时,相关的人格利益才可以构造为法人人格权,从而通过保护法人人格权,来实现对团体成员的特殊形态的人格利益的保护。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汪强  于鹏飞  
我国《宪法》第42条第2款不是权利条款,而是《宪法》就业政策条款,它有着四方面的功能。我国《宪法》就业政策条款在立法、行政、司法等方面均通过一定方式实现对公民劳动权的保障,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就业政策密切相关的劳动权,它在《宪法》上的性质,首先是生存权与自由权的延伸,更是一种现代《宪法》下的社会权,社会权是超越公法属性与私法属性的权利。
[期刊] 求索  [作者] 曾明  
在20世纪初南非的政治和解与民主运动中,宪法环境权条款经反复修正而最终成型,成为非洲国家环境权入宪的典范。南非宪法第24条及相关条款赋予每一位公民无害于其健康与幸福的环境权利,还将环境权提升至人权保障高度。它要求国家履行环境保护的职责,厘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用宪法的形式宣示了预防污染、促进保育和可持续发展等原则,成为南非环境立法的指引。同时,一系列宪法条款还为环境权构建起了可诉性的救济机制,既保障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环境实体性权利,又救济环境信息知情权等程序性权利,成为了南非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客体,也为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放宽提供了宪法依据。因此,南非宪法环境权具有较丰富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德军  
宪法平等权体现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权利的平等的实现、保障和救济。作为公民平等权的应有之意,无论是城市户口的工人还是农民工,在就业、生活各方面应该享有平等的待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合法权益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从宪法平等权的角度研究"民工荒"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慎之  
今年开年以后,中国的第一件大事恐怕无过于中共中央在1月22日向全国人大提出的要又一次修改宪法的建议了。我们的国家已定下了建设“法治国”的目标。宪法正是法治国的根本。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50年前成立,在1954年制定第一部宪法以来,已经先后制定了四部宪...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阮佳琪  胡建  
鉴于实体法与程序法部分脱节,《民法典》第997条法条内容不必然限于人格权禁令。人格权禁令诞生于人格权固有救济理念,基于人格权请求权的特性而构建,虽以英美禁令为主要立法参照对象,但理应与英美禁令不同。其广义可包含行为保全和不作为行为给付之诉,狭义应仅指与诉讼完全分离的临时性禁令。为明确各制度之间的界限,狭义人格权禁令以追求程序高效便捷为核心目的,制度设计上可与诉前保全合并而创设为禁令,主要构建于非诉程序之上,引入法官自由裁量权,效力止于临时性。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游志强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引发了"棱镜门"等一系列独具时代特性的事件。网络世界各项技术的突飞猛进,不断威胁着每个公民的隐私权。政府机构侵犯公民隐私权不仅在技术上更加容易,而且在事实上也颇为常见。公民隐私权并没有被我国现行宪法列为基本权利。规范政府对公民信息的监控行为,强化对公民隐私权的宪法保障,是我们建设法治国家必须面对的严肃课题。为此,亟需探究公民隐私权的存在价值与法理基础,并在宪法层面上寻求规范保障与救济保障。宪法保障下的公民隐私权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基本权利效力。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宏彦  张念明  
税收的有效性一方面蕴含着效率、公平与稳定的积极职能,另一方面包含着对产权结构的效益负责的消极职能。税收有效性由国家征税权负责实施,征税权归属构成税收有效性的政治基础,征税权代议制由于在其内部结构中设置了平衡机制而成为实践税收有效性的现代制度基石。伴随着政治结构中利益集团的成型,征税权代议制导致多数联盟对少数者的歧视与强占,为确保税收有效性,需要从程序和实体两个侧面对征税权施加外在的宪法性约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