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63)
- 2023(6091)
- 2022(5190)
- 2021(4798)
- 2020(4154)
- 2019(9163)
- 2018(9181)
- 2017(17196)
- 2016(9578)
- 2015(10777)
- 2014(10740)
- 2013(10337)
- 2012(9514)
- 2011(8529)
- 2010(8774)
- 2009(8473)
- 2008(8605)
- 2007(7731)
- 2006(6757)
- 2005(6293)
- 学科
- 管理(35967)
- 济(33804)
- 经济(33730)
- 业(29974)
- 企(27036)
- 企业(27036)
- 财(14261)
- 方法(13911)
- 制(13036)
- 数学(11711)
- 数学方法(11518)
- 中国(9393)
- 务(9316)
- 财务(9294)
- 财务管理(9272)
- 体(9117)
- 企业财务(8785)
- 业经(8623)
- 农(8352)
- 体制(7864)
- 银(7144)
- 银行(7136)
- 学(6868)
- 行(6775)
- 融(6655)
- 金融(6652)
- 划(6302)
- 法(6224)
- 环境(5959)
- 理论(5945)
- 机构
- 大学(134387)
- 学院(133882)
- 济(53796)
- 经济(52599)
- 管理(50964)
- 理学(43319)
- 研究(42971)
- 理学院(42841)
- 管理学(42039)
- 管理学院(41777)
- 中国(34366)
- 财(30334)
- 京(27730)
- 科学(24231)
- 财经(22847)
- 江(21147)
- 所(21101)
- 经(20523)
- 中心(20103)
- 农(18642)
- 研究所(18429)
- 业大(17547)
- 北京(17390)
- 财经大学(16814)
- 经济学(16550)
- 州(16427)
- 范(16389)
- 师范(16228)
- 院(15945)
- 经济学院(14720)
- 基金
- 项目(86554)
- 科学(68709)
- 研究(65116)
- 基金(63361)
- 家(54236)
- 国家(53784)
- 科学基金(46828)
- 社会(42589)
- 社会科(40390)
- 社会科学(40381)
- 省(33704)
- 基金项目(33189)
- 教育(30736)
- 自然(28995)
- 自然科(28288)
- 自然科学(28280)
- 划(28081)
- 自然科学基金(27785)
- 编号(26542)
- 资助(25477)
- 成果(22878)
- 制(22556)
- 部(19675)
- 重点(19530)
- 课题(18531)
- 创(18378)
- 国家社会(17866)
- 教育部(17411)
- 创新(17254)
- 性(17226)
共检索到2097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黄雅兰
回应权是被报道者在名誉受损时向媒体主张公开其回应的救济措施。科技发展扩大了媒体的范畴,回应权的概念应作扩大解释。媒体损害被报道者名誉的事实大量存在,信息的快速传播更是激化了媒体与被报道者之间的矛盾,回应权制度的构建彰显其必要性。有利的立法环境与丰富的域外立法经验,为回应权制度的构建提供了现实与理论上的可行性。多方面对回应权制度的构建有利于解决回应权制度运行中的难题。
关键词:
媒体 名誉受损救济 回应权制度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周亦乐
人格权禁令与人格权纠纷诉讼并行情况下的具体安排应当按照二者发生的时间节点分类作出判断。这种安排取决于人格权禁令是否具有既判力,一概地认为人格权禁令不具有既判力并不妥当,应当根据人格权禁令的作出过程对当事人的程序保障程度具体判断。人格权禁令不同于行为保全,人格权禁令程序原则上应当是诉讼程序,只是由于人格权禁令的紧迫性而不得不适当运用非讼法理,无法做到对诉讼审判原则的彻底运用。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练军
主持人语:民法典编纂中应否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此乃当下我国法学界的一大学术热点。人格权独立成编纷争不休之根源,在于对人格权性质存在认知上的分歧。人格权到底是何种性质的权利,民法学界素来诸说并立、各执一词。而关于人格权的性质,宪法学界并无争议,已然形成基本权利属性之通说。既然如此,那就人格权展开宪法学与民法学的对话,无疑大有裨益。毕竟,我国宪法上的人格尊严条款,
关键词:
人格权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阮佳琪 胡建
鉴于实体法与程序法部分脱节,《民法典》第997条法条内容不必然限于人格权禁令。人格权禁令诞生于人格权固有救济理念,基于人格权请求权的特性而构建,虽以英美禁令为主要立法参照对象,但理应与英美禁令不同。其广义可包含行为保全和不作为行为给付之诉,狭义应仅指与诉讼完全分离的临时性禁令。为明确各制度之间的界限,狭义人格权禁令以追求程序高效便捷为核心目的,制度设计上可与诉前保全合并而创设为禁令,主要构建于非诉程序之上,引入法官自由裁量权,效力止于临时性。
关键词:
人格权保护 人格权请求权 禁令制度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薛军
法人人格权与自然人人格权具有不同性质,法人人格权作为一种法律制度构造,是为了保护自然人以团体形式存在的人格利益。在人格权的基本构架上必须坚持以自然人人格权为基本形态,只有在相应的自然人人格利益可以经历团体性的转化,能够为个体作为团体成员的方式来享有时,相关的人格利益才可以构造为法人人格权,从而通过保护法人人格权,来实现对团体成员的特殊形态的人格利益的保护。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小君 蒋省三
宅基地对满足我国农民的基本居住需求具有决定性意义,是农民的基本土地权利。我们近些年来所做的实证调研表明,现行法律关于宅基地使用权内涵以及取得、使用、收益、转让和消灭等的规定都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应在立法模式的选择、用途的法律管制、农民的无偿取得以及附条件退出机制等方面完善现行法律规定,以适应国家不断发展的农村土地政策,推动城乡土地市场的一体化,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曹相见
人格权法定存在两种不同语境:一是立足于人格权类型、边界的明确,二是着眼于人格权的权利基础。人格权法定的肯定论多强调前者,否定论则主要从后者出发。事实上,人格权的基础既非民法赋予,也不是来源于宪法:宪法规范存在多种类型,人之尊严、人权不是宪法权利,而是实证权利的价值基础,其与民事权利仍然泾渭分明。从立法技术上看,人格权法定既有可能也有必要。民法、宪法对人格权采取了不同的类型技术,标准在于个人受义务主体侵害的可能性;民法人格权与宪法人格权均具有开放结构,但新生民事权利仅对宪法权利具有类型联想意义。在人格权类型和边界的界定上,"民法典(草案)"取得了重要成绩,但仍应作出相应修改。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玖玖
公私合作制外部性问题的本质是一种利益失衡状态,从主体角度表现为政府部门、私营部门和社会公众三个层面的正外部性,从客体角度存在公共投资的投机性、规模经济的两面性和风险转移的不确定性三个层面的负外部性。从外部性视角检视PPP热潮遇冷的落地难困境,可以发现公私合作制正外部性问题的核心是公共利益属性受制于主体有限理性的约束条件,负外部性问题的核心是不完全契约属性还囿于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的约束条件。但是目前中国公私合作制的发展体量、制度供给和实践效果三者之间存在现实龃龉,这一发展困境源于制度供给与需求的错配,经济法需
关键词:
公私合作制 外部性 利益均衡 约束条件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玖玖
公私合作制外部性问题的本质是一种利益失衡状态,从主体角度表现为政府部门、私营部门和社会公众三个层面的正外部性,从客体角度存在公共投资的投机性、规模经济的两面性和风险转移的不确定性三个层面的负外部性。从外部性视角检视PPP热潮遇冷的落地难困境,可以发现公私合作制正外部性问题的核心是公共利益属性受制于主体有限理性的约束条件,负外部性问题的核心是不完全契约属性还囿于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的约束条件。但是目前中国公私合作制的发展体量、制度供给和实践效果三者之间存在现实龃龉,这一发展困境源于制度供给与需求的错配,经济法需要充分发挥回应型法律的能动性,通过多元善治的竞争转型优化公私合作制外部性问题的约束条件,以不同外部性为导向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综合运用不同部门法的联动均衡机制,丰富完善灵活契合的软法治理机制。
关键词:
公私合作制 外部性 利益均衡 约束条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陆剑
我国农民朴素公平观包含生存第一、权责统一和多数人决等基本内涵。全国7县84村田野调查发现,农村土地承包法律与农民朴素公平观存有背离现象:"生不增,死不减"导致部分集体成员的生存无法保障;权责不统一,发包方与承包方的权利义务存在失衡现象;多数人决困局,即涉及土地承包事宜存在有事不能议、议而不能决、决而不能行的问题。在《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改中:应尊重农民"生存第一"的要求,坚持土地均分原则并稳定农户承包权;坚持权责统一原则,实现发包方与承包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对等;赋予集体成员多数人决的正当性和可执行性。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陈俊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唯玮 张武军 孙雍君
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智能驾驶等人工智能技术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Chat GPT、Sora等以认知大模型为主的AI技术的加速迭代,将人类带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正成为引领未来的新兴战略性技术。这些新质技术成果在给人类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对社会秩序的诸多方面,如社会就业、网络安全、法律伦理等带来较大冲击。在知识产权领域,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可专利性及其权属等问题亟待廓清。在大多数国家的既有法律中未有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相关规定,实践中极易引起相关权属、侵权纠纷,因此需要对现行专利权制度作出调整。从知识产权视角直面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冲击,分析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可专利性,认为无论是从AI生成内容的专利权客体属性,还是专利技术方案、专利“三性”等角度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均具有可专利性。至于其专利权归属问题,涉及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AI研发者、所有者、使用者等多方利益主体,除各方事先或事后有约定外,应根据其实质性贡献认定发明人,并对AI生成内容专利申请的披露制度进行合理调适。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李蕊 李水军
当下跃升式的数字技术、数字经济的发展与渐进式的税收规则改革存在着巨大的冲突和矛盾,对税收征管理论及其实践亦带来了诸多挑战,亟待完备既有的税收制度给予有效回应。为应对数字经济,各国围绕产业政策、税收主权和利益分配等的新一轮博弈角力无可避免。着眼于国内税收制度,当务之急乃是遵循税收公平和税收中性原则,基于新受益理论和价值创造理论,尽快改革常设机构的认定等经济数字化税收规则,同时完备税收制度,以期有效平衡和分配征税权及税收利益,促进更加积极、包容和可持续的数字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税收征管 用户贡献 数字服务税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秦彪 杜明强
人格权立法实践与人格权立法争论出现不同程度的"耦合",尤其是《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几乎完全继受人格权立法争论正方的观点,这使我国人格权立法实践存在诸多问题。人格权制度独立成编会严重扰乱民法典的逻辑体系,也会潜在地破坏民法典的稳定性,更会否定人格权的自然属性,还会限制人格权制度的发展。"民法总则"与"侵权责任编"的人格权保护模式符合民法典的编纂规律,"一般人格权与具体人格权相结合的立法模式"遵循人格权的演变规律,也与我国的国情相契合,承认人格权的自然性符合"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也与世界人权运动的精神相契合。
关键词:
人格权立法 理论争论 实践评论 立法建构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练军
《人格权编草案》"四审稿"第990条第1款,作为一个法律定义条款并不合适。在形式上,它并未达到法律定义的逻辑形式要求。在内容上,它尚未揭示被定义项即人格权的规约内涵。人格权不仅仅是一项民事权利,更是一种受宪法保护的基本人权。人格权的公私二元权利属性,决定了民事立法不宜"单方面"地为之下定义。域外国家民法典制定的历史经验也表明,一旦在法典中以法律定义的形式界定人格权,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因为以捍卫人格尊严为旨趣的人格权,理应是一个开放结构的特定权利类型。再完美的人格权立法定义,都将是束缚司法者救济人格权的枷锁。在定义人格权问题上,立法者不能不三思而行。
关键词:
人格权 定义 民法典 宪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